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同之相,相同之相當然就是虛空了,所以叫做空性之中,遍是頑虛,頑虛就是沒有生命的,意思就是:沒有智慧的。頑虛就是說:它就是我們看的虛空,頑虛就是虛空。這個[空性]不是指緣起性空那個空性,是說:虛空沒有差別之相,所以,空性就是同,共同性叫做空性。所以,虛空有共同的性,不是像山、地、林、泉,它有差別,虛空是同一相,虛空是同相,山、地、林、泉是差別相,這二句在講差別相還有同相,差別相就是異相。可是,你看了異相、同相,大講堂一樣,大講堂就是如如不動啊!

  第七叫做郁士孛之象,則纡昏塵,這個是濁,這個剛好顛倒過來。這一句是:昏塵之象,則纡郁士孛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什麼叫做[郁]?就是地氣屯積;什麼叫做[士孛]?就是更大,飛沙走石,灰沙飛揚叫做士孛。這個郁,第一個[郁]字是氣,屯積這些氣。這個[纡]是環繞的意思。整句話的意思,[昏]當然就是昏暗、昏沈,種種的灰塵,爲什麼有這些濁相呢?這些昏暗的灰塵現象是怎麼來的呢?則纡郁士孛,是來自于地氣的屯積,就這麼樣,灰沙飛揚。意思就是說:這一些昏暗現象,是這些地氣屯積,還有飛沙走石,圍繞的種種現象。地氣屯積圍繞起來;還有灰沙飛揚把它圍繞起來,這個[纡]就是圍繞,就會變成昏暗。所以,昏暗的現象,就是濁象,就是地氣的屯積和灰沙飛揚。澄霁斂氛,又觀清淨,澄霁本來的意思叫做雨後天晴。下雨以後天氣放晴,把所有的灰塵都收斂了,叫做斂氛。萬裏蒼蒼,一色清淨,所以,又觀清淨之相,是這個意思。

  八句就是:明、暗;通、塞;異、同;濁、清,它在強調什麼?強調如來藏性不變,但是可以隨種種的因緣顯現明相,大講堂不變,可以顯現明相;可以顯現暗相;可以顯現通相;可以顯現塞相;可以顯現異相;可以顯現同相;可以顯現濁相;可以顯現清相,這些八相雖然不同;但是,沒有妨礙大講堂。所以,佛在說法的時候,是用種種的善巧比喻,讓我們理解如來藏性如如不動,不隨種種的外在緣起假相而影響。

  注解,[此欲示無還之見,先列可還之相。佛意非有可還之相,莫顯無還之見],生滅是對不生滅講的;不生滅是對生滅講的,所以,要先了解來去之相,而後顯不來去之相。[故先列可還,共有八相四對:明、暗;通、塞;同、異;清、濁也。各有體相,如日輪是體,明曜是相],日輪是太陽,體爲主。日輪有這個主體性,當然就有光明之相,明曜之相。[乃至澄霁是體,清淨是相],有體有相。[其中惟六七體相顛倒,觀還處自知]。標號一、[大講堂戶牖洞然大開,內外通達,東方日輪升天,則全講堂,皆有明曜之相];這很容易了解。底下二、[中夜即子夜,黑月謂一月之中,有分白月、黑月],我們中國的一個月是印度的二個月,印度是分白月跟黑月,以見到月亮跟沒見到月亮。所以,就是半月半月誦戒,這比丘戒裏面都很清楚,現在是白月,或者是黑月,尤其出家人特別的清楚,半月半月誦戒,有白月、黑月。[白月則光,黑月便暗,因雲霧晦冥(掩蔽于空),則複現昏暗之相。昏者暗之始,暗者昏之極。此明、暗一對]。這文字都很簡單。底下叁、[戶牖空隙之處,則見通相];第四、[牆宇之間,四圍曰牆,四檐曰宇,內外彼此不通,則複觀壅塞之相;此通、塞一對]。這個也簡單。底下,五、[分別之處],分別之處是什麼?就是:[指眼前所分別之境],境處。[處即境也,如山、地、林、泉等處]。標號六、[則複見緣:緣即塵緣差別,如山是高,地是平,林是密,泉是流,彼此之相不一,則複見差別之相;頑虛之中,遍是空性,應是空性之中,遍是頑虛,空性廣大,同是冥頑無知,故曰遍是頑虛之相;此同、異一對]。底下第七、[郁士孛之象,則纡昏塵,應是昏塵之象,則纡郁士孛,象即境象;纡環繞也;地氣屯聚曰郁;灰沙飛揚曰士孛。昏塵境象,則纡繞郁士孛之相];最後一個,八、[澄霁斂收也氛]:[斂]就是收。[雨後天晴爲澄霁,所有塵氛,悉皆收斂,萬裏蒼蒼,一色清淨,故又觀清淨之相;此清、濁一對也]。

  總共四對八相。明、暗;通、塞;同、異;清、濁。意思就是:這八相不影響大講堂,大講堂它一直存在。千差萬別之相,這八相就是等同千羅萬象,都不影響如如不動的如來藏性。四對八相表一切法,[此八相,皆爲見精所對之境,下明各有所還,對顯見精無還]。意思就是:相有來有去,而我們的見精是沒有來跟去的。它因爲是主人,所以不必還給誰。自性本自具足,所以,不必明來還明,暗來還暗,不必還了!所以,[離塵別有全性],離開外塵它有自體性,[全性]就是可以作得了主,就是如來藏性。[異前緣心],不同于前面的意識攀緣心,意識攀緣心是離塵無自體性的。離塵別有全性,這句話畫雙紅線,這個就是真心。好!如果用貼切,怎麼樣來認識這一顆真心呢?如果有一個人,不管他是貧富、有錢沒錢,包括一切家庭所發生的種種的現象,他都能夠如如不動,不動于相。它知道這個都是幻。爸爸死了,全世界所有的爸爸都會死啊!你的愛人,突然有一天死了,修行人都很清楚,這一天是一定會來到的,只是你有沒有提早做准備而已?

  有一個爸爸他就這樣子了,載了兒子、女兒,出去發生車禍,爸爸死,女兒也死,剩下他兒子。他太太看到這副景象,哭得死去活來!我看這新聞報導,她說:怎麼會這樣子?怎麼會發生這種事情?當場就昏厥了,哭到不行,沒辦法再哭了,有眼淚掉到沒有眼淚了。就是說:只要是凡夫俗子,你不修學佛道,心裏完全對這個生離死別沒有做心理准備,突然來的時候,隨不了、發狂!而佛陀告訴我們:無常就住在隔壁,隨時會來我家敲門,真的啊!你下課出去,交通還要小心喔,下一堂課,明天你能不能來聽經聞法,還是個問題。因爲那個無常,它是隨時隨地,什麼時候發生,你不知道的。所以,我就比較少出去了,這樣我就比較不會發生意外,明天繼續講課了。真的就是這樣子,一刹那之間,這個人死掉了,那個人去助念了,就在刹那之間啊!再過幾天,那個人肝癌死了,再過幾天,那個醫生檢查,說生命剩下二個月,哇!大家在上課……還不到一年,這個空位少了,那個空位少了,當然,不是少了就全部都死掉了,不是這個意思,是很有可能。在此真的,生滅無常的世間,沒有一樣東西是可靠的,也沒有一樣東西叫做永恒的。想在這個生滅無常的世間,抓到永恒的快樂,那個叫做癡人作夢,根本就是水中撈月,根本不可能!所以,生命只有這一條路可以走,就是學佛、修行。

  [離塵無體也。此大講堂,喻妙明元心,不動不變之體,爲大總相法門;八相,喻心體隨緣,現一切別相]。[別相]就是差別之相。[總言之,隨迷、悟二緣,而現染、淨諸相]。迷了不汙染,悟了就清淨。[明喻智慧,善能照了;暗喻無明,昏于長夜;通喻六根通達,觸處洞然;壅喻二執障蔽],就是我法二執,我執、法執。[頭頭是礙];只要你有執著,它就一定會有障礙,頭頭是礙。修行,它的重點你抓到,就不是很困難,就是無所住,著就不通,著就礙。[差別之緣,喻善惡;頑虛之狀,喻無記;郁士孛喻昏迷之性;清淨喻澄湛之心;正顯種種幻化],種種的幻化,這四個字很重要。[皆生當人妙明元心],就是種種的幻化,其實無關于我們的心性的。所以,六祖講的:萬法無有真,離假一切真。一語就道破修行的重點,你不能離相,你百千萬劫不可能入道。你看到什麼著什麼,看到什麼不舒服;看那個也不順,看這個也不順。這些種種的幻化,都在我們的如來藏性裏面顯現。記得!你只要在緣起的、如幻的這個境界當中,不要被迷失,不要攀緣,無所住,菩提之道自現現前。[此心不拒諸相發揮],相種種的發揮,統統是緣起,緣起性空,就是不可得。[能爲諸相所依,若講堂然],就像講堂一樣。[人人皆有此大講堂,試深思之]!大講堂就是如如不動的心性,每一個人都具足。

  [昔報慈文遂禅師,嘗究《首楞嚴》],[嘗究]就是曾經,爲了究窮《楞嚴經》的思想,叫做嘗究首楞嚴。過去報慈文遂禅師,曾經爲了探究首楞嚴思想,《首楞嚴經》。[谒],就是參訪,拜訪。[谒于法眼]禅師,法眼禅師是大悟的。[述己所業],這個[業]當作修行。說:你是如何的修習正道,怎麼修行呢?他就自己講了,描述一下自己怎麼修行,[深符經旨]。法眼禅就說了,[眼曰:《楞嚴》豈不是有八還義?]八還。文遂禅師說:[遂曰:是],是啊。因爲那個時候還沒開悟。[眼曰:明還甚麼?]意思就是:這個光明是來自于哪裏?[還]就是有來去,明是來自于哪裏呢?是什麼呢?有明相是因何而來?[遂曰:明還日輪。]有光明現前是因爲有太陽,叫做明還日輪。所以,把這個光明還給太陽的時候,回歸到太陽的時候,這個就沒光明了,只要太陽收回這個光明,光明就沒了。[眼又曰:日還甚麼?]就一直問下去了。[遂懵然無對],這個懵然無對就是不明事理,無知的樣子。就是不知道怎麼回答了?[自此服膺請益]。從此以後就拜法眼禅師,在旁邊服侍,很難得碰到一個悟道的了。

  [是可知主中主,故非注疏所及]。主中主叫做以心印心,絕對不是用任何文字、語言、筆墨所能注疏的、所及的。意思就是:大悟的人只能以心傳心,用語言、文字是不得已的,真的是沒有辦法,因爲他體悟那個大悟的境界不出來,只好用語言、文字方便說。可是衆生又卡在語言、文字觀念裏面,死在那個語言、文字裏面,又跳脫不出來。這個主中主是什麼?是臨濟義玄禅師所創的,叫做四賓之義。主就是主人。什麼主人?什麼是賓?賓就是客。我們前面講的:是客人就有來去,主人是不動的。賓主之一,臨濟義玄禅師所創的四賓主之一。[賓]是指學人、是指徒弟,正要向師父學習,[主]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