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的人,是为着什么?来由就是:你是为着什么原因来?你还不是为了开悟而来吗?来参学吗?说:行脚人着什么来由,你是云游四海来参学,为的是什么原因而来参学的?还安一个石头在你的心头上?因为他认为是在心内,还安一个石头在心内。[眼无以对,即放下包囊],[包囊]就是他的行李。[依席下求请决]。依地藏禅师,请决就是说:一定要参出一个境界,一定要参出一个消息。[近一月余],有一天,[日呈见解]。有一天就写这个见解,来呈自己的看法。[藏曰:佛法不恁么]!佛法不是这样的。佛法不是用语言、文字来呈给我看的,佛法是能心印心的,语言、文字是落入观念的,那是不得已的,以心印心才是最上乘的,哪得用文字呈上来呢?地藏禅师就说:佛法不恁么。就是佛法是绝对的,不可用语言、文字呈上来的,佛法不是这样子的。法眼禅师认为自己是对的,认为是你有问题,因此就说,[眼曰:某甲词穷理绝也]。[某甲]就是你,你现在没话讲了吧?词穷理绝了,就是无法回答了,你现在没办法回答了喔?[藏曰:若论佛法,一切现成。]后面加八个字:当相即道,见处即真,这个就是他回答的。就是说:如果要讲佛法,不可以呈文字,若论佛法,现在就是,当下就是。[眼于言下大悟]。你看!你用语言、文字搞来搞去的,不如禅师一句话。

  常常有人写信来,写这个偈颂给我看,来印证一下。其实这个偈颂他会用抄的,会抄来抄去的,这要当面来的时候,一问他就知道!大悟的人会转,不悟的人,意识心他不会转的,意识心他就直线,他直线的,他由A推论到B;由B推论到C;由C推论到ABCDEFG……意识心是由A点推到B点,B点…它属于逻辑学里面的观念性的东西。大悟不是啊,A非A,B非B,A可以跳到WX,一下子ABCD二个六个字母,同时存在,同时否定;各个处理,也各个连接,大悟的人,他出没无定,不可捉摸,深不可测。所以,不悟的人,他就是会用这意识心来。意识心来,你随便把它转一个弯,他就没办法回答,因为他不知道那个心性是什么。所以,大悟就是讲A也对,讲B也对;讲A也不对,讲B还是不对;讲ABCD到WXYZ,统统对,也统统不对;也统统不必说,也统统可以方便说,深不可测。

  [丰干欲游五台,问寒山、拾得曰:汝共我去游五台,便是同流,若不共我去游五台,不是我同流。山曰:汝去五台作甚么?]丰干禅师说,[曰:礼文殊。山曰:汝不是我同流]。因为即心就是文殊,不必跑到那个地方去顶礼了。你不是我同流,还要跑到那老远,我现在当下就是![干独入五台,逢一老人,便问:莫是文殊么]?难道不是文殊师利菩萨吗?[老人曰:岂有二文殊]?这个就即心就是文殊,哪里有二文殊?你的心性、涅槃妙心就是文殊的大智,还往外求、还往外问作什么呢?岂有二文殊。莫是文殊?说:你难道不是文殊师利菩萨吗?这老人说:哪里有二文殊?自性就是文殊,即心就是文殊了。[干作礼未起,忽然不见。三答本真无二相竟]。

  [未四 总以法而合喻]

  [佛言:此见妙明,与诸空尘,亦复如是]。

  [此见即能见见精,无始在缠,灵光不昧],这个带妄的真心显露不出来。[故称妙明]不显。如果妙明显露的话,就好了。无始在缠,但是灵光是不昧的,如果这个妙明不被缠的话,就显露。[与诸空、尘,即指物象,物象虽多,空、尘二字],[尘]就是指差别的万象;[空]就是指虚空的同相,就分这二个,就包括一切。[足以该之],足以包括一切。[佛言此见精与物象,但惟一体,所以无是无非,亦复如文殊一样,但有一真文殊,无是文殊,与无文殊也。初晓以无是非之故竟]。不可以讨论是跟非,没有的!

  [午二 教以出是非之法 (分三)]

  [未初 曲显真妄二相]

  [二 别举真妄二喻]

  [三 以法各合二喻 今初]

  [本是妙明,无上菩提,净圆真心。妄为色、空,及与闻见]。

  诸位!注意[本是]、[妄为]这四个字,这二个强烈的对衬。就是本来如来藏性是妙明、是无上菩提、是净圆真心;而你却妄认为它是色、是空,就是物象,就把真心认为是物象,以及闻见。闻、见就是见分,色、空就是相分。把这个净圆的真菩提心,错认为是外在的物象,或者错认为我们的见闻觉知的意识心,产生了妄想颠倒、执着心。

  [上三句是所依真,下二句是所起妄。本是对前元是,各有用意。前究是义之所终],前面探究是义之所终,[欲晓以无是非之故,乃合二妄成一真,明妄元是真,于一真总喻而总合,归真即无是非]。只要这个二妄,就是是跟非,是见、非见,统统叫做妄。[今推是义之所始,欲教以出是非之法],出是非就是超越对立,只要任何人可以超越能所、超越对立,这个人就进入佛道。所以,你千万不可以把不同意见的人,看作敌人,诸位!不同意见是你的心,它是一定存在的。佛陀当时在世就有外道的,不是今天的末法时期才有外道,所以,不必太惊讶,没什么好惊讶的。佛陀当时在世,就有九十六种外道,何况今日佛陀进入了涅槃,留下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,哪能没有外道呢?

  归真就无是非,今推是义之所始,欲教以出是非之法,[乃从一真起二妄],二妄就是见分和相分。[明妄本依真],这个二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,你加一个是,加一个非,都不对。在这个见跟相,二个都是妄,是跟非还是妄。明妄本依真,就是明这个妄,本来就是依真而有。[于真妄别喻而别合],别喻就是分别比喻,所以,才分开来再合一次。[悟真方出是非]。为了方便说明,所以,把真跟妄分别来比喻,现在把它分别合起来。如果是悟了绝对的真,就超越了一切是非。[准上文,亦有法喻合三节之文,推究见精、物象之来由,元是何物?既无是,而又无非,乃曰:本来是妙明无上菩提,净圆真心。此指所依真。不变随缘曰妙,寂而常照曰明,无上菩提,即第一义谛,真性菩提,为诸法之本源,无有何法,能在其上,故曰:无上。净者,清净本然;圆者,圆满周遍;真心,即人人本具一真心体。此心本来寸丝不挂,一尘不染,亦即六祖所云:本来无一物是也]。何处惹尘埃?所以,禅宗里面讲:佛菩萨都是这么样告诉我们,一切都是毕竟空,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。如果你认识这颗心性,大地里面同是心性显露出来,一寸的土都没有啊!所以,若人识得心,大地无寸土。所以,把正依二报,都化作绝对的如来藏性。

  [妄为色、空,及与闻见者]:就是无明的心会妄现出色跟空,以及闻见,就是六根闻见。[此明从真起妄,妄为二字,对上本是而来。谓本是一真心体,由最初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],性觉必明,必明就是头上安头,性本觉,不必明,性是本觉本明,不必加一个明。必明就是一定要搞清楚、弄清楚,就把真如心性变成意识心。所以,性觉必明就是一念不觉,一定要把真如自性搞成、变成一个觉性,这个真如自性就失去了。所以,由最初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,[转妙明而为无明,转真觉而成不觉,起为业识,诈现]突然出现,[诈]就是伪装,[见、相二分。色、空即所现之相分,依报世界物象等;及与闻见,即所现之见分。正报六根身相等,皆属妄为,本非实有,虽非实有,宛现二相],所以,为什么要叫我们悟入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?当你顿悟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的时候,没有六根,没有六尘,也没有六识,一十八界皆空。禅宗为什么强调要悟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?你爸爸、妈妈没有结婚前,你在哪里呢?现在是缘起,缘起就是如幻,你一定会消失在这个世间啊!宛现二相,二相就是色空,还有闻见这二相。[则是非生焉]。人一出生就开始能所不断,从来没有办法恢复本性。[初曲显真妄二相竟]。

  [未二 别举真妄二喻]

  [如第二月,谁为是月?又谁非月?文殊,但一月真,中间自无是月非月]。

  如捏目所成,把眼睛动一下,如捏目所见的第二月。眼睛本来好好的就是比喻如来藏性;捏目就是比喻一念妄动。如第二月,谁为是月?谁才是真月?又谁非是月?文殊,但一月真,这中间,这里面一个月亮是真的。这中间自无是月非月,中间更不可以讨论谁是真月,又谁不是真月亮。因为那个第二月不存在,第二月本来就没有,不可以讨论它,因为妄本来就空。这里的比喻就是:第二个月本来就不存在、本来就没有,是因为捏目所见的,还论什么真、什么假呢?众生执妄为真!因此如第二月,谁为是月?又谁非月?如捏目所见的第二月,可以讨论谁才是真月,又谁不是真月吗?虚妄的本来就空,可以讨论这个吗?不可以!文殊师利,只有一个月是真实的,中间更不可以讨论谁是真月,又谁不是真月,不可以讨论的!达妄本空,空本无所有。

  [此别举真妄二喻。上三句喻妄,有二月终堕是非。如字承上妄为二分,如捏目所见第二月,既有二轮,是非锋起,于中妄计,谁是真月?谁非真月?]意思就说:即有二轮,这二轮就是:你只要落入意识型态;你只要落入意识心,意识心就是第二月,包括微细的意识心。你只要意识心存在,强大的执着跟分别、颠倒,那么,是非锋起,是非就起来,于中就会妄计,谁是真月?谁非真月?[即合上真心,妄为色、空、见相之二分,于中是非自生]。一个人刚强难化的我执,是非就起来。所以,修行人不能理解是跟非本空的话,就很难,他就一天到晚讨论。[此二月之喻,与前无还科中不同,前单喻见精,切近真心],这里是二个比喻,[此双喻见、相二分],前面只有比喻见精,这一段是比喻见相二分。[以为是非之端。下二句,不可作有何是月,有何非月解],意思就是:千万不可以作哪一个是月亮,哪一个不是月亮,不能作这样解。如果作这样解,就变成一个是月,一个不是月亮了,[若如是解,已成无是非],不是这样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