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十六張DVD

  卯七 顯見無礙,這一段在顯示見性是無所障礙的。看經文,阿難白佛言:世尊,若此見性,必我非余。我與如來,觀四天王,勝藏寶殿,居日月宮,此見周圓,遍娑婆國,退歸精舍,只見伽藍,清心戶堂,但瞻檐庑。世尊!此見如是,其體本來周遍一界,今在室中,唯滿一室?爲複此見,縮大爲小?爲當牆宇,夾令斷絕?我今不知斯義所在,願垂弘慈,爲我敷演。

  [辰二 如來顯性無礙 (分五)]

  [巳初 明不定由塵]

  [二 教忘塵自遍]

  [叁 以反顯難謬]

  [四 出成礙之由]

  [五 教轉物自在 今初]

  [佛告阿難:一切世間,大小內外,諸所事業,各屬前塵,不應說言,見有舒縮]。

  佛對阿難這麼說:一切世間,只要是緣起的,不管是大的相;或者是小的緣起的相;或者是分內、分外,這一切凡所有相的大小、內外,包括諸虛空,諸所事業,這種種的現象、情形,各屬前塵,全部都是虛妄的,不是實在的東西。前塵,都有因爲我們著相,于內分大、分小、分內、分外,這個一切世間林林總總就會起爭執,就會障礙我們的見性。所以,不應說言,你不應當說:我們能見的見性,這個見性舒縮。[舒]就是伸展開來,把它展開來,也就是拉長距離的意思。[縮]把它縮小,凡所有相,有分大小、內外,一切世間;但是,我們的見性並沒有這一些,你只要于相上不住著,如如不動。所有外界的境界,各屬前塵,無關于見性。

  [以下如來,顯性無礙,此總示大略。一切世間,大小內外,諸凡所有事相業用,該上下方圓等類],[該]就是包括,包括定位在上或者是下;或者是形狀的,方跟圓形的等類,[皆屬前塵而有留礙],[皆]就是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沒有一種相,它不是緣起生滅、無常的假相,皆屬于前塵而有留礙,就是說:這些外面的對凡夫來講的假相,就會障礙了這些凡夫。所以,凡夫會爭得頭破血流、不可開交,就是不知道生死無常、緣起緣滅的道理。[非關見性也]。如果你懂得這個見性,不生不滅的見性,那麼,你便抓到了修行的根本。[不應說言,見有舒縮者]:你可以講外面的假相有大小、內外;但不能說:我們的見性是展開,或者是縮小,不應當這樣子。那麼,這個另一個角度講:我們的見性並沒有拉長,也沒有縮小,並沒有這樣子。[舒縮意該斷續],這個伸展開來的舒,還有縮小,[意]就是:當然它的意思是包括斷,就是被夾斷;[續]就是連接、繼續下去。所以,該斷、續,這個意思更清楚。[應知見性不變,不因境礙,而有縮有斷。又見性隨緣,在大見大,處小見小],很明顯的就是:見性其實不受外塵的幹擾;我們之所以受外塵的幹擾,是因爲我們有強大的執著、強大的分別、強大的顛倒的力量,太強了!如果我們這些執著、分別、妄想、顛倒,都沒有的時候,如如不動的時候,我們會發現,見性並沒有大跟小啊,是因爲我們妄想、顛倒、執著、著想,立大小、內外。[亦非塵之所能礙也]。只要你認識了這顆心,徹底的了解能見的心,只要無所住,能這麼樣做,而且他懂得堅持,開始分分秒秒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,這些外在的存在的,有等同于無。修行無關外在,但是,對凡夫來講:沒有外在卻很難去配合內在,畢竟凡夫功夫、能力都不夠,所以,修行,它需要慢慢一步一步來;但是,需要抓到了根本,就是明心見性。[而衆生妄見],這妄見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執著,分大分小、分內分外,所以,他的煩惱、痛苦就不會斷掉,這個妄見,它就是知見立知,真如自性本來就無見,頭上不安頭,般若智慧從開始到現在,亘古以來都存在,涅槃的妙心,從來沒有減、沒有增;沒有大、沒有小,可是我們不懂,我們在相上強加大小、來去、增減,所以,我們不得不辛苦的過日子。[大小之遷],[遷]就是生滅流動,看大的時候,譬如:錢多我們就很高興,或者房屋很大,就很高興。如果小的話就起煩惱,聖人不會這樣,要是聖人的心境,你一個蒲團,家裏儉樸,他一樣心安理得的過一輩子。[別有元由],是不是有什麼原因?[下科自明]。下面那科講得很清楚。

  [譬如方器,中見方空。吾複問汝:此方器中,所見方空,爲複定方?爲不定方]?

  佛陀要用比喻,要阿難自己審定、理解。譬如方器,就是方形之器,那是正,四方形的意思。譬如:在四方形的器具中空,中見方空,中間你會看到方形的虛空。吾複問汝,我現在問你:佛陀就問阿難了,此方形器具當中,你所見到的四方形的這個虛空,爲複定方?爲不定方?這個四方形的虛空,是一定是四方形的嗎?還是不一定是四方形的。這個就是世尊要阿難自己審定。

  再講一遍:譬如方形的器皿當中,中間你可以看到方形的虛空,我現在問你:你這個四方形式器具當中,所見到的四方形的虛空,爲複定方?爲不定方?這四方形的虛空,是固定呢?還是不固定。佛要阿難自己審定。

  [此以喻明塵],就是來用這個比喻,說明外在的塵境無關于見性。[大小不定],因爲這個外在的世界不是大就是小,[全由于塵],都是一個外在的塵。[但得亡塵],這個[亡]不是說消滅它,但得亡塵,也就是了解這個塵自生滅,自性本來就空,你只要了解這個萬境,懂得放下它。[自然無礙。今以見性譬虛空],用這個見性來譬如虛空。[塵相譬器皿,塵相有大小內外,而見性無舒縮斷續],完全沒有的,因爲這一段是在講我們的見性無礙的,也沒有展開來;也沒有縮小;也沒有把它夾斷;也沒有接續。[其猶器有方圓],這個器皿有方、有圓。但是,我們這個虛空是沒有一定的相。[空無定相。先舉方器,中見方空,分開定方與不定方兩義]。兩個角度來討論。

  [若定方者,別安圓器,空應不圓?若不定者,在方器中,應無方空]?

  先解釋一下:如果說空已經被你的方形的器具定位了,說:這個虛空是方形的,那麼,再安下一個圓形的器皿,這虛空應該不會變成圓形的,因爲虛空已經被你的四方形所定位了。如果這個虛空被方形的器皿所定位,說它一定是方形的,那麼,別安圓器,空應不圓?好!把筆記下來,看我這裏,這個是方形的,他這個意思是說:這個是方形的虛空,外面是器皿,裏面是空的。如果說:這個虛空被器皿所固定,它變成一個方形的。我們在方形的中間,再加一個圓形的,就是比方形的還小;方形的大,在中間加一個圓形的,這樣觀想。如果方形的虛空已經被固定了,我們再放進去一個圓形,就應怎麼樣?空應不圓,這個虛空不一定是圓的,應該不會變圓的。反過來講,就是虛空沒有被固定變成方形的,所以,圓形的器皿放下去的時候,它才會變成圓的。聽《楞嚴經》,他思惟的理念要非常強,反應要非常的快,才有辦法,否則你根本就轉不過來。

  若不定者,在方器中,應無方空?如果這個方形的並有固定,好!放這個方形的器皿,如果沒有固定的方形,則,如果不一定的形狀,則在方器當中,就見不到方形的空。這段意思是講:說不定的形狀也是不對,器皿方形的,就見到方空。講定也不對,如果定的器皿,見到的這個虛空,就是一定是長方形的話,安圓形就不會變圓。換句話說:定,一定形狀是不對的;不一定的形狀也是不對的。再講一遍:如果一定說是方形的虛空,虛空是方形的,中間再加上一個圓形的器皿, 空應不圓,虛空被固定了。若不定者,則在方器中,應無方空。如果這個是不一定的形狀,在方器當中應該沒有方空,也就是說:它的形狀不一定,爲什麼會有跑出一個方形的虛空呢?因爲不定形故。所以,不一定,虛空並沒有一定什麼形狀。這個虛空,在這裏是表示我們的如來藏性,方、圓都是塵,比喻都是外在的。

  [此明二義皆非。若言定方者,易以圓器],[易]就是改變。[空應不圓],如果你把這個虛空固定變成方形的,那麼,改變一個圓形的器具放進去,這個虛空應該不會被你變圓,因爲它已經是四方開了。[既隨圓現圓],那就表示[是不定方];說不定方也不對,如果不定方的話,那麼,放長形的就會變成圓形的;放圓形的就變成長方形的,也不對。[],這就表示講不定形若言不定者,則在方器中,應無方空之相狀也是不對;講一定的形狀還是不對。[今既器方而方,是又定方矣]。若言不定者,則在方器中,應無方空之相,現在空上器皿是方形的,而這個方形就是因爲器皿的關系,好象又被固定了,所以,是又定方矣。[兩應字,皆讀平聲]。

  所以,這一段在強調什麼?虛空本無相,所以,說一定的方、一定的形狀,不對;說不定,也不對。因爲它隨相而有方形跟圓形的,而虛空本身並沒有增減,這虛空是比喻我們的見性並沒有增減;而分大、分小、分長、長方形的、分圓形的,其實都是外在的六塵。

  [汝言:不知斯義所在。義性如是,雲何爲在]?

  你所說的,不知道爲什麼這個見性突然變大?斯義就是:一下見性變大;一下子見性變小;一下好象縮小;一下子又好象被夾斷,不知道斯義就是:一下子變大、變小、變縮小、或者是被夾斷,不知道斯義所在。義性如是,大小之義,見性爲何有大小之義,就是如此。義性如是就是:我們一下大、一下小,就是這個道理,義性如是。見性其實沒有大小,而是因爲衆生的執著,是因爲緣起的假相把它隔開來,隔成大、小等等。所以,義性如是,雲何爲在?雲何爲有定,有一定的形狀。雲何爲在?哪裏有一定的形狀在呢?就像虛空,虛空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啊。

  [汝先言,不知大、小、縮、斷之義所在,而見性大小之義,與定不定之性,如虛空者是也]。虛空本來就沒有什麼增減,就像我們的見性,並沒有增減,[虛空隨器而現方]、注意這個[器]在心法表示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