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光,亦物非汝;漸漸更觀,雲騰鳥飛,風動塵起,樹木山川,草芥人畜,鹹物非汝]。
師父解釋一下:阿難![極]就是極盡你的能力,極汝見源,見源是見性的能力。窮盡你的見性的能力,從日月宮,看看喔,注意看!是物非汝之見性;[非汝]就不是你的見性,非汝[見性]加二個字更清楚!這是物相,非汝之見性。至七金山,周遍谛觀,[谛觀]就好好的觀察。雖種種光,有明相,亦物非汝,也是物相,非汝見性。漸漸更觀,雲騰鳥飛,風動塵起,樹木山川,草芥,[芥]就是菜,草菜人畜,好好的觀,怎麼樣?鹹物非汝,都是物相啊,不是你的見性。
[上文佛令自揀物見],好好的自己選擇,[物]就是所見之物性,[見]就是見性,這個物跟見中間加個頓點才比較清楚,否則會二個字一起念,弄錯了![惜阿難無此智力],沒有這個智慧力,[不能辨別分明,故佛此下,更以四番,展轉發明也。此正明物不是見。極者盡也,見源即見性,如雲盡汝見性能力,從日月宮,此最上所見是物],這個是最上面看下來的全部都是物。[而非汝見性也;又至七金山,此山圍繞須彌山之外,一重香水海,一重金山,共有七重香水海,七重金山],諸位,看看就行,[其體皆金],這個[金]就是堅固的。[一、雙持,二、持軸,叁、擔木,四、善見,五、馬耳,六、象鼻,七、魚觜]。這個[觜]跟嘴是一樣的。你好好的[周遍谛觀者]:用你的眼睛,[用目循曆,谛實觀察,雖有種種光明,亦是物而非汝見性也。漸漸更觀,自高而卑],[卑]就是近,[自近而遠,乃見雲之騰],[騰]就是湧起來,[鳥之飛,風之動,塵之起],這一些,[此皆空中所有];現在講地,[以至地上、樹木也,山川也,草芥(菜類)也,人畜也,亦鹹是物,而非汝見性也]。全部都是物象,不是你的見性,[初正明物不是見竟]。
[午二 正明見不是物]
[阿難!是諸近遠,諸有物性,雖複差殊,同汝見精,清淨所矚,則諸物類,自有差別,見性無殊,此精妙明,誠汝見性]。
這一段特別的重要,佛一語就跟你道破,你的見性在哪裏,要從這個地方下手。阿難!是諸近遠,無論是近處,無論是遠處。諸有物性,物性就是無情物,這些無情物,山川、草木、鳥語、風動、人畜,統統是物,諸有無情性,雖複差別,雖然有山川、林地等等不同的假相。但是,卻是同汝見精,卻是你同一個見性所看到的東西。意思是:差別的萬法假相,不離現前平等的見性,你只要平等心看,就是如來藏性,同汝見精,都是你的見精,清淨所矚。則諸物類,自有差別,外在的外塵,這些物類,它們自己有種種的不同;但是,見性無殊,我們的清淨自性,並沒有什麼差別。所以,直下無心便是道,就是用清淨心,但莫于相上住著即得,所以,見好心如如不動,見性就現前;見壞,不起分別,知道是壞。但是,不受影像,如如不動見性就顯現。所以,穩住自己,它是見性的第一種功夫,如果你不能了解說,千差萬別的假相,原來都是我同一個見性所看到的,但莫于假相起大小、長短、方圓、善惡、事非來分別。所以,禅宗講:但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?他就是講這個見性,你只要用本性,二六時中都在作用。諸位!看到什麼,見如同不見,聞如同不聞,見、聞、覺、知,即是如來藏性所顯的見精明體,寂妙真常。此精妙明,誠汝見性,這個平等的見精,寂、常、妙、明就是你的見性;而衆生他就是因爲不會用,所以就會被卡死了!
[此正明見不是物],見不是物,已經很清楚了。[上明諸物非見]。種種的物相不是我們的見性。[見性已經擇出,阿難不解,故此承上重示雲],再一次的開示說:[阿難是汝所見,若近若遠,若高若低,若大若小],不管任何的近遠、高低、大小,[所有物性(物是無情性),雖複種種狀態,差別殊異,列在目前,同是汝之見精],都是你的見精所影現出來的,[一道清淨],但莫住著,[不起分別,圓明照了],諸位!修行你找到關鍵,就找到了開關,這個就是開關。我們進去一間黑暗的房屋裏面,首先找到的是什麼?就是房屋的開關。諸位!你想開智慧嗎?很簡單!所見一切一道清淨,但莫住著,不起分別,圓明照了,[矚見也]。矚就是見,看得到。
[則諸物類:指所見一切物類,自有千差萬別,而汝見性畢竟無殊。此精妙明者:即此見精,本妙本明;與物不雜故妙]。所以,諸位!本段叫做見性不雜,就是在強調這個,物跟見性是不可混亂的。[遍見諸物故明],爲什麼?見性哪一種都看得到。[即此妙明真心,誠汝自己見性];佛一語就道破了,這個如如不動的見,就是我們的見性。[物見分明,雲何于諸物中,而不能揀擇耶]?何者是見性?何者是物呢?[此正酬上文,雲何得知]怎麼能夠得知,[是我真性之問也]。因爲阿難分不清楚,什麼是物相?什麼是真性?[二正明見不是物竟]。見性不是物相,能、所清清楚楚!
底下這段就很難,[午叁 反辨見不是物]
[若見是物,則汝亦可,見吾之見]?
這一名句假設的意思,如果把見性當作是物相;見性本來是能緣,物相本來是被見性所緣,現在假設見就是物,把見性當作是物相,這個假設如果成立,暫時、姑且,會演化種種的錯誤的這個理論出來。若見是物,則汝亦可,見吾之見。物就是有長短、方圓,那如果把見性是物相,有長短、方圓的物相,當然你就一定可以看得到我的見性。因爲它是有大小、長短、方圓。佛陀是什麼意思呢?這見性本來是無形的,我們的眼睛見性,涅槃妙心、智慧心本來是無形相的,佛陀說:把它當作這是物,見性把它當作你可以看得到的,若見是物,物就有大小、長短、方圓,那麼,你就可以看得到。譬如說:我眼睛的見性,旁邊放一個毛巾,這毛巾是有形相、有色彩,對不對?如果我的見把它變作是物,那你當然一下就可以看到我的見嘛,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嘛!佛陀的意思是說:我眼睛的見性,等同有形相的物相,假設這個成立的話,你看過來,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。因爲你看過來看到毛巾嘛,假設我的眼睛見性就等同這個毛巾,你看過來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嘛!知道這個意思吧!大家一直點頭,不是打瞌睡,很好!只是不曉得點頭是點真的還是假的?很厲害,我很安慰,教到這一班,很好!如果這個見性是物相,那你看過來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,我這個比喻,你應該聽得很清楚。
[此數節文,承上反辨,見不是物]。
反過來告訴你,先講見是物這個假設如果是成立的話;現在理論推測出來是行不通的。佛陀姑且讓它先成立,然後告訴你:到最後演變出來,見不是物。若見是物,姑且讓它成立,所以,此數節文,承上反辨,反過來,說見不是物。這一段的意思:先假設見是物,到最後推斷出來的理論,見不是物。見是見,物相是物,很清楚!
[上科已將物、見分析明白,物有差別,見性無殊,則見當然不是物]。反過來辯證雲,[反辨雲:若汝執言,見即是物],佛陀說:好吧!就讓你假設,讓你成立吧,姑且讓你成立吧![即當有相],見就是物,見性是無形相的,現在見性把它當作是物相,就當有相。[見若有相],如果我們的見性有相,則你一眼看過來我的見性,當然可以看到我的見性啊!因爲見性變成有相了。若見亦當有相,[則汝見有相,我見亦當有相,則汝亦可見吾之見],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,[畢竟作何形相]?我們知道見性沒形相嘛,所以,這個見是物是不能成立的。我們現在爲了討論姑且讓它成立,最後佛陀告訴阿難,這個是不成立的。[試問我見之相,同于何物]?我的見性,它的相狀是跟什麼相同呢?我的見性,[爲方圓耶?爲大小耶?]這樣看會看不懂,試問我見之相,我的見性之相到底是什麼東西呢?我的見性,是方形的見性,是圓形的見性,是大的見性,是小的見性呢?他就是問你這個,因爲有物相就可以討論,對不對?有物相,它就有長短、方圓、大小。
若同見者,名爲見吾,吾不見時,何不見吾不見之處?中間: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,若不見吾不見之地,自然非物,雲何非汝?先念一遍你就知道完全看不懂,看的懂的舉手。我告訴你聽《楞嚴經》,沒有一點耐性還沒辦法呢,沒有一點基礎的話,是真的沒辦法!
[若同見者,名爲見吾,吾不見時,何不見吾不見之處?]
文言文難,又很難理解。好解釋一下:若同見者,如果同時見到彼此之見,因爲前面是把見當作是物,名爲見吾,因爲同見一物,所以,物名見吾之見。名爲見吾之見,看到我的見。意思是說:如果同見一物,二個見性都投射在一物上,那麼見性變成物,就可以看到我的見性。當我收斂起這個見性,收視不見的時候,收斂起來,爲什麼你見不到我不見之處呢?這樣還是弄不清楚,怎麼看也看不懂。他這個意思是說:這個是物,(法師舉起一個毛巾),我這個眼睛,見性投射過來,看到這個東西;你的見性也投射到這個地方,我的見性也看過來;那麼,因爲見性變成了物,我的見性投射到這個地方,你是不是可以看到我的見性?是的!沒有錯嘛,這投射過來嘛!是不是?那麼,現在佛陀說:我不見的時候就是把眼睛閉起來,或者把這個視線收回來,我現在不見了,佛陀說:那你爲什麼看不到我不見的時候,這個時候你爲什麼看不到?可見見不是物。
再講一遍:如果,若同見者,名爲見吾之見。假設說同時見到一個物相,我的見射投射在這裏,你的見性也投射在這裏。名爲,你可以看到我的見性,叫做名爲見吾之見。我們的見性都投射到一個物體,你當然也可以看得到我的見性,因爲見性假設說是物相。譬如說:我的見性看過去的東西,假設說會染黃色,我的見性投射過去,染成黃色了,因爲見性是物的話,那你投射過來,有沒有看到黃色,那一定看得到嘛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