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分别心,随你的这一颗执着和分别心,它就会变大、变小、变圆、变扁的。因此万法唯心现量就是这个道理。虚空本来就没有,我们的见性本来就没有这个东西。所以,修行,它的根本大法就是明心见性,说: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,就是这个道理。虚空随这个器皿,而现方形、圆形之相,[云何为有定在耶?初不定由尘竟]。怎么一定是方形或圆形,没有的!
[巳二 教亡尘自遍]
只要你放下外在不实在的虚妄的假相,你的见性就会周遍。
[阿难!若复欲令入无方圆,但除器方,空体无方,不应说言,更除虚空,方相所在]。
阿难!如果你想要欲令进入没有所谓的方形,也没有所谓的圆形,意思就是:你想要进入见性的功夫,你想要进入佛陀的菩提究竟的涅槃,这一句话的意思,就是这样子。阿难,若复有人想要欲入无方圆,但除器方,[但]就是只要,只要把这个方形的或者是圆形的除掉,让这个虚空之体性显露,你会发现,空体无方,虚空并没有被固定。所以,空体就是空之体,虚空之体性并没有被固定。所以,不应说言,更除虚空,你更不应该说要把虚空除掉,[除]就是除去虚空。所以,虚空本来就没有方跟圆,所以,更除虚空,就是更除去虚空里面的什么方形、圆形的,虚空里面本来就没有方形和圆形的,方形、圆形是因为器皿所造成的,虚空本来就没有这些方、圆,你为什么要除去虚空里面的方跟圆呢?你不需要除去虚空中之方圆,方相所在,方相就是指方和圆,方相之所在。因为虚空本非方、非圆,不必除去虚空,虚空本来就无相,本来就无碍的。我们的见性也是一样,但懂得无心是道,直下无心便是道,就不需要除去外在的大小、方圆。所以,见性有什么好处呢?好处就很多了,你看到任何一种假相,你都了解那是虚妄的不实在的,但是,我们又必须过现实的生活,也不能讲得太理想主义。所以,当我们在面对这个现实的生命当中,你会有种种的挫折、逆境、痛苦、病苦、没有钱、被人家谩骂、扭曲、毁谤,这种种的挫折;乃至于你也会活在一种很有钱、地位很高、学历很高这些种种,但这些都是缘起的假相。见性,我们就会发现,我们生命的底层,智如涌泉,我们有这个智慧的深泉,只要你肯开采出来,就在当下,放下意识型态;放下种种的语言、文字,进佛陀的无诤的世界。所以,《六祖坛经》里面,为什么讲那一句话呢?说:若真修行人,不见他人过;若见他人过,自非却是左。如果一个真正修行人,了解万法唯心现量,了解万法唯心所造。那么,若真修行人,不见他人过,就一定不去看人家的过失;若见他人过,如果发现众生有过失了,你动个念头去非,自非却是左,[自非]自己动个念头,去毁谤别人;[左]就是不对,自非却是左,左就是:这样子你也不对。这样你就不了解尘自生灭,自性不动的道理。为什么我叫你们八大宗派都一律尊重,每一个道场、每一个法师,都有他的风格,因为时空、背景不同,经典的依据、修行的法门、方法都不一样,我们明心见性的时候,这个不关我们的事情。为什么如此一再的强调?就是要开发我们的见性。等我们开发出来了,我们会发现,我们现在就是极乐世界,什么都能忍受;什么都能看得很开;什么都进入无诤的状态,彻底的解脱。因此,佛经说:三藏十二部经典很难;但是,一句话就可以搞定!你想要脱离苦海吗?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,就是这句话。你能够彻底的看破这个色身五蕴皆空,那么,所有的痛苦都可以超越,就是不要把它定位说:这个是我的、我所拥有的,你会争就是因为有一个[我]嘛!
[此辗转解释,见性无碍。故谓阿难,汝今欲令虚空之入],想要进入[无有方、圆之相,但除器之方、圆,空体本无一定方、圆,不应说言:除器之方、圆外,更除虚空方、圆相之所在也]。你只要放下外面的五欲六尘、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见性自然显现,放下外尘,见性自然显现。更不应该讲说:我要除去见性里面的什么假相,没有相可得啊!要除去心中的假相,那叫做头上安头了,自性本来就空啊。如果你了幻即离,佛法,一句就可以搞定它!了幻即离,这个《圆觉经》讲的,如果你能够了这个种种的幻化的,直下无心,[离]就是放下,那么,你就进入菩提之道。[法合欲令见性无大、小之相,但除尘(界空色尘之相)之大、小,见性本无一定大、小,不应说言;除尘之外,更除见性大、小相之所在也]。[界]就是分清楚,但除尘,尘,那么就职界,分清楚什么是空,什么是色尘之相之大小,见性本来就没有一定大小,不应说言,除尘之外,更除见性的大、小之所在,那是不对的!你把见性除掉,你怎么修行?所以,修行他搞错方向,他会拼了老命往外一直奔驰,设定一个极乐世界,好象离我们很遥远,然后一直设定一个目标,拼了老命要去追求极乐世界,也不懂得说我这一句佛号,就在心性当中显现,不知道这个道理,即心就是佛,即心就是净土的道理。你要牢牢记住!心外无净土,心外无佛,心性以外没有佛的;心性以外也没有极乐世界的。所以,念念要从心起,要记住这个。[大、小由尘,但得亡尘,而大、小之相自泯]。这个亡尘就是:你只要肯放得下假相,用大家听得懂的名词就是这样。你只要肯放得下这个缘生缘灭、无常假相,那就没障碍了!而大、小之相自泯,[泯]就是灭,就没有了。[则见性廓周法界矣!二教亡尘自遍竟]。你只要放下缘起缘灭的生灭无常的假相,我们的见性,它就会周遍,没有缺陷的。
[巳三 以反难显谬]
[若如汝问,入室之时。缩见令小,仰观日时,汝岂挽见,齐于日面?若筑墙宇,能夹见断,穿为小窦,宁无续迹?是义不然]。
佛陀:就像你阿难所问的,见性一下大、小;一下圆、方,假设说,你不了解,所以告诉你,就你的观点来找出你的问题。所以,这一段叫做反难显谬,显示阿难的观念是错误的。如果像你这么样问我佛陀,说:入室之时,缩见令小,就是当你来到这个室内,会发现缩这个见性令小,假设你这样的角度来论断。佛反问,那么, 我们抬头仰观日时,我们抬头看这个太阳的时候,难道你也拉长了你的见性?这个[挽],见性拉长。难道你同时拉长你的见性,齐于日面?到达太阳的表面,难道是这样子吗?佛陀的意思就是说:见性并不是因为你进入室内变小;也不会说跑到室外看到太阳,见性就变得大了,无关于大、小、远、近的,在小见小,在远见远,在近见近,在大见大,大、小、长、远,无关见性的。若筑墙宇,好!如果说:筑这个墙宇,能夹见断,见性让它断掉,穿为小窦,宁无续迹?你看看我们左边是公园,我们这一堵墙壁,在没有建文殊讲堂的时候,这里面跟外面的虚空是平等的,是的!现在把这个筑一道墙,把文殊讲堂跟公园隔开来了。阿难的意思就是说:这一道墙把我们的见性夹断了,我们的见性变成一段在里面的见性,一段在外面的见性。佛陀说:好,你这样子的怀疑,筑一道墙,让它分里面的见性还有外面的见性。穿为小窦,窦就是说:我们把这个墙壁挖一个孔,宁无续迹?怎么找不到见性接续的地方呢?如果有分内跟外,打一个洞,我们打一个洞的时候,墙壁挖一个洞,你有没有看到痕迹?墙壁有啊,墙壁可以看到痕迹。见性有没有痕迹?没有啊!见性当然没有痕迹!
讲堂有的人摇头,有的人点头。这里这是一张纸,分你那边,还有我这边。如果是有形状的东西,它可以看到接续的地方。把这张纸中间挖个洞,好!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卫生纸挖洞地方,外面接里面的痕迹啊?很清楚的,纸张分内跟外,这里有痕迹,这里没有痕迹,你怎么知道破一个洞?怎么一直摇头?这里没有一个痕迹,你怎么知道破一个洞?这有痕迹嘛,相有痕迹。现在,我们的见性有没有分里面跟外面?没有啊!就是说:这一张纸遮起来,我们有分外面、里面;如果假设这个见性被夹断的时候,分外面里面,那么,现在打一个洞,你看看这个见性应该有痕迹吧?意思就是:见性没有分里面跟外面,相有分内外,有种种的痕迹,见性没有啊,要不然你怎么找到见性的痕迹,说你的见性痕迹在哪里,你怎么找得到?是义不然,佛陀说:这个道理是讲不通,不是这样子的。
再解释一下:若如汝问,就像你阿难问我佛陀的,进入这个小小的室内的时候,缩小了你的见性,让它为小。我们假设你这样的问,这样的观念,就以你的观念来讨论,那么,出到门外去看太阳,难道你也拉长了你的见性,达到太阳的表面?如果筑这个墙,把它围这个墙壁起来,能说夹断了我们的见性,能说我们的见性,一半在里面,一半在外面,如果挖一个洞,就能够看到见性的痕迹?事实不然,我们见不到见性的痕迹。[窦]就是小孔、孔穴;宁无就是:怎么会没有接续之痕迹呢?是义不然,这当然是不对的,这种观念是错误的!
[此之反难,要当机自审,以显其谬。若如汝先所问,入室之时,缩见令小,则汝仰观日时],跑到外面去看太阳,[岂能挽引长也],就是拉长,难道你拉长你的见性与太阳等齐?[见齐于日之面前耶?此乃令审,观日非舒],观看这个太阳的时候,我们这个见性并没有特别的拉长,[舒]就是展开来,拉长。[自知入室非缩矣]。就了解,我们进入室内,我们的见性并没有缩小。[若筑墙宇,能夹汝见令断],变成一段的见性断在室内;一段的见性断在墙壁的那一边,表示被截成两段了。那么,截成两段的时候,[则将墙宇穿为小窦(孔穴也)时],怎么样?[宁无接续之迹耶]?怎么会没有接续的痕迹呢?[此亦令审穿无续迹],[续迹]就是接续的痕迹。譬如说:我这两只手,二食指相接,你会看到接缝,它中间的痕迹。[自知夹无断痕矣]。所以,这一段是食审穿无续迹,自知夹无断痕。[而疑缩疑断],疑就是疑这个见性被缩小了;或者是怀疑这个见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六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