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光,亦物非汝;渐渐更观,云腾鸟飞,风动尘起,树木山川,草芥人畜,咸物非汝]。
师父解释一下:阿难![极]就是极尽你的能力,极汝见源,见源是见性的能力。穷尽你的见性的能力,从日月宫,看看喔,注意看!是物非汝之见性;[非汝]就不是你的见性,非汝[见性]加二个字更清楚!这是物相,非汝之见性。至七金山,周遍谛观,[谛观]就好好的观察。虽种种光,有明相,亦物非汝,也是物相,非汝见性。渐渐更观,云腾鸟飞,风动尘起,树木山川,草芥,[芥]就是菜,草菜人畜,好好的观,怎么样?咸物非汝,都是物相啊,不是你的见性。
[上文佛令自拣物见],好好的自己选择,[物]就是所见之物性,[见]就是见性,这个物跟见中间加个顿点才比较清楚,否则会二个字一起念,弄错了![惜阿难无此智力],没有这个智慧力,[不能辨别分明,故佛此下,更以四番,展转发明也。此正明物不是见。极者尽也,见源即见性,如云尽汝见性能力,从日月宫,此最上所见是物],这个是最上面看下来的全部都是物。[而非汝见性也;又至七金山,此山围绕须弥山之外,一重香水海,一重金山,共有七重香水海,七重金山],诸位,看看就行,[其体皆金],这个[金]就是坚固的。[一、双持,二、持轴,三、担木,四、善见,五、马耳,六、象鼻,七、鱼觜]。这个[觜]跟嘴是一样的。你好好的[周遍谛观者]:用你的眼睛,[用目循历,谛实观察,虽有种种光明,亦是物而非汝见性也。渐渐更观,自高而卑],[卑]就是近,[自近而远,乃见云之腾],[腾]就是涌起来,[鸟之飞,风之动,尘之起],这一些,[此皆空中所有];现在讲地,[以至地上、树木也,山川也,草芥(菜类)也,人畜也,亦咸是物,而非汝见性也]。全部都是物象,不是你的见性,[初正明物不是见竟]。
[午二 正明见不是物]
[阿难!是诸近远,诸有物性,虽复差殊,同汝见精,清净所瞩,则诸物类,自有差别,见性无殊,此精妙明,诚汝见性]。
这一段特别的重要,佛一语就跟你道破,你的见性在哪里,要从这个地方下手。阿难!是诸近远,无论是近处,无论是远处。诸有物性,物性就是无情物,这些无情物,山川、草木、鸟语、风动、人畜,统统是物,诸有无情性,虽复差别,虽然有山川、林地等等不同的假相。但是,却是同汝见精,却是你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东西。意思是:差别的万法假相,不离现前平等的见性,你只要平等心看,就是如来藏性,同汝见精,都是你的见精,清净所瞩。则诸物类,自有差别,外在的外尘,这些物类,它们自己有种种的不同;但是,见性无殊,我们的清净自性,并没有什么差别。所以,直下无心便是道,就是用清净心,但莫于相上住着即得,所以,见好心如如不动,见性就现前;见坏,不起分别,知道是坏。但是,不受影像,如如不动见性就显现。所以,稳住自己,它是见性的第一种功夫,如果你不能了解说,千差万别的假相,原来都是我同一个见性所看到的,但莫于假相起大小、长短、方圆、善恶、事非来分别。所以,禅宗讲:但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?他就是讲这个见性,你只要用本性,二六时中都在作用。诸位!看到什么,见如同不见,闻如同不闻,见、闻、觉、知,即是如来藏性所显的见精明体,寂妙真常。此精妙明,诚汝见性,这个平等的见精,寂、常、妙、明就是你的见性;而众生他就是因为不会用,所以就会被卡死了!
[此正明见不是物],见不是物,已经很清楚了。[上明诸物非见]。种种的物相不是我们的见性。[见性已经择出,阿难不解,故此承上重示云],再一次的开示说:[阿难是汝所见,若近若远,若高若低,若大若小],不管任何的近远、高低、大小,[所有物性(物是无情性),虽复种种状态,差别殊异,列在目前,同是汝之见精],都是你的见精所影现出来的,[一道清净],但莫住着,[不起分别,圆明照了],诸位!修行你找到关键,就找到了开关,这个就是开关。我们进去一间黑暗的房屋里面,首先找到的是什么?就是房屋的开关。诸位!你想开智慧吗?很简单!所见一切一道清净,但莫住着,不起分别,圆明照了,[瞩见也]。瞩就是见,看得到。
[则诸物类:指所见一切物类,自有千差万别,而汝见性毕竟无殊。此精妙明者:即此见精,本妙本明;与物不杂故妙]。所以,诸位!本段叫做见性不杂,就是在强调这个,物跟见性是不可混乱的。[遍见诸物故明],为什么?见性哪一种都看得到。[即此妙明真心,诚汝自己见性];佛一语就道破了,这个如如不动的见,就是我们的见性。[物见分明,云何于诸物中,而不能拣择耶]?何者是见性?何者是物呢?[此正酬上文,云何得知]怎么能够得知,[是我真性之问也]。因为阿难分不清楚,什么是物相?什么是真性?[二正明见不是物竟]。见性不是物相,能、所清清楚楚!
底下这段就很难,[午三 反辨见不是物]
[若见是物,则汝亦可,见吾之见]?
这一名句假设的意思,如果把见性当作是物相;见性本来是能缘,物相本来是被见性所缘,现在假设见就是物,把见性当作是物相,这个假设如果成立,暂时、姑且,会演化种种的错误的这个理论出来。若见是物,则汝亦可,见吾之见。物就是有长短、方圆,那如果把见性是物相,有长短、方圆的物相,当然你就一定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。因为它是有大小、长短、方圆。佛陀是什么意思呢?这见性本来是无形的,我们的眼睛见性,涅槃妙心、智慧心本来是无形相的,佛陀说:把它当作这是物,见性把它当作你可以看得到的,若见是物,物就有大小、长短、方圆,那么,你就可以看得到。譬如说:我眼睛的见性,旁边放一个毛巾,这毛巾是有形相、有色彩,对不对?如果我的见把它变作是物,那你当然一下就可以看到我的见嘛,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!佛陀的意思是说:我眼睛的见性,等同有形相的物相,假设这个成立的话,你看过来,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。因为你看过来看到毛巾嘛,假设我的眼睛见性就等同这个毛巾,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!知道这个意思吧!大家一直点头,不是打瞌睡,很好!只是不晓得点头是点真的还是假的?很厉害,我很安慰,教到这一班,很好!如果这个见性是物相,那你看过来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,我这个比喻,你应该听得很清楚。
[此数节文,承上反辨,见不是物]。
反过来告诉你,先讲见是物这个假设如果是成立的话;现在理论推测出来是行不通的。佛陀姑且让它先成立,然后告诉你:到最后演变出来,见不是物。若见是物,姑且让它成立,所以,此数节文,承上反辨,反过来,说见不是物。这一段的意思:先假设见是物,到最后推断出来的理论,见不是物。见是见,物相是物,很清楚!
[上科已将物、见分析明白,物有差别,见性无殊,则见当然不是物]。反过来辩证云,[反辨云:若汝执言,见即是物],佛陀说:好吧!就让你假设,让你成立吧,姑且让你成立吧![即当有相],见就是物,见性是无形相的,现在见性把它当作是物相,就当有相。[见若有相],如果我们的见性有相,则你一眼看过来我的见性,当然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啊!因为见性变成有相了。若见亦当有相,[则汝见有相,我见亦当有相,则汝亦可见吾之见],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,[毕竟作何形相]?我们知道见性没形相嘛,所以,这个见是物是不能成立的。我们现在为了讨论姑且让它成立,最后佛陀告诉阿难,这个是不成立的。[试问我见之相,同于何物]?我的见性,它的相状是跟什么相同呢?我的见性,[为方圆耶?为大小耶?]这样看会看不懂,试问我见之相,我的见性之相到底是什么东西呢?我的见性,是方形的见性,是圆形的见性,是大的见性,是小的见性呢?他就是问你这个,因为有物相就可以讨论,对不对?有物相,它就有长短、方圆、大小。
若同见者,名为见吾,吾不见时,何不见吾不见之处?中间: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,若不见吾不见之地,自然非物,云何非汝?先念一遍你就知道完全看不懂,看的懂的举手。我告诉你听《楞严经》,没有一点耐性还没办法呢,没有一点基础的话,是真的没办法!
[若同见者,名为见吾,吾不见时,何不见吾不见之处?]
文言文难,又很难理解。好解释一下:若同见者,如果同时见到彼此之见,因为前面是把见当作是物,名为见吾,因为同见一物,所以,物名见吾之见。名为见吾之见,看到我的见。意思是说:如果同见一物,二个见性都投射在一物上,那么见性变成物,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。当我收敛起这个见性,收视不见的时候,收敛起来,为什么你见不到我不见之处呢?这样还是弄不清楚,怎么看也看不懂。他这个意思是说:这个是物,(法师举起一个毛巾),我这个眼睛,见性投射过来,看到这个东西;你的见性也投射到这个地方,我的见性也看过来;那么,因为见性变成了物,我的见性投射到这个地方,你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见性?是的!没有错嘛,这投射过来嘛!是不是?那么,现在佛陀说:我不见的时候就是把眼睛闭起来,或者把这个视线收回来,我现在不见了,佛陀说:那你为什么看不到我不见的时候,这个时候你为什么看不到?可见见不是物。
再讲一遍:如果,若同见者,名为见吾之见。假设说同时见到一个物相,我的见射投射在这里,你的见性也投射在这里。名为,你可以看到我的见性,叫做名为见吾之见。我们的见性都投射到一个物体,你当然也可以看得到我的见性,因为见性假设说是物相。譬如说:我的见性看过去的东西,假设说会染黄色,我的见性投射过去,染成黄色了,因为见性是物的话,那你投射过来,有没有看到黄色,那一定看得到嘛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