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。意思就是:你在語言、文字裏面打轉,還在這樣問!莫作野幹鳴,千萬不要把不是獅子的野幹亂叫,當作是獅子吼。[擬同如來],這樣可以象如來,是不可能的!你一問,便落入語言、差別意識狀態。[即千裏萬裏]。千裏萬裏就是差之千裏萬裏,差太多了!意思是說:明心見性是見證的功夫,不是你用任何的語言、文字、意識型態可以去接觸到的,除非你有證量,否則你怎麼問,統統不對;你怎麼講,統統勾不到佛的心境,永遠不可能!你不是獅子吼,你只是冒充獅子的野幹,野幹只是像獅子這樣叫,可惜不是獅子。你這樣問,看起來又好象你有修證,事實不然,完全沒有內證的功夫。意思就是:見性這種東西,不是你可以拿來討論的,任憑你怎麼講,統統不對,除了你也有內證,法法相同。
[又此兩節文,若按相宗解釋,一切衆生,從無始一念妄動以來,不生不滅,與生滅和合],諸位!其實這個是方便說,這個是不得已的,沒辦法,這樣講,有合的、分合的話,那就不是絕對了,是方便說,爲了次第性的解脫。所以,相宗的解釋是說:一切衆生,從無始一念妄動以來,不生不滅跟生滅和合,[成阿賴識。此識有見、相二分,不知見、相二分,本來不離一心,以能見之見分,取所見之相分,如下文雲:自心取自心,非幻成幻法]。自心就是說:用這個妄想心,去取這個自心所影現出來的這個外在的境界,事實上,身、物同一體的,我們現在不知道,真心迷了,就變成用妄心,妄心就起這個妄心所現的境界。非幻成幻法,本來都是同一個如來藏性,我們現在迷了非常嚴重,回不去,本來是真,非幻就是真,成幻法。[此爲迷己爲物,既迷爲物,則失本心,將心認作物,不了是心,則非失似失矣]。我們把天地萬物,這一顆真心所影現出來的假相,也是真心,我們卻把它誤認爲是物,不知道就是如來藏性。[由是心、物兩分,見分恒被相分所轉,逐物意移,故于相分中觀大觀小。若能轉物,即同如來者:見、相二分,如蝸牛二角],這個在唯識學我們有講過,蝸牛伸出二只觸角,看起來像二只觸角,但是,縮回來卻同一個身體。我們見分跟相分,看起來是分開的,我們身心跟外在的世界,看起來是敵對的;但是,佛陀大悟以後,卻發現身心、世界本是一體的。所以,迷妄以後,故于相分當中觀大觀小,說:若能轉物,即同如來,就是見、相二分,就像蝸牛二只角,[出則成雙,收則歸一],成雙就是見相二分,歸一就是自體分。[現要轉物,相分即是物,必由見分去轉他,如何轉法]?唯一的修行的關鍵就出現了:[但要見分不取相分],只要你的精神作用,把這個意識心化作如來藏性,不取相,就變成真如心,因爲了悟妄心、妄境界不可得,這個就用真如藏、如來藏性,所以,只要見分不取相分。[不取無非幻],這個[非幻]就是真。如果你不取相,則連真也不存在,無[非幻]就是真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:如果你不取相,也無有真心可得。不取則無非幻,[無非幻]就是沒有真,叫做不立真心。你只要不取相,亦無真心可立,不可以立一個真心,叫做不取無非幻,只要不著相,也沒有一個真心可安立。[非幻尚不生],連真心都不生,就是不可以頭上安頭,如來藏性本來就是真心。
非幻,就是真心尚且不立;[生]就是立,連立這個真心都不行,因爲它是絕對。[幻法雲何立]?這個虛幻的法,如何能夠存在、安立呢?所以,[則無物可轉矣]!真的是沒有東西可以轉動。[如性宗金剛經雲: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。]。諸位!這八個字,是修行的最快速的指導原則,人與人之間的相處,穩住了這八個字,一切成就!修行能理解同時實踐這八個字,你就是菩提道上的眷屬。不取于相,如如不動,[則同如來矣。相既叵得],就是不可得,[礙從何來]?
[身心圓明,不動道場]。
[此明體自在,屬理事無礙法界]。這《華嚴》的思想,四法界: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無礙法界、事事無礙法界。[衆生迷時,妄認四大爲自身相],諸位!沒有一個人不錯認爲這個緣起的四大是自我;認識這個四大是假我,還要放得下它,這可不是這麼容易,因爲那個慣性意識太強。[則被四大留礙而不圓;妄認六塵緣影爲自心相],什麼叫緣影?就是六塵投射出來的假相,我們認爲:那個就是我的心啊!自心相,其實這個就是妄識的意思,妄識爲主人。四大假我,把它誤認爲真我,不知道這個色身會爛、會死、會長蟲、會變成一堆骨灰,不知道。妄認執著、分別的意識心,這個就是自己的心啊![則被六塵障蔽而不明;即是認物爲己。又妄認諸法,心外實有,即是迷己爲物],爲什麼迷已爲物?因爲定位一個:這個叫做[我]!這內;妄認諸法是心外是實有,分一個內跟一個外嘛,就分內外。[所以動被物礙],你只要動念,就被外物所障礙。被物相、假相所障礙。[今既轉物,則身爲法性身,圓照周遍,心爲妙明心,靈明洞徹,萬物身心,本來一體,即所謂澈法底源,無動無壞,身心即是法界,不動之道場矣]。記得!對衆生要慈悲一點,就是對自己很好,善待衆生,就等同善待自己。
[于一毛端,遍能含受,十方國土]。
[此明用自在,屬事事無礙法界,十玄門中],我們在《華嚴經》有講過。[廣狹自在無礙門也]。我們准備把它整理出來。[亦即第四卷,小中現大,大中現小之義相。毛端即一毛頭上,屬正報之最小者;國土即佛刹大千世界,屬依報之最大者;毛端含國土,即以正攝依];因爲毛端是正報,國土是依報。即以正攝依,[正]就是正報,攝這個依報。[國土在毛端,即以依入正],以依報入于正報。[毛端看國,而國不小,即小中現大也;國外觀毛],就是國土外來觀小的毛,[而毛不大,即大中現小也]。他用一個比喻,很容易了解,[如一尺之鏡],只有一尺的鏡子,[而現千裏之境,境在鏡而不小],[境]就是外境,那麼廣大的外境在小小的鏡子裏面,所以,外境在鏡子裏面沒有小;小小的鏡子含有廣大的外境,[鏡含境而有余,依正相涉,不相妨礙,小大相容,無不自在,即廣狹自在無礙玄門也]。
[前文故于是中,觀大觀小,乃是正報被依報所礙,見性被境界所遷。此則非獨不礙不遷,且能相即相入,而成無障礙之妙用矣]!佛有,我們衆生沒辦法![又較前亡塵境界,更是甚深,彼但圓照法界,而得理事無礙,此則大用自在,而得事事無礙],事事無礙法界。所以,這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,不管你在哪裏念,哪裏就會感應。[見性之妙,無以加矣!此科以見性無礙而論,觀大觀小,轉物自在無礙,是四義中妙義,又兼具如來藏,不動周圓二義。七顯見無礙竟]。愈來就愈圓滿了。
[卯八 顯見不分 (分二)]
[辰初 阿難疑身見各體]
[二 如來明萬法一體 今初]
[阿難白佛言:世尊!若此見精,必我妙性,今此妙性,現在我前]?
阿難白佛言:世尊!如果這個見精就是我的妙性,那麼,這個妙性現在剛好就顯在我的眼睛前面。現在我前,就是現在我的眼前。
[此領前義,以生疑難也。前佛要當機,認見爲心,多與發明,見性超然獨立,身境無幹]。前面是這樣講。[無還科中雲:諸可還者,自然非汝;不汝還者,非汝而誰?]說:那一些可以歸還的,當然不是你的真性;不汝還者,非汝而誰?這個沒有來去、增減、生滅的,不是你的真性、真心,要不然是誰的?你爲什麼不敢直下承擔呢?顯見不雜科中這麼說,[不雜科中雲:此精妙明,誠汝見性。又雲:見性周遍,非汝而誰?阿難遂從分別心中,變現一種昭昭靈靈光景,湛然盈滿目前,喚作見性,似與身心,判而爲二。阿難前疑見性,與萬物混雜,此疑見性],跟身心分開了,各有各的體性,叫做[與身心各體]。不知道身心就是見性。所以,這一段叫做顯見不分,身心不離見性,見性就是身心。[故白佛言:世尊!若此現前周遍萬物之見精,必定是我妙精明性者,今此妙性,現在我之眼前,則離我身矣];諸位!他的語病就在這一句,今此妙性,現在我之眼前,阿能的問題就是出在這個[眼前],認爲見性就在眼前,是離我身體的,是離開我的色身的。譬如說:這個毛巾,毛巾現今就是在我的眼前,就變成見性離開我這個色身了,離開我的身體了。[既然是我妙性,豈有反在身外耶]?
[見必我真,我今身心,複是何物?而今身心,分別有實;彼見無別,分辨我身]。
這一段是阿難講的,就是:這個見性就在眼前,那麼,這個身心世界到底是誰?解釋一下:見必我真,[見]就是此見性;[必]就是必定,此見性必定是我真性的話,假設說:現在我眼前的見性,此見就必定我的真性的話,如果這個假設成立,我今身心,複是何物?我現在這個身心,到底是什麼東西呢?阿難把見性放在身外。而今身心,分別有實;而我現在身心分別,很清楚的,事實分別,這裏強調就是:事實就是在作用,能分別,而有實在的作用,叫做分別有實。我今身心,的確能分別,很清楚的,就是我的心;很清楚,這就是我的身,有實在在作用啊!彼見無別,分辨我身,現在我眼前,那個[見]就是見性,[彼]就是那具現在我眼前的見性,沒有能力分別啊,無別就是沒有能力分別的功能。那個現在眼前的見性,沒有能力來分辨我這個身。意思就是:我的身這個見性尚不能分辨,何況能分辨萬物呢?
再講一遍:這個見性必定是我的真性的話,那麼,我現在身心到底是什麼?那個現在眼前的,才是我的真性,我現在這個身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?而現在這個身心,是有能分別,而有確實在作用的啊;那個眼睛,現在眼前的見性,根本就沒有分辨能力、功能,來分辨我這個色身;連我這個色身尚且沒有辦法分辨,何況能分辨外在的外物、萬物?怎麼連我這個色身都沒有辦法分辨,如何能夠分辨外在的萬物呢?
[此恐認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