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能夠見嘛,所以,器世間不存在,因爲器世間事實上是被我們所見。[即壞器世間相,何成安立]。怎麼能夠建立器世間呢?
[阿難!若汝見時,是汝非我。見性周遍,非汝而誰]?
阿難!如果我見我佛陀的時候,是汝非我,就是必定是你的見性,而不是我之見。你阿難看到佛陀,是你的見不是我的見,很清楚的,見性就是如此的周遍,爲什麼不敢直下承擔?非汝而誰?那個就是你的真心,見一切相,見性周遍,但莫于相上住著。不起顛倒見,不著,清淨自性自然顯現。非汝而誰?那個若不是你的真心,那個如果不是你的真性,是你的見性,那個又是誰呢?就是你的啊,你爲什麼不敢直下承擔呢?
[此轉正意。言若汝見物見我之時,一定是汝見而非我見,汝我有情之與有情,尚不混濫],我們有情的你、我、他,還是很清楚的,[豈有情之與無情,而至雜亂耶]?所以,[見性周遍者:謂汝現前,觀四天王宮,以及水陸空行,皆屬汝之見性周遍,此見總不屬于物,亦不屬于我,非汝真性,而是誰耶?物]、[見分明,本不混雜,爲何不敢認取?四辯見不是物竟。並上巳叁物見分明竟]。
[巳四 責疑自性]
[雲何自疑,汝之真性,性汝不真,取我求實]?
爲什麼你還自己懷疑,你這一顆真如的本性,還自己懷疑呢?就是此性本來是本有的家珍,汝就是你阿難卻不敢認爲就是真實,叫做性汝非真。此性本來就是你的家珍,性汝就是:此性本來就是你的家珍,而不真,反而不敢認爲那個是真的,而反過來卻不敢認爲那個就是你的真心。取我求實,而來求取佛陀,而[取我]中間加一個:言,語言,就是說法了,而取我佛陀、世尊再繼續言說,來求實、證實,這是不是我的真性?性汝不真,取我求實就是說:這個妙性本來就是我的家珍,每一個都具足,而你阿難反過來,卻不敢認爲那個是真實的,又來求我佛陀來言教,求我來證實,爲什麼多此一舉呢?爲什麼不敢直下承擔呢?就是這個意思。
[此承上物、見分明不雜]。見性跟物相是不雜的。[見性是在汝,而不屬于物,雲何汝自疑汝之真性。性汝不真者:此性本來是汝,本有家珍,反不敢認以爲真,而取我言,以求證實。汝問雲何得知是我真性?故我責汝,雲何自疑汝之真性也。此科以見性非物而論,不雜不亂,超象外以孤標],超出一切假相、表相,而單獨,[孤標]就是單獨存在,見性就是獨立存在。[是四義中明義]。四義就是妙、明、寂、常,這四個字裏面,妙義、明義、寂義、常義,妙、明、寂、常,四義當中的[明]字。[六顯見非物竟]。
[卯七 顯見無礙 (分二)]
[辰初 阿難因塵疑礙]
[二 如來顯性無礙 今初]
無礙就是沒有障礙,這個見性就是障礙。
[阿難白佛言:世尊!若此見性,必我非余]。
阿難對佛說:如果這個見性,加四個字:本來周遍,必我非余,就是我的真心,不是其他的東西。非余物就是說:若此見性,本來周遍,必我,一定是我的真心,而不是其他的物。
[此科因當機聞說見性周遍一語,遂生疑惑,以爲真性,既是周遍,應當一定周遍,自應無礙,何乃動被物礙]?爲什麼一動便被物所障礙呢?[故白佛言:“世尊!若此見性,必我非余。”見性下,當加本來周遍意,與下文語脈,方可連續。謂若此見性,本來周遍,必定是我真性,而非余物,則應當一定無礙,今何不然]?爲什麼現在沒辦法無礙呢?所以,這一段世尊要顯見無礙。
[我與如來,觀四天王,勝藏寶殿,居日月宮,此見周圓,遍娑婆國,退歸精舍,只見伽藍,清心戶堂,但瞻檐庑]。
說:我跟如來一起觀這個四天王,[勝]就是殊勝,藏寶之殿,居日月宮,此見是周遍,遍,這個時候是遍娑婆國,可以看到好大的範疇。[娑婆國]底下加幾個字:[娑婆國[四天下],東勝神洲、西牛貨洲、南贍部洲、北俱盧洲,[四天下之南閻浮提],意思就是:看到好大的娑婆國土,四天下之南閻浮提,就變成娑婆國很大,但是,現在變成只有南閻浮提,再退回來,退歸精舍,卻只有見到伽藍。伽藍就是我們每天在念的伽藍聖衆,中國話叫做衆園,或者是我們常常講伽藍就是道場。只見到這個道場,清心戶堂,但瞻檐庑,[庑]就是走廊。意思是:我跟如來一起觀四天王,可以看到好大;現在退歸回來,卻只有看到走廊;本來見性那麼大,周遍啊,而我們現在呢?卻看到只有走廊。
[此述見性大小不定。雲我與如來,觀四天王勝藏寶殿,此殿乃殊勝藏寶所成,故稱勝藏寶殿。阿難隨佛至彼,故與如來,同觀日月宮,此宮亦在須彌山半,與天王宮殿齊,隨至二宮,故曰居日月宮。灌頂雲:“日宮縱廣五十一由旬,火摩尼寶所成;月宮四十九由旬,水摩尼寶所成,皆天人充滿。日宮雖火摩尼寶所成,其清涼與月宮同,但光勝下注耳],[注]就是流動。[猶如火鏡],但是,[體質不熱,光注成燒。”《起世經》雲:“日月宮運行無滯,爲五風所持],五種風:[一、持風令不墜]。不墜就是不會墜落,就是不會相撞。[二、住風令安住],[安住]就是固定在這個位置;[叁、隨順風令順行],隨順風能夠讓我們運轉、轉動,因爲那個時候,沒有講到天體的運行是引力、重力、拉力,這一些天體的運行,都沒有討論這個,所以都是用風來表示。[四、攝風令緩急];[攝]攝持;[急]就是控製,有一種風,能夠讓它慢下來,[緩]就是慢;有時候快。[五、將行風]就是起風時候,[令得中”也]。[中]就是人類所能承受的,叫做中;人類所不能承受的,就變成飓風了。
[此見周圓,遍娑婆國者:自二宮遠觀,此見周遍圓滿,遍娑婆國。據日月宮所見,不應遍娑婆國,有雲:此處娑婆國叁字,與上文閻浮提叁字對換,兩皆不訛]。圓瑛法師的意思是說:[余意亦可不必換,但于娑婆國下加一四天下,南閻浮提,便是],這樣就正確了。[退歸精舍只見伽藍者:從四天退歸精舍,只見伽藍,此雲衆園;清心戶堂,謂講堂,聞法能清淨心地故。安處于戶內堂中,不能遠見,但瞻垂檐與廊庑],垂檐就是屋檐;與廊庑就是走廊。[先大今小]。爲什麼一下子可以看到那麼大,現在退回來,只看到走廊?意思就是:見爲什麼一下大,一下小?阿難的意思:一下大,一下小。佛陀這一段在講什麼?顯見無礙,大跟小是無礙的。
[世尊!此見如是,其體本來周遍一界,今在室中,唯滿一室]?
他就開始懷疑了,說:世尊,此見如是,它的體性本來就是周遍,一界就是平等,法界都可以,無量叁千大千世界都可以看得到;咦?現在在室內,爲什麼這麼一點點呢?唯在一室,我們的見性,本來是可以見到整個宇宙,爲什麼我們現在只有見到這個教室,這麼小?一下子阿難就懷疑忽大,見性忽大忽然小,所以,這一段是顯見無礙。
[此陳疑以請。意謂:見性既雲周遍,自當一定常遍,自在無礙。此見今何如是大小不定],見性一下大,一下小呢?[其體本來周遍一界,今在室中,忽然成小,唯滿一室]?只見一個室內,我們見性本來無量無邊的看,現在變成那麼一點點範圍,所以,阿難懷疑說:見性忽大,一下又小,佛陀底下就開示了。阿難繼續懷疑了。
[爲複此見,縮大爲小?爲當牆宇,夾令斷絕?我今不知斯義所在,願垂弘慈,爲我敷演]。
說:爲複,這個見性,是把大的見性,縮爲小的見性?或者是當牆顯前的時候,把它見性夾斷?好會講話!唯當牆宇,夾令斷見,夾令就是把這個見性夾斷了,分裏面的見性、外面的見性。是不是圍牆把我們的見性夾斷了呢?我今不知斯義所在,就忽大忽小,碰到牆壁,好象被剪斷,看不出去。願垂弘慈,爲我敷演。
[此妄情計度,求決于佛。承上遍界之見,今滿一室]。承上面,全部法界都可以見,現在大變成一點點,[爲複此見],或者這個見性,[因室所局,縮一界廣大之見,而爲一室狹小之見耶]?見性本來沒有大小,爲什麼一下看成大,現在變成這個室內這麼小呢?只見到一點點範圍。[如身入卑門。必要鞠躬]。[卑門]就是矮門。[爲當牆宇夾斷周遍整個之見],或者是我們這個見性,被這個牆壁夾斷了,截成二斷。[而成內外之二耶]?分裏面的見性,還有外面的見性呢?[如水築長堤,則分彼此]。長堤就是一個內、一個外。[爲複爲當二句,皆有不決之意],都有懷疑不決的時候。[故求佛與決,曰:“我今不知斯義所在”]。爲什麼?見性一下大[即大]、一下子小[小、]一下子被縮[縮、]一下子好象被夾斷,[斷之義,還是縮大爲小耶?還是夾令斷絕耶?實未明了;願垂弘(大也)慈,爲我敷演斯義,一定所在。初阿難因塵疑礙竟]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五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