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五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十五張DVD

  [卯六,顯見不雜(分二)]

  [辰初 阿難以物見混雜疑自性]

  [二 如來以物見分明顯自性 今初]

  [阿難言:我雖識此見識無還,雲何得知,是我真性]?

  阿難說:我雖然了解這個見性是沒有來去的;但是,怎麼樣才能知道,那就是我的真如本性呢?

  [阿難雖最見精無還,而領之未的,]這個[的]就是不敢肯定。[故言]所以說:[我雖識此見性無還,是雖知見性,不與諸相以俱還]。諸位,這個相,它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、大小、青黃赤白、明暗、通塞、濁清等等;但是,我們的見性沒有相,涅槃的妙心是無相的般若智慧。所以,不與諸相以俱還,[雲何分辨,可以得知是我真性,而不屬于物也?物就是物象]。我的真性就是能緣的真心,雖說能緣,其實是無所緣,是方便說,它是屬于精神層面的解脫,叫做真性。而不屬于物,[物]就是指物象,緣起如幻的假相。[觀雖識二字,阿難以見性,昭昭靈靈,盈滿目前,]盈滿就是充滿,悟了,見就是性。[物、見混雜,]物是所緣,見是能緣,阿難分不清楚。[仍是有疑莫決,不敢認見爲心,所以佛即以物、見分明乃顯自性也。]意思是:物是物,見性是見性,很清楚的分開。[初阿難以物、見混雜疑自性竟。]

  [辰二 如來以物見分明顯自性(分四)]

  物是物,見性是見性。

  [佛告阿難,吾今問汝,汝今未得無漏清淨,承佛神力,見于初禅,得無障礙;而阿那律,見閻浮提,如觀掌中,阿摩羅果]。

  這一段是說,佛對阿難說:我今問汝,你現在還沒有得到漏盡清淨,沒有得到無漏清淨,借重于佛的神通力,見于初禅,得無障礙。而阿那律這證阿羅漢果的,見閻浮提,[閻浮提]的上面加二個字:萬億。見萬億閻浮提,因爲閻浮提有無量無邊,那麼,這個見萬億閻浮提,就是指娑婆世界,也就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是佛所教化的。如觀掌中,阿摩羅果,這個阿摩羅果類似胡桃,它的味道是甜甜的,又酸酸的,可以食用,亦可爲藥用。說:[上科,當機疑物、見混雜,]這個[物]是指物象;[見]是指見性。物象是被見的,見性是能見的,而阿難分不清楚。所以,在本科,此科,爲什麼叫顯見不雜呢?就是物是物,見性是見性,不可以混雜,所以,這一科叫做顯這個見性是不雜的,叫做顯見不雜。

  [此科]就是這一段。[佛欲顯物、見不雜,][物]就是物象;[見]就是見性,不雜亂,所以[故先須列出,如何是能見之性,如何是所見之物,]要先分清楚。[然後就中揀擇,自然見是見,物是物,分明不雜。此先列能見,有聲聞見、菩薩見、佛見、凡夫見,]所以[故呼當機而告之曰:吾今問汝,]說你現今未得四果無漏,清淨慧眼,[乃承佛神力加被,乃能見于初禅,得無遮障留礙,而阿那律,具足雲阿那律陀,《彌陀經》說:阿 少免 nou樓陀、]中國話叫做無貧,[此雲無貧,]不貧窮。[亦雲不滅。因過去以稗飯,]稗飯就是我們所講的稀飯,是一種似稻的禾本科的草本植物,也就是類似我們今天所講的稀飯。[施供辟支佛,]辟支佛翻譯成中文叫做因緣覺,也就是修十二因緣而有所成就的,斷見思習氣的。斷見斷惑是阿羅漢;斷見思習,[習]就是習氣,是辟支佛。[所以受福不滅,于九十一劫中,天上人間不受貧窮果報。過去劫中爲農夫,遠種山田,無暇回家吃飯,帶飯而食。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巳證辟支佛果,七日下山化緣一次,是年饑荒,米糧昂貴,一日下山募化,連化七家,竟無一家施供],因爲是饑荒,所以,[空缽而回。該農夫見而問之曰“大師今日乞食得否]?”有沒有得到飲食呢?[答曰:“無人布施”。農夫聞言],非常難過,[心中動念:此大師七日化一次,每次化七家,無論多少,下七],就是再接下來就是七天後了,如果不給他一點飲食,供養他一些飲食,再來就是要等七天後,他再來化緣,[再化,今空缽而回,豈不是要餓七日?自愧無可供養,乃以所帶稗飯一包,布施供養,辟支佛接而受之,乃爲咒願曰:所謂布施者,必獲其利益,若爲樂布施,後必得安樂。]這四句裏面,第叁句最重要:若爲樂布施,意思就是說:你發的是一個歡喜的心在布施,你是一個樂善好施的,並沒有任何人勉強你,而你知道有布施才會有所收獲,才會有所福報。所以,一切功德是從喜悅心當中而獲得。[願畢而去,十分感激!後農夫持刀割草,草中跳出一兔,其色純黃,遂跳至農夫背上,伏而不動。農夫驚怪,奔回急喚其妻捉之,乃一金兔,自此無貧],他這樣子沒有講得很清楚,自此無貧之果報,達到[九十一劫]。你怎麼會一只金兔,這樣沒有貧窮九十一劫呢?不是這個意思。這金兔是今生今世得到的果報,這樣子布施一餐,在饑荒的時候給辟支佛,竟然果報達到九十一劫沒有貧窮![受福不滅],師父一直說:你一個修行人,第一個,一定要深信因果;一個修行人不相信因果,那就沒辦法修行了。什麼事都敢做,也不怕果報。所以,這個受福不滅,就證明因果是非常清楚存在的。[故以名焉,此過去因緣也]。

  [阿那律是佛堂弟,因聽法之時,常好睡眠,被佛诃雲:咄咄何爲睡?螺蛳蚌蛤類,一睡一千年,不聞佛名字]。一聽法的時候就睡……不是像我們,我帶眼鏡才看得到大家。因爲那一天去民生醫院檢查眼睛,他說我的視力剩下零點叁,近視又散光,所以,沒有戴眼鏡,除了熟人在前面晃動還認得出來,不然就看不清楚。在座諸位,我看大家都很用功,偶爾有的人一直[點頭](打瞌睡),都沒有擡頭。我就知道他白天上班很累,我都還沒講,他就一直對……還對得很久。然後大家都哄堂大笑的時候,他起來就傻笑:呵~~~~因爲他也不曉得旁邊在笑什麼,不笑又不好意思,這種勉強又尴尬之下,就勉爲其難的笑。

  修行,這個睡覺要稍微減少一下,記得!超過五十歲的人,你的睡眠時間超過六個鍾頭就太長!以前一個高僧,他一天只有睡二個鍾頭。他發心用這個刺血,刺血寫《華嚴經》,一天睡二個鍾頭。這個睡覺很容易讓我們提不起勁,沒辦法修行。螺蛳蚌蛤類,這個都是軟體動物,它的硬殼上有紋,種類很多,就是河蚬之類的。臺灣在海邊插蚵架,就是也是這一類的。一睡一千年,不聞佛名字。所以,經典有說:甯可下地獄,聞佛名字;也不願意上天堂,不聞諸佛名,這個在經典裏講這句話,是的確如此!我們佛弟子,還聽到釋迦牟尼佛這個名字、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。你去跟美國人講:American 什麼叫做觀世音菩薩呢?佛菩薩的名字,他一句都沒聽過;誰是地藏王菩薩?他哪認識阿彌陀佛?所以,生長在咱們中國和臺灣,是相當有福報的,有佛菩薩的名字。像我們文殊講堂,每年都要拜叁千佛名,叁千佛名經。

  [遂生慚愧,發大精進,七日不寐,失其雙目]。眼睛失明了,[佛愍而教之,授以樂見照明,金剛叁昧,遂得半頭天眼]。什麼叫做半頭天眼?就是這裏(法師在巅頂百會畫圓)。就是這個地方,整個當作眼睛。他看東西不需要靠眼睛的,就是靠這個頭頂,叫做半頭天眼。[而證圓通,自述我不因眼],而能[觀見十方,精真洞然,如觀掌果]。掌果就是掌中的庵摩羅果,就是把一顆水果拿在掌中,看得很清楚![《維摩诘經》阿那律答嚴淨梵王亦雲: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,叁千大千世界,如觀掌中庵摩羅果。今言閻浮提者,以大千世界,有萬億閻浮提,舉別顯總也。故《華嚴》雲:一切閻浮提,皆言佛在中者是矣]。一切閻浮提的國度,都認爲釋迦牟尼佛在爲他說法。所以,《華嚴經》的思想是無量世界的。《阿含經》的思想是在佛當時在世的,範圍就比較少;而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它是無量叁千大千世界的,包括天中,世尊都在說法。

  [有雲:此閻浮提叁字。與下科此見周圓。遍娑婆國叁字對換]。因爲娑婆國土範圍很大,有百億的閻浮提,他認爲這個[閻浮提]跟[娑婆國]要對調,則兩者都不會産生錯誤。[則兩皆不訛。此應見娑婆國,下科居日月宮,應只見閻浮提,此理不錯]。不過圓瑛法師也有不同的看法,也很謙虛。[據愚見不必更換],根據我的看法不必換,[兩處但加字可也,此加萬億,或一切二字,于閻浮提之上,下科娑婆國下,加一四天下,南閻浮提即可]。師父已經替大家都加好了,剛剛有叫你加[萬億],是有原因的。[庵摩羅果,桃柰相似],[柰nai]就是我們所講的蘋果,桃子和蘋果相似,[生熟難分],生跟熟很難分辨。[此方所無,故不翻]。因此我們常常在經典看到:庵摩羅果,掌中庵摩羅果,就是指這個。也就是這個是印度的水果,咱們中國沒有,所以不翻譯。[上二是聲聞見]。

  接下來就更大了,範圍更廣大了,經文,[諸菩薩等,見百千界;十方如來,窮盡微塵,清淨國土,無所不矚;衆生洞視,不過分寸]。

  這個文字非常簡單,十方如來,窮盡微塵清淨國土,可是,我們衆生看的就只看眼前,分寸就是只看眼前一點點。

  [前二句菩薩見,中四句佛見]。前面二句就是:諸菩薩等,見百千界,這個是菩薩的見;中間這四句:十方如來,窮盡微塵,清淨國土,無所不矚,這是佛見;[後二句凡夫見],衆生洞視,不過分寸。[百千界者:初地菩薩見百界二地見千界]。這什麼意思呢?初地菩薩有能力,看到一百倍的叁千大千世界,這個[界]就是叁千大千世界。二地菩薩見千界,一千個叁千大千世界,神通力就更廣了![乃至十地見無量世界。十方如來,見無限量,故曰:“一窮盡微塵”,喻其多不可數也。國土皆稱清淨者:佛眼等觀,見穢同淨,無所不瞻,即佛見周圓也。以上聖見,下爲凡見]。

  [衆生洞視,不過分寸:作叁意釋之]:一、對勝顯劣,二、收盡含生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