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七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人,是爲著什麼?來由就是:你是爲著什麼原因來?你還不是爲了開悟而來嗎?來參學嗎?說:行腳人著什麼來由,你是雲遊四海來參學,爲的是什麼原因而來參學的?還安一個石頭在你的心頭上?因爲他認爲是在心內,還安一個石頭在心內。[眼無以對,即放下包囊],[包囊]就是他的行李。[依席下求請決]。依地藏禅師,請決就是說:一定要參出一個境界,一定要參出一個消息。[近一月余],有一天,[日呈見解]。有一天就寫這個見解,來呈自己的看法。[藏曰:佛法不恁麼]!佛法不是這樣的。佛法不是用語言、文字來呈給我看的,佛法是能心印心的,語言、文字是落入觀念的,那是不得已的,以心印心才是最上乘的,哪得用文字呈上來呢?地藏禅師就說:佛法不恁麼。就是佛法是絕對的,不可用語言、文字呈上來的,佛法不是這樣子的。法眼禅師認爲自己是對的,認爲是你有問題,因此就說,[眼曰:某甲詞窮理絕也]。[某甲]就是你,你現在沒話講了吧?詞窮理絕了,就是無法回答了,你現在沒辦法回答了喔?[藏曰:若論佛法,一切現成。]後面加八個字:當相即道,見處即真,這個就是他回答的。就是說:如果要講佛法,不可以呈文字,若論佛法,現在就是,當下就是。[眼于言下大悟]。你看!你用語言、文字搞來搞去的,不如禅師一句話。

  常常有人寫信來,寫這個偈頌給我看,來印證一下。其實這個偈頌他會用抄的,會抄來抄去的,這要當面來的時候,一問他就知道!大悟的人會轉,不悟的人,意識心他不會轉的,意識心他就直線,他直線的,他由A推論到B;由B推論到C;由C推論到ABCDEFG……意識心是由A點推到B點,B點…它屬于邏輯學裏面的觀念性的東西。大悟不是啊,A非A,B非B,A可以跳到WX,一下子ABCD二個六個字母,同時存在,同時否定;各個處理,也各個連接,大悟的人,他出沒無定,不可捉摸,深不可測。所以,不悟的人,他就是會用這意識心來。意識心來,你隨便把它轉一個彎,他就沒辦法回答,因爲他不知道那個心性是什麼。所以,大悟就是講A也對,講B也對;講A也不對,講B還是不對;講ABCD到WXYZ,統統對,也統統不對;也統統不必說,也統統可以方便說,深不可測。

  [豐幹欲遊五臺,問寒山、拾得曰:汝共我去遊五臺,便是同流,若不共我去遊五臺,不是我同流。山曰:汝去五臺作甚麼?]豐幹禅師說,[曰:禮文殊。山曰:汝不是我同流]。因爲即心就是文殊,不必跑到那個地方去頂禮了。你不是我同流,還要跑到那老遠,我現在當下就是![幹獨入五臺,逢一老人,便問:莫是文殊麼]?難道不是文殊師利菩薩嗎?[老人曰:豈有二文殊]?這個就即心就是文殊,哪裏有二文殊?你的心性、涅槃妙心就是文殊的大智,還往外求、還往外問作什麼呢?豈有二文殊。莫是文殊?說:你難道不是文殊師利菩薩嗎?這老人說:哪裏有二文殊?自性就是文殊,即心就是文殊了。[幹作禮未起,忽然不見。叁答本真無二相竟]。

  [未四 總以法而合喻]

  [佛言:此見妙明,與諸空塵,亦複如是]。

  [此見即能見見精,無始在纏,靈光不昧],這個帶妄的真心顯露不出來。[故稱妙明]不顯。如果妙明顯露的話,就好了。無始在纏,但是靈光是不昧的,如果這個妙明不被纏的話,就顯露。[與諸空、塵,即指物象,物象雖多,空、塵二字],[塵]就是指差別的萬象;[空]就是指虛空的同相,就分這二個,就包括一切。[足以該之],足以包括一切。[佛言此見精與物象,但惟一體,所以無是無非,亦複如文殊一樣,但有一真文殊,無是文殊,與無文殊也。初曉以無是非之故竟]。不可以討論是跟非,沒有的!

  [午二 教以出是非之法 (分叁)]

  [未初 曲顯真妄二相]

  [二 別舉真妄二喻]

  [叁 以法各合二喻 今初]

  [本是妙明,無上菩提,淨圓真心。妄爲色、空,及與聞見]。

  諸位!注意[本是]、[妄爲]這四個字,這二個強烈的對襯。就是本來如來藏性是妙明、是無上菩提、是淨圓真心;而你卻妄認爲它是色、是空,就是物象,就把真心認爲是物象,以及聞見。聞、見就是見分,色、空就是相分。把這個淨圓的真菩提心,錯認爲是外在的物象,或者錯認爲我們的見聞覺知的意識心,産生了妄想顛倒、執著心。

  [上叁句是所依真,下二句是所起妄。本是對前元是,各有用意。前究是義之所終],前面探究是義之所終,[欲曉以無是非之故,乃合二妄成一真,明妄元是真,于一真總喻而總合,歸真即無是非]。只要這個二妄,就是是跟非,是見、非見,統統叫做妄。[今推是義之所始,欲教以出是非之法],出是非就是超越對立,只要任何人可以超越能所、超越對立,這個人就進入佛道。所以,你千萬不可以把不同意見的人,看作敵人,諸位!不同意見是你的心,它是一定存在的。佛陀當時在世就有外道的,不是今天的末法時期才有外道,所以,不必太驚訝,沒什麼好驚訝的。佛陀當時在世,就有九十六種外道,何況今日佛陀進入了涅槃,留下我們這樣的凡夫俗子,哪能沒有外道呢?

  歸真就無是非,今推是義之所始,欲教以出是非之法,[乃從一真起二妄],二妄就是見分和相分。[明妄本依真],這個二妄從另外一個角度說,你加一個是,加一個非,都不對。在這個見跟相,二個都是妄,是跟非還是妄。明妄本依真,就是明這個妄,本來就是依真而有。[于真妄別喻而別合],別喻就是分別比喻,所以,才分開來再合一次。[悟真方出是非]。爲了方便說明,所以,把真跟妄分別來比喻,現在把它分別合起來。如果是悟了絕對的真,就超越了一切是非。[准上文,亦有法喻合叁節之文,推究見精、物象之來由,元是何物?既無是,而又無非,乃曰:本來是妙明無上菩提,淨圓真心。此指所依真。不變隨緣曰妙,寂而常照曰明,無上菩提,即第一義谛,真性菩提,爲諸法之本源,無有何法,能在其上,故曰:無上。淨者,清淨本然;圓者,圓滿周遍;真心,即人人本具一真心體。此心本來寸絲不挂,一塵不染,亦即六祖所雲:本來無一物是也]。何處惹塵埃?所以,禅宗裏面講:佛菩薩都是這麼樣告訴我們,一切都是畢竟空,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。如果你認識這顆心性,大地裏面同是心性顯露出來,一寸的土都沒有啊!所以,若人識得心,大地無寸土。所以,把正依二報,都化作絕對的如來藏性。

  [妄爲色、空,及與聞見者]:就是無明的心會妄現出色跟空,以及聞見,就是六根聞見。[此明從真起妄,妄爲二字,對上本是而來。謂本是一真心體,由最初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],性覺必明,必明就是頭上安頭,性本覺,不必明,性是本覺本明,不必加一個明。必明就是一定要搞清楚、弄清楚,就把真如心性變成意識心。所以,性覺必明就是一念不覺,一定要把真如自性搞成、變成一個覺性,這個真如自性就失去了。所以,由最初性覺必明,妄爲明覺,[轉妙明而爲無明,轉真覺而成不覺,起爲業識,詐現]突然出現,[詐]就是僞裝,[見、相二分。色、空即所現之相分,依報世界物象等;及與聞見,即所現之見分。正報六根身相等,皆屬妄爲,本非實有,雖非實有,宛現二相],所以,爲什麼要叫我們悟入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?當你頓悟到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的時候,沒有六根,沒有六塵,也沒有六識,一十八界皆空。禅宗爲什麼強調要悟到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?你爸爸、媽媽沒有結婚前,你在哪裏呢?現在是緣起,緣起就是如幻,你一定會消失在這個世間啊!宛現二相,二相就是色空,還有聞見這二相。[則是非生焉]。人一出生就開始能所不斷,從來沒有辦法恢複本性。[初曲顯真妄二相竟]。

  [未二 別舉真妄二喻]

  [如第二月,誰爲是月?又誰非月?文殊,但一月真,中間自無是月非月]。

  如捏目所成,把眼睛動一下,如捏目所見的第二月。眼睛本來好好的就是比喻如來藏性;捏目就是比喻一念妄動。如第二月,誰爲是月?誰才是真月?又誰非是月?文殊,但一月真,這中間,這裏面一個月亮是真的。這中間自無是月非月,中間更不可以討論誰是真月,又誰不是真月亮。因爲那個第二月不存在,第二月本來就沒有,不可以討論它,因爲妄本來就空。這裏的比喻就是:第二個月本來就不存在、本來就沒有,是因爲捏目所見的,還論什麼真、什麼假呢?衆生執妄爲真!因此如第二月,誰爲是月?又誰非月?如捏目所見的第二月,可以討論誰才是真月,又誰不是真月嗎?虛妄的本來就空,可以討論這個嗎?不可以!文殊師利,只有一個月是真實的,中間更不可以討論誰是真月,又誰不是真月,不可以討論的!達妄本空,空本無所有。

  [此別舉真妄二喻。上叁句喻妄,有二月終墮是非。如字承上妄爲二分,如捏目所見第二月,既有二輪,是非鋒起,于中妄計,誰是真月?誰非真月?]意思就說:即有二輪,這二輪就是:你只要落入意識型態;你只要落入意識心,意識心就是第二月,包括微細的意識心。你只要意識心存在,強大的執著跟分別、顛倒,那麼,是非鋒起,是非就起來,于中就會妄計,誰是真月?誰非真月?[即合上真心,妄爲色、空、見相之二分,于中是非自生]。一個人剛強難化的我執,是非就起來。所以,修行人不能理解是跟非本空的話,就很難,他就一天到晚討論。[此二月之喻,與前無還科中不同,前單喻見精,切近真心],這裏是二個比喻,[此雙喻見、相二分],前面只有比喻見精,這一段是比喻見相二分。[以爲是非之端。下二句,不可作有何是月,有何非月解],意思就是:千萬不可以作哪一個是月亮,哪一個不是月亮,不能作這樣解。如果作這樣解,就變成一個是月,一個不是月亮了,[若如是解,已成無是非],不是這樣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