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不過梵音清濁之異耳]。所以,有時候翻譯成叁摩提,有時候翻譯時叁摩地。[又此定非同權小,有出有入之定,是以曰自住,即自住本地風光,不假修爲造作也]。
[見與見緣四句,了妄無體]。這個四句,四個字很重要。[了妄無體]就是達妄本空,了解這個妄,妄就包括妄識、妄境、妄執、妄分別、妄起顛倒,這個[妄]包括可多了。妄識無體、妄相無體,妄境無體性、妄法無體性,妄法不是萬法,萬法其實也是妄,但悟了就是真。所以,這個妄相、妄執、妄分別、妄起顛倒、妄造作,是沒有體性。所以,了妄無體,達妄本空,通達一切妄,本自空寂。[佛及大菩薩,住此定中,內脫身心,外遺世界]。這八個字就在告訴你:禅無內外,不可住著內,也不可住著外。[根、塵、識叁,不能爲礙]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完全不能障礙。[見與見緣,並所想相者:見,即能緣見分,見緣即所緣六塵相分。並者及也,想即六識妄想],也就是根、塵就會産生識,就是六識的妄想。[相即六根身相]。六根身就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色身,六根身就是我們的色身,簡單講就是這個意思。六根身是《阿含經》裏面講的,六根身相,或者叫做六識身。[此叁六十八界,一切諸法,凡、外內執身心爲實我,外執萬法爲實法,具足我法二執;權、小法執堅固],法執堅固,認爲有一種東西可以依靠,錯了![仍執實有身心世界]。執實有身心世界,就是沒有體悟到諸法、萬法無自性,緣起無自性,他認爲這個世界是實實在在的!
佛陀說:爲什麼講是妄呢?緣起是妄是建立在什麼思想呢?緣起如幻是什麼?是建立在二種思想:緣起,是因爲它刹那生滅無常,所以,緣起如幻。緣起如幻是站在什麼?條件說,站在種種的條件構成的,變成有這樣的世界,是空無自性。所以,生滅無常,空無自性,緣起緣滅,空無自性,所以,身心世界就是緣起如幻,不實在的,我們被騙得團團轉,這是共業所感,執著的世界,大家都這麼樣執著,誰能冷靜想一想,醒過來?[佛及圓頓菩薩,了知遍計六識本空,依他]就是緣起,六根、六塵如紀,[(根塵)如幻,喻如病目所見之空華],病目就是真如起妄念,一念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,所以,這個病目叫做一念妄動。[從緣無性],修學佛道,就是這幾個字,緣起無自性,一切法無我,從緣,無性就是無自性,我告訴你,這個很難很難體會,說空不對,說有不對,統統不對![本無所有,非作故無],非作就是不是搞破壞,把它變成無,是透視它體性本空,從緣無性,本無所有,這個就是講無自性。非做故無,不是把它破壞,所以叫做無,因爲它是緣起,所以[本性無故]。本性無就是當體即空,諸萬法當體即空,[非待病愈花滅才無],不是要等到病好了、花滅了才沒有,[即正當病眼見空華時,華本無有,此即當體即空也]。意思是:身心世界其實本來是妄,是緣起生滅無常,而我們沒有體悟,所以,二六時中都起執著,這一迷,回不去了!
[又空華,病眼觀之,非有似有],這個虛空當中的花,有毛病的眼睛看,非有似有,[此喻凡、外、權小]凡夫、外道、權教、菩薩、小乘,[見十八界;淨眼觀之,了不可得],淨眼就是:佛、大菩薩看,沒有啊!科學家仍然不知道,這個世界、宇宙是緣起、是妄,不知道![此喻佛及圓頓菩薩,見一真法界。見與見緣],能見的見分,以及所緣的萬象。並所産生的六識妄心,[並所想相,又一解:見攝六識,見、聞、嗅、嘗、覺、知],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代表的。見緣包括六塵見等等,[見緣該六塵見等],就是六塵、六根所見,叫做六塵見,即這個見緣包括六塵、六根所見等等。以及[所緣之觀境,想相指六根,想屬心,相屬色,心、色和合,以成根身]。注意!那個[和合]是方便說,和合就是空,你千萬不要認爲,有一種東西是湊合在一起,是爲了讓你理解這個存在性的萬法,所以,只好用緣起和合來假設、來說明,要不然離開這個緣起,你怎麼說明呢?文字是緣起;語言是緣起;意識型態不離緣起;諸位!離開了語言、文字、意識型態,要不然要說什麼呢?所以,用生滅意識心聽經聞法,是永遠沒有辦法進入如來大般涅槃的妙心,是永遠沒有辦法進入不生不滅的。所以,諸位要用本性、本如來藏,妙真如性聽經聞法,來理解、來體悟,才有辦法進入佛的領域。我現在用如如不動的心性、如來藏性來講經說法,而如果你用意識型態來理解,那麼,這個不生滅也會變作生滅法,就完全沒有辦法進入佛的領域了。所以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;道在心悟,不在語言、文字、意識型態,統統放下![前雲:色雜妄想,想相爲身,故指六根。《正脈》雲:此科全是諸聖圓觀大定,行人切須究心],意思就是:用心好好的體悟,才能進入修行狀態。[若能常住此境],如果能夠安住在這個境界,[念念不昧,成佛何疑]?這個念念不昧,就是首楞嚴,用本性的定。師父一直強調說:你千萬不要有太多的情緒變化,就是這樣子。修行人應當把昨日的是非恩怨一筆勾銷,我說:你邁向菩提絕對沒有問題,如果仍然是糾纏不清,裏面的是非恩怨,那麼,你成道無望,不可能成就佛道!成佛的人,沒有任何的恨;沒有任何的恩怨是非,統統沒有!
[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,妙淨明體,雲何于中,有是非是]?
就是這個能見之見精,以及這個級,所見的相分;這個[緣]包括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這六根、六塵引發的六識,都包括在[緣]裏面,也就是所謂的物象。還有六根、六塵所引出來的心相,六識就是心相了。說此能見之見精,以及所緣的、所見的相分,這個[緣]字就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元本就是菩提清淨心中,妙淨明體,妙淨之明體,這個元是菩提,妙淨明體,本來就是絕對。雲何于中,這在妙淨明體裏面,哪裏可能性安得上是是見,或者是非是見呢?絕對就是絕對嘛!
[此達妄]本空,妄本空[即真]。既然是一切緣,緣起就是妄、本空,了悟達妄就是空,那麼,真心就顯現。[了達能見見分,及所緣相分,當體即真。緣字並攝根、塵、識叁,根爲能緣,塵爲所緣,識從緣生],都是[緣]。[故以緣字,總該叁六十八界,即身、心、世界,依正二報。上明萬象皆妄,故喻空華,此明一性元真,故曰菩提。乃叁菩提中,真性菩提,亦即叁性中,圓成實性。]叁性就是:遍計所執性、依他起性、圓成實性,這個我們在唯識學都講得很清楚。[元是二字,與前文殊所問,元是何物相照應。今順前文答雲:此能見之見精,及所緣之物象,所以無是非者,何也]?是什麼原因呢?因爲[元是菩提妙淨明體,不假修爲,本來自妙;不用洗滌,本來自淨;不待揩磨],[揩磨]就是拂拭,拂拭就是除去塵垢,不待拂拭,[本來自明。妙即法身德,非有非空;淨即解脫德,處染不變;明即般若德,靈光獨耀,乃是叁德秘藏之體。既是一體,迥絕是非],這八個字非常重要!既是一體真心,意思就是:全部都是真,裏面就沒有是跟非,是,是頭上安頭;非,也是頭上安頭,一體真性,何來是與非?[故反顯之曰:雲何更有是見之與非是見耶]?沒有這個東西,這些都是多余,絕待就是不可討論。[此即無是非義之所終也。會諸相終歸于一性]。諸位!修行它這個決竅,就是在這個地方,禅宗講:相盡性顯,相盡的那個同時,本性就顯露。意思就是:任何一個人了解諸法空相,當體即空,放得下的那一念,靈光獨耀,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,我們不要讓我們的權力睡著了。我們現在一切衆生的權力睡著了,我們涅槃的妙心統統睡著了,煩惱一起來,使不上力;業力一起來,使不上力;無明一起來,使不上力;習氣一起來,般若妙心完全使不上力,我們已經習慣于妄心在作用,我們不習慣真心,真如自性沒開采出來,我們不習慣!所以,佛告訴我們:不必讓你的權力睡著,不可以讓你的真心埋沒,真心是可以大用的,盡管拿出來用,二六時中都是真心,無一法不是真心,真心就是絕待,見一切相,知道一切相不可得,心性自然就顯露。《金剛經》講: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香味觸法而生心,就無所住,而生其心,就是這個道理。
[《正脈》問雲]:有人如此問,[佛初惟以見爲性,而曲明其不與身心萬物爲侶],[曲]就是暫時不直明,而曲明其見性不與身心萬物爲侶,意思就是:讓它靈光獨耀,迥脫根塵。佛剛開始惟以顯這個見就是性,所以不直明這個見性跟身心萬物爲侶。[曲明]就表示暫不直明,等到因緣具足了,就是單刀直入。[以謂見獨真,而余皆妄,令人獨依見性也]。佛這個時候,令人獨依見性,其他都是妄。[今乃論妄],現在要講到妄的話,[則降見性同是空華];就是這個見性是絕對的,不可以安一個真,就是連這個真心都不能著,這句話就這個意思。你只要著一個見性,就麻煩大了;著一個真心,那麼就是妄。因此令心寂靜,進入絕對的真空狀態,這裏面,無善無惡,無是無非,無來無去,無增無減,無一無異,沒有佛道,沒有外道,無佛道可成,無外道可除,究竟心性,同是一體,諸法如虛空華,本來就是心性的東西,不必降魔,魔自降;不必刻意的想成就佛道,佛道自成。所以,如來心性當中,沒有佛道可成;沒有魔道可降,都是方便說,因爲它是絕對,絕對的東西,哪來的魔道呢?了魔就是佛。絕對的心性,哪裏有佛可成?當體即空,哪來的佛呢?
有一個人來講:慧律法師!您認識佛嗎?我說:我不認識!啊?師父!您不認識嗎?我說:我不認識!那你認識佛嗎?佛是什麼東西?你把佛當作什麼東西來說呢?般若妙心,般若妙心能說嗎?我不認識佛,那你呢?你認識嗎?嗯?佛是何物?有一個人,來這裏,我問他說:法師啊!學何經教?他說:我沒有,我專門持戒。我問他:戒是何物,汝欲持之呢?你說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