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叁、障礙失用,[一、對勝顯劣:謂衆生洞明之見],來跟佛、聖人比較一下,[較之佛聖],他能看到的範圍就這麼一點點,[不過分寸而已;二、收盡含生]:[含生]就是一切衆生;[收盡]就是包括。[謂蜎yuan蝡ruan之屬,見量狹窄,極其洞視(明見也),不過分寸之地];這個蜎,第一種解釋是蚊的幼蟲;第二種解釋是:動物屈曲蠕動的樣子。蝡,就是蟲類微動的樣子。所以,蜎蝡之屬,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昆蟲之類的。見量更狹窄,就是果報。極其洞視,就算它使盡一切,它這個見的能力不過分寸之地,只看到前面一點點,像一只蚯蚓、蚊子,在這裏的解釋是這個含義。[叁、障礙失用:謂隔紙不見,此不過分也],就濁隔著一張紙,一般凡夫就看不到,這個不會超過一公分。[隔板不見,此不過寸也]。一分、一寸就是表示一點點障礙,我們眼睛就看不透。[過作通過解,與上二不同,此中能見之文,具足十界五眼,凡夫肉眼,阿那律天眼]。十界,十方法界,也可以講十法界。這五眼:肉眼、天眼、聲聞、菩薩、佛眼。凡夫肉眼,阿那律天眼,[阿難仗承佛力慧眼,菩薩法眼,如來佛眼]。
[五眼頌雲:天眼通非礙],天人可以看得更遠,他沒有障礙。而我們的[肉眼礙非通],凡夫的肉眼只有障礙,他沒辦法像天眼這樣通達。[法眼唯觀俗],如果你要認識這個正法,緣起的法,就要觀俗谛,[俗]就是緣起。[慧眼了知空],就是性空,看到諸法畢竟空,就是[真谛]。法眼唯觀俗谛,就是法眼是觀種種差別相,緣起如幻;而慧眼是了知空,也就是真谛。[佛眼如千日,照異體還同],[異]就是萬法差別,千差萬別的萬法叫做異。能照千差萬別的萬法,但是,體卻是相同,叫做體還同。就是照了千差萬別的萬法,但是,如來藏性的體性還是平等一相。[同是如來藏,清淨本然平等一相。明法界內,無處不含容]。
經文,[阿難!且吾與汝,觀四天王所住宮殿,中間遍覽,水、陸、空行,雖有昏明,種種形像,無非前塵,分別留礙]。
阿難!你跟我去觀看四天王所住的宮殿,中間遍覽水、陸地、空,雖然有種種昏明、昏暗,種種形像,怎麼樣?無非是前塵,分別留礙。就是都是假相,在讓你執著,來障礙你的如來藏性,叫做無非前塵,分別留礙,沒有一樣都不是緣起的假相。而我們對緣起的假相,空無自性的假相,執以爲實,這個就是衆生痛苦的致命傷,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,我們一切衆生都是這樣子的。所以,每一種夢想都有黑暗的一面;每一種幻想,都必須經過殘酷的覺醒,就是這個道理。生命只有一種工作要做,就是提早覺悟,提早覺悟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你還是要趕快修行!
[此列所見,獨約當機,現量所親見之境。謂言以上聖凡諸見,姑勿論耳],就不要談,暫且不要去論斷。[就吾與汝,觀四天王所住宮殿,在須彌山腰,離地四萬二千由旬]。有的人看到這個就問說:師父!佛爲什麼要這樣講呢?注解爲什麼要這樣講呢?我說:記得!佛當時在世的時候,並沒有什麼叫做衛星;也沒有什麼整個地球的地理來定位,給它名相、外詞。我們今天看的這個世界地圖,還有地球儀,是因爲人類發展到了十八、十九、二十、二十一世紀,科學更發達了,天文更發達了。所以,用這個人造衛星一照,就很清楚了!有的人還搞不清楚爲什麼要弄衛星,衛星什麼意思?解釋一下,就把你們當作小學生了。爲什麼要常常講衛星呢?地球是圓的,一邊是美國,一邊是臺灣。如果信號這樣直接從美國發到臺灣,有高山、水,沒有辦法穿透!也沒有辦法穿透這個地心,所以,在一定的高度發射這個衛星,這個電波一上去,就下來。我們現在的衛星就是這個,這個波先送到天上去,再送下來。它就不會有高山、大海的阻隔,就是這個意思。常常講到:法界衛星、佛界衛星,那是什麼意思呢?衛星就是要去買人家的頻道。知道嗎?所以,我們這個節目,在中國大陸、新加坡、印尼都看得到,法界還有佛衛。印尼的法師就說:喔!現在的電視,看到師父的節目,看得非常清楚!什麼叫衛星?就是把信號送到天空上去,那就沒有障礙了,然後再射下來。那主不管你距離幾千公裏、幾萬公裏,都沒關系!如果你有高山的障礙,影像就不會清楚,衛星現在是非常方便。
佛當時在世的時候,我們一定要了解,不是象我們現在的地圖,所以,佛就當機者所能了解的,他就講當時的地理位置。譬如:須彌山在哪裏,佛教到現在都在诤論,我就跟他講:須彌山指的就是喜馬拉雅山,印度當時在喜馬拉雅山的南邊嘛。世尊怎麼會講一個凡夫看不到的地方,來講經說法呢。須彌山高的嘛,繞這個日月,在佛經講是日月,一邊日,一邊月亮,須彌山在中間高高的。是就人類那個時候,所能理解天文地理來講的,佛早就知道,只要定位,它是相對的,相對的襯托東邊、南邊、西邊、北邊的,它是相對性的東西,只是互相定位,方便說出來的位置。因此,看到這個:觀四天王所住宮殿,在須彌山腰,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喜馬拉雅山。如果要這樣講的話,就會變成說,佛陀所講的跟現在很難配合。說:喜馬拉雅山的山腰,哪裏有四天王所住的宮殿?諸位!這個四天王所住的宮殿,不是肉眼看得到的。人死了以後,要轉生成天界的時候,是清淨四大轉換的,他不是這個肉身,要弄得很清楚!四天王,忉利天,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是釋提桓因,就是玉皇大帝。如果我們死了有福報,要轉成玉皇大帝,那個時候的色身,跟我們現在色身也不一樣。那個時候是微細的四大所構成的,我告訴你:天人的體重不到我們一件衣服、薄紗的重量,都沒有!身高幾百丈,不是像我們人這麼一點點,我也是超過五尺,五尺二寸半。所以,在這個地方,很多人會弄不清楚,四天王所住的宮殿在須彌山腰,這須彌山又叫做喜馬拉雅山,可是我們肉眼看不到。再來,離地四萬二千由旬,看起來又是很納悶。我們說:一由旬四十裏,印度當時候所用的由旬,又跟我們現在的公裏又不一樣。當時地理尺寸,要完全配合現在的尺寸size來講,非常困難!所以,佛陀當時在世,就大家所能理解的,方便的講,只能這樣子。我們也方便看一下就行,不必太執著于文字。
[東方持國天王,居黃金埵];[埵]就是地。[南方增長天王,居琉璃埵;西方廣目天王,居白銀埵;北方多聞天王,居水晶埵,而齊日月]。就是跟日月平。這佛當時候方便說啦![中間遍覽者:忉利天之下,大地之上,周遍曆覽,有情之類,有水居、陸處、空行諸衆生,無情之處,有山、河、大地、虛空、諸境界,雖有晦昧而昏暗者,晴霁而明朗者,種種形像,差殊不一,無非眼前塵境,所分別之相,種種滯留隔礙也。初標定能所竟]。要你體悟就是說:凡所有相,都是虛妄,種種的形象,都會讓你執著。爲什麼分別留礙呢?無非前塵,分別留礙,前塵就是這些外在的塵境,只是緣起、生滅無常、不實在的,而它卻會讓你起分別心、執著,變成一種隔閡。你所分別的種種相,就會變成種種的執著和分別,而它不是實在的。
[巳二 就中揀擇]
[汝應于此分別自他,今吾將汝,擇于見中誰是我體?誰爲物象]?
在這裏就是要做一下筆記了,否則看不懂。汝應于此,你現在應當好好的觀照一下。[分別]底下加叁個字:什麼是,分別什麼是[自],就是見性;[他]就是物象,這句話的意思:汝應于此分別,什麼是見性?什麼是我們能緣的見性?什麼是被我們所緣的物象,要先分清楚能跟所,才不會混亂![自]就是自己的見性,[他]就是物象。今吾將汝,現在我,[我]就是佛陀。[將汝]下加四個字:現前所見;現在將汝現前所見,所見就是種種的前塵,怎麼樣?擇于見中,就是:要汝自己選擇;要你用智慧冷靜一下自己選擇。擇于見,這個[見]很重要,這個見包括:何者是能見?何者是所見?這個[見]包括能所二個角度。這個[見]變成有能所。整句的意思就是說:今吾將汝,擇于見中,我現在把你現前所見到的,你要冷靜,自己用智慧決擇,何者是能見?何者是所見?要仔細分別清楚,誰是我體?誰爲物象?誰是我[能見之見]體?誰爲[我所見之]物象?這樣就非常清楚了,我所見之物象。
現在你應當在這個地方,就在這個地方,分別什麼是你的自性?什麼是外在的物象?今汝將吾,現前所見的一切,要你自己智慧來選擇能見與所見,好好的仔細分別,誰是我能見之能體?誰爲我所見之物象?這一定要分能所分得很清楚,不可以混亂!
[物見本來不雜],何者是物,何者爲見?本來就不可以混亂,這樣才有辦法建立有情世界和器世間。[阿難先疑混雜,故佛欲令自己揀擇,自驗自知,自可不疑。應字平聲,謂汝當于此能見所見之中,分別誰自誰他,自即見性,他指物象。吾今將汝擇于見中四句,吾是佛自稱,將汝將字,文意稍難領會;今不作別解,謂現今吾將汝現前所見,要汝自己揀擇,于能見所見之中,仔細分別,誰是我能見之見體?誰爲我所見之物象]?就是能見的見體跟所見的物象,一定要分清楚,叫做[令能所分明不混]。所以,這一段叫顯見不雜,這一段在解釋這個,能見跟所見是不同的。[自然得知汝之真性矣。二就中揀擇竟]。你能夠在這個能見的見性跟所見的物象分得很清楚,那麼,就能夠體悟真心是什麼。
[巳叁 物見分明 (分四)]
物見分明就是能、所,物、見,[物]是指物相;[見]是見相,是很清楚分開的,一個是所,一個是能,物是所見,見性是能見,這個能所一定要分清楚。所以,一定要在能見的見性下功夫修行。
[午初 正明物不是見]
[二 正明見不是物]
[叁 反辨見不是物]
[四 反辨物不是見 今初]
[阿難!極汝見源,從日月宮,是物非汝;至七金山,周遍谛觀,雖種種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五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