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是不是?但可惜见性不是物。所以,当我们眼睛一闭起来,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,佛陀问说:那你为什么看不到,我不见时候的见性。我把眼睛闭起来,我视线收回来的时候。我这样见性在发挥,我眼睛不看的时候,现在不再看,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看的这个时候的见性?这样听得懂吗?大家都点头,那很好。
若同见者,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间,名为见吾之见,因为大家同投射在一个物。当我不见的时候,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,无见无不见之处就是你为何见不到,我把视线收回来那个不见的时候,那时候的见性?因为如果见是物,你才看得到,对不对?见不是物,当然我收回来,你也看不到啊!这一句话在证明什么?这一句话在证明见不是物,整句的意思就是这样子。眼睛投射出去的时候,你看到我的见;眼睛视线收回来的时候,你却看不到,那表示见不是物,慢慢理解一下。
[前二句防谬,下三句难破。若谓汝我同见万物之时,我见在于物上],投射出去见性在物上显现,[汝见此物时],那应当看到我的见性,[即名为见吾之见者];因为我的见性投射过去,你的见性也投射过来,而见性又是物,当然我看得到的时候,投射过去,你一定看得到我的见。[下即难其当见不见],当见到不见的时候,[则吾收视不见物时],把视线收回来,不见物的时候,[汝亦当见吾不见之处],为什么?因为见是物,才有这种可能。见是物,你才可以见到我不见之处,可见见不是物。[现今吾不见物时],就是我把视线收回来,我不看这个物的时候,我没有把见性投射出去,把这个见性收回来。[汝何以不能见吾不见之体],你为什么没有办法看到,我那个无形无相的见性之体?你为什么看不到?很清楚的,见不是物。[在于何处]?为什么不能见到我不见时候的体性在于何处?[既不能见吾不见之处,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],而说能够见到我看物的见,[亦不足信也]。因为我见到物投射出去的见,是无形相的见性,不是物性,物性才能见。而说能见吾见物之见者,而说能见到我见物时那个见性,那绝对不足采信。[譬如我手取物之时,伸在物上,为汝所见,吾不取物时,手在何处,汝亦应见]。这是用手,有形相的,来比喻说眼是无形相的。
底下就更难了,[若见不见,自然非彼不见之相;若不见吾不见之地,自然非物,云何非汝]?
A段:若见不见,自然非彼不见之相;B段:若不见吾不见之地,自然非物,云何非汝。这要一段一段来讨论才有办法。这一段是假设说,前面已经告诉你:若同见者,名为见吾,吾不见时,何不见吾无见之处?现在这一段也是证明见不是物。A段:若见不见,自然非彼不见之相;就算说假设你有能力,若见就是若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,刚刚讲:不见、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,那个见性你根本看不到。好!现在反过来说,就算你有能力,若见不见,假设说,你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,不见时的见性。自然非彼不见之相。[自然]就是很清楚分明;非彼不见之相,非彼所不见之物相,就是非物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:若见不见,自然非物,就是这个意思,它只是文言文的修饰语,使语言、文字更美,没有重复。文言文的美,就是语言、文字上没有重复。这一段是在强调,自然非彼不见之相,非彼不见之相就是非物。好,我们慢慢来解释。A:若能见到我不见时那个见性,当然它不是物相了,所以说:非彼,绝对不是所不见的时候的物相,不见之物相,就是不见它不是物相。所以,非彼不见之物相,就是非彼所不见的物相,简单讲就是非物了。不见的时候,那个绝对不是物,它是见性,就是这个意思。A段,若能见到我,不见时候的见性,很清楚的,那个不是物,那是见性,所以,非彼不见之相,绝对不是所不见的物相,不见时候它不是物相,就是这个意思。
B段:若不见吾不见之地,自然非物,云何非汝?前面说,假设说就算你有这个能力,能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,很清楚的,那个见性一定不是物相。如果没有这个能力,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,你没有这个能力啊。自然非物,当然不是物相,因为是见性嘛!云何非汝[真性]?所以,这很清楚的,见不是物,云何非汝的真性?哪里不是你的真性呢?你要直下承担啊。因为既是非物,当然是能见的见性,就是真性啊。
好,我解释一下,这个都是一连串的假设,经文,若见是物,则汝亦可,见吾之见。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,物相就有大小、长短、方圆,物是被见,现在假设说变成能见。所以,若把见性当作是物相,那么,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。意思就是说:可是,见性不是物相,答案就是这个。若同见者,名为见吾,吾不见时,何不见吾不见之处?如果同时把见性投射在一种物相,因为见性已经变成物相。所以,投射过去,我看得到,投射到这个物相,你看过来,也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。所以,若同见到彼此的见性,我看得到你的见性,你也看得到我,同见一物的时候,见性交叉,名为见吾之见性,假设说这样子成立。当我不见物的时候,你为何不能见到,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?所以,若见是物是不对的。
再接下来,分二段。经文,若见不见,自然非彼不见之相。就算你有能力看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,很清楚的,那不是物,因为你能见到我不见,不见就是非物。所以,就算你有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见性,很清楚的,那个绝对非物。B、如果没有这个能力,见到我不见时候;你没有这个能力,当然见不到,因为见性是非物,所以,自然非物,云何哪里不是你的真性?这句话反过来讲,既然是非物,当然就是见性了。无形无相的见性,就是真性。
师父一直重复讲:没有见性,或者基础性不够,要听《楞严经》,说句实在话,简直是不太可能听得懂,我已经尽力了!
[此蹑前何不见吾不见之处],[蹑]就是依着,这个依据前面为何不见我不见时候的地方,[防阿难谬答能见,故分开若见若不见两途]。所以,上面标若见就是A;若不见就是B,标两个角度。[俱反证见性非物],这一段统统在反过来证明,见性绝对不是物相,这一段在讲见性不杂。[上二句,谓若能见我收视不见之处,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],这个就是我不见时候的那个见性。[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]。当然不是你看不到的那个物相,因为那个属于见性,它不是物相。[自然二字,即分明义;非彼不见之相六字,即非物二字]。就是等同[非物]了。[此句与第四句,自然非物四字同,乃译者润文之巧耳]。他这一润文,我们都被搞糊涂了;但是,我是没有糊涂,是你听起来很吃力,师父一点都没有糊涂。
[此文欲求义理明白,须知彼字即指物言],彼字就是指物。[当与我字对看,再用能所二字对释,我见为能见,彼物为所见,例如眼根见物,是我能见之见体],见根见物,当然是我能见的见体显露出来的见性,[非彼所见之物相]。能、所非常清楚的。[今不见物,照上例云:自然是我能不见之见体]。自然是我能不见时的见体,因为不是物嘛![自然非彼所不见之物相(此句即自然,非物四字)。不必过于搜索]。连这个圆瑛法师也告诉你;不必一直在文字上打转,这打转就愈来愈听就愈不懂,只要二个字:非物,就OK了!就更清楚,不要再转下去,再转下去,晚上会睡不着。[愈晦本意],愈来就把本意愈搞愈不清楚了。[下二句,若不见吾不见之地,则吾之见,自然非物]。因为你看不到啊!你看不到,因为是非物;如果是物,你当然看得到。[何以故?若是物,收视不见时],若[见]是物,把这个能见的见性,变成所见的物相,若见是物,物就是有大小、长短、方圆。那么,当我收视的时候,[必有所在之处,当然令汝可见],因为不见之物收回来,它是有东西的。若见是物,收视回来,必有所在之处,当然令汝可见。[既不能见,当然非物。吾之见既非是物,汝之见亦应非物,故末句结曰:云何非汝真性?此云何非汝句,即答阿难前言,云何得知,是我真性相对。三反辨见不是物竟]。反过来,见性是见性,不是物相,能、所特别的清楚,不容混淆。
[午四 反辨物不是见]
[又则汝今见物之时,汝既见物,物亦见汝。体性纷杂,则汝与我,并诸世间,不成安立]。
[安立]就是建立。这里就是:见性是见性,物相是物相。先解释一下:又则,现在汝今见物之时,汝既见物,物亦见汝,是什么意思?刚刚前面讲的,若见是物,对不对?当我见物的时候,诸位!若见是物,物就变成也是见。见跟物,假设说是能所不分的话,如果我见到是这个毛巾,毛巾是见,它也可以看到什么?我看到它,它也可以看到我啊;可是,事实不然,见性是见性。我能看到它,它看不到我,能够被我所看嘛。所以,见性跟物相是很清楚的、是不杂的。现在说:如果见是物的话,我看到这个见,它一定也可以看到我啊!所以说:汝今见物之时,汝既见物,物亦见汝,物也会看到你。体性纷杂,能见所见体性纷杂,一目了然,能见所见变成了体性纷杂。则汝与我,并诸世间,不成安立。什么是有情世间?什么是器世间?有情世间是能见,器世间是被我们所见。现在已经没有办法分清楚了,混乱了。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:所以,见不是物,还是强调这个。
[此反辨物不是见。当承上云:见若是物者,物亦当是见,则汝现今见物之时,汝既见物,而物亦当见汝矣。体性纷杂者:则无情之物体,与有情之见性,纷然杂乱,而不可辨也。果然如是,则汝与我,并诸世间众生,有情之界,不成安立矣!何以故]?为什么?[物亦能见,物亦属有情,则有情]、[无情杂乱,故不成安立]。安立就是无法建立,何者是有情世间?何者是无情世间?[又有一解:则汝与我有情世间,并诸器世间,则不成安立矣。何以故?物亦能见,就无有无情之器世间],因为物也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