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意思就是:你在语言、文字里面打转,还在这样问!莫作野干鸣,千万不要把不是狮子的野干乱叫,当作是狮子吼。[拟同如来],这样可以象如来,是不可能的!你一问,便落入语言、差别意识状态。[即千里万里]。千里万里就是差之千里万里,差太多了!意思是说:明心见性是见证的功夫,不是你用任何的语言、文字、意识型态可以去接触到的,除非你有证量,否则你怎么问,统统不对;你怎么讲,统统勾不到佛的心境,永远不可能!你不是狮子吼,你只是冒充狮子的野干,野干只是像狮子这样叫,可惜不是狮子。你这样问,看起来又好象你有修证,事实不然,完全没有内证的功夫。意思就是:见性这种东西,不是你可以拿来讨论的,任凭你怎么讲,统统不对,除了你也有内证,法法相同。
[又此两节文,若按相宗解释,一切众生,从无始一念妄动以来,不生不灭,与生灭和合],诸位!其实这个是方便说,这个是不得已的,没办法,这样讲,有合的、分合的话,那就不是绝对了,是方便说,为了次第性的解脱。所以,相宗的解释是说:一切众生,从无始一念妄动以来,不生不灭跟生灭和合,[成阿赖识。此识有见、相二分,不知见、相二分,本来不离一心,以能见之见分,取所见之相分,如下文云: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]。自心就是说:用这个妄想心,去取这个自心所影现出来的这个外在的境界,事实上,身、物同一体的,我们现在不知道,真心迷了,就变成用妄心,妄心就起这个妄心所现的境界。非幻成幻法,本来都是同一个如来藏性,我们现在迷了非常严重,回不去,本来是真,非幻就是真,成幻法。[此为迷己为物,既迷为物,则失本心,将心认作物,不了是心,则非失似失矣]。我们把天地万物,这一颗真心所影现出来的假相,也是真心,我们却把它误认为是物,不知道就是如来藏性。[由是心、物两分,见分恒被相分所转,逐物意移,故于相分中观大观小。若能转物,即同如来者:见、相二分,如蜗牛二角],这个在唯识学我们有讲过,蜗牛伸出二只触角,看起来像二只触角,但是,缩回来却同一个身体。我们见分跟相分,看起来是分开的,我们身心跟外在的世界,看起来是敌对的;但是,佛陀大悟以后,却发现身心、世界本是一体的。所以,迷妄以后,故于相分当中观大观小,说:若能转物,即同如来,就是见、相二分,就像蜗牛二只角,[出则成双,收则归一],成双就是见相二分,归一就是自体分。[现要转物,相分即是物,必由见分去转他,如何转法]?唯一的修行的关键就出现了:[但要见分不取相分],只要你的精神作用,把这个意识心化作如来藏性,不取相,就变成真如心,因为了悟妄心、妄境界不可得,这个就用真如藏、如来藏性,所以,只要见分不取相分。[不取无非幻],这个[非幻]就是真。如果你不取相,则连真也不存在,无[非幻]就是真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:如果你不取相,也无有真心可得。不取则无非幻,[无非幻]就是没有真,叫做不立真心。你只要不取相,亦无真心可立,不可以立一个真心,叫做不取无非幻,只要不着相,也没有一个真心可安立。[非幻尚不生],连真心都不生,就是不可以头上安头,如来藏性本来就是真心。
非幻,就是真心尚且不立;[生]就是立,连立这个真心都不行,因为它是绝对。[幻法云何立]?这个虚幻的法,如何能够存在、安立呢?所以,[则无物可转矣]!真的是没有东西可以转动。[如性宗金刚经云: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]。诸位!这八个字,是修行的最快速的指导原则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稳住了这八个字,一切成就!修行能理解同时实践这八个字,你就是菩提道上的眷属。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,[则同如来矣。相既叵得],就是不可得,[碍从何来]?
[身心圆明,不动道场]。
[此明体自在,属理事无碍法界]。这《华严》的思想,四法界: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无碍法界、事事无碍法界。[众生迷时,妄认四大为自身相],诸位!没有一个人不错认为这个缘起的四大是自我;认识这个四大是假我,还要放得下它,这可不是这么容易,因为那个惯性意识太强。[则被四大留碍而不圆;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],什么叫缘影?就是六尘投射出来的假相,我们认为:那个就是我的心啊!自心相,其实这个就是妄识的意思,妄识为主人。四大假我,把它误认为真我,不知道这个色身会烂、会死、会长虫、会变成一堆骨灰,不知道。妄认执着、分别的意识心,这个就是自己的心啊![则被六尘障蔽而不明;即是认物为己。又妄认诸法,心外实有,即是迷己为物],为什么迷已为物?因为定位一个:这个叫做[我]!这内;妄认诸法是心外是实有,分一个内跟一个外嘛,就分内外。[所以动被物碍],你只要动念,就被外物所障碍。被物相、假相所障碍。[今既转物,则身为法性身,圆照周遍,心为妙明心,灵明洞彻,万物身心,本来一体,即所谓澈法底源,无动无坏,身心即是法界,不动之道场矣]。记得!对众生要慈悲一点,就是对自己很好,善待众生,就等同善待自己。
[于一毛端,遍能含受,十方国土]。
[此明用自在,属事事无碍法界,十玄门中],我们在《华严经》有讲过。[广狭自在无碍门也]。我们准备把它整理出来。[亦即第四卷,小中现大,大中现小之义相。毛端即一毛头上,属正报之最小者;国土即佛刹大千世界,属依报之最大者;毛端含国土,即以正摄依];因为毛端是正报,国土是依报。即以正摄依,[正]就是正报,摄这个依报。[国土在毛端,即以依入正],以依报入于正报。[毛端看国,而国不小,即小中现大也;国外观毛],就是国土外来观小的毛,[而毛不大,即大中现小也]。他用一个比喻,很容易了解,[如一尺之镜],只有一尺的镜子,[而现千里之境,境在镜而不小],[境]就是外境,那么广大的外境在小小的镜子里面,所以,外境在镜子里面没有小;小小的镜子含有广大的外境,[镜含境而有余,依正相涉,不相妨碍,小大相容,无不自在,即广狭自在无碍玄门也]。
[前文故于是中,观大观小,乃是正报被依报所碍,见性被境界所迁。此则非独不碍不迁,且能相即相入,而成无障碍之妙用矣]!佛有,我们众生没办法![又较前亡尘境界,更是甚深,彼但圆照法界,而得理事无碍,此则大用自在,而得事事无碍],事事无碍法界。所以,这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,不管你在哪里念,哪里就会感应。[见性之妙,无以加矣!此科以见性无碍而论,观大观小,转物自在无碍,是四义中妙义,又兼具如来藏,不动周圆二义。七显见无碍竟]。愈来就愈圆满了。
[卯八 显见不分 (分二)]
[辰初 阿难疑身见各体]
[二 如来明万法一体 今初]
[阿难白佛言:世尊!若此见精,必我妙性,今此妙性,现在我前]?
阿难白佛言:世尊!如果这个见精就是我的妙性,那么,这个妙性现在刚好就显在我的眼睛前面。现在我前,就是现在我的眼前。
[此领前义,以生疑难也。前佛要当机,认见为心,多与发明,见性超然独立,身境无干]。前面是这样讲。[无还科中云:诸可还者,自然非汝;不汝还者,非汝而谁?]说:那一些可以归还的,当然不是你的真性;不汝还者,非汝而谁?这个没有来去、增减、生灭的,不是你的真性、真心,要不然是谁的?你为什么不敢直下承担呢?显见不杂科中这么说,[不杂科中云:此精妙明,诚汝见性。又云:见性周遍,非汝而谁?阿难遂从分别心中,变现一种昭昭灵灵光景,湛然盈满目前,唤作见性,似与身心,判而为二。阿难前疑见性,与万物混杂,此疑见性],跟身心分开了,各有各的体性,叫做[与身心各体]。不知道身心就是见性。所以,这一段叫做显见不分,身心不离见性,见性就是身心。[故白佛言:世尊!若此现前周遍万物之见精,必定是我妙精明性者,今此妙性,现在我之眼前,则离我身矣];诸位!他的语病就在这一句,今此妙性,现在我之眼前,阿能的问题就是出在这个[眼前],认为见性就在眼前,是离我身体的,是离开我的色身的。譬如说:这个毛巾,毛巾现今就是在我的眼前,就变成见性离开我这个色身了,离开我的身体了。[既然是我妙性,岂有反在身外耶]?
[见必我真,我今身心,复是何物?而今身心,分别有实;彼见无别,分辨我身]。
这一段是阿难讲的,就是:这个见性就在眼前,那么,这个身心世界到底是谁?解释一下:见必我真,[见]就是此见性;[必]就是必定,此见性必定是我真性的话,假设说:现在我眼前的见性,此见就必定我的真性的话,如果这个假设成立,我今身心,复是何物?我现在这个身心,到底是什么东西呢?阿难把见性放在身外。而今身心,分别有实;而我现在身心分别,很清楚的,事实分别,这里强调就是:事实就是在作用,能分别,而有实在的作用,叫做分别有实。我今身心,的确能分别,很清楚的,就是我的心;很清楚,这就是我的身,有实在在作用啊!彼见无别,分辨我身,现在我眼前,那个[见]就是见性,[彼]就是那具现在我眼前的见性,没有能力分别啊,无别就是没有能力分别的功能。那个现在眼前的见性,没有能力来分辨我这个身。意思就是:我的身这个见性尚不能分辨,何况能分辨万物呢?
再讲一遍:这个见性必定是我的真性的话,那么,我现在身心到底是什么?那个现在眼前的,才是我的真性,我现在这个身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?而现在这个身心,是有能分别,而有确实在作用的啊;那个眼睛,现在眼前的见性,根本就没有分辨能力、功能,来分辨我这个色身;连我这个色身尚且没有办法分辨,何况能分辨外在的外物、万物?怎么连我这个色身都没有办法分辨,如何能够分辨外在的万物呢?
[此恐认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