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以,不可以一直去討論是跟非,這個就是第二月,第一個月亮就是真月;第二個月亮本來就不存在,不存在的月亮,怎麼可以一直討論是真月是假月?是有月有無月?因爲它不存在啊!就像我們的夢境,它不存在。[又此見及緣],這個[見]就是見人;[緣]就是相分。又此這個見分跟相分,[元是菩提妙淨明體],本來都是自證分,[即義之所終也。既是一體,安有是非之可言哉]?所以,六祖講:不思善,不思惡,就這麼時,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。就是告訴你:絕對的本體裏面,不安任何的善惡、是非、對立,統統沒有!安聖著聖見,安賢著賢見,安凡夫著凡夫見,安二乘人著二乘見。所以,修行人,你要有什麼功夫?我底下講這句話,你好好體悟,一輩子受用無窮。也就是:昨天的是非恩怨,你如果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,今天醒來,要有一筆勾銷的能力,必須有能力一筆勾銷。我說:此人必邁向菩提大道,沒有任何障礙。這一層功夫如果做不來,你就會在過去的假相裏面一直拼命打轉,體悟不出來什麼是佛的菩提。我們要體悟,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所以,既是一體的,哪有是見非見可言,[又觀見與塵,種種發明,則是非始起],你把這個見分緣這個相分,種種的發明,意思是:種種的意識型態、觀念、語言、文字,那麼,這裏面就安是見、非見,就開始了。[繇是真精妙覺明性],因此這個真精妙覺明性,[則是非終息矣]!這個是見、非見,它就會停止。意思就是說:如果你悟到見性本空、塵本空,沒有起、沒有末,沒有開始、沒有結束,所謂是見、非見,其實都是多余的,它是絕對的東西。[後二句,正由不知,莫衷一是,故驚惶悚懼,失其所守,或是或非,無可把握,故曰:“失守”]。
[如來知其魂慮變慴,心生憐愍,安慰阿難,及諸大衆:諸善男子!無上法王,是真實語,如所如說,不诳不妄,非末伽黎,四種不死,矯亂論議;汝谛思惟,無忝哀慕]!
如來知每一個人的神魂思慮變慴,[慴]就是懼,恐懼。心生憐愍,安慰阿難,及諸大衆:諸善男子!無上法王,是真實語,如所如說,注意![如所]就是如佛所證;[如說]就是真如實理而說,佛是究竟覺悟的大聖人,所以,如佛所證的境界,真如實理而說,就不诳妄,(就是欺騙),也不打妄語。非末伽黎,末伽黎是古印度六師外道之一,是爲自然論者;他這個自然論是建立在無明,跟佛陀的本自其然不一樣,佛陀講的本有是具足的,佛性因修而顯。外道末伽黎講的這個自然,就放任它生,放任它滅,他是建立在無明的這個自然,不是佛陀的本具的性具的這個道理。佛陀性具是必須經過修行的,而這個外道是放任它,自然生、自然滅,就是這個道理,不一樣的!四種不死,外道認爲一輩子當中,不隨便回答人家的話,死後就會往生不死天。所以,他怕講錯了,因此每一句話都含有雙關語,你說:萬法是什麼?萬法亦變、亦恒。萬法是什麼?萬法是亦生、亦滅。萬法是什麼?萬法是亦有、亦無。萬法是什麼?亦增、亦減。聽的人一頭霧水,聽得人完全被搞亂了!所以叫做非末伽黎,四種不死,矯亂論議,矯亂論議就是:整個亂掉了!汝谛思惟,你好好的谛實的思惟,無忝哀慕,[忝]就是辜負,[哀]是指佛陀;[慕]是指大衆,不要辜負了佛陀哀愍衆生的心,以及大衆仰慕佛陀的崇敬之心。
[此佛慈安慰。知其即知阿難等],如來知其魂慮變慴,就這一段。阿難等[神魂驚變而不安,思慮憂懾而不定,佛心生起憐愍,而安慰阿難及諸大衆曰:諸善男子!汝等不必驚疑怖畏,無上法王,是佛成無上道,爲諸法之王,于法自在;是真語者(無妄故),實語者(不虛故)。如所如說:如者依也,依佛所證,真如實理而說故],真如實理而說,[不诳者,無賺誤也]。這個[賺]就是欺騙,就像我們現在的詐騙集團特別的多,連那個法院有假的,檢察官也有假的;蓋的那個章也假的;公文來去也是假的,統統是假的!現在賺錢困難,用騙的比較快!
[不妄者:無虛僞也。非同末伽黎,四種不死,矯亂論議。末伽黎解在前]。前面已經解釋了。[四種不死者]:也就是後面第十卷當中,四遍常論,這個後面會講到的經文。[彼外道托言有不死天],你只要[一生不亂答人,死後當生彼天,立爲四種矯亂論議,在十卷行陰中,謂:亦變、亦恒]、這是一對;[亦生、亦滅]、這是第二對;[亦有、亦無、]這是第叁對;[亦增、亦減]這是第四對。爲什麼他會這樣回答?因爲看到瞬間的刹那變、刹那恒;刹那生、刹那滅;刹那有、刹那無;刹那增、刹那減,可見這個沒有見性,講話沒有決定性,不知道如來藏性是什麼,不是佛陀證得金剛寶性,金剛的佛性,佛陀講出來的,那就是真理,是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诳語者、不異語者。這外道怕,怕講錯話,就回答一半一半的,可見這個建立在無明的基礎上。你問他:萬法是什麼?他說:萬法就是亦變、亦恒;亦生、亦滅;亦有、亦無;亦增、亦減,你搞不清楚狀況是什麼!所有的回答,[皆指兩可],模棱兩可,[終無決定,是爲四種不死,矯亂論議。今無是見,無非見,是非雙遣,豈同彼不死論議哉]?跟外道這個角度、看法不是一樣嗎?[此示以佛言可信,不必驚疑也]。
[汝谛思惟,無忝哀慕者:谛是谛實,思惟是八正道中正思惟,如來欲阿難從聞慧而入思慧],聞、思、修是叁慧;戒、定、慧是叁學。[庶可爲起修之本,非教以仍用識心,思量分別,故加一谛字揀之]來分別。[忝者辜負也,可約自他二意釋之]:約,站在這個自的角度來說,[約自者,汝既已回小向大,哀求佛定,仰慕佛果,于此無是非之義,誠能谛實思惟],在這個無是見,無非見這個道理,你應當好好的谛實思惟。[大開圓解,則悟明因心],因心就是不生不滅的圓滿如來藏性。所以,見性爲什麼說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?連佛的涅槃妙心你都沒辦法體悟,你如何能夠成佛呢?悟明因心,這個因就是修行處要對,要懂得舍識用根。[自可圓成果覺,庶不負汝自己之哀慕矣!約他者,哀是佛哀,慕是衆慕,謂此中二義,茫然不知,佛哀愍之,望其領悟;衆仰慕之,望其啓發,故囑谛思,無負上下之望也。四衆懼俯慰竟]。
[巳五 文殊啓講 (分二)]
[午初 舉疑代問]
[二 揀過求示 今初]
[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,愍諸四衆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世尊!此諸大衆,不悟如來,發明二種,精見、色、空,是非是義]。
這個時候,文殊師利菩薩就代衆生啓請佛開示了。憐愍與會的四衆,在大衆中,即從座起,頂禮佛足,合掌恭敬,而白佛言:世尊!此諸大衆,不能理解如來。發明,就剛剛所講的二種,二種就是無是見、無非見;是見、非是見,是見就是:無非是見;非是見就是:無是見,這二種。是見:就是見性,無一法不是見性;非是見:就是指不出見性,無可指陳,發明二種是見。所以,這二種就是:是見跟非是見,也就是無是見跟無非見。前面加一個[無]就是顛倒,是,是見就是無非,無非是見;非是見就是無非見,反過來一樣的。所以,發明二種,精見、色、空,精見就是八識的見分,也可以說是見性;色、空就是八識的相分,就是物象,就是物性。所以,發明二種:是見、非見,這裏面的見分緣這個相分,到底裏面有沒有見性?還是沒有見性?還是即是見性?或者即非見性。是、非是,[是]就是是見性;[非是]就是非是見性,不是見性。所以,是見或者非是見,非是見就是無是見,這個[是見性]就是無非是見性;[非是見性]就是無是見,[非是]就是無是見。我們再簡單解釋一下:世尊!此諸大衆,實在無法理解佛陀上面所講的,無是見、無非見這二種情形,這個見性和色、空,就是見分和相分,到底裏面是見性,還不是見性,非是見性,這個道理實在愈講愈糊塗,弄不清楚!
[前是經家,敘述代問之儀。今世尊此諸大衆起,至元是何物,于其中間,無是非是止],就是這一段經文,今從[世尊!此諸大衆,]起,到[元是何物?于其中間,無是非是。]這一段爲止,[是文殊代問之辭,先標衆疑。不悟者:舉其疑端];不悟,哪裏不悟呢?有種種的懷疑。[二種即是義與非是義]。加一個[見性]更清楚,即是見性,與非是見性,這樣才知道。要不然你會認爲這二個字:是非是,以爲是是非恩怨那個,那不是這個意思。[精見,即八識精明之見分];爲什麼要加一個[精明]呢?就是清淨心顯現,我們一見東西,就附帶了種種意識型態,我們是帶著妄看一切的事情,而佛陀是把這個妄全部除掉,回歸到真心在看一件事情。
爲什麼說:不見一物,名爲見道呢?爲什麼說:不行一行,名爲佛行?不住一法,名爲正法,這個怎麼解釋?爲什麼說:不見一物,名爲見道?身無可見,相無可見;身是心性,相還是心性,絕對的心,碰觸到絕對的相,中間産生了就是絕對的悟,于絕對的心性裏面,不安立任何的事非、善惡,頭上絕對不安頭。見一切相,就是如如不動的心性,就是這個,慢慢體會歇即是菩提的道理。[色空,總該諸物即相分。文殊意謂:大衆所以惶悚失守者,只因不悟如來兩番審問,特爲發明,精見],就是精明之見,[即見精之與色空,是義與非是義兩種。是義,即無非見之義],[無非]當然就是是,無非是見之義,以無非故曰是。所以,[以無非曰是故];非是義故,[非是義,即無是見之義,義字雙連上是與非是,成二義也]。到底是見性還是非是見性呢?
[世尊!若此前緣,色空等象,若是見者,應有所指,若非見者,應無所矚。而今不知是義所歸,故有驚怖]!
世尊!若此現在,[前緣]就是前面之外緣,現在眼前的這些外在的緣,就是外境,所謂的色跟空等現象,[色]就是衆相;[空]就是虛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