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空。这是佛陀把现在眼前的外境,分为众相,还有虚空,还有同相的虚空。世尊!若此现在前面的外缘,就是所谓的众相和虚空现象,若是见性者,应有所指,如果他说它是见性,那么,应当可以把见性用手指指出来,可惜指不出来。若非见者,应无所瞩。如果没有这个见性存在,那么,你也看不到树木、山河、大地、溪水,统统应无所瞩,你看不到啊!而今不知是义,到底是见性,还是非是见性所归?故有惊怖。
[此述众疑。二应字,俱属平声]。这个要念中文的人就知道,平平仄仄平,仄仄平平仄,以前都是这样念的。除非念过一些中文的人,要不然对这个还是很陌生。[谓:若此色空等象若是见者,应当有所指,云何无是见之可指]?如果这个色空等现象,如果就是见性,那么,你应当在这个物象当中,可以指出什么是见性?可是,你却指不出来。云何无是见性,让你可以指得出来?[若非见者,应当无所瞩],如果没有见性存在,你应当看不到日月星辰、山河大地,[云何又能见色见空?而今不知是义所归者:即无是见、无非见二义],这二个道理,[所归趣也]。就是最终的道理是什么。最究竟的义理是什么,这个叫做归趣。[故有惊怖!初举疑代问竟]。
[午二 拣过求示]
[非是畴昔,善根轻尠,惟愿如来,大慈发明,此诸物象,与此见精,元是何物?于其中间,无是非是]。
说:非是畴昔,[畴昔]就是从前。善根轻尠,现在佛陀讲的是《楞严经》啊,首楞严大定,无上的大定,是本性的定,这已经不是过去善巧方便讲缘起的二乘人,或者是凡夫,外道就更不用说了,那一些善根轻又少的可比拟的。意思是说:如果有人这一辈子能听楞严大法,这个人可是很大很深厚的善根才有办法,就像大家能坐在底下好好的听。所以,来的人多,来的人少,对师父不影响。我的心性本来就不增也不减,也不能说因为你来的人多,我讲得特别好;或者是你今天人来得少,我讲得特别的差,人来多跟少,对师父来讲,并没有什么增减,因为我已经体悟如来藏性是什么;可是,对每一个人来讲,你今天来了,就加强你的正法的善根。所以,这一辈子要冷静的,有时候跟因缘听听《楞严经》,可不是少善根、少福德有办法的,必须要多善根、多福德的,所以,诸位将来一定会成佛的。而且是提早别人更快,肯用功的就有希望!惟愿如来,大慈发明,此诸物象,与此见精,元是何物?这外在的物象,跟这个能缘的见精。也就是外在的所谓的相分,跟这个见分,到底是什么?这个见分跟相分,于其中间,到底是无是见,非是见?到底怎么来弄清楚?怎么来理解?
[此代求佛示。谓此众虽然有漏,非同畴昔(从前也)],没有善根的,[未曾回小向大,善根轻薄尠少可比]。这个[尠]就是鲜,鲜少。[元是何物句,正追究是义终始,诘本穷源之问也]。[诘]就是问;[穷]就是推究到底,叫做诘本穷源之问。[愿佛大慈哀愍,发明物象之与见精,元是何物]。在见精与物象当中,[于中即无是见,又无非是见]。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?完全被搞混了,弄不清楚了![无字,双贯下是与非是。佛若发明],[发明]就是把它发现、开示出来。[则大众既知是义所归,而惊怖自息矣。五文殊启请竟]。这个惊悚、惊恐之心就会停止。
[巳六 如来慈示 (分二)]
[午初 晓以无是非之故]
[二 教以出是非之法 午初(分四)]
[未初 明一真无是非]
[二 喻一真索是非]
[三 答本真无二相]
[四 总以法而合喻 今初]
[佛告文殊及诸大众:十方如来,及大菩萨,于其自住三摩地中,见与见缘,并所想相,如虚空华,本无所有]。
这一段讲得真是好!从本无所有,现在变成万法皆有,人毕竟无,变成毕竟有。诸法就是从毕竟无,变成毕竟有,而众生不知道空性的道理。佛告文殊及诸大众:十方如来,这十方如来,就是证到究竟坚固首楞严三昧的如来。及大菩萨,于其自住三摩地中,为什么讲[自住]?诸位!身心本不相代,我的三昧不能取代你,你的三昧不能取代我,佛的三昧我们也得不到什么啊!是不是?要三昧得自己开悟啊,你想要获得到三昧,你就必须要用如来藏性去修行,你必须明心见性,本性当中所具足的三摩地,三摩地就是三昧。在自住的首楞严三昧当中,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。十方如来,及大菩萨,于其自住首楞严三昧当中,发现见以及见缘,就是能见的见分是妄,与所见的相分也是妄。这个见缘就是相分,外缘为见分所攀缘,所以,称为见缘,为见分所缘,叫做外境,就是相分。所以,见与见缘,能见的见分,与所见的相分,并所相想,就是在六根的见闻觉知,攀缘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,只要引起内在的妄识,叫做相想,叫做六识心,六识妄心。[想]就是所谓的六根身意识心;[相]就是色法。所以说:见与见缘,并所想相,也就是能缘的见分与所缘的相分,中间所产生的意识型态,所起的意识的幻相,如虚空华,本无所有。
大悟的人悟到什么?悟到诸法无所得。一个字,就是[空];二个字,就是[放下];三个字,就是[无所得];四个字,就是[应无所住]。空、放下、无所得、应无所住,统统在讲本体,在讲同一种东西,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如来藏性。如虚空华,诸位!虚空本来就没有花,眼睛有毛病的人,就会看到虚空有花。眼睛正常的人看虚空当中没有花。眼睛正常是指佛、大菩萨,心性完全恢复正常的人,见一切相都不可得,没有纷纷扰扰之相,没有的!而众生妄动、妄执、妄分别、起颠倒见,就心性出毛病,就像眼睛产生毛病了,妄见虚空有花。诸位!在这个世间,哪一个人能够看透这个世间缘起缘灭的假相呢?哪一个人不是过着每一天争得头破血流、你死我活的日子?哪一个人不是过这种日子?
师父也要呼吁我们的佛弟子:相忍为佛教,佛教没有分裂的本钱,佛教容许各大宗派的思想不同,但是,不允许不团结,不团结,佛教自取灭亡,就这样子。而且往往在佛教里面会发现很不团结的状况,因为八大宗派,只要你执着某一种宗派、某一个时间、某一部经、某一部论、某一个法门,就会攻击、排斥其他的法师,和护法居士大德。我们现在观念要彻底改变,他一句佛号,也是佛法,也是三藏十二部经典,也是佛法;他一部经,记得!也是佛法。这一块大饼,譬如说是佛法,切成一块一块小小的饼干,小片的,每一个发一点点,这块饼切得很小,它咬下去也是甜的,这一块饼无论分大的、小的、小块的饼,咬下去都是甜的!佛法就是:一切的出家、在家,只要能跟人家开示说:诸行无常,是生灭法,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,就讲这么一句;或者讲:缘起缘灭;或者:你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!都是难能可贵,它都是三藏十二部经典里面的一部分,咬下去都甜,就是只要你依教奉行,都可以得度生死的;执着自己的法门是是,或者是妄评他人的法门是非,是不好的,它都是佛法里面的,只要是正知正见,能让众生离苦得乐的,我们一概尊重、赞叹、推崇。所以,佛教更应该团结,就是这个道理,好好修我们的就好,只要听到师父的演讲的佛弟子,不论出家、在家,都必须有这样子的共识,分裂,只有断送佛教的法身慧命,会葬送在我们的手中的;除非对方是恶知见的人、不依正法的人,胡说八道的,那些邪知邪见,恶知见的,那个那没有话讲,不在此限了。但是,你要评论一个人,你是不是本身真的经教通达,悟明心地呢?你是不是有这种能耐,作一个客观的评论,否则最好还是三业清净比较好。
慢慢我们就能理解,这些邪魔歪道也是一句话:尘自生灭,自性不动。但是,你放着,他就愈来愈强,正法就愈来愈弱,所以,还要加一番功夫,虽度无量无边众生,实无众生可度,就是要这样做。释迦牟尼佛说:我说法四十九年,没有说过一个字。这个是在指: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,是站在空的角度说的。那既然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,是指每一个人心性,本来就无语言、无文字、无意识型态,佛陀是告诉你: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,就是每一个人,只要离语言、离文字、离意识型态,没有文字啊,这个时候,佛才说:说法四十九年,没说过一个字!但是,世尊为什么又要讲经说法,讲四十九年呢?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呢?为什么?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啊,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难道就可以不做吗?不行!为什么?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更应当积极的在如梦幻泡影里面度无量众,内心里面无所挂碍,实无众生可度,是这么积极的!佛教是让人家领悟了真理以后,更积极的发挥心性里面的光明;不是领悟了正法以后,逃避现实,做一个消极的人,刚好颠倒!地藏菩萨,地狱不空,誓不成佛,我们要了解,佛法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。
[此佛酬答文殊之代问,故呼其名而告之,并及在会大众。文中正显真心,绝诸对待,惟是一真,以明无是非之故,若有是非],若有是见、非是见,怎么样?[则非惟真],就不真了。[十方如来,已证极果之佛,并及大菩萨,有此大字一字,非但二乘绝分,即权教菩萨,亦所不能],权教就是讲缘起,二乘人了。[显是佛及圆顿菩萨境界],圆满顿入、顿悟、契入菩萨境界。[自住三摩地中者]:自觉圣智是出自于《楞伽经》讲的。[即是以自觉圣智,常住于首楞严大定也。所谓:“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]。”这那伽常在定,也就是本性的定,就是常在定的意思。这个[那伽]是大力用之定,像龙啦、象啦,有的翻译是这样子,或者是不来,那伽,这翻译不一定,重要的就是常在定,叫做那伽常在定,常在定就是那伽,那伽就是常在定。无有不定时,用本性的定,二六时中统统在定。[此三摩地,即同前佛告阿难,有三摩提,名大佛顶首楞严王,具足万行,之三摩提相同]。三摩就是三昧。[地、提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