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

  圆瑛法汇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十番显见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
  第十七张DVD

  [巳三 转遣非见 (分三)]

  [午初 如来问]

  [二 阿难答]

  [三 佛印证 今初]

  前面说即相无见,这一段是转遣非见,就是见性不能离开一切物象。

  [佛复告阿难:如汝所言,无有见精,离一切物,别有自性,则汝所指,是物之中,无是见者]。

  先解释一遍,佛又再一次的告诉阿难:如汝所言,就象你所说的,无有见精,离一切物,没有见性——这个见性能够离开一切物的,别有自性。也就是说;见性不可离一切物象,这一段是这个意思。则汝所指,是物之中,无是见者,那么,你所指出的,是物之中,在物象的当中,能不能剖析出见性呢?说:无是见者,这句话什么意思?就是无法发现有所谓的见性,就是看到一切都是物象,在物象里面却剖析不出见性,所以,无是见者。就是在一切物象当中,实在是没有办法剖析出见性,[无]就是无法发现有所谓的见性。

  [此显离见无物],也就是离开了这个见性,也是没有物象。[以遣非见也]。非见就是不可离见。[上科双用即物离物,单明无是见;此科单用即物,双明无非见无是见]。无非见,就是:无一处,没有一处不是见性,到处都是我们见性的展现。无是见,但是,也无法指出何者是见性,就是这个意思。[佛恐当机,只知见性离一切相],这个是站在完全空性的角度来讲的。[不知见性即一切法也]。也就是能生万法,这一句:不知见性就是一切法,就是六祖讲的,何期自性能生万法,就是这一句。也换句话说:我们如来藏性,它是能够大用的,不是死死板板的,可以灵活运用我们清净自性的。所以,禅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[故先述彼言,牒定其意],先述阿难所说的,跟依定、确定他的意思。[曰:如汝所言,无有见精,离一切物,别有自性;此牒上离物无是见也]。[牒]就是依据,这个是依据。依据上面的:离物找不到见性,无是见。[则汝所指是物之中,无是见者]:这个是依上面:即物无是见,在物象上,实在找不到见性可以指陈出来,指不出何者是见性。[此牒上即物无是见也。此文双牒离物即物,皆无是见]。这样看有一点困难,此文双牒离物,离物找不到见性,即物,也指陈不出见性。离物没有见性;就是即物,可是,你也指陈不出见性啊!所以,离物、即物,皆无是见。

  [今复告汝:汝与如来,坐祇陀林,更观林苑,乃至日月,种种象殊,必无见精,受汝所指,汝又发明,此诸物中,何者非见]?

  现在世尊反过来,前面是叫你在物象当中指出见性,现在刚好反过来,在这些物象当中,哪里不是你的见性?佛陀这一段就是要告诉阿难:即物就是见性!今复告汝,现在再一次的告诉你:你跟如来坐祇陀林,更观林苑,看到了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,你找不到这个见性,无可指陈出来,受汝所指,你指陈不出来。汝又发明,你现在冷静一下,更加的仔细,好好的发明,此诸物中,何者非见?在这一些物象当中,你告诉我哪里不是你的见性?如果树没有你的见性,你为何能够看到树?山没有你的见性,你又如何能看到山?如果虚空没有你的见性,你又如何看到虚空?佛陀就紧追着一直问,直到他能够体悟。

  [此紧承上文,复告云:更观种种物象差殊,必定无有见精,可以受汝所指,如是则完全无是见;复承上文,既是完全无有是见,汝再向万象中,仔细发明,此诸物之中,何者非汝见耶]?就是告诉你,物,见性就在当下,即一切物,就是你的见性。[初如来问竟]。

  [午二 阿难答]

  [阿难言:我实遍见,此祇陀林,不知是中,何者非见]。

  [此直答:我实遍见,一切万象,不知是万象之中,何者非我之见也]。意思就是:我的见性其实到处都是,无一处不是我的见性的展现。

  [何以故?若树非见,云何见树?若树即见,复云何树?如是乃至,若空非见,云何见空?若空即见,复云何空]?

  说:为什么呢?如果树没有见性,如果树不是见性,为什么能够见到树呢?如果树就是见性,那能见、所见搞混了,复云何树?为什么它叫做树?复云何[名]树?为什么它的名字又叫做树呢?如果树是见,那树应该讲是[见]啊,为什么它的名字叫做[树木]呢?如是乃至,若空非见,如果虚空没有见性,那么,我们又怎么样能够认识、见到虚空?云何见虚空?如果虚空就是有情的见性,那么,我请问你:何者名字叫做虚空?为什么它又叫做虚空呢?在这里很清楚的告诉你:即物就是见,但是,不能混乱。

  [此征释无非见],无非见就是:无一处不是见性的展现,无非是见性,没有一处不是见性。[之所以]。所以,见性的人,知道万物都不会干扰他,因为唯心嘛!见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。[上云]上面说,[单用即物,双明无非见,无是见],上面是说,只用即物这个角度,来告诉你二个角度:无所谓非见,也无所谓是见,叫做双明无非见,无是见,就是无一处不是见性。无一处是见:这个见性,你指陈不出来。[即在此节。以离物无凭],[凭]就是依靠,你离开物,这个见性没有作用,也就是说:无凭,无所依靠。譬如说:树的话,你当然就是要物来显这个见性,所以说:离物无凭。[说于非见],从这个角度来讲,而说非是见性。意思是说:离物则无见性,必须要即物,所以非见。[故单用即物]。你离物,无所指陈,也无所依靠,所以,必须在物上才讲见性,所以叫做以离物无凭,说于非见,单用即物,就是物的当下,就是你的见性。[承上征云]承上面问[:我说无非见者],没有一样不是见性,[何以故]?为什么呢?[下释云:若树非见],如果这个树木没有存在这个见性,[云何能见于树]?没有见性怎么能显树呢?没有树怎么能够显见性呢?[若树即见(是见也)],无情物就是有情物的见性,那么就麻烦大了![则树既已成见],那我们为什么叫它这一棵叫做树呢?[复云何犹名为树也]?所以,树是树,见性是见性。[此文本明无非,带明无是者],无非底下是见,附带来阐明的是见。无是见。所以,此文本明无非见,这一段它的本义,是无一处不是见性,附带说明,也找不到可以指出来什么叫做见性。[恐闻无非,仍复堕是],你听到无非、无一处不是见性,又误认为落入到一个是。[故兼带双明,遮止矫乱也]。怕你混乱。物象是物象,见性是见性。[如是遍历万象,指点将来,以至虚空,谓:若空非见,云何能见于空]?如果这个虚空没有见性存在来显示,我们怎么能够见到虚空呢?[若空即是见],如果虚空就是我们的见性,[则空即已成见],那我们又干嘛说它名字叫做虚空呢?[复云何犹名为空也]?这很清楚,物、空、见性,不可混乱。

  [我又思惟:是万象中,微细发明,无非见者]。

  阿难又更进一层了,渐渐进入佳境。我就这样仔细的思惟,这个万象当中,山河、大地、树木、虚空,微细的发明,无非见者,无一物而不是见性。所以,大修行人,山林树下都是道场,见性就能体悟寂灭的道场。

  [此结答无非见]。无一处不是我们的见性。[再四思惟是万象之中,微细发明,见性朗见万物,无一物而非是见者。二阿难答竟]。

  [午三 佛印证]

  [佛言:如是如是]!

  这个印证是很重要的!就像修密的有根本传承,禅宗的要经过大悟的人印证,才证明自己有没有悟。

  [此佛印证。无一物而非见],没有一物而不是见性,[斯言不谬,故重言如是以证之。本科惟明,一体不离之义],一体就是绝对。[若有是非],是、非,若有是见、非见。这个[是非]不是我们世间那个是非,那差多了,不是这个意思。如果有是见跟非见,那么,就不能成为绝对的一体。因为还安一个是跟非。[何成一体?三转遣非见竟]。

  [巳四 众惧俯慰]

  [于是大众,非无学者,闻佛此言,茫然不知,是义终始!一时惶悚,失其所守]。

  这个就是将悟未悟,进不去,下不来,如来藏性还没体悟,佛陀又破斥他,意识心不可得,要舍识用根。知道识是妄,可是,如来藏性还没有发现;发现了也不太敢直接认取它就是我们的见性。所以,这个时候大众,非无学者,还没有证得阿罗汉果的,闻佛此言,茫然不知。禅宗里面说:就像我们吃东西卡在喉咙,吐不出来,也下不去。完全卡在中间。是义终始!一时惶悚,[惶悚]就是惶恐不安,失其所守,这到底是见还是非见,失其所守就是没有把握了,没有把握到底这个是见性,或者非是见性呢?完全没把握!没把握就是失去所守了,守不住了。

  [众非无学]的阿罗汉,[智力有限,故致茫然。是义即无是无非之二义],加一个[见],无是见,无非见之二义。[终者义之归趣,始者义之由来,两皆不知。下如来答中,本是净圆真心,妄为色空],诸位!注意那个[妄]字,本来天地万物,都是我们纯真的一颗净妙圆满的真心,而我们现在迷惑了。把这个认为是色,外边看到那是虚空,不知道色法还有虚空,就是我们如来藏性所显现的,而我们加了一层妄动,就转真心为无明,这一妄动转出来七转识,就回不去了。所以,为什么要学佛?就是迈向生命的圆满。为什么要修行?就是开采每一个人的菩提宝性,宝精妙明之性,不被色、空所惑乱。所以,你往外太空去追求,不如往我们的心性去参。你悟了,色、空原来就是你的心性;迷了,就会往外一直奔驰,好象要追求什么。[及与闻见],闻见就是见、闻、觉、知,[即义之所始也。既曰妄为,即无是非之可指],因为妄为就是本空,这一句话含义很深的!妄为,即无是非之可指,譬如说:你在作梦,在梦里面种种的妄相,醒过来的时候,还继续去讨论梦境的林林总总,这样并没有意义,因为梦本来就无体。妄心本来就是无体性,所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