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瑛法汇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十番显见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第十五张DVD
[卯六,显见不杂(分二)]
[辰初 阿难以物见混杂疑自性]
[二 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 今初]
[阿难言:我虽识此见识无还,云何得知,是我真性]?
阿难说:我虽然了解这个见性是没有来去的;但是,怎么样才能知道,那就是我的真如本性呢?
[阿难虽最见精无还,而领之未的,]这个[的]就是不敢肯定。[故言]所以说:[我虽识此见性无还,是虽知见性,不与诸相以俱还]。诸位,这个相,它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、大小、青黄赤白、明暗、通塞、浊清等等;但是,我们的见性没有相,涅槃的妙心是无相的般若智慧。所以,不与诸相以俱还,[云何分辨,可以得知是我真性,而不属于物也?物就是物象]。我的真性就是能缘的真心,虽说能缘,其实是无所缘,是方便说,它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解脱,叫做真性。而不属于物,[物]就是指物象,缘起如幻的假相。[观虽识二字,阿难以见性,昭昭灵灵,盈满目前,]盈满就是充满,悟了,见就是性。[物、见混杂,]物是所缘,见是能缘,阿难分不清楚。[仍是有疑莫决,不敢认见为心,所以佛即以物、见分明乃显自性也。]意思是:物是物,见性是见性,很清楚的分开。[初阿难以物、见混杂疑自性竟。]
[辰二 如来以物见分明显自性(分四)]
物是物,见性是见性。
[佛告阿难,吾今问汝,汝今未得无漏清净,承佛神力,见于初禅,得无障碍;而阿那律,见阎浮提,如观掌中,阿摩罗果]。
这一段是说,佛对阿难说:我今问汝,你现在还没有得到漏尽清净,没有得到无漏清净,借重于佛的神通力,见于初禅,得无障碍。而阿那律这证阿罗汉果的,见阎浮提,[阎浮提]的上面加二个字:万亿。见万亿阎浮提,因为阎浮提有无量无边,那么,这个见万亿阎浮提,就是指娑婆世界,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是佛所教化的。如观掌中,阿摩罗果,这个阿摩罗果类似胡桃,它的味道是甜甜的,又酸酸的,可以食用,亦可为药用。说:[上科,当机疑物、见混杂,]这个[物]是指物象;[见]是指见性。物象是被见的,见性是能见的,而阿难分不清楚。所以,在本科,此科,为什么叫显见不杂呢?就是物是物,见性是见性,不可以混杂,所以,这一科叫做显这个见性是不杂的,叫做显见不杂。
[此科]就是这一段。[佛欲显物、见不杂,][物]就是物象;[见]就是见性,不杂乱,所以[故先须列出,如何是能见之性,如何是所见之物,]要先分清楚。[然后就中拣择,自然见是见,物是物,分明不杂。此先列能见,有声闻见、菩萨见、佛见、凡夫见,]所以[故呼当机而告之曰:吾今问汝,]说你现今未得四果无漏,清净慧眼,[乃承佛神力加被,乃能见于初禅,得无遮障留碍,而阿那律,具足云阿那律陀,《弥陀经》说:阿 少免 nou楼陀、]中国话叫做无贫,[此云无贫,]不贫穷。[亦云不灭。因过去以稗饭,]稗饭就是我们所讲的稀饭,是一种似稻的禾本科的草本植物,也就是类似我们今天所讲的稀饭。[施供辟支佛,]辟支佛翻译成中文叫做因缘觉,也就是修十二因缘而有所成就的,断见思习气的。断见断惑是阿罗汉;断见思习,[习]就是习气,是辟支佛。[所以受福不灭,于九十一劫中,天上人间不受贫穷果报。过去劫中为农夫,远种山田,无暇回家吃饭,带饭而食。山中有一道人修行巳证辟支佛果,七日下山化缘一次,是年饥荒,米粮昂贵,一日下山募化,连化七家,竟无一家施供],因为是饥荒,所以,[空钵而回。该农夫见而问之曰“大师今日乞食得否]?”有没有得到饮食呢?[答曰:“无人布施”。农夫闻言],非常难过,[心中动念:此大师七日化一次,每次化七家,无论多少,下七],就是再接下来就是七天后了,如果不给他一点饮食,供养他一些饮食,再来就是要等七天后,他再来化缘,[再化,今空钵而回,岂不是要饿七日?自愧无可供养,乃以所带稗饭一包,布施供养,辟支佛接而受之,乃为咒愿曰:所谓布施者,必获其利益,若为乐布施,后必得安乐。]这四句里面,第三句最重要:若为乐布施,意思就是说:你发的是一个欢喜的心在布施,你是一个乐善好施的,并没有任何人勉强你,而你知道有布施才会有所收获,才会有所福报。所以,一切功德是从喜悦心当中而获得。[愿毕而去,十分感激!后农夫持刀割草,草中跳出一兔,其色纯黄,遂跳至农夫背上,伏而不动。农夫惊怪,奔回急唤其妻捉之,乃一金兔,自此无贫],他这样子没有讲得很清楚,自此无贫之果报,达到[九十一劫]。你怎么会一只金兔,这样没有贫穷九十一劫呢?不是这个意思。这金兔是今生今世得到的果报,这样子布施一餐,在饥荒的时候给辟支佛,竟然果报达到九十一劫没有贫穷![受福不灭],师父一直说:你一个修行人,第一个,一定要深信因果;一个修行人不相信因果,那就没办法修行了。什么事都敢做,也不怕果报。所以,这个受福不灭,就证明因果是非常清楚存在的。[故以名焉,此过去因缘也]。
[阿那律是佛堂弟,因听法之时,常好睡眠,被佛诃云:咄咄何为睡?螺蛳蚌蛤类,一睡一千年,不闻佛名字]。一听法的时候就睡……不是像我们,我带眼镜才看得到大家。因为那一天去民生医院检查眼睛,他说我的视力剩下零点三,近视又散光,所以,没有戴眼镜,除了熟人在前面晃动还认得出来,不然就看不清楚。在座诸位,我看大家都很用功,偶尔有的人一直[点头](打瞌睡),都没有抬头。我就知道他白天上班很累,我都还没讲,他就一直对……还对得很久。然后大家都哄堂大笑的时候,他起来就傻笑:呵~~~~因为他也不晓得旁边在笑什么,不笑又不好意思,这种勉强又尴尬之下,就勉为其难的笑。
修行,这个睡觉要稍微减少一下,记得!超过五十岁的人,你的睡眠时间超过六个钟头就太长!以前一个高僧,他一天只有睡二个钟头。他发心用这个刺血,刺血写《华严经》,一天睡二个钟头。这个睡觉很容易让我们提不起劲,没办法修行。螺蛳蚌蛤类,这个都是软体动物,它的硬壳上有纹,种类很多,就是河蚬之类的。台湾在海边插蚵架,就是也是这一类的。一睡一千年,不闻佛名字。所以,经典有说:宁可下地狱,闻佛名字;也不愿意上天堂,不闻诸佛名,这个在经典里讲这句话,是的确如此!我们佛弟子,还听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、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。你去跟美国人讲:American 什么叫做观世音菩萨呢?佛菩萨的名字,他一句都没听过;谁是地藏王菩萨?他哪认识阿弥陀佛?所以,生长在咱们中国和台湾,是相当有福报的,有佛菩萨的名字。像我们文殊讲堂,每年都要拜三千佛名,三千佛名经。
[遂生惭愧,发大精进,七日不寐,失其双目]。眼睛失明了,[佛愍而教之,授以乐见照明,金刚三昧,遂得半头天眼]。什么叫做半头天眼?就是这里(法师在巅顶百会画圆)。就是这个地方,整个当作眼睛。他看东西不需要靠眼睛的,就是靠这个头顶,叫做半头天眼。[而证圆通,自述我不因眼],而能[观见十方,精真洞然,如观掌果]。掌果就是掌中的庵摩罗果,就是把一颗水果拿在掌中,看得很清楚![《维摩诘经》阿那律答严净梵王亦云: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,三千大千世界,如观掌中庵摩罗果。今言阎浮提者,以大千世界,有万亿阎浮提,举别显总也。故《华严》云:一切阎浮提,皆言佛在中者是矣]。一切阎浮提的国度,都认为释迦牟尼佛在为他说法。所以,《华严经》的思想是无量世界的。《阿含经》的思想是在佛当时在世的,范围就比较少;而《华严经》的思想,它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的,包括天中,世尊都在说法。
[有云:此阎浮提三字。与下科此见周圆。遍娑婆国三字对换]。因为娑婆国土范围很大,有百亿的阎浮提,他认为这个[阎浮提]跟[娑婆国]要对调,则两者都不会产生错误。[则两皆不讹。此应见娑婆国,下科居日月宫,应只见阎浮提,此理不错]。不过圆瑛法师也有不同的看法,也很谦虚。[据愚见不必更换],根据我的看法不必换,[两处但加字可也,此加万亿,或一切二字,于阎浮提之上,下科娑婆国下,加一四天下,南阎浮提即可]。师父已经替大家都加好了,刚刚有叫你加[万亿],是有原因的。[庵摩罗果,桃柰相似],[柰nai]就是我们所讲的苹果,桃子和苹果相似,[生熟难分],生跟熟很难分辨。[此方所无,故不翻]。因此我们常常在经典看到:庵摩罗果,掌中庵摩罗果,就是指这个。也就是这个是印度的水果,咱们中国没有,所以不翻译。[上二是声闻见]。
接下来就更大了,范围更广大了,经文,[诸菩萨等,见百千界;十方如来,穷尽微尘,清净国土,无所不瞩;众生洞视,不过分寸]。
这个文字非常简单,十方如来,穷尽微尘清净国土,可是,我们众生看的就只看眼前,分寸就是只看眼前一点点。
[前二句菩萨见,中四句佛见]。前面二句就是:诸菩萨等,见百千界,这个是菩萨的见;中间这四句:十方如来,穷尽微尘,清净国土,无所不瞩,这是佛见;[后二句凡夫见],众生洞视,不过分寸。[百千界者:初地菩萨见百界二地见千界]。这什么意思呢?初地菩萨有能力,看到一百倍的三千大千世界,这个[界]就是三千大千世界。二地菩萨见千界,一千个三千大千世界,神通力就更广了![乃至十地见无量世界。十方如来,见无限量,故曰:“一穷尽微尘”,喻其多不可数也。国土皆称清净者:佛眼等观,见秽同净,无所不瞻,即佛见周圆也。以上圣见,下为凡见]。
[众生洞视,不过分寸:作三意释之]:一、对胜显劣,二、收尽含生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五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