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見必遺身心。意謂湛然滿前之見,必定是我真性,則我現今之身心,當然非我,究竟複是何物,而今身心,分別有實?此約分別以起計]。就是用分別心這個角度以起計,來執著。[謂:現今身心,爲能分別,有實在作用,彼在前之見,無有分別功能,來分辨我身],連一個我身尚且沒辦法分辨,[我身尚不能辨],何況能夠分辨更廣大的外在的萬物?[況能辨萬物耶?此正同世間凡夫情見,以有分別者爲我,無分別者非我,不知恰墮意識窠臼],窠臼就是因爲沿舊製,以前的製度,不能別出心裁,仍然離不開以前的意識型態的陷阱。窠臼就是類似一個陷阱,沒有辦法創新,仍然框在以前的意識型態。意思就是:一樣墮入意識的巢窠、巢臼裏面。[與前執緣心有用],執著的意識心、攀緣心才有作用。而[悟妙明心,元所圓滿,常住心地,不得其用],反而不得其用。這樣看起來,語氣上下連貫。[故不敢認爲本元心地,如出一轍]。不敢認識如來藏性,答案是一樣的,就變成意識心在作主了。

  [若實我心,令我今見,見性實我,而身非我]?

  若實實在在我的真心,若實我真心,如果那個眼前的見性,實在是我的真心。令我今見,它現在眼前,見性在眼前,如同外物,讓我看得很清楚!反過來,此身是被所見。見性實我,而身非我,變成了見性才是實實在在的我,而現在的身心變成非我了。在外面的見性讓我看得很清楚,是實我;而我這個色身、身心變成非我了。再講一遍:如果實在我的真心,讓我前面看得很清楚,那麼,變成見性才是實我的話,而反過來,變成這個身心不是我了?

  [此約能見以起計。謂在前之見,若實在是我真心,令我現今,此身反爲所見,則見性在我之前,如同外物在前;若實在是我,而今此身竟成所見,反非是我矣]?到底是現在身外的那個見性是我?還是現在的這個身心,可以作用是我?阿難弄不清楚。

  [何殊如來,先所難言:物能見我。惟垂大慈,開發未悟]。

  [何殊]就是何異于,沒有什麼不同啊!如來前面那一段,說:難言,[難言]就是說問難。物能見我,見性在外面,那麼,這見性可以往內看,變成見性在外面,我這個身心世界反而被見性所看,變成物能見我,外物,現在眼前的見性,反過來可以看到我,就等于物在外面。若物是見性,毛巾如果是見性,見性反過來也可以看到我,這跟前面講的,又不是一樣的嗎?見性如果在前面,那個跟前面那一段,物能見我,道理是一樣的!現在起矛盾的,前面被佛陀所破,現在又變成說見性在眼前,弄不清楚!惟垂大慈,開發未悟。

  [此解承上前一解,見性既已離我同物,反能見我身,即同物能見我],跟這個物能見我。何殊(異也)如來,先所難言:“物能見我”。然物能見我,佛先不許],佛一開始是不允許的,[已斥其謬,惟願再垂大慈,開導發明,令未悟者,可以得悟,認見何得不遺身心],了解了這個見性,[何得]就是怎麼樣才能,[不遺]就是不離當下這個身心。如何開導發明,令未悟者,可以得悟,悟什麼?能夠了解當下這個見性,怎麼樣才能夠不離開這個身心?[見身何得不同物見也]。[見]就是真心,了解這個真心的見性,也就是我們這個身,怎麼樣才能不同于物?[物]就是物見,就是說:見性跟物見是不同的。所以,真心之見身,何得不同于物見,就是這個意思。[總會前文,佛則諄諄責之,警其不可認妄爲真]。千萬不要認這個妄想意識心,當作是我們的涅槃真心。[阿難則種種疑之,反恐認真遺妄],認識這個真心,又恐怕遺失了妄心,就弄不清楚了!認真心就是認識眼前這個見性,卻遺了身心這個妄,[誠爲顛倒之甚!良由不達認妄者,必至遺真],你只要妄認爲這個身心,不了解四大是假合,意識心、攀緣心不是真心,如果實在不了解,認妄就一定會遺真。[而識真者,自能融妄],你只要認識這顆真心,慢慢學習放下;這個怎麼融?記得!放下就融;這一句也是多余的。沒有東西可以融來融去,性相本一如,寂滅法就是涅槃妙性,對境寂然,常不離佛。所以,[你懂得放下],是不得已的講法,就是慢慢慢慢一步一步來,學習如如不動,咦?沒有妄啊。

  諸位!融這個妄,是做功夫次第的片段性來講的;真,妄當體即空就是真,沒有妄可以融的,達妄本空,空即是妄,如何讓你融?還沒有悟,這一句,只好這樣講,你只要認識這一顆真心,當然就可以融化這個妄心,會歸到真心。[何至有所遺哉?詳佛答處,自見真妄遍融之旨趣矣]!後面佛回答的時候,你很清楚的就可以了解真跟妄,遍融是當下。[又見性靈明洞澈,身心世界,外物頑礙],處處是障礙。[豈具能見功用,物不是見,前已辨明]。物絕對不是見,物是被見啊!但是,物不離見,見也不離物。所以,佛法困難就是,一下講,我們的明心見性是絕對獨立,迥脫根塵,靈光獨耀,一下講明心見性是單獨存在的;現在又講:明心見性不離身心,現在弄不清楚,愈來愈困難。[初阿難疑身見各體竟]。阿難懷疑這個身體、見性是各有自體性,底下佛講得很好,了不起!

  [辰二 如來明萬法一體 (分六)]它是不二的。

  [巳初 直斥妄擬]

  [二 正遣是見]

  [叁 轉遣非見]

  [四衆懼俯慰]

  [五 文殊啓請六如來慈示 今初]

  [佛告阿難:汝今所言,見在汝前,是義非實]。

  你現在所說的:見性只有在你前面,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,不是這樣的。是義非實,你現在講的是不對的,[非實]就是不正確的。佛告阿難:你說你的見性只有現在你的眼前,這個道理這樣是不正確的!

  [前阿難謬執,見性與身心各體,故有見性在前之疑。佛不即約身心見性,無有二體以釋之,而獨約萬法一體以破者,中有二意:一者、易于施破:見性如果在前],這個見性[應同萬物分明可指],什麼東西現在你的眼前,當然你講得出來啊![既于萬象中,竟無是見非見之可指],是見,你指不出來;非見,就是指不出來。[則是非雙絕],你是見性,那就指出來給我看看見性是什麼?非見,就是離開見性也沒有可以看東西,我眼睛離開見性,怎麼能看到東西呢?能夠看到山河大地呢?如果我們的見性不存在,樹現在你面前,我們怎麼知道是樹、是山?所以,是見非見都指不出來,[了無前相,而見性萬物,自成一體]。佛法是不二法門,[以此例觀,疏遠之萬物,與見尚屬一體,而至親之身心,與見豈複爲二耶]?意思就是:離開我們那一些星河大地,還是我們的本體所影現的呢?何況 我們的身心,可以離開我們的見性嗎?

  [二者、兼除二執:蓋身心者,我執之親依];你爲什麼會有我執,就是認爲有這個身心啊![萬物者,法執之顯境。阿難祗恐認見],現在眼前的見性,反過來[必遺身心,則我執正自熾然],就是很強烈的執著這個[我]。[而法執尚猶微隱],[隱微]就是難明,還沒有很明顯。[若但說見性身心一體],如果但說見性與身心是一體的,[彼將更執見性身心,合爲我體],那麼,他將更執著見性身心合爲我這個體,[而以萬物爲他體]。所以,就是講這樣也不對,講那樣也不對,對阿難沒悟到,佛也很難講。合爲我體,而以萬物爲他體,就把萬物排在如來藏性以外了,而把外在萬物爲他體,不是如來藏性了。[非惟法執不能兼破],而我執、法執,[而二執益增上矣]!更加強。[故佛總對萬法,悉顯其無自無他],無自性,也無他性,就是自己的性本不存在,自性不可得;他性也不可得,就是也沒有借助其他的緣起,這個就更進一步的難,無自性、無他性,叫做空無自性。意思就是:諸法本來就空,沒有合來合來,根本就沒有自,也沒有他,菩薩無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就是要你體悟緣起自性本來就空,沒有東西合來合去的。諸位!講因緣合和是佛不得已的,對二乘人善巧方便的開示;若著緣起法是實法,那麼,你會死在語言、文字上,就進趣不了這個菩提。佛陀告訴我們:講緣起是爲了破外道,執著一個緣起,就沒有辦法進入如來究竟藏性,沒有辦法進入薩婆若海。所以我們了解,佛陀講緣起法是破外道,是給二乘人或者凡夫,讓你了解緣起法它就是有因果的法則;但是,你著一個緣起法是實,那也是擺脫不了他性,借重外在的種種條件。佛陀說:連自性不可得了,哪有他呢?諸位!無一法,包括顆粒微塵,自性尚不可得了。所以,我們講:我們今天有能演講的師父、你們聽講的一切衆生,方便叫這緣起法。但是,如果我們體悟到空無自性,沒有能說,亦無所說,萬法、諸法本來就空。你今天有來講堂,講堂本來就空;今天回歸到你們家,講堂本來就空;講堂本來沒有增,本來就沒有減。你這個色身當體即空,如果這樣體會不出來,講緣起法,好!

  諸位!現在把大家都化作是骨灰,你們桌上擺的,就是你們每一個人的骨灰,還包的好好的,上面都放著一件往生被,好!你現在好象很清楚,我們就在講經說法啊!沒錯!佛陀說:緣起如幻,當體即空。現在把這個時空往後退,一百年後,所有的骨灰都放在你們桌上,一片靜悄悄。所以,把那個百年後的情況,攝歸到當下來,因此我們修學佛法善用我們的心。我們了解,有一天,我們一定會化作一堆白骨,這個是必然的,你不必等到那個時候再講解脫,你要回歸當下,現在你就很清楚,這個就是一堆白骨,沒有任何例外的。在佛的透視的般若妙智裏面,即一切相,離一切相的,講因緣生、因緣滅,這是佛陀讓二乘人中途依靠的,所以講緣起法,如來藏它就是絕對,絕對不能緣起,緣起即空就是絕對。

  我們說:因加緣等于果。我到韓國去的時候,這個法師來跟我談論,他就是一直講因果……佛法有更深一層的含義,因當體即空,就是非因;緣當體即空,就是非緣;果當體即空,就是非果,講因加緣等于果,是爲了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