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空。這是佛陀把現在眼前的外境,分爲衆相,還有虛空,還有同相的虛空。世尊!若此現在前面的外緣,就是所謂的衆相和虛空現象,若是見性者,應有所指,如果他說它是見性,那麼,應當可以把見性用手指指出來,可惜指不出來。若非見者,應無所矚。如果沒有這個見性存在,那麼,你也看不到樹木、山河、大地、溪水,統統應無所矚,你看不到啊!而今不知是義,到底是見性,還是非是見性所歸?故有驚怖。
[此述衆疑。二應字,俱屬平聲]。這個要念中文的人就知道,平平仄仄平,仄仄平平仄,以前都是這樣念的。除非念過一些中文的人,要不然對這個還是很陌生。[謂:若此色空等象若是見者,應當有所指,雲何無是見之可指]?如果這個色空等現象,如果就是見性,那麼,你應當在這個物象當中,可以指出什麼是見性?可是,你卻指不出來。雲何無是見性,讓你可以指得出來?[若非見者,應當無所矚],如果沒有見性存在,你應當看不到日月星辰、山河大地,[雲何又能見色見空?而今不知是義所歸者:即無是見、無非見二義],這二個道理,[所歸趣也]。就是最終的道理是什麼。最究竟的義理是什麼,這個叫做歸趣。[故有驚怖!初舉疑代問竟]。
[午二 揀過求示]
[非是疇昔,善根輕尠,惟願如來,大慈發明,此諸物象,與此見精,元是何物?于其中間,無是非是]。
說:非是疇昔,[疇昔]就是從前。善根輕尠,現在佛陀講的是《楞嚴經》啊,首楞嚴大定,無上的大定,是本性的定,這已經不是過去善巧方便講緣起的二乘人,或者是凡夫,外道就更不用說了,那一些善根輕又少的可比擬的。意思是說:如果有人這一輩子能聽楞嚴大法,這個人可是很大很深厚的善根才有辦法,就像大家能坐在底下好好的聽。所以,來的人多,來的人少,對師父不影響。我的心性本來就不增也不減,也不能說因爲你來的人多,我講得特別好;或者是你今天人來得少,我講得特別的差,人來多跟少,對師父來講,並沒有什麼增減,因爲我已經體悟如來藏性是什麼;可是,對每一個人來講,你今天來了,就加強你的正法的善根。所以,這一輩子要冷靜的,有時候跟因緣聽聽《楞嚴經》,可不是少善根、少福德有辦法的,必須要多善根、多福德的,所以,諸位將來一定會成佛的。而且是提早別人更快,肯用功的就有希望!惟願如來,大慈發明,此諸物象,與此見精,元是何物?這外在的物象,跟這個能緣的見精。也就是外在的所謂的相分,跟這個見分,到底是什麼?這個見分跟相分,于其中間,到底是無是見,非是見?到底怎麼來弄清楚?怎麼來理解?
[此代求佛示。謂此衆雖然有漏,非同疇昔(從前也)],沒有善根的,[未曾回小向大,善根輕薄尠少可比]。這個[尠]就是鮮,鮮少。[元是何物句,正追究是義終始,诘本窮源之問也]。[诘]就是問;[窮]就是推究到底,叫做诘本窮源之問。[願佛大慈哀愍,發明物象之與見精,元是何物]。在見精與物象當中,[于中即無是見,又無非是見]。這個道理到底是什麼?完全被搞混了,弄不清楚了![無字,雙貫下是與非是。佛若發明],[發明]就是把它發現、開示出來。[則大衆既知是義所歸,而驚怖自息矣。五文殊啓請竟]。這個驚悚、驚恐之心就會停止。
[巳六 如來慈示 (分二)]
[午初 曉以無是非之故]
[二 教以出是非之法 午初(分四)]
[未初 明一真無是非]
[二 喻一真索是非]
[叁 答本真無二相]
[四 總以法而合喻 今初]
[佛告文殊及諸大衆:十方如來,及大菩薩,于其自住叁摩地中,見與見緣,並所想相,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]。
這一段講得真是好!從本無所有,現在變成萬法皆有,人畢竟無,變成畢竟有。諸法就是從畢竟無,變成畢竟有,而衆生不知道空性的道理。佛告文殊及諸大衆:十方如來,這十方如來,就是證到究竟堅固首楞嚴叁昧的如來。及大菩薩,于其自住叁摩地中,爲什麼講[自住]?諸位!身心本不相代,我的叁昧不能取代你,你的叁昧不能取代我,佛的叁昧我們也得不到什麼啊!是不是?要叁昧得自己開悟啊,你想要獲得到叁昧,你就必須要用如來藏性去修行,你必須明心見性,本性當中所具足的叁摩地,叁摩地就是叁昧。在自住的首楞嚴叁昧當中,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。十方如來,及大菩薩,于其自住首楞嚴叁昧當中,發現見以及見緣,就是能見的見分是妄,與所見的相分也是妄。這個見緣就是相分,外緣爲見分所攀緣,所以,稱爲見緣,爲見分所緣,叫做外境,就是相分。所以,見與見緣,能見的見分,與所見的相分,並所相想,就是在六根的見聞覺知,攀緣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,只要引起內在的妄識,叫做相想,叫做六識心,六識妄心。[想]就是所謂的六根身意識心;[相]就是色法。所以說:見與見緣,並所想相,也就是能緣的見分與所緣的相分,中間所産生的意識型態,所起的意識的幻相,如虛空華,本無所有。
大悟的人悟到什麼?悟到諸法無所得。一個字,就是[空];二個字,就是[放下];叁個字,就是[無所得];四個字,就是[應無所住]。空、放下、無所得、應無所住,統統在講本體,在講同一種東西,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如來藏性。如虛空華,諸位!虛空本來就沒有花,眼睛有毛病的人,就會看到虛空有花。眼睛正常的人看虛空當中沒有花。眼睛正常是指佛、大菩薩,心性完全恢複正常的人,見一切相都不可得,沒有紛紛擾擾之相,沒有的!而衆生妄動、妄執、妄分別、起顛倒見,就心性出毛病,就像眼睛産生毛病了,妄見虛空有花。諸位!在這個世間,哪一個人能夠看透這個世間緣起緣滅的假相呢?哪一個人不是過著每一天爭得頭破血流、你死我活的日子?哪一個人不是過這種日子?
師父也要呼籲我們的佛弟子:相忍爲佛教,佛教沒有分裂的本錢,佛教容許各大宗派的思想不同,但是,不允許不團結,不團結,佛教自取滅亡,就這樣子。而且往往在佛教裏面會發現很不團結的狀況,因爲八大宗派,只要你執著某一種宗派、某一個時間、某一部經、某一部論、某一個法門,就會攻擊、排斥其他的法師,和護法居士大德。我們現在觀念要徹底改變,他一句佛號,也是佛法,也是叁藏十二部經典,也是佛法;他一部經,記得!也是佛法。這一塊大餅,譬如說是佛法,切成一塊一塊小小的餅幹,小片的,每一個發一點點,這塊餅切得很小,它咬下去也是甜的,這一塊餅無論分大的、小的、小塊的餅,咬下去都是甜的!佛法就是:一切的出家、在家,只要能跟人家開示說:諸行無常,是生滅法,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,就講這麼一句;或者講:緣起緣滅;或者:你要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!都是難能可貴,它都是叁藏十二部經典裏面的一部分,咬下去都甜,就是只要你依教奉行,都可以得度生死的;執著自己的法門是是,或者是妄評他人的法門是非,是不好的,它都是佛法裏面的,只要是正知正見,能讓衆生離苦得樂的,我們一概尊重、贊歎、推崇。所以,佛教更應該團結,就是這個道理,好好修我們的就好,只要聽到師父的演講的佛弟子,不論出家、在家,都必須有這樣子的共識,分裂,只有斷送佛教的法身慧命,會葬送在我們的手中的;除非對方是惡知見的人、不依正法的人,胡說八道的,那些邪知邪見,惡知見的,那個那沒有話講,不在此限了。但是,你要評論一個人,你是不是本身真的經教通達,悟明心地呢?你是不是有這種能耐,作一個客觀的評論,否則最好還是叁業清淨比較好。
慢慢我們就能理解,這些邪魔歪道也是一句話: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。但是,你放著,他就愈來愈強,正法就愈來愈弱,所以,還要加一番功夫,雖度無量無邊衆生,實無衆生可度,就是要這樣做。釋迦牟尼佛說:我說法四十九年,沒有說過一個字。這個是在指: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,是站在空的角度說的。那既然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沒說過一個字,是指每一個人心性,本來就無語言、無文字、無意識型態,佛陀是告訴你: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,就是每一個人,只要離語言、離文字、離意識型態,沒有文字啊,這個時候,佛才說:說法四十九年,沒說過一個字!但是,世尊爲什麼又要講經說法,講四十九年呢?度無量無邊的衆生呢?爲什麼?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做啊,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難道就可以不做嗎?不行!爲什麼?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更應當積極的在如夢幻泡影裏面度無量衆,內心裏面無所挂礙,實無衆生可度,是這麼積極的!佛教是讓人家領悟了真理以後,更積極的發揮心性裏面的光明;不是領悟了正法以後,逃避現實,做一個消極的人,剛好顛倒!地藏菩薩,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,我們要了解,佛法的偉大就是在這個地方。
[此佛酬答文殊之代問,故呼其名而告之,並及在會大衆。文中正顯真心,絕諸對待,惟是一真,以明無是非之故,若有是非],若有是見、非是見,怎麼樣?[則非惟真],就不真了。[十方如來,已證極果之佛,並及大菩薩,有此大字一字,非但二乘絕分,即權教菩薩,亦所不能],權教就是講緣起,二乘人了。[顯是佛及圓頓菩薩境界],圓滿頓入、頓悟、契入菩薩境界。[自住叁摩地中者]:自覺聖智是出自于《楞伽經》講的。[即是以自覺聖智,常住于首楞嚴大定也。所謂:“那伽常在定,無有不定時]。”這那伽常在定,也就是本性的定,就是常在定的意思。這個[那伽]是大力用之定,像龍啦、象啦,有的翻譯是這樣子,或者是不來,那伽,這翻譯不一定,重要的就是常在定,叫做那伽常在定,常在定就是那伽,那伽就是常在定。無有不定時,用本性的定,二六時中統統在定。[此叁摩地,即同前佛告阿難,有叁摩提,名大佛頂首楞嚴王,具足萬行,之叁摩提相同]。叁摩就是叁昧。[地、提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