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五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是不是?但可惜見性不是物。所以,當我們眼睛一閉起來,把視線收回來的時候,佛陀問說:那你爲什麼看不到,我不見時候的見性。我把眼睛閉起來,我視線收回來的時候。我這樣見性在發揮,我眼睛不看的時候,現在不再看,你爲什麼看不到我不看的這個時候的見性?這樣聽得懂嗎?大家都點頭,那很好。

  若同見者,如果同時見到彼此之間,名爲見吾之見,因爲大家同投射在一個物。當我不見的時候,我把視線收回來的時候,無見無不見之處就是你爲何見不到,我把視線收回來那個不見的時候,那時候的見性?因爲如果見是物,你才看得到,對不對?見不是物,當然我收回來,你也看不到啊!這一句話在證明什麼?這一句話在證明見不是物,整句的意思就是這樣子。眼睛投射出去的時候,你看到我的見;眼睛視線收回來的時候,你卻看不到,那表示見不是物,慢慢理解一下。

  [前二句防謬,下叁句難破。若謂汝我同見萬物之時,我見在于物上],投射出去見性在物上顯現,[汝見此物時],那應當看到我的見性,[即名爲見吾之見者];因爲我的見性投射過去,你的見性也投射過來,而見性又是物,當然我看得到的時候,投射過去,你一定看得到我的見。[下即難其當見不見],當見到不見的時候,[則吾收視不見物時],把視線收回來,不見物的時候,[汝亦當見吾不見之處],爲什麼?因爲見是物,才有這種可能。見是物,你才可以見到我不見之處,可見見不是物。[現今吾不見物時],就是我把視線收回來,我不看這個物的時候,我沒有把見性投射出去,把這個見性收回來。[汝何以不能見吾不見之體],你爲什麼沒有辦法看到,我那個無形無相的見性之體?你爲什麼看不到?很清楚的,見不是物。[在于何處]?爲什麼不能見到我不見時候的體性在于何處?[既不能見吾不見之處,而說能見吾見物之見者],而說能夠見到我看物的見,[亦不足信也]。因爲我見到物投射出去的見,是無形相的見性,不是物性,物性才能見。而說能見吾見物之見者,而說能見到我見物時那個見性,那絕對不足采信。[譬如我手取物之時,伸在物上,爲汝所見,吾不取物時,手在何處,汝亦應見]。這是用手,有形相的,來比喻說眼是無形相的。

  底下就更難了,[若見不見,自然非彼不見之相;若不見吾不見之地,自然非物,雲何非汝]?

  A段:若見不見,自然非彼不見之相;B段:若不見吾不見之地,自然非物,雲何非汝。這要一段一段來討論才有辦法。這一段是假設說,前面已經告訴你:若同見者,名爲見吾,吾不見時,何不見吾無見之處?現在這一段也是證明見不是物。A段:若見不見,自然非彼不見之相;就算說假設你有能力,若見就是若能見到我不見的地方,剛剛講:不見、把視線收回來的時候,那個見性你根本看不到。好!現在反過來說,就算你有能力,若見不見,假設說,你能見到我不見的地方,不見時的見性。自然非彼不見之相。[自然]就是很清楚分明;非彼不見之相,非彼所不見之物相,就是非物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:若見不見,自然非物,就是這個意思,它只是文言文的修飾語,使語言、文字更美,沒有重複。文言文的美,就是語言、文字上沒有重複。這一段是在強調,自然非彼不見之相,非彼不見之相就是非物。好,我們慢慢來解釋。A:若能見到我不見時那個見性,當然它不是物相了,所以說:非彼,絕對不是所不見的時候的物相,不見之物相,就是不見它不是物相。所以,非彼不見之物相,就是非彼所不見的物相,簡單講就是非物了。不見的時候,那個絕對不是物,它是見性,就是這個意思。A段,若能見到我,不見時候的見性,很清楚的,那個不是物,那是見性,所以,非彼不見之相,絕對不是所不見的物相,不見時候它不是物相,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B段:若不見吾不見之地,自然非物,雲何非汝?前面說,假設說就算你有這個能力,能看到我不見時候的見性,很清楚的,那個見性一定不是物相。如果沒有這個能力,見到我不見時候的見性,你沒有這個能力啊。自然非物,當然不是物相,因爲是見性嘛!雲何非汝[真性]?所以,這很清楚的,見不是物,雲何非汝的真性?哪裏不是你的真性呢?你要直下承擔啊。因爲既是非物,當然是能見的見性,就是真性啊。

  好,我解釋一下,這個都是一連串的假設,經文,若見是物,則汝亦可,見吾之見。如果把見性當作是物相,物相就有大小、長短、方圓,物是被見,現在假設說變成能見。所以,若把見性當作是物相,那麼,你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。意思就是說:可是,見性不是物相,答案就是這個。若同見者,名爲見吾,吾不見時,何不見吾不見之處?如果同時把見性投射在一種物相,因爲見性已經變成物相。所以,投射過去,我看得到,投射到這個物相,你看過來,也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見性。所以,若同見到彼此的見性,我看得到你的見性,你也看得到我,同見一物的時候,見性交叉,名爲見吾之見性,假設說這樣子成立。當我不見物的時候,你爲何不能見到,我不見時候的那個見性?所以,若見是物是不對的。

  再接下來,分二段。經文,若見不見,自然非彼不見之相。就算你有能力看到我不見時候的見性,很清楚的,那不是物,因爲你能見到我不見,不見就是非物。所以,就算你有能力見到我不見時候的見性,很清楚的,那個絕對非物。B、如果沒有這個能力,見到我不見時候;你沒有這個能力,當然見不到,因爲見性是非物,所以,自然非物,雲何哪裏不是你的真性?這句話反過來講,既然是非物,當然就是見性了。無形無相的見性,就是真性。

  師父一直重複講:沒有見性,或者基礎性不夠,要聽《楞嚴經》,說句實在話,簡直是不太可能聽得懂,我已經盡力了!

  [此蹑前何不見吾不見之處],[蹑]就是依著,這個依據前面爲何不見我不見時候的地方,[防阿難謬答能見,故分開若見若不見兩途]。所以,上面標若見就是A;若不見就是B,標兩個角度。[俱反證見性非物],這一段統統在反過來證明,見性絕對不是物相,這一段在講見性不雜。[上二句,謂若能見我收視不見之處,自然是我能不見之見體],這個就是我不見時候的那個見性。[自然非彼所不見之物相]。當然不是你看不到的那個物相,因爲那個屬于見性,它不是物相。[自然二字,即分明義;非彼不見之相六字,即非物二字]。就是等同[非物]了。[此句與第四句,自然非物四字同,乃譯者潤文之巧耳]。他這一潤文,我們都被搞糊塗了;但是,我是沒有糊塗,是你聽起來很吃力,師父一點都沒有糊塗。

  [此文欲求義理明白,須知彼字即指物言],彼字就是指物。[當與我字對看,再用能所二字對釋,我見爲能見,彼物爲所見,例如眼根見物,是我能見之見體],見根見物,當然是我能見的見體顯露出來的見性,[非彼所見之物相]。能、所非常清楚的。[今不見物,照上例雲:自然是我能不見之見體]。自然是我能不見時的見體,因爲不是物嘛![自然非彼所不見之物相(此句即自然,非物四字)。不必過于搜索]。連這個圓瑛法師也告訴你;不必一直在文字上打轉,這打轉就愈來愈聽就愈不懂,只要二個字:非物,就OK了!就更清楚,不要再轉下去,再轉下去,晚上會睡不著。[愈晦本意],愈來就把本意愈搞愈不清楚了。[下二句,若不見吾不見之地,則吾之見,自然非物]。因爲你看不到啊!你看不到,因爲是非物;如果是物,你當然看得到。[何以故?若是物,收視不見時],若[見]是物,把這個能見的見性,變成所見的物相,若見是物,物就是有大小、長短、方圓。那麼,當我收視的時候,[必有所在之處,當然令汝可見],因爲不見之物收回來,它是有東西的。若見是物,收視回來,必有所在之處,當然令汝可見。[既不能見,當然非物。吾之見既非是物,汝之見亦應非物,故末句結曰:雲何非汝真性?此雲何非汝句,即答阿難前言,雲何得知,是我真性相對。叁反辨見不是物竟]。反過來,見性是見性,不是物相,能、所特別的清楚,不容混淆。

  [午四 反辨物不是見]

  [又則汝今見物之時,汝既見物,物亦見汝。體性紛雜,則汝與我,並諸世間,不成安立]。

  [安立]就是建立。這裏就是:見性是見性,物相是物相。先解釋一下:又則,現在汝今見物之時,汝既見物,物亦見汝,是什麼意思?剛剛前面講的,若見是物,對不對?當我見物的時候,諸位!若見是物,物就變成也是見。見跟物,假設說是能所不分的話,如果我見到是這個毛巾,毛巾是見,它也可以看到什麼?我看到它,它也可以看到我啊;可是,事實不然,見性是見性。我能看到它,它看不到我,能夠被我所看嘛。所以,見性跟物相是很清楚的、是不雜的。現在說:如果見是物的話,我看到這個見,它一定也可以看到我啊!所以說:汝今見物之時,汝既見物,物亦見汝,物也會看到你。體性紛雜,能見所見體性紛雜,一目了然,能見所見變成了體性紛雜。則汝與我,並諸世間,不成安立。什麼是有情世間?什麼是器世間?有情世間是能見,器世間是被我們所見。現在已經沒有辦法分清楚了,混亂了。這一句話的意思是說:所以,見不是物,還是強調這個。

  [此反辨物不是見。當承上雲:見若是物者,物亦當是見,則汝現今見物之時,汝既見物,而物亦當見汝矣。體性紛雜者:則無情之物體,與有情之見性,紛然雜亂,而不可辨也。果然如是,則汝與我,並諸世間衆生,有情之界,不成安立矣!何以故]?爲什麼?[物亦能見,物亦屬有情,則有情]、[無情雜亂,故不成安立]。安立就是無法建立,何者是有情世間?何者是無情世間?[又有一解:則汝與我有情世間,並諸器世間,則不成安立矣。何以故?物亦能見,就無有無情之器世間],因爲物也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