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分別心,隨你的這一顆執著和分別心,它就會變大、變小、變圓、變扁的。因此萬法唯心現量就是這個道理。虛空本來就沒有,我們的見性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。所以,修行,它的根本大法就是明心見性,說: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就是這個道理。虛空隨這個器皿,而現方形、圓形之相,[雲何爲有定在耶?初不定由塵竟]。怎麼一定是方形或圓形,沒有的!

  [巳二 教亡塵自遍]

  只要你放下外在不實在的虛妄的假相,你的見性就會周遍。

  [阿難!若複欲令入無方圓,但除器方,空體無方,不應說言,更除虛空,方相所在]。

  阿難!如果你想要欲令進入沒有所謂的方形,也沒有所謂的圓形,意思就是:你想要進入見性的功夫,你想要進入佛陀的菩提究竟的涅槃,這一句話的意思,就是這樣子。阿難,若複有人想要欲入無方圓,但除器方,[但]就是只要,只要把這個方形的或者是圓形的除掉,讓這個虛空之體性顯露,你會發現,空體無方,虛空並沒有被固定。所以,空體就是空之體,虛空之體性並沒有被固定。所以,不應說言,更除虛空,你更不應該說要把虛空除掉,[除]就是除去虛空。所以,虛空本來就沒有方跟圓,所以,更除虛空,就是更除去虛空裏面的什麼方形、圓形的,虛空裏面本來就沒有方形和圓形的,方形、圓形是因爲器皿所造成的,虛空本來就沒有這些方、圓,你爲什麼要除去虛空裏面的方跟圓呢?你不需要除去虛空中之方圓,方相所在,方相就是指方和圓,方相之所在。因爲虛空本非方、非圓,不必除去虛空,虛空本來就無相,本來就無礙的。我們的見性也是一樣,但懂得無心是道,直下無心便是道,就不需要除去外在的大小、方圓。所以,見性有什麼好處呢?好處就很多了,你看到任何一種假相,你都了解那是虛妄的不實在的,但是,我們又必須過現實的生活,也不能講得太理想主義。所以,當我們在面對這個現實的生命當中,你會有種種的挫折、逆境、痛苦、病苦、沒有錢、被人家謾罵、扭曲、毀謗,這種種的挫折;乃至于你也會活在一種很有錢、地位很高、學曆很高這些種種,但這些都是緣起的假相。見性,我們就會發現,我們生命的底層,智如湧泉,我們有這個智慧的深泉,只要你肯開采出來,就在當下,放下意識型態;放下種種的語言、文字,進佛陀的無诤的世界。所以,《六祖壇經》裏面,爲什麼講那一句話呢?說:若真修行人,不見他人過;若見他人過,自非卻是左。如果一個真正修行人,了解萬法唯心現量,了解萬法唯心所造。那麼,若真修行人,不見他人過,就一定不去看人家的過失;若見他人過,如果發現衆生有過失了,你動個念頭去非,自非卻是左,[自非]自己動個念頭,去毀謗別人;[左]就是不對,自非卻是左,左就是:這樣子你也不對。這樣你就不了解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的道理。爲什麼我叫你們八大宗派都一律尊重,每一個道場、每一個法師,都有他的風格,因爲時空、背景不同,經典的依據、修行的法門、方法都不一樣,我們明心見性的時候,這個不關我們的事情。爲什麼如此一再的強調?就是要開發我們的見性。等我們開發出來了,我們會發現,我們現在就是極樂世界,什麼都能忍受;什麼都能看得很開;什麼都進入無诤的狀態,徹底的解脫。因此,佛經說:叁藏十二部經典很難;但是,一句話就可以搞定!你想要脫離苦海嗎?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,就是這句話。你能夠徹底的看破這個色身五蘊皆空,那麼,所有的痛苦都可以超越,就是不要把它定位說:這個是我的、我所擁有的,你會爭就是因爲有一個[我]嘛!

  [此輾轉解釋,見性無礙。故謂阿難,汝今欲令虛空之入],想要進入[無有方、圓之相,但除器之方、圓,空體本無一定方、圓,不應說言:除器之方、圓外,更除虛空方、圓相之所在也]。你只要放下外面的五欲六塵、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見性自然顯現,放下外塵,見性自然顯現。更不應該講說:我要除去見性裏面的什麼假相,沒有相可得啊!要除去心中的假相,那叫做頭上安頭了,自性本來就空啊。如果你了幻即離,佛法,一句就可以搞定它!了幻即離,這個《圓覺經》講的,如果你能夠了這個種種的幻化的,直下無心,[離]就是放下,那麼,你就進入菩提之道。[法合欲令見性無大、小之相,但除塵(界空色塵之相)之大、小,見性本無一定大、小,不應說言;除塵之外,更除見性大、小相之所在也]。[界]就是分清楚,但除塵,塵,那麼就職界,分清楚什麼是空,什麼是色塵之相之大小,見性本來就沒有一定大小,不應說言,除塵之外,更除見性的大、小之所在,那是不對的!你把見性除掉,你怎麼修行?所以,修行他搞錯方向,他會拼了老命往外一直奔馳,設定一個極樂世界,好象離我們很遙遠,然後一直設定一個目標,拼了老命要去追求極樂世界,也不懂得說我這一句佛號,就在心性當中顯現,不知道這個道理,即心就是佛,即心就是淨土的道理。你要牢牢記住!心外無淨土,心外無佛,心性以外沒有佛的;心性以外也沒有極樂世界的。所以,念念要從心起,要記住這個。[大、小由塵,但得亡塵,而大、小之相自泯]。這個亡塵就是:你只要肯放得下假相,用大家聽得懂的名詞就是這樣。你只要肯放得下這個緣生緣滅、無常假相,那就沒障礙了!而大、小之相自泯,[泯]就是滅,就沒有了。[則見性廓周法界矣!二教亡塵自遍竟]。你只要放下緣起緣滅的生滅無常的假相,我們的見性,它就會周遍,沒有缺陷的。

  [巳叁 以反難顯謬]

  [若如汝問,入室之時。縮見令小,仰觀日時,汝豈挽見,齊于日面?若築牆宇,能夾見斷,穿爲小窦,甯無續迹?是義不然]。

  佛陀:就像你阿難所問的,見性一下大、小;一下圓、方,假設說,你不了解,所以告訴你,就你的觀點來找出你的問題。所以,這一段叫做反難顯謬,顯示阿難的觀念是錯誤的。如果像你這麼樣問我佛陀,說:入室之時,縮見令小,就是當你來到這個室內,會發現縮這個見性令小,假設你這樣的角度來論斷。佛反問,那麼, 我們擡頭仰觀日時,我們擡頭看這個太陽的時候,難道你也拉長了你的見性?這個[挽],見性拉長。難道你同時拉長你的見性,齊于日面?到達太陽的表面,難道是這樣子嗎?佛陀的意思就是說:見性並不是因爲你進入室內變小;也不會說跑到室外看到太陽,見性就變得大了,無關于大、小、遠、近的,在小見小,在遠見遠,在近見近,在大見大,大、小、長、遠,無關見性的。若築牆宇,好!如果說:築這個牆宇,能夾見斷,見性讓它斷掉,穿爲小窦,甯無續迹?你看看我們左邊是公園,我們這一堵牆壁,在沒有建文殊講堂的時候,這裏面跟外面的虛空是平等的,是的!現在把這個築一道牆,把文殊講堂跟公園隔開來了。阿難的意思就是說:這一道牆把我們的見性夾斷了,我們的見性變成一段在裏面的見性,一段在外面的見性。佛陀說:好,你這樣子的懷疑,築一道牆,讓它分裏面的見性還有外面的見性。穿爲小窦,窦就是說:我們把這個牆壁挖一個孔,甯無續迹?怎麼找不到見性接續的地方呢?如果有分內跟外,打一個洞,我們打一個洞的時候,牆壁挖一個洞,你有沒有看到痕迹?牆壁有啊,牆壁可以看到痕迹。見性有沒有痕迹?沒有啊!見性當然沒有痕迹!

  講堂有的人搖頭,有的人點頭。這裏這是一張紙,分你那邊,還有我這邊。如果是有形狀的東西,它可以看到接續的地方。把這張紙中間挖個洞,好!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衛生紙挖洞地方,外面接裏面的痕迹啊?很清楚的,紙張分內跟外,這裏有痕迹,這裏沒有痕迹,你怎麼知道破一個洞?怎麼一直搖頭?這裏沒有一個痕迹,你怎麼知道破一個洞?這有痕迹嘛,相有痕迹。現在,我們的見性有沒有分裏面跟外面?沒有啊!就是說:這一張紙遮起來,我們有分外面、裏面;如果假設這個見性被夾斷的時候,分外面裏面,那麼,現在打一個洞,你看看這個見性應該有痕迹吧?意思就是:見性沒有分裏面跟外面,相有分內外,有種種的痕迹,見性沒有啊,要不然你怎麼找到見性的痕迹,說你的見性痕迹在哪裏,你怎麼找得到?是義不然,佛陀說:這個道理是講不通,不是這樣子的。

  再解釋一下:若如汝問,就像你阿難問我佛陀的,進入這個小小的室內的時候,縮小了你的見性,讓它爲小。我們假設你這樣的問,這樣的觀念,就以你的觀念來討論,那麼,出到門外去看太陽,難道你也拉長了你的見性,達到太陽的表面?如果築這個牆,把它圍這個牆壁起來,能說夾斷了我們的見性,能說我們的見性,一半在裏面,一半在外面,如果挖一個洞,就能夠看到見性的痕迹?事實不然,我們見不到見性的痕迹。[窦]就是小孔、孔穴;甯無就是:怎麼會沒有接續之痕迹呢?是義不然,這當然是不對的,這種觀念是錯誤的!

  [此之反難,要當機自審,以顯其謬。若如汝先所問,入室之時,縮見令小,則汝仰觀日時],跑到外面去看太陽,[豈能挽引長也],就是拉長,難道你拉長你的見性與太陽等齊?[見齊于日之面前耶?此乃令審,觀日非舒],觀看這個太陽的時候,我們這個見性並沒有特別的拉長,[舒]就是展開來,拉長。[自知入室非縮矣]。就了解,我們進入室內,我們的見性並沒有縮小。[若築牆宇,能夾汝見令斷],變成一段的見性斷在室內;一段的見性斷在牆壁的那一邊,表示被截成兩段了。那麼,截成兩段的時候,[則將牆宇穿爲小窦(孔穴也)時],怎麼樣?[甯無接續之迹耶]?怎麼會沒有接續的痕迹呢?[此亦令審穿無續迹],[續迹]就是接續的痕迹。譬如說:我這兩只手,二食指相接,你會看到接縫,它中間的痕迹。[自知夾無斷痕矣]。所以,這一段是食審穿無續迹,自知夾無斷痕。[而疑縮疑斷],疑就是疑這個見性被縮小了;或者是懷疑這個見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六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