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七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十七張DVD

  [巳叁 轉遣非見 (分叁)]

  [午初 如來問]

  [二 阿難答]

  [叁 佛印證 今初]

  前面說即相無見,這一段是轉遣非見,就是見性不能離開一切物象。

  [佛複告阿難:如汝所言,無有見精,離一切物,別有自性,則汝所指,是物之中,無是見者]。

  先解釋一遍,佛又再一次的告訴阿難:如汝所言,就象你所說的,無有見精,離一切物,沒有見性——這個見性能夠離開一切物的,別有自性。也就是說;見性不可離一切物象,這一段是這個意思。則汝所指,是物之中,無是見者,那麼,你所指出的,是物之中,在物象的當中,能不能剖析出見性呢?說:無是見者,這句話什麼意思?就是無法發現有所謂的見性,就是看到一切都是物象,在物象裏面卻剖析不出見性,所以,無是見者。就是在一切物象當中,實在是沒有辦法剖析出見性,[無]就是無法發現有所謂的見性。

  [此顯離見無物],也就是離開了這個見性,也是沒有物象。[以遣非見也]。非見就是不可離見。[上科雙用即物離物,單明無是見;此科單用即物,雙明無非見無是見]。無非見,就是:無一處,沒有一處不是見性,到處都是我們見性的展現。無是見,但是,也無法指出何者是見性,就是這個意思。[佛恐當機,只知見性離一切相],這個是站在完全空性的角度來講的。[不知見性即一切法也]。也就是能生萬法,這一句:不知見性就是一切法,就是六祖講的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,就是這一句。也換句話說:我們如來藏性,它是能夠大用的,不是死死板板的,可以靈活運用我們清淨自性的。所以,禅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[故先述彼言,牒定其意],先述阿難所說的,跟依定、確定他的意思。[曰:如汝所言,無有見精,離一切物,別有自性;此牒上離物無是見也]。[牒]就是依據,這個是依據。依據上面的:離物找不到見性,無是見。[則汝所指是物之中,無是見者]:這個是依上面:即物無是見,在物象上,實在找不到見性可以指陳出來,指不出何者是見性。[此牒上即物無是見也。此文雙牒離物即物,皆無是見]。這樣看有一點困難,此文雙牒離物,離物找不到見性,即物,也指陳不出見性。離物沒有見性;就是即物,可是,你也指陳不出見性啊!所以,離物、即物,皆無是見。

  [今複告汝:汝與如來,坐祇陀林,更觀林苑,乃至日月,種種象殊,必無見精,受汝所指,汝又發明,此諸物中,何者非見]?

  現在世尊反過來,前面是叫你在物象當中指出見性,現在剛好反過來,在這些物象當中,哪裏不是你的見性?佛陀這一段就是要告訴阿難:即物就是見性!今複告汝,現在再一次的告訴你:你跟如來坐祇陀林,更觀林苑,看到了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,你找不到這個見性,無可指陳出來,受汝所指,你指陳不出來。汝又發明,你現在冷靜一下,更加的仔細,好好的發明,此諸物中,何者非見?在這一些物象當中,你告訴我哪裏不是你的見性?如果樹沒有你的見性,你爲何能夠看到樹?山沒有你的見性,你又如何能看到山?如果虛空沒有你的見性,你又如何看到虛空?佛陀就緊追著一直問,直到他能夠體悟。

  [此緊承上文,複告雲:更觀種種物象差殊,必定無有見精,可以受汝所指,如是則完全無是見;複承上文,既是完全無有是見,汝再向萬象中,仔細發明,此諸物之中,何者非汝見耶]?就是告訴你,物,見性就在當下,即一切物,就是你的見性。[初如來問竟]。

  [午二 阿難答]

  [阿難言:我實遍見,此祇陀林,不知是中,何者非見]。

  [此直答:我實遍見,一切萬象,不知是萬象之中,何者非我之見也]。意思就是:我的見性其實到處都是,無一處不是我的見性的展現。

  [何以故?若樹非見,雲何見樹?若樹即見,複雲何樹?如是乃至,若空非見,雲何見空?若空即見,複雲何空]?

  說:爲什麼呢?如果樹沒有見性,如果樹不是見性,爲什麼能夠見到樹呢?如果樹就是見性,那能見、所見搞混了,複雲何樹?爲什麼它叫做樹?複雲何[名]樹?爲什麼它的名字又叫做樹呢?如果樹是見,那樹應該講是[見]啊,爲什麼它的名字叫做[樹木]呢?如是乃至,若空非見,如果虛空沒有見性,那麼,我們又怎麼樣能夠認識、見到虛空?雲何見虛空?如果虛空就是有情的見性,那麼,我請問你:何者名字叫做虛空?爲什麼它又叫做虛空呢?在這裏很清楚的告訴你:即物就是見,但是,不能混亂。

  [此征釋無非見],無非見就是:無一處不是見性的展現,無非是見性,沒有一處不是見性。[之所以]。所以,見性的人,知道萬物都不會幹擾他,因爲唯心嘛!見到了不生不滅的本體。[上雲]上面說,[單用即物,雙明無非見,無是見],上面是說,只用即物這個角度,來告訴你二個角度:無所謂非見,也無所謂是見,叫做雙明無非見,無是見,就是無一處不是見性。無一處是見:這個見性,你指陳不出來。[即在此節。以離物無憑],[憑]就是依靠,你離開物,這個見性沒有作用,也就是說:無憑,無所依靠。譬如說:樹的話,你當然就是要物來顯這個見性,所以說:離物無憑。[說于非見],從這個角度來講,而說非是見性。意思是說:離物則無見性,必須要即物,所以非見。[故單用即物]。你離物,無所指陳,也無所依靠,所以,必須在物上才講見性,所以叫做以離物無憑,說于非見,單用即物,就是物的當下,就是你的見性。[承上征雲]承上面問[:我說無非見者],沒有一樣不是見性,[何以故]?爲什麼呢?[下釋雲:若樹非見],如果這個樹木沒有存在這個見性,[雲何能見于樹]?沒有見性怎麼能顯樹呢?沒有樹怎麼能夠顯見性呢?[若樹即見(是見也)],無情物就是有情物的見性,那麼就麻煩大了![則樹既已成見],那我們爲什麼叫它這一棵叫做樹呢?[複雲何猶名爲樹也]?所以,樹是樹,見性是見性。[此文本明無非,帶明無是者],無非底下是見,附帶來闡明的是見。無是見。所以,此文本明無非見,這一段它的本義,是無一處不是見性,附帶說明,也找不到可以指出來什麼叫做見性。[恐聞無非,仍複墮是],你聽到無非、無一處不是見性,又誤認爲落入到一個是。[故兼帶雙明,遮止矯亂也]。怕你混亂。物象是物象,見性是見性。[如是遍曆萬象,指點將來,以至虛空,謂:若空非見,雲何能見于空]?如果這個虛空沒有見性存在來顯示,我們怎麼能夠見到虛空呢?[若空即是見],如果虛空就是我們的見性,[則空即已成見],那我們又幹嘛說它名字叫做虛空呢?[複雲何猶名爲空也]?這很清楚,物、空、見性,不可混亂。

  [我又思惟:是萬象中,微細發明,無非見者]。

  阿難又更進一層了,漸漸進入佳境。我就這樣仔細的思惟,這個萬象當中,山河、大地、樹木、虛空,微細的發明,無非見者,無一物而不是見性。所以,大修行人,山林樹下都是道場,見性就能體悟寂滅的道場。

  [此結答無非見]。無一處不是我們的見性。[再四思惟是萬象之中,微細發明,見性朗見萬物,無一物而非是見者。二阿難答竟]。

  [午叁 佛印證]

  [佛言:如是如是]!

  這個印證是很重要的!就像修密的有根本傳承,禅宗的要經過大悟的人印證,才證明自己有沒有悟。

  [此佛印證。無一物而非見],沒有一物而不是見性,[斯言不謬,故重言如是以證之。本科惟明,一體不離之義],一體就是絕對。[若有是非],是、非,若有是見、非見。這個[是非]不是我們世間那個是非,那差多了,不是這個意思。如果有是見跟非見,那麼,就不能成爲絕對的一體。因爲還安一個是跟非。[何成一體?叁轉遣非見竟]。

  [巳四 衆懼俯慰]

  [于是大衆,非無學者,聞佛此言,茫然不知,是義終始!一時惶悚,失其所守]。

  這個就是將悟未悟,進不去,下不來,如來藏性還沒體悟,佛陀又破斥他,意識心不可得,要舍識用根。知道識是妄,可是,如來藏性還沒有發現;發現了也不太敢直接認取它就是我們的見性。所以,這個時候大衆,非無學者,還沒有證得阿羅漢果的,聞佛此言,茫然不知。禅宗裏面說:就像我們吃東西卡在喉嚨,吐不出來,也下不去。完全卡在中間。是義終始!一時惶悚,[惶悚]就是惶恐不安,失其所守,這到底是見還是非見,失其所守就是沒有把握了,沒有把握到底這個是見性,或者非是見性呢?完全沒把握!沒把握就是失去所守了,守不住了。

  [衆非無學]的阿羅漢,[智力有限,故致茫然。是義即無是無非之二義],加一個[見],無是見,無非見之二義。[終者義之歸趣,始者義之由來,兩皆不知。下如來答中,本是淨圓真心,妄爲色空],諸位!注意那個[妄]字,本來天地萬物,都是我們純真的一顆淨妙圓滿的真心,而我們現在迷惑了。把這個認爲是色,外邊看到那是虛空,不知道色法還有虛空,就是我們如來藏性所顯現的,而我們加了一層妄動,就轉真心爲無明,這一妄動轉出來七轉識,就回不去了。所以,爲什麼要學佛?就是邁向生命的圓滿。爲什麼要修行?就是開采每一個人的菩提寶性,寶精妙明之性,不被色、空所惑亂。所以,你往外太空去追求,不如往我們的心性去參。你悟了,色、空原來就是你的心性;迷了,就會往外一直奔馳,好象要追求什麼。[及與聞見],聞見就是見、聞、覺、知,[即義之所始也。既曰妄爲,即無是非之可指],因爲妄爲就是本空,這一句話含義很深的!妄爲,即無是非之可指,譬如說:你在作夢,在夢裏面種種的妄相,醒過來的時候,還繼續去討論夢境的林林總總,這樣並沒有意義,因爲夢本來就無體。妄心本來就是無體性,所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