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,不可以一直去讨论是跟非,这个就是第二月,第一个月亮就是真月;第二个月亮本来就不存在,不存在的月亮,怎么可以一直讨论是真月是假月?是有月有无月?因为它不存在啊!就像我们的梦境,它不存在。[又此见及缘],这个[见]就是见人;[缘]就是相分。又此这个见分跟相分,[元是菩提妙净明体],本来都是自证分,[即义之所终也。既是一体,安有是非之可言哉]?所以,六祖讲:不思善,不思恶,就这么时,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。就是告诉你:绝对的本体里面,不安任何的善恶、是非、对立,统统没有!安圣着圣见,安贤着贤见,安凡夫着凡夫见,安二乘人着二乘见。所以,修行人,你要有什么功夫?我底下讲这句话,你好好体悟,一辈子受用无穷。也就是:昨天的是非恩怨,你如果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,今天醒来,要有一笔勾销的能力,必须有能力一笔勾销。我说:此人必迈向菩提大道,没有任何障碍。这一层功夫如果做不来,你就会在过去的假相里面一直拼命打转,体悟不出来什么是佛的菩提。我们要体悟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所以,既是一体的,哪有是见非见可言,[又观见与尘,种种发明,则是非始起],你把这个见分缘这个相分,种种的发明,意思是:种种的意识型态、观念、语言、文字,那么,这里面就安是见、非见,就开始了。[繇是真精妙觉明性],因此这个真精妙觉明性,[则是非终息矣]!这个是见、非见,它就会停止。意思就是说:如果你悟到见性本空、尘本空,没有起、没有末,没有开始、没有结束,所谓是见、非见,其实都是多余的,它是绝对的东西。[后二句,正由不知,莫衷一是,故惊惶悚惧,失其所守,或是或非,无可把握,故曰:“失守”]。
[如来知其魂虑变慴,心生怜愍,安慰阿难,及诸大众:诸善男子!无上法王,是真实语,如所如说,不诳不妄,非末伽黎,四种不死,矫乱论议;汝谛思惟,无忝哀慕]!
如来知每一个人的神魂思虑变慴,[慴]就是惧,恐惧。心生怜愍,安慰阿难,及诸大众:诸善男子!无上法王,是真实语,如所如说,注意![如所]就是如佛所证;[如说]就是真如实理而说,佛是究竟觉悟的大圣人,所以,如佛所证的境界,真如实理而说,就不诳妄,(就是欺骗),也不打妄语。非末伽黎,末伽黎是古印度六师外道之一,是为自然论者;他这个自然论是建立在无明,跟佛陀的本自其然不一样,佛陀讲的本有是具足的,佛性因修而显。外道末伽黎讲的这个自然,就放任它生,放任它灭,他是建立在无明的这个自然,不是佛陀的本具的性具的这个道理。佛陀性具是必须经过修行的,而这个外道是放任它,自然生、自然灭,就是这个道理,不一样的!四种不死,外道认为一辈子当中,不随便回答人家的话,死后就会往生不死天。所以,他怕讲错了,因此每一句话都含有双关语,你说:万法是什么?万法亦变、亦恒。万法是什么?万法是亦生、亦灭。万法是什么?万法是亦有、亦无。万法是什么?亦增、亦减。听的人一头雾水,听得人完全被搞乱了!所以叫做非末伽黎,四种不死,矫乱论议,矫乱论议就是:整个乱掉了!汝谛思惟,你好好的谛实的思惟,无忝哀慕,[忝]就是辜负,[哀]是指佛陀;[慕]是指大众,不要辜负了佛陀哀愍众生的心,以及大众仰慕佛陀的崇敬之心。
[此佛慈安慰。知其即知阿难等],如来知其魂虑变慴,就这一段。阿难等[神魂惊变而不安,思虑忧慑而不定,佛心生起怜愍,而安慰阿难及诸大众曰:诸善男子!汝等不必惊疑怖畏,无上法王,是佛成无上道,为诸法之王,于法自在;是真语者(无妄故),实语者(不虚故)。如所如说:如者依也,依佛所证,真如实理而说故],真如实理而说,[不诳者,无赚误也]。这个[赚]就是欺骗,就像我们现在的诈骗集团特别的多,连那个法院有假的,检察官也有假的;盖的那个章也假的;公文来去也是假的,统统是假的!现在赚钱困难,用骗的比较快!
[不妄者:无虚伪也。非同末伽黎,四种不死,矫乱论议。末伽黎解在前]。前面已经解释了。[四种不死者]:也就是后面第十卷当中,四遍常论,这个后面会讲到的经文。[彼外道托言有不死天],你只要[一生不乱答人,死后当生彼天,立为四种矫乱论议,在十卷行阴中,谓:亦变、亦恒]、这是一对;[亦生、亦灭]、这是第二对;[亦有、亦无、]这是第三对;[亦增、亦减]这是第四对。为什么他会这样回答?因为看到瞬间的刹那变、刹那恒;刹那生、刹那灭;刹那有、刹那无;刹那增、刹那减,可见这个没有见性,讲话没有决定性,不知道如来藏性是什么,不是佛陀证得金刚宝性,金刚的佛性,佛陀讲出来的,那就是真理,是真语者、实语者、不诳语者、不异语者。这外道怕,怕讲错话,就回答一半一半的,可见这个建立在无明的基础上。你问他:万法是什么?他说:万法就是亦变、亦恒;亦生、亦灭;亦有、亦无;亦增、亦减,你搞不清楚状况是什么!所有的回答,[皆指两可],模棱两可,[终无决定,是为四种不死,矫乱论议。今无是见,无非见,是非双遣,岂同彼不死论议哉]?跟外道这个角度、看法不是一样吗?[此示以佛言可信,不必惊疑也]。
[汝谛思惟,无忝哀慕者:谛是谛实,思惟是八正道中正思惟,如来欲阿难从闻慧而入思慧],闻、思、修是三慧;戒、定、慧是三学。[庶可为起修之本,非教以仍用识心,思量分别,故加一谛字拣之]来分别。[忝者辜负也,可约自他二意释之]:约,站在这个自的角度来说,[约自者,汝既已回小向大,哀求佛定,仰慕佛果,于此无是非之义,诚能谛实思惟],在这个无是见,无非见这个道理,你应当好好的谛实思惟。[大开圆解,则悟明因心],因心就是不生不灭的圆满如来藏性。所以,见性为什么说: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?连佛的涅槃妙心你都没办法体悟,你如何能够成佛呢?悟明因心,这个因就是修行处要对,要懂得舍识用根。[自可圆成果觉,庶不负汝自己之哀慕矣!约他者,哀是佛哀,慕是众慕,谓此中二义,茫然不知,佛哀愍之,望其领悟;众仰慕之,望其启发,故嘱谛思,无负上下之望也。四众惧俯慰竟]。
[巳五 文殊启讲 (分二)]
[午初 举疑代问]
[二 拣过求示 今初]
[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,愍诸四众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世尊!此诸大众,不悟如来,发明二种,精见、色、空,是非是义]。
这个时候,文殊师利菩萨就代众生启请佛开示了。怜愍与会的四众,在大众中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世尊!此诸大众,不能理解如来。发明,就刚刚所讲的二种,二种就是无是见、无非见;是见、非是见,是见就是:无非是见;非是见就是:无是见,这二种。是见:就是见性,无一法不是见性;非是见:就是指不出见性,无可指陈,发明二种是见。所以,这二种就是:是见跟非是见,也就是无是见跟无非见。前面加一个[无]就是颠倒,是,是见就是无非,无非是见;非是见就是无非见,反过来一样的。所以,发明二种,精见、色、空,精见就是八识的见分,也可以说是见性;色、空就是八识的相分,就是物象,就是物性。所以,发明二种:是见、非见,这里面的见分缘这个相分,到底里面有没有见性?还是没有见性?还是即是见性?或者即非见性。是、非是,[是]就是是见性;[非是]就是非是见性,不是见性。所以,是见或者非是见,非是见就是无是见,这个[是见性]就是无非是见性;[非是见性]就是无是见,[非是]就是无是见。我们再简单解释一下:世尊!此诸大众,实在无法理解佛陀上面所讲的,无是见、无非见这二种情形,这个见性和色、空,就是见分和相分,到底里面是见性,还不是见性,非是见性,这个道理实在愈讲愈糊涂,弄不清楚!
[前是经家,叙述代问之仪。今世尊此诸大众起,至元是何物,于其中间,无是非是止],就是这一段经文,今从[世尊!此诸大众,]起,到[元是何物?于其中间,无是非是。]这一段为止,[是文殊代问之辞,先标众疑。不悟者:举其疑端];不悟,哪里不悟呢?有种种的怀疑。[二种即是义与非是义]。加一个[见性]更清楚,即是见性,与非是见性,这样才知道。要不然你会认为这二个字:是非是,以为是是非恩怨那个,那不是这个意思。[精见,即八识精明之见分];为什么要加一个[精明]呢?就是清净心显现,我们一见东西,就附带了种种意识型态,我们是带着妄看一切的事情,而佛陀是把这个妄全部除掉,回归到真心在看一件事情。
为什么说:不见一物,名为见道呢?为什么说:不行一行,名为佛行?不住一法,名为正法,这个怎么解释?为什么说:不见一物,名为见道?身无可见,相无可见;身是心性,相还是心性,绝对的心,碰触到绝对的相,中间产生了就是绝对的悟,于绝对的心性里面,不安立任何的事非、善恶,头上绝对不安头。见一切相,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,就是这个,慢慢体会歇即是菩提的道理。[色空,总该诸物即相分。文殊意谓:大众所以惶悚失守者,只因不悟如来两番审问,特为发明,精见],就是精明之见,[即见精之与色空,是义与非是义两种。是义,即无非见之义],[无非]当然就是是,无非是见之义,以无非故曰是。所以,[以无非曰是故];非是义故,[非是义,即无是见之义,义字双连上是与非是,成二义也]。到底是见性还是非是见性呢?
[世尊!若此前缘,色空等象,若是见者,应有所指,若非见者,应无所瞩。而今不知是义所归,故有惊怖]!
世尊!若此现在,[前缘]就是前面之外缘,现在眼前的这些外在的缘,就是外境,所谓的色跟空等现象,[色]就是众相;[空]就是虚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