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看,《楞嚴經》:攝心爲戒,這是什麼意思呢?慢慢理解看看。
[論真,則升諸法,同爲真體],同爲真體就是究竟都是真如,無一法不是真如,萬法皆如。[固是理極之論],當然是理論的究竟。[其奈人之用心],奈就是如何之用心,就是說:但看哪一個修行人他怎麼用心?[將何所適從乎?]用心就是修行之心,又將何所適從?這到底是要根據什麼呢?無所適從,因爲不悟嘛![今別答雲:阿難自被破識心之後,便乃舍妄求真,如來欲示真心,特向眼根指出],特別在眼睛代表六根,從眼根指出見性,諸位!六根統統見性,用眼根只是個代表,在眼叫做見性;在耳叫做聞性;在鼻叫做嗅性;在舌叫做嘗性;在身體叫做觸性。見、聞、覺、知無一法不是真性,用眼睛,單刀直入讓你見性,不生不滅;而這個不生不滅,用在六根身,統統可以用。所以,一根解脫,六根就是如來藏,妙真如性。[意令阿難認見爲心,故獨顯見性爲真心也]。所以,佛在說法有時空性,有種種的善巧方便,也看根器、也看因緣的。那我們現在講《楞嚴經》,沒辦法了!老菩薩,如果明天要打八關齋戒,那老菩薩來,坐後面,他國語也不是聽很清楚,可是,他就是那麼有善根,坐在後面董習,很了不起,念到哪裏就問隔壁的;念到哪裏了,幫我翻一下!念到哪裏他也不知道,還要請隔壁幫他翻一下;不過,這樣也不錯!但是,也有學佛一、二十年的。所以,沒辦法說來過濾、來篩檢,說:這個是初級班、中級班、高級班,沒有辦法的!我們時間是真的有限。
如來欲示真心,特向眼根性指出,眼根的根性指出。意令阿難認見爲心,所以,獨顯見性爲真心。[然見性即陀那細識,不生滅與生滅和合],陀那細識就是微細意識,極微細的意識心,有的人認爲這個就是真如。[體雖元明,用終帶妄,而衆生舍此,別無純真之心可指,既不可認爲非真,亦不可認爲全真。若認全真],就變成怎麼樣?[無異執礦爲金];因爲還有少許的瑕疵沒有處理。[若認非真,便同舍礦求金],礦就是帶有妄的真,帶有妄心的真心,帶妄的真心就是礦,我們把這個礦的瑕疵、汙垢除掉了,把它經過高溫,純金就出來。[二皆是迷。故前約元明,乃極顯其爲真心,今約帶妄,乃同降而喻空華。]所以,一下子講說:見性是真;到這裏[見性]二個字,連講都不能講,連談都不能談,要用絕對的心性去理解見性、諸法本空的道理。[而識心諸法,觀相元妄,無可指陳];而識心諸法,就是無形相的識心諸法,看這個相本來就空,元妄,這個[妄]就是空,本來就空,無可指陳。佛講的:色即是空,萬法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。看這個毛巾,毛巾緣起也如幻,緣起是毛巾,當體,當體就是空,諸法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,萬法,這是毛巾,說一說。這地球所發生的事情,在中國就把它結成一部叫做曆史,曆史變成只是一種痕迹了,萬法但有言說:喔,這是秦始皇、這是唐太宗、這是明太祖、明成祖,說一說;這個是清朝、格格。萬法但有言說,都無實義,這個緣起本身就是虛幻的東西。所以,學佛的人他就是這樣,能夠了諸法都是心性。[觀性元真,惟妙覺明,既不可昧性而執相],[昧]就是迷,不可迷真心而著相。[亦不可撥相而求性];[撥]就是除去這個假相,而求這個性。諸位!離相無性的,離這個假相是找不到真心的,你說:我這個色身死了,才找到這個真心。錯了!現在這個假相,真心就在裏面,當體即空,就是真心的顯露。[若欲舍諸法而求真心,何異離波而覓水也]。離波哪裏有水,波就是水啊![前約相妄,故極令決擇分明;今約性真,故識心亦升真體],無一法不如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完全都是真如所顯現的。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當體即空,萬象總是一真,無法不真,[如來爲是理極之論者,欲令衆生徹證而圓悟也。初明一相無是非竟]。初明如來藏性一相,于其中間,本來就沒有是見、非見可得,不可以安任何的是,也不可以安任何的非。
[未二 喻一真索是非]
[文殊吾今問汝:如汝文殊,更有文殊,是文殊者爲無文殊]?
解釋一下:文殊師利菩薩,我現在問你:就像你現在文殊師利菩薩這個身體,是不是更有文殊就是:更有多出一個文殊,名字叫做是文殊?[是]就是此,這二個字是一起念的,更有文殊是文殊,能不能說,你這個文殊師利菩薩的身體,多出來另外一個文殊師利菩薩,而說:這個是文殊師利菩薩?爲無,[無]就是非,難道非文殊就是非是文殊,無文殊,無是文殊,非是文殊師利菩薩,名字叫做文殊呢?再講一遍:文殊師利菩薩,文殊!我今問你:就像你文殊的身體,它本來就是一個絕對,不可以討論;難道可以去討論多出另外一個文殊,說這個叫做文殊?又可以否定說這個不是文殊嗎?肯定多一個文殊也不對;去否定這個文殊也不對,文殊,他就是絕對,就是文殊,他就在講這個。絕對的文殊,就不可以安立一個是文殊,或者是非文殊;如來藏性也是一樣,全部就是真性。
[此假文殊爲喻,以明一真法界,本無是非二相。先喻一真索是非,文殊喻一真之體。更有文殊二句索是,喻何者是見;末句索非,喻何者非見。問雲:如汝此身,本來一個真文殊,爲是更有文殊,喚作是文殊者,爲無有文殊耶?又無字即作非字解,于文亦順,而詳文殊答處,無字義長。二喻一真索是非竟]。後面就講得更多。
[未叁 答本真無二相]
[如是世尊!我真文殊,無是文殊。何以故?若有是者,則二文殊,然我今日,非無文殊,于中實無,是非二相]。
如是世尊!我就是真,就是絕對的文殊,無是文殊,就是並不可以多加一個文殊,才叫做文殊。何以故?若有是,若還要加一個是,則二文殊,就變成二個文殊了!我就是慧律,不可以加一個:你是,或者你非,我是就是絕對,不可討論了;如果加一個[是]字,就變成二個文殊。多一個,頭上安頭。然我今日非無文殊,但是,我今天非無文殊,非無就是:無非就是文殊。非無文殊就是:我就絕對了;無非就是文殊,你講來講去,就是一個文殊,就是絕對。在絕對的一個文殊裏面,于中實無是非,不可以加一個是文殊,也不可以否定非文殊,不可以的!不可以加是文殊、非文殊,都不對,因爲他就是文殊。
[此喻一真無是非]。說:[文殊是大智慧,一聞便悟,領旨直答:“如是”,即領諾之辭。答曰:世尊!我本一個真文殊(此喻一真之體),于我真文殊分上,並無那個喚作是文殊者(此喻色空無是見也)。何以故叁句,征釋無是所以。若更有一喚作是文殊者,則成二文殊,而一體自不能成,意顯一體分上,更不容說是]。一體分上是什麼?就是絕對,就是畢竟空,全是真如性。[此是字,非對非說是],這個是字,並不是對于非字而說的,[即對本體說是,若說有是,則有對待,而非絕待矣]。這就對本性說是的,非對非,意思就是:這個是就是絕對,若是有個是,就變成相對了。
[然我今日,非無文殊,于中實無是非二相者:然轉語詞,承上轉雲:然我今日,真實文殊分上,非無有文殊(此喻色空無非見也)]。爲什麼?色空當體即空,見性就是存在。[此句若作無非文殊,其理更明]。無非就是一個文殊。[于中者:于真實文殊體中,實無從說是,及與說非;說既叵說],[叵]就是不可說,連說都不行,[安有是非二相可得耶?]這個就是告訴你,教人說:讓你從思議法裏面,契入不思議法;從相對法裏面,契入絕對的真如自性。[此喻一真無是非,真如體中,不剩一法,不少一法],[剩]就是多,真如體中,不多出一法,也不少一法,[圓同太虛,無欠無余故也。合前此見及緣,元是菩提妙淨明體,雲何于中,有是非是,觀二于中,佛與文殊,法喻雖然各說,彼此照應,如出一轍]。文殊師利菩薩是七佛之師,當然是大菩薩了。
[昔法眼、同紹修、法進叁人],來參一個大徹大悟的地藏禅師[參地藏禅師,天寒落雪],天氣很寒冷,飄下大雪,[附爐烘火次],依附在爐邊,[烘]就是借火取暖叫做烘,火次,一字排開來,次第。[舉《肇論》至]:談到這個《肇論》,這個《肇論》是後秦僧肇撰,有前秦、後秦。僧肇論師。作者僧肇是鸠摩羅會門下四聖之一,號稱爲解空第一。以其名冠于本論,有他的名字,所以,《肇論》就是僧肇的《肇論》。本書內容闡釋諸法無自性,不可得空等妙理,諸法無自笥,諸法不可得空等等妙理,系收錄僧肇所作之諸論。就講到這個,《肇論》裏面有一句話說:[天地與我同根處]。同根,同一個來源。大徹大悟的地藏禅師就說了,[藏曰:山河大地,與上座自己,是同是別?(此句即同佛問阿難,何者是見,何者非見一樣)。眼雲:別]。別就是二了。[藏豎起二指]。二指,就是這個是二法,不是一了。豎起二指,表示:那就是不同了?意思就是:山河大地跟上座你自己是同是別呢?法眼禅師說:是別。地藏禅師就豎起二個指頭,別就是二法了?[眼曰]:就改過來,[同]。同就是不二了。[藏又豎起二指],這個還是二法。[便起去]。這個[別]就是頭上安頭;[同]還是頭上安頭,都是頭上安頭。如來藏性不能講別,不能講同。所以,地藏禅師又豎起二指,就是:你這樣講,還是頭上安頭,不契如來絕對的心性,便起去。
[雪霁叁人辭去,藏至門前送之,問曰:上座尋常說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][上座]是一種尊稱。就問了:你們平常都說:叁界唯心,萬法唯識,來!我現在問問你們,[乃]就是于是,于是[指庭前片石曰]:庭院前面那一塊石頭,就說:來!你說說看,[且道此石,在心內在心外]?你說說看,那個石頭在心內還是在心外?[眼曰:在心內]。因爲他認爲是包在如來藏性裏面,包來包去,這還是沒悟。[藏曰:行腳人著甚麼來由,安片石在心頭?]意思就是說:你是一個雲遊四海參學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