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不过梵音清浊之异耳]。所以,有时候翻译成三摩提,有时候翻译时三摩地。[又此定非同权小,有出有入之定,是以曰自住,即自住本地风光,不假修为造作也]。

  [见与见缘四句,了妄无体]。这个四句,四个字很重要。[了妄无体]就是达妄本空,了解这个妄,妄就包括妄识、妄境、妄执、妄分别、妄起颠倒,这个[妄]包括可多了。妄识无体、妄相无体,妄境无体性、妄法无体性,妄法不是万法,万法其实也是妄,但悟了就是真。所以,这个妄相、妄执、妄分别、妄起颠倒、妄造作,是没有体性。所以,了妄无体,达妄本空,通达一切妄,本自空寂。[佛及大菩萨,住此定中,内脱身心,外遗世界]。这八个字就在告诉你:禅无内外,不可住着内,也不可住着外。[根、尘、识三,不能为碍]。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完全不能障碍。[见与见缘,并所想相者:见,即能缘见分,见缘即所缘六尘相分。并者及也,想即六识妄想],也就是根、尘就会产生识,就是六识的妄想。[相即六根身相]。六根身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色身,六根身就是我们的色身,简单讲就是这个意思。六根身是《阿含经》里面讲的,六根身相,或者叫做六识身。[此三六十八界,一切诸法,凡、外内执身心为实我,外执万法为实法,具足我法二执;权、小法执坚固],法执坚固,认为有一种东西可以依靠,错了![仍执实有身心世界]。执实有身心世界,就是没有体悟到诸法、万法无自性,缘起无自性,他认为这个世界是实实在在的!

  佛陀说:为什么讲是妄呢?缘起是妄是建立在什么思想呢?缘起如幻是什么?是建立在二种思想:缘起,是因为它刹那生灭无常,所以,缘起如幻。缘起如幻是站在什么?条件说,站在种种的条件构成的,变成有这样的世界,是空无自性。所以,生灭无常,空无自性,缘起缘灭,空无自性,所以,身心世界就是缘起如幻,不实在的,我们被骗得团团转,这是共业所感,执着的世界,大家都这么样执着,谁能冷静想一想,醒过来?[佛及圆顿菩萨,了知遍计六识本空,依他]就是缘起,六根、六尘如纪,[(根尘)如幻,喻如病目所见之空华],病目就是真如起妄念,一念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,所以,这个病目叫做一念妄动。[从缘无性],修学佛道,就是这几个字,缘起无自性,一切法无我,从缘,无性就是无自性,我告诉你,这个很难很难体会,说空不对,说有不对,统统不对![本无所有,非作故无],非作就是不是搞破坏,把它变成无,是透视它体性本空,从缘无性,本无所有,这个就是讲无自性。非做故无,不是把它破坏,所以叫做无,因为它是缘起,所以[本性无故]。本性无就是当体即空,诸万法当体即空,[非待病愈花灭才无],不是要等到病好了、花灭了才没有,[即正当病眼见空华时,华本无有,此即当体即空也]。意思是:身心世界其实本来是妄,是缘起生灭无常,而我们没有体悟,所以,二六时中都起执着,这一迷,回不去了!

  [又空华,病眼观之,非有似有],这个虚空当中的花,有毛病的眼睛看,非有似有,[此喻凡、外、权小]凡夫、外道、权教、菩萨、小乘,[见十八界;净眼观之,了不可得],净眼就是:佛、大菩萨看,没有啊!科学家仍然不知道,这个世界、宇宙是缘起、是妄,不知道![此喻佛及圆顿菩萨,见一真法界。见与见缘],能见的见分,以及所缘的万象。并所产生的六识妄心,[并所想相,又一解:见摄六识,见、闻、嗅、尝、觉、知]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代表的。见缘包括六尘见等等,[见缘该六尘见等],就是六尘、六根所见,叫做六尘见,即这个见缘包括六尘、六根所见等等。以及[所缘之观境,想相指六根,想属心,相属色,心、色和合,以成根身]。注意!那个[和合]是方便说,和合就是空,你千万不要认为,有一种东西是凑合在一起,是为了让你理解这个存在性的万法,所以,只好用缘起和合来假设、来说明,要不然离开这个缘起,你怎么说明呢?文字是缘起;语言是缘起;意识型态不离缘起;诸位!离开了语言、文字、意识型态,要不然要说什么呢?所以,用生灭意识心听经闻法,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如来大般涅槃的妙心,是永远没有办法进入不生不灭的。所以,诸位要用本性、本如来藏,妙真如性听经闻法,来理解、来体悟,才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。我现在用如如不动的心性、如来藏性来讲经说法,而如果你用意识型态来理解,那么,这个不生灭也会变作生灭法,就完全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了。所以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;道在心悟,不在语言、文字、意识型态,统统放下![前云:色杂妄想,想相为身,故指六根。《正脉》云:此科全是诸圣圆观大定,行人切须究心],意思就是:用心好好的体悟,才能进入修行状态。[若能常住此境],如果能够安住在这个境界,[念念不昧,成佛何疑]?这个念念不昧,就是首楞严,用本性的定。师父一直强调说:你千万不要有太多的情绪变化,就是这样子。修行人应当把昨日的是非恩怨一笔勾销,我说:你迈向菩提绝对没有问题,如果仍然是纠缠不清,里面的是非恩怨,那么,你成道无望,不可能成就佛道!成佛的人,没有任何的恨;没有任何的恩怨是非,统统没有!

  [此见及缘,元是菩提,妙净明体,云何于中,有是非是]?

  就是这个能见之见精,以及这个级,所见的相分;这个[缘]包括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这六根、六尘引发的六识,都包括在[缘]里面,也就是所谓的物象。还有六根、六尘所引出来的心相,六识就是心相了。说此能见之见精,以及所缘的、所见的相分,这个[缘]字就是六根、六尘、六识,元本就是菩提清净心中,妙净明体,妙净之明体,这个元是菩提,妙净明体,本来就是绝对。云何于中,这在妙净明体里面,哪里可能性安得上是是见,或者是非是见呢?绝对就是绝对嘛!

  [此达妄]本空,妄本空[即真]。既然是一切缘,缘起就是妄、本空,了悟达妄就是空,那么,真心就显现。[了达能见见分,及所缘相分,当体即真。缘字并摄根、尘、识三,根为能缘,尘为所缘,识从缘生],都是[缘]。[故以缘字,总该三六十八界,即身、心、世界,依正二报。上明万象皆妄,故喻空华,此明一性元真,故曰菩提。乃三菩提中,真性菩提,亦即三性中,圆成实性。]三性就是:遍计所执性、依他起性、圆成实性,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都讲得很清楚。[元是二字,与前文殊所问,元是何物相照应。今顺前文答云:此能见之见精,及所缘之物象,所以无是非者,何也]?是什么原因呢?因为[元是菩提妙净明体,不假修为,本来自妙;不用洗涤,本来自净;不待揩磨],[揩磨]就是拂拭,拂拭就是除去尘垢,不待拂拭,[本来自明。妙即法身德,非有非空;净即解脱德,处染不变;明即般若德,灵光独耀,乃是三德秘藏之体。既是一体,迥绝是非],这八个字非常重要!既是一体真心,意思就是:全部都是真,里面就没有是跟非,是,是头上安头;非,也是头上安头,一体真性,何来是与非?[故反显之曰:云何更有是见之与非是见耶]?没有这个东西,这些都是多余,绝待就是不可讨论。[此即无是非义之所终也。会诸相终归于一性]。诸位!修行它这个决窍,就是在这个地方,禅宗讲:相尽性显,相尽的那个同时,本性就显露。意思就是:任何一个人了解诸法空相,当体即空,放得下的那一念,灵光独耀,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,我们不要让我们的权力睡着了。我们现在一切众生的权力睡着了,我们涅槃的妙心统统睡着了,烦恼一起来,使不上力;业力一起来,使不上力;无明一起来,使不上力;习气一起来,般若妙心完全使不上力,我们已经习惯于妄心在作用,我们不习惯真心,真如自性没开采出来,我们不习惯!所以,佛告诉我们:不必让你的权力睡着,不可以让你的真心埋没,真心是可以大用的,尽管拿出来用,二六时中都是真心,无一法不是真心,真心就是绝待,见一切相,知道一切相不可得,心性自然就显露。《金刚经》讲:不应住色生心,不应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心,就无所住,而生其心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[《正脉》问云]:有人如此问,[佛初惟以见为性,而曲明其不与身心万物为侣],[曲]就是暂时不直明,而曲明其见性不与身心万物为侣,意思就是:让它灵光独耀,迥脱根尘。佛刚开始惟以显这个见就是性,所以不直明这个见性跟身心万物为侣。[曲明]就表示暂不直明,等到因缘具足了,就是单刀直入。[以谓见独真,而余皆妄,令人独依见性也]。佛这个时候,令人独依见性,其他都是妄。[今乃论妄],现在要讲到妄的话,[则降见性同是空华];就是这个见性是绝对的,不可以安一个真,就是连这个真心都不能着,这句话就这个意思。你只要着一个见性,就麻烦大了;着一个真心,那么就是妄。因此令心寂静,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,这里面,无善无恶,无是无非,无来无去,无增无减,无一无异,没有佛道,没有外道,无佛道可成,无外道可除,究竟心性,同是一体,诸法如虚空华,本来就是心性的东西,不必降魔,魔自降;不必刻意的想成就佛道,佛道自成。所以,如来心性当中,没有佛道可成;没有魔道可降,都是方便说,因为它是绝对,绝对的东西,哪来的魔道呢?了魔就是佛。绝对的心性,哪里有佛可成?当体即空,哪来的佛呢?

  有一个人来讲:慧律法师!您认识佛吗?我说:我不认识!啊?师父!您不认识吗?我说:我不认识!那你认识佛吗?佛是什么东西?你把佛当作什么东西来说呢?般若妙心,般若妙心能说吗?我不认识佛,那你呢?你认识吗?嗯?佛是何物?有一个人,来这里,我问他说:法师啊!学何经教?他说:我没有,我专门持戒。我问他:戒是何物,汝欲持之呢?你说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