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讓衆生不可以脫離因果的法則,免得修行落入斷滅;講當體即空,讓你推上無上究竟菩提,不留任何的善巧方便,就是絕對,就是空。沒有什麼好談論的!所以,如果你功夫夠,來,師父一拍桌子,雙手一攤,OK!沒東西可以講,好!下課!用這樣的方式,對你們根器這麼好,行嗎?哼!我從臺南坐車來,你竟然一句話都沒講?這不行!無有能說所說,你就是善巧方便說,就是要這樣子說。因此我們知道,緣起法就是空。[則二執蕩然矣]!修行就是在去除執著。[如灸病者,須得其穴],就是針炙,你要得到那個穴位。[阿難種種謬執,惟此見性在前,是其謬本,故佛首奪雲:見在汝前,是義非實。]你說你的見性就在眼前,這個是不對的![初直斥妄擬竟]。

  [巳二 正遣是見 (分叁)]

  [午初 如來問]

  [二 阿難答 叁 佛印證 今初]

  [若實汝前,汝實見者,則此見精,既有方所,非無指示]?

  解釋一下:若實汝前,這個無形的見性,實實在在現在你的眼前,叫做汝前。如果這個無形相的真心,實實在在現在你的眼前的話,假設說是這樣子,汝實見者,那麼,會讓你實實在在的看到。譬如說:茶杯、毛巾現在我的前面,我一定可以看到茶杯、毛巾。讓汝實見者,則此見精,既有方所,這個見精既然擺在你的前面,一定既有方所,即有方所就是長短、方圓,就是物相了。就是物相,非無指示,就應當可以指得出來;這個是我的眼鏡、這是燈、這是布、這是桌子,只要現在我的眼前的,都很清楚啊!既是物相,那麼,就表示可以指得出來,絕對可以指出來。爲何指不出來呢?爲何指不出見性何在呢?

  [先阿難妄擬見性在前],把見性當作物,放在眼前。[佛已直斥其非。此下辨無是見,與無非見],無一處是見,無一處非見。所以,你要找見性,沒有一處是見性;但是,也沒有一處不是見性。你指不出來,但是,不離萬象。[此科雙用即物離物],即物,同時離物,加[同時]意思更清楚。即物離物,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:佛法即現實,離物就是超越,佛法既現實又超越,既超越又現實,佛法不能離開我們的生活,可是,我們的生活可以過得很超越。[而單遣是見也]。無是見,也是非見。[如來問雲:若此見精,實在汝之眼前],就在你的眼前,[汝實實可以看見者,則此見精,一定有地方所在,既有方所,必有相狀,非是無可指示?此決斷定屬可指,下方令對物指出]。佛陀告訴你:指出來!什麼是見性?

  [且今與汝,坐祇陀林,遍觀林渠,及與殿堂,上至日月,前對恒河。汝今于我師子座前,舉手指陳是種種相:陰者是林,明者是日,礙者是壁,通者是空,如是乃至草樹纖毫,大小雖殊,但可有形,無不指著]。

  現在今跟你坐在祇陀林,你注意看,看出去林渠與殿堂,上到日月,前面是恒河,汝今在我獅子座前,把手舉起來:指指看,指陳是種種相。陰者是林,[陰]者是暗處,這是森林;[明]就是明亮處,借重于陽光;[礙者]就是壁;[通者]就是空,就是虛空;如是乃至草樹纖毫,就是細小,大小雖然不一樣,但可有形,無不指著,只要它是有形狀的,沒有一種東西不可以指出來。那是山、是林、是樹,這很清楚,這是亮的、是暗的,很清楚。只要它是有形相的,沒有一處不能指出來。

  [此先以物皆可指爲例。下令指見,且今我之與汝,坐此祇陀林。周遍觀看,近處林渠(水也河流之類),及與殿堂,高處上至日月宮,遠處前對恒河,汝今于我師子座前,但是目之可見,舉手皆可指陳,是種種相,分別明白,陰者是林,明者是日,礙者是壁,通者是空,如是乃至若草若樹,纖細毫末],[末]就是細碎的物體。[大小雖殊,但可以有形,無不可以指著也]。只要有形狀的,就可以指得出來。

  [若必其見,現在汝前,汝應以手,確實指陳,何者是見]?

  如果這個見性就在你的眼前,你用手指看看,哪裏是你的見性,指出來?指不出來。

  [此教其指見。若必定見精,現在汝之眼前,汝應以手,確確實實指陳,何者是汝眼前之見]?

  [阿難當知:若空是見,既已成見,何者是空?若物是見,既已是見,何者爲物]?

  阿難,你當知道:如果無形相的虛空就是你的見性,外在的虛空既已成見,外面的虛空既然已經成爲你的見性,[又]何者是空?那麼,又什麼叫做虛空?虛空是你的見性,那什麼叫做虛空呢?若物是見,如果外在的物相就是你的見性,那麼,[物相]既已是見,物相如果是你的見性,何者爲物?那麼,又何者是爲物相的本身呢?意思就是:見是見,物是物,要弄清楚!

  [此有兩節文,乃佛立成格式,要阿難依此解答,不至混濫。先所謂雙用即物離物,單遣是見,即在本科。此節格式,乃即物,須不壞物之本相];所以,諸位修行,諸位法師,護法居士,修行叫做不壞物相,就是說非得用某一種格式,千萬不要去破壞現在所存在的現實的東西,叫做修行。須不壞物之本相,[下節乃離物],即物也不對,離物也不對;即物也對,離物還是對。[須當顯見之自體]。

  [當知二字,要阿難注意著眼,何者是空,何者是物。此語莫作是見無空,是見無物解釋]。意思是說:這個見性是離于虛空;這個真心之見是離于物相,不要這樣解釋。[佛要阿難,依所定格式,物、見雙指,不壞物之本相]。意思是:當下萬象來談解脫,不必去破壞它,不必去毀壞它。[先約空說]就虛空來說:[若空是見],如果虛空就是你的見性,虛空[既已成見],則破壞了虛空,對不對?你不要去破壞虛空嘛![須當不壞空之本相,何者仍舊是空]?意思是:空已經變成你的見性,那麼,什麼又叫做虛空?[再約物說:若物是見,既已是見,亦當不壞物之本相],譬如這杯子,這杯子是見性的話,你不可以破壞這個杯子,這個杯子就是杯子啊!不可以壞物的本相。[何者仍舊是物]?杯子就是杯子,毛巾就是毛巾。[此種格式,譬如即壁成畫],牆壁上畫畫,要須牆壁存在,畫也存在,[要須壁畫雙存,方成物見各體之義]。現在是:物見是一體的。所以,我們精神跟物質是一體性的。[此順阿難迷執]而說的,以爲[見性與根身萬物,各皆有體,故作斯解],才這麼樣來解釋。[若是見,即便無空無物],若是見就是:如果只存在見性,因爲物見是一體的。即使無空無物,那麼就變成否定了虛空跟外面的物相。整句話的意思是說:如果你只存在見性,那麼,就沒有虛空跟物相了,即變成了否定虛空,也否定了萬象了。我們需要不壞虛空、不壞萬相,來討論一體。所以,[遂成一體],這樣才變成一體。意思是說:如果你只存在見性,而否定了虛空跟物相,那麼,這樣才叫做一體啊![則與阿難語意相違]。阿難認爲怎麼樣?見、物各有體性,物跟見是各個體性,是分開的,現在又變成一體。[又既成一體,自不容更說是見],因爲見變成物了。當然不容更說是見了,因爲見變成物了。一體就是這樣,一體,見就是物。[如下文“我真文殊,無是文殊”。此種解釋,是《正脈疏》,交光法師],說:我就是只有一個絕對的文殊,沒有另外一個多或減、或對或錯、肯定或否定的文殊,沒有!我真文殊,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就是絕對,沒有是,[是]就是指非,無是,也無非文殊,這個[是]就是沒有是跟非文殊,這頭上安頭,我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于其文殊師利菩薩的本身,不可安一個說:我是文殊師利菩薩、我非文殊師利菩薩。對不對?我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就絕對嘛!此種解釋是《楞嚴正脈》,交光法師,[特出手眼,能見人見不到之處。能會佛立格本意,殊令人心悅誠服也]!

  我再解釋前面:若必其見,現在汝前,汝應以手,確實指陳,何者是見?說:你一定認爲這個見性現在你的眼前,你以手指示看看,指陳看看,哪裏是見?阿難!你應當知道,如果虛空是你的見性,虛空已經成爲你的見性,那麼,又什麼叫做虛空?如果物相就是你的見性,物相既已是你的見性,又何者是物相的本身呢?說一體不對,說二體也不對!

  [汝可微細,披剝萬象,析出精明,淨妙見元,指陳示我。同彼諸物,分明無惑]。

  你可以好好的微細思惟,把它剖析這個萬象,把它剖析出這個精明,淨妙見元,就是說:你把它剖析出什麼是見性,你分析出來給我看,指陳示我,拿出來給我看看。哪裏是見性?指出來,同彼諸物,分明無惑,跟那一些外在的物相,很清楚的指出來看看,意思就是:阿難!你根本就指不出來,見性不可以離開物相;物相也不可以離開見性,說一是不對,一就變成一體;說二還是不對,佛法就是這麼妙!分明無惑就是很清楚的。

  [上節即物索是見,此節離物索是見。乃離物須當顯見之自體,故囑阿難:汝可更加一番微細工夫,披剝萬象,即剖開萬象,分析出此見元,此即離物索是見也]。離開物你看看能不能找得到見性,叫做離物索是見,離開物相,你找找看,看看能不能找到見性,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。[精、明、淨、妙見元者:萬象不能混曰精;萬象不能敝曰明;萬象不能染曰淨;萬象不能變曰妙;此四乃見元義相],就是本元清淨的義相。[即本覺所具性功德相,此曰:“見元”,上曰見精,有曰見性,名雖各出],名相雖然不同,[乃隨語便]。講見精也可以、講見性也可以,隨你方便。同樣指衆生[同指衆生識精元明,即二根本中真本,與物同體。如果物見各體],外面的物相跟見性各個有體性,也就是二個體了。那麼,[必須離物以顯見之自體],因爲它二個體。[同彼諸物,曆曆分明,無所疑惑,指陳示我。初如來問竟]。

  [午二 阿難答]

  [阿難言:我今于此,重閣講堂,遠洎恒河,上觀日月,舉手所指,縱目所觀,指皆是物,無是見者]。

  阿難說:我現在在這個重閣講堂,重閣講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好幾層。遠洎恒河,遠處達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