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看,《楞严经》:摄心为戒,这是什么意思呢?慢慢理解看看。

  [论真,则升诸法,同为真体],同为真体就是究竟都是真如,无一法不是真如,万法皆如。[固是理极之论],当然是理论的究竟。[其奈人之用心],奈就是如何之用心,就是说:但看哪一个修行人他怎么用心?[将何所适从乎?]用心就是修行之心,又将何所适从?这到底是要根据什么呢?无所适从,因为不悟嘛![今别答云:阿难自被破识心之后,便乃舍妄求真,如来欲示真心,特向眼根指出],特别在眼睛代表六根,从眼根指出见性,诸位!六根统统见性,用眼根只是个代表,在眼叫做见性;在耳叫做闻性;在鼻叫做嗅性;在舌叫做尝性;在身体叫做触性。见、闻、觉、知无一法不是真性,用眼睛,单刀直入让你见性,不生不灭;而这个不生不灭,用在六根身,统统可以用。所以,一根解脱,六根就是如来藏,妙真如性。[意令阿难认见为心,故独显见性为真心也]。所以,佛在说法有时空性,有种种的善巧方便,也看根器、也看因缘的。那我们现在讲《楞严经》,没办法了!老菩萨,如果明天要打八关斋戒,那老菩萨来,坐后面,他国语也不是听很清楚,可是,他就是那么有善根,坐在后面董习,很了不起,念到哪里就问隔壁的;念到哪里了,帮我翻一下!念到哪里他也不知道,还要请隔壁帮他翻一下;不过,这样也不错!但是,也有学佛一、二十年的。所以,没办法说来过滤、来筛检,说:这个是初级班、中级班、高级班,没有办法的!我们时间是真的有限。

  如来欲示真心,特向眼根性指出,眼根的根性指出。意令阿难认见为心,所以,独显见性为真心。[然见性即陀那细识,不生灭与生灭和合],陀那细识就是微细意识,极微细的意识心,有的人认为这个就是真如。[体虽元明,用终带妄,而众生舍此,别无纯真之心可指,既不可认为非真,亦不可认为全真。若认全真],就变成怎么样?[无异执矿为金];因为还有少许的瑕疵没有处理。[若认非真,便同舍矿求金],矿就是带有妄的真,带有妄心的真心,带妄的真心就是矿,我们把这个矿的瑕疵、污垢除掉了,把它经过高温,纯金就出来。[二皆是迷。故前约元明,乃极显其为真心,今约带妄,乃同降而喻空华。]所以,一下子讲说:见性是真;到这里[见性]二个字,连讲都不能讲,连谈都不能谈,要用绝对的心性去理解见性、诸法本空的道理。[而识心诸法,观相元妄,无可指陈];而识心诸法,就是无形相的识心诸法,看这个相本来就空,元妄,这个[妄]就是空,本来就空,无可指陈。佛讲的:色即是空,万法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看这个毛巾,毛巾缘起也如幻,缘起是毛巾,当体,当体就是空,诸法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,万法,这是毛巾,说一说。这地球所发生的事情,在中国就把它结成一部叫做历史,历史变成只是一种痕迹了,万法但有言说:喔,这是秦始皇、这是唐太宗、这是明太祖、明成祖,说一说;这个是清朝、格格。万法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,这个缘起本身就是虚幻的东西。所以,学佛的人他就是这样,能够了诸法都是心性。[观性元真,惟妙觉明,既不可昧性而执相],[昧]就是迷,不可迷真心而着相。[亦不可拨相而求性];[拨]就是除去这个假相,而求这个性。诸位!离相无性的,离这个假相是找不到真心的,你说:我这个色身死了,才找到这个真心。错了!现在这个假相,真心就在里面,当体即空,就是真心的显露。[若欲舍诸法而求真心,何异离波而觅水也]。离波哪里有水,波就是水啊![前约相妄,故极令决择分明;今约性真,故识心亦升真体],无一法不如,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完全都是真如所显现的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当体即空,万象总是一真,无法不真,[如来为是理极之论者,欲令众生彻证而圆悟也。初明一相无是非竟]。初明如来藏性一相,于其中间,本来就没有是见、非见可得,不可以安任何的是,也不可以安任何的非。

  [未二 喻一真索是非]

  [文殊吾今问汝:如汝文殊,更有文殊,是文殊者为无文殊]?

  解释一下:文殊师利菩萨,我现在问你:就像你现在文殊师利菩萨这个身体,是不是更有文殊就是:更有多出一个文殊,名字叫做是文殊?[是]就是此,这二个字是一起念的,更有文殊是文殊,能不能说,你这个文殊师利菩萨的身体,多出来另外一个文殊师利菩萨,而说:这个是文殊师利菩萨?为无,[无]就是非,难道非文殊就是非是文殊,无文殊,无是文殊,非是文殊师利菩萨,名字叫做文殊呢?再讲一遍:文殊师利菩萨,文殊!我今问你:就像你文殊的身体,它本来就是一个绝对,不可以讨论;难道可以去讨论多出另外一个文殊,说这个叫做文殊?又可以否定说这个不是文殊吗?肯定多一个文殊也不对;去否定这个文殊也不对,文殊,他就是绝对,就是文殊,他就在讲这个。绝对的文殊,就不可以安立一个是文殊,或者是非文殊;如来藏性也是一样,全部就是真性。

  [此假文殊为喻,以明一真法界,本无是非二相。先喻一真索是非,文殊喻一真之体。更有文殊二句索是,喻何者是见;末句索非,喻何者非见。问云:如汝此身,本来一个真文殊,为是更有文殊,唤作是文殊者,为无有文殊耶?又无字即作非字解,于文亦顺,而详文殊答处,无字义长。二喻一真索是非竟]。后面就讲得更多。

  [未三 答本真无二相]

  [如是世尊!我真文殊,无是文殊。何以故?若有是者,则二文殊,然我今日,非无文殊,于中实无,是非二相]。

  如是世尊!我就是真,就是绝对的文殊,无是文殊,就是并不可以多加一个文殊,才叫做文殊。何以故?若有是,若还要加一个是,则二文殊,就变成二个文殊了!我就是慧律,不可以加一个:你是,或者你非,我是就是绝对,不可讨论了;如果加一个[是]字,就变成二个文殊。多一个,头上安头。然我今日非无文殊,但是,我今天非无文殊,非无就是:无非就是文殊。非无文殊就是:我就绝对了;无非就是文殊,你讲来讲去,就是一个文殊,就是绝对。在绝对的一个文殊里面,于中实无是非,不可以加一个是文殊,也不可以否定非文殊,不可以的!不可以加是文殊、非文殊,都不对,因为他就是文殊。

  [此喻一真无是非]。说:[文殊是大智慧,一闻便悟,领旨直答:“如是”,即领诺之辞。答曰:世尊!我本一个真文殊(此喻一真之体),于我真文殊分上,并无那个唤作是文殊者(此喻色空无是见也)。何以故三句,征释无是所以。若更有一唤作是文殊者,则成二文殊,而一体自不能成,意显一体分上,更不容说是]。一体分上是什么?就是绝对,就是毕竟空,全是真如性。[此是字,非对非说是],这个是字,并不是对于非字而说的,[即对本体说是,若说有是,则有对待,而非绝待矣]。这就对本性说是的,非对非,意思就是:这个是就是绝对,若是有个是,就变成相对了。

  [然我今日,非无文殊,于中实无是非二相者:然转语词,承上转云:然我今日,真实文殊分上,非无有文殊(此喻色空无非见也)]。为什么?色空当体即空,见性就是存在。[此句若作无非文殊,其理更明]。无非就是一个文殊。[于中者:于真实文殊体中,实无从说是,及与说非;说既叵说],[叵]就是不可说,连说都不行,[安有是非二相可得耶?]这个就是告诉你,教人说:让你从思议法里面,契入不思议法;从相对法里面,契入绝对的真如自性。[此喻一真无是非,真如体中,不剩一法,不少一法],[剩]就是多,真如体中,不多出一法,也不少一法,[圆同太虚,无欠无余故也。合前此见及缘,元是菩提妙净明体,云何于中,有是非是,观二于中,佛与文殊,法喻虽然各说,彼此照应,如出一辙]。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,当然是大菩萨了。

  [昔法眼、同绍修、法进三人],来参一个大彻大悟的地藏禅师[参地藏禅师,天寒落雪],天气很寒冷,飘下大雪,[附炉烘火次],依附在炉边,[烘]就是借火取暖叫做烘,火次,一字排开来,次第。[举《肇论》至]:谈到这个《肇论》,这个《肇论》是后秦僧肇撰,有前秦、后秦。僧肇论师。作者僧肇是鸠摩罗会门下四圣之一,号称为解空第一。以其名冠于本论,有他的名字,所以,《肇论》就是僧肇的《肇论》。本书内容阐释诸法无自性,不可得空等妙理,诸法无自笥,诸法不可得空等等妙理,系收录僧肇所作之诸论。就讲到这个,《肇论》里面有一句话说:[天地与我同根处]。同根,同一个来源。大彻大悟的地藏禅师就说了,[藏曰:山河大地,与上座自己,是同是别?(此句即同佛问阿难,何者是见,何者非见一样)。眼云:别]。别就是二了。[藏竖起二指]。二指,就是这个是二法,不是一了。竖起二指,表示:那就是不同了?意思就是:山河大地跟上座你自己是同是别呢?法眼禅师说:是别。地藏禅师就竖起二个指头,别就是二法了?[眼曰]:就改过来,[同]。同就是不二了。[藏又竖起二指],这个还是二法。[便起去]。这个[别]就是头上安头;[同]还是头上安头,都是头上安头。如来藏性不能讲别,不能讲同。所以,地藏禅师又竖起二指,就是:你这样讲,还是头上安头,不契如来绝对的心性,便起去。

  [雪霁三人辞去,藏至门前送之,问曰: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。][上座]是一种尊称。就问了:你们平常都说: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,来!我现在问问你们,[乃]就是于是,于是[指庭前片石曰]:庭院前面那一块石头,就说:来!你说说看,[且道此石,在心内在心外]?你说说看,那个石头在心内还是在心外?[眼曰:在心内]。因为他认为是包在如来藏性里面,包来包去,这还是没悟。[藏曰:行脚人着甚么来由,安片石在心头?]意思就是说:你是一个云游四海参学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