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瑛法汇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十番显见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第十六张DVD
卯七 显见无碍,这一段在显示见性是无所障碍的。看经文,阿难白佛言:世尊,若此见性,必我非余。我与如来,观四天王,胜藏宝殿,居日月宫,此见周圆,遍娑婆国,退归精舍,只见伽蓝,清心户堂,但瞻檐庑。世尊!此见如是,其体本来周遍一界,今在室中,唯满一室?为复此见,缩大为小?为当墙宇,夹令断绝?我今不知斯义所在,愿垂弘慈,为我敷演。
[辰二 如来显性无碍 (分五)]
[巳初 明不定由尘]
[二 教忘尘自遍]
[三 以反显难谬]
[四 出成碍之由]
[五 教转物自在 今初]
[佛告阿难:一切世间,大小内外,诸所事业,各属前尘,不应说言,见有舒缩]。
佛对阿难这么说:一切世间,只要是缘起的,不管是大的相;或者是小的缘起的相;或者是分内、分外,这一切凡所有相的大小、内外,包括诸虚空,诸所事业,这种种的现象、情形,各属前尘,全部都是虚妄的,不是实在的东西。前尘,都有因为我们着相,于内分大、分小、分内、分外,这个一切世间林林总总就会起争执,就会障碍我们的见性。所以,不应说言,你不应当说:我们能见的见性,这个见性舒缩。[舒]就是伸展开来,把它展开来,也就是拉长距离的意思。[缩]把它缩小,凡所有相,有分大小、内外,一切世间;但是,我们的见性并没有这一些,你只要于相上不住着,如如不动。所有外界的境界,各属前尘,无关于见性。
[以下如来,显性无碍,此总示大略。一切世间,大小内外,诸凡所有事相业用,该上下方圆等类],[该]就是包括,包括定位在上或者是下;或者是形状的,方跟圆形的等类,[皆属前尘而有留碍],[皆]就是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没有一种相,它不是缘起生灭、无常的假相,皆属于前尘而有留碍,就是说:这些外面的对凡夫来讲的假相,就会障碍了这些凡夫。所以,凡夫会争得头破血流、不可开交,就是不知道生死无常、缘起缘灭的道理。[非关见性也]。如果你懂得这个见性,不生不灭的见性,那么,你便抓到了修行的根本。[不应说言,见有舒缩者]:你可以讲外面的假相有大小、内外;但不能说:我们的见性是展开,或者是缩小,不应当这样子。那么,这个另一个角度讲:我们的见性并没有拉长,也没有缩小,并没有这样子。[舒缩意该断续],这个伸展开来的舒,还有缩小,[意]就是:当然它的意思是包括断,就是被夹断;[续]就是连接、继续下去。所以,该断、续,这个意思更清楚。[应知见性不变,不因境碍,而有缩有断。又见性随缘,在大见大,处小见小],很明显的就是:见性其实不受外尘的干扰;我们之所以受外尘的干扰,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执着、强大的分别、强大的颠倒的力量,太强了!如果我们这些执着、分别、妄想、颠倒,都没有的时候,如如不动的时候,我们会发现,见性并没有大跟小啊,是因为我们妄想、颠倒、执着、着想,立大小、内外。[亦非尘之所能碍也]。只要你认识了这颗心,彻底的了解能见的心,只要无所住,能这么样做,而且他懂得坚持,开始分分秒秒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这些外在的存在的,有等同于无。修行无关外在,但是,对凡夫来讲:没有外在却很难去配合内在,毕竟凡夫功夫、能力都不够,所以,修行,它需要慢慢一步一步来;但是,需要抓到了根本,就是明心见性。[而众生妄见],这妄见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执着,分大分小、分内分外,所以,他的烦恼、痛苦就不会断掉,这个妄见,它就是知见立知,真如自性本来就无见,头上不安头,般若智慧从开始到现在,亘古以来都存在,涅槃的妙心,从来没有减、没有增;没有大、没有小,可是我们不懂,我们在相上强加大小、来去、增减,所以,我们不得不辛苦的过日子。[大小之迁],[迁]就是生灭流动,看大的时候,譬如:钱多我们就很高兴,或者房屋很大,就很高兴。如果小的话就起烦恼,圣人不会这样,要是圣人的心境,你一个蒲团,家里俭朴,他一样心安理得的过一辈子。[别有元由],是不是有什么原因?[下科自明]。下面那科讲得很清楚。
[譬如方器,中见方空。吾复问汝:此方器中,所见方空,为复定方?为不定方]?
佛陀要用比喻,要阿难自己审定、理解。譬如方器,就是方形之器,那是正,四方形的意思。譬如:在四方形的器具中空,中见方空,中间你会看到方形的虚空。吾复问汝,我现在问你:佛陀就问阿难了,此方形器具当中,你所见到的四方形的这个虚空,为复定方?为不定方?这个四方形的虚空,是一定是四方形的吗?还是不一定是四方形的。这个就是世尊要阿难自己审定。
再讲一遍:譬如方形的器皿当中,中间你可以看到方形的虚空,我现在问你:你这个四方形式器具当中,所见到的四方形的虚空,为复定方?为不定方?这四方形的虚空,是固定呢?还是不固定。佛要阿难自己审定。
[此以喻明尘],就是来用这个比喻,说明外在的尘境无关于见性。[大小不定],因为这个外在的世界不是大就是小,[全由于尘],都是一个外在的尘。[但得亡尘],这个[亡]不是说消灭它,但得亡尘,也就是了解这个尘自生灭,自性本来就空,你只要了解这个万境,懂得放下它。[自然无碍。今以见性譬虚空],用这个见性来譬如虚空。[尘相譬器皿,尘相有大小内外,而见性无舒缩断续],完全没有的,因为这一段是在讲我们的见性无碍的,也没有展开来;也没有缩小;也没有把它夹断;也没有接续。[其犹器有方圆],这个器皿有方、有圆。但是,我们这个虚空是没有一定的相。[空无定相。先举方器,中见方空,分开定方与不定方两义]。两个角度来讨论。
[若定方者,别安圆器,空应不圆?若不定者,在方器中,应无方空]?
先解释一下:如果说空已经被你的方形的器具定位了,说:这个虚空是方形的,那么,再安下一个圆形的器皿,这虚空应该不会变成圆形的,因为虚空已经被你的四方形所定位了。如果这个虚空被方形的器皿所定位,说它一定是方形的,那么,别安圆器,空应不圆?好!把笔记下来,看我这里,这个是方形的,他这个意思是说:这个是方形的虚空,外面是器皿,里面是空的。如果说:这个虚空被器皿所固定,它变成一个方形的。我们在方形的中间,再加一个圆形的,就是比方形的还小;方形的大,在中间加一个圆形的,这样观想。如果方形的虚空已经被固定了,我们再放进去一个圆形,就应怎么样?空应不圆,这个虚空不一定是圆的,应该不会变圆的。反过来讲,就是虚空没有被固定变成方形的,所以,圆形的器皿放下去的时候,它才会变成圆的。听《楞严经》,他思惟的理念要非常强,反应要非常的快,才有办法,否则你根本就转不过来。
若不定者,在方器中,应无方空?如果这个方形的并有固定,好!放这个方形的器皿,如果没有固定的方形,则,如果不一定的形状,则在方器当中,就见不到方形的空。这段意思是讲:说不定的形状也是不对,器皿方形的,就见到方空。讲定也不对,如果定的器皿,见到的这个虚空,就是一定是长方形的话,安圆形就不会变圆。换句话说:定,一定形状是不对的;不一定的形状也是不对的。再讲一遍:如果一定说是方形的虚空,虚空是方形的,中间再加上一个圆形的器皿, 空应不圆,虚空被固定了。若不定者,则在方器中,应无方空。如果这个是不一定的形状,在方器当中应该没有方空,也就是说:它的形状不一定,为什么会有跑出一个方形的虚空呢?因为不定形故。所以,不一定,虚空并没有一定什么形状。这个虚空,在这里是表示我们的如来藏性,方、圆都是尘,比喻都是外在的。
[此明二义皆非。若言定方者,易以圆器],[易]就是改变。[空应不圆],如果你把这个虚空固定变成方形的,那么,改变一个圆形的器具放进去,这个虚空应该不会被你变圆,因为它已经是四方开了。[既随圆现圆],那就表示[是不定方];说不定方也不对,如果不定方的话,那么,放长形的就会变成圆形的;放圆形的就变成长方形的,也不对。[],这就表示讲不定形若言不定者,则在方器中,应无方空之相状也是不对;讲一定的形状还是不对。[今既器方而方,是又定方矣]。若言不定者,则在方器中,应无方空之相,现在空上器皿是方形的,而这个方形就是因为器皿的关系,好象又被固定了,所以,是又定方矣。[两应字,皆读平声]。
所以,这一段在强调什么?虚空本无相,所以,说一定的方、一定的形状,不对;说不定,也不对。因为它随相而有方形跟圆形的,而虚空本身并没有增减,这虚空是比喻我们的见性并没有增减;而分大、分小、分长、长方形的、分圆形的,其实都是外在的六尘。
[汝言:不知斯义所在。义性如是,云何为在]?
你所说的,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见性突然变大?斯义就是:一下见性变大;一下子见性变小;一下好象缩小;一下子又好象被夹断,不知道斯义就是:一下子变大、变小、变缩小、或者是被夹断,不知道斯义所在。义性如是,大小之义,见性为何有大小之义,就是如此。义性如是就是:我们一下大、一下小,就是这个道理,义性如是。见性其实没有大小,而是因为众生的执着,是因为缘起的假相把它隔开来,隔成大、小等等。所以,义性如是,云何为在?云何为有定,有一定的形状。云何为在?哪里有一定的形状在呢?就像虚空,虚空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啊。
[汝先言,不知大、小、缩、断之义所在,而见性大小之义,与定不定之性,如虚空者是也]。虚空本来就没有什么增减,就像我们的见性,并没有增减,[虚空随器而现方]、注意这个[器]在心法表示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