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指師父、師家。什麼是主中主呢?就是師家、師父接引他的徒弟、學人的時候,立于其本分的立場,站在他的本分的立場,展開獨立、活潑、不挽常格的方法。因爲一落入語言、文字,他就會有一個格局束縛,就是意識型態。無論他怎麼走,無論他怎麼講,只要學經教,他就是很容易落入那個格、常格,就是意識心;用意識心要去推測佛陀的境界,不可能!可是,沒有語言、文字,就沒有善巧方便、就更難了。

  諸位!在座有幾個是六祖那一種根性的?沒有了!現在是什麼時代了。反過來,如果師父一心一意想接這個徒弟,就是學人;但是,不善于破除學人的執著,以令其返回本分的立場,這個叫做主中賓。主中賓就是師父教導徒弟方法不對,不能叫他自己回光返照,不能叫他見自性才是你真正所擁有的,師父只是增上緣。師父不會教化,不能讓徒弟回歸到他的立場來講法,叫做主中賓。就像佛陀在這個《大般涅槃經》裏面講,說:講經說法的人,或者是一個上師;或者是我們講的活佛;或者是禅師;或者是叫做轉大*輪的法師,一定要了解佛陀這個比喻。佛陀比喻:一個小孩子在吃奶的時候,這個母親一定要知道這個小孩子、小寶寶、小baby,他到底要喝多少份量的奶?喝一點,他可以吸收。如果這個母親他不懂,爲了孩子快快長大,白天也灌、晚上也灌、半夜也灌牛奶,這個孩子不但不能吸收、消化,同時會吐出來,嘔吐吐出來。師父在教化衆生,要針對根器,同時要適可而止,如果講的法很深、很艱澀,同時又不會講解,它就會變成說:我要你好。就一直灌這個牛奶……灌到這個小朋友嘔吐、拉肚子,送醫院急診。本來喂奶是一件好事,但是,不懂得掌控時節、因緣,也不了解小孩子、小baby的這個食量是多是少,就是這樣子。

  一個講經說法的人,一個站在臺上的人,一定要領會佛陀的這個心法。大悟,他才辦法萬法皆通,隨手拈來,都是自己家裏的本性的東西。如果沒有見性,他說法就會變成:講到這一邊,就失去那一邊;講到那一邊,就失去這一邊。有一個學中觀的來拜訪師父,說:師父!聽說你大悟!我說:不敢,那是你恭維!我沒什麼修行,很平凡!我說:那你修什麼宗的?她說:我學中觀。我說:那中觀是什麼?他說:中觀就是不來不去,不一不異,不增不減。喔!八不中觀,中道的思想。他問說:請問師父!那您認爲中觀是什麼?我說:一觀也沒有,叫做中觀,哪來的觀呢?有觀就有能所,見就是性,無性不能見,諸法當體即空,能觀什麼?止無可止,你要止到什麼時候?你要觀到什麼時候?所謂不來不去、不一不異、不增不減,那是方便說,萬境本一如,何來增減相呢?何來住不住呢?性相本一如,何來來去、生滅、增減的東西?什麼是中觀?一觀也沒有,叫做中觀。他好象突然大悟:哇!這是我聽過最震撼的答案!好吧!你慢慢來,年輕人不簡單,能夠朝向菩提之道,師父也贊歎你!他就非常高興,適得其所。所以,這個主中賓就是說:師父不懂得教化徒弟,就一直講…就像有一個師父,在打佛七,有一個大學生走過去,他就這樣子,他說:你進來念佛啊!那大學生說:我爲什麼要念佛?說:要往生極樂世界啊!說:極樂世界誰看到?

  一個弘法的人,你要讓知識份子服了你,絕對沒有辦法,你要叫他說:你要念南無阿彌陀佛,你要去極樂世界,他就會心服口服的啊,這個知識份子、大學生是很刁鑽的,很不容易降伏的!所以,在佛教界裏面,各種法師都需要啊!每一個法師,在某一個時間、空間都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!佛教不是否定對方,變成肯定自己的力量;佛教是尊重對方,同時解脫自己,叫做佛教,我們不能弄錯方向。所以,我們一再的教育這些法師和護法居士大德:佛教是咱們自己的,佛教超越一切種族對立;超越一切政治立場;超越國界的,佛教講: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的,爲什麼佛教徒不團結、不合作,可以隨便的毀謗、批評一個法師,這個是誰教的?佛有這樣教導嗎?沒有啊。你修各守各派,佛都贊歎的,修我們自己的行。知道吧。

  好!底下我們講主中主,這個曹洞宗所立的四賓主之一,[主]就是正體,指正、體、理,正就是對偏講的;體是對用講的;理就是對事相講的。所以,這個主中主是說理之本體並非直接顯現于日常之事相上。意思是說:心法是沒有辦法表達的,完全超越一切表相的意思。所以,前面的主中賓是說:師父不懂得教導徒弟,單刀直入,講到心法,叫他回光返照,你就是佛!不懂!叫做主中賓。這個主中主就很厲害,不借一切表相,不離一切表相,單刀直入叫你見性,叫你今生今世就得以成就!

  有一個法師來到我這,講來講去,他就說:哪一宗最殊勝,某一宗最殊勝。我就跟他講:淨土宗念佛,可以離開佛的心嗎?不行!禅宗參禅,可以離開佛的心嗎?也不行!天臺宗的叁止叁觀,可以離開佛的心嗎?也不行!《華嚴經》的一真法界、海印叁昧,可以離開佛的心嗎?不行!啊?唯識學、相宗、性宗、八大宗派能離開佛的心嗎?不行!八大宗派都不能離開佛的心,那你說:哪一宗比較殊勝?哪一宗可以不必回歸到佛性?哪一宗可以不回歸到佛的心,可以修行呢?淨土宗:若一日乃至七日,對不對?一心不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,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,這怎麼解?一心不亂這怎麼解?一心不亂就是佛的心,這個能離開佛性嗎?我們不要誤認爲心外有法,心外是絕對沒有法的。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,佛已經講得很清楚了: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!諸位!佛可以離開你的心性上去抓嗎?去追嗎?不可以的!所以,修行一定要在心性上下功夫!心性上下功夫還有很重要的意義,就是降伏自我。

  [端師子頌曰:八還之教垂來久,自古宗師各分剖,直饒還得不還時,也是蝦跳不出鬥]。解釋一下:八還之教垂來久,八還就是前面講的,八還之教意思就是:佛陀的教法、教義,來到咱們中國已經很久了,已經教化我們很久了。自古宗師各分剖,各分剖就是用自己的見解,也就是說:用意識心來分別,或者用語言、文字,各個來剖析這八還之教。自古宗師各分剖,用各人的見解,來分剖八還之教,就是佛的教化。直饒還得不還時,[直饒]就是就算是;[還得]就是一直談到;不還時,就算你一直談論,談到無還時,意思就是:讓你用語言、文字一直在討論,討論到什麼?[無還]就是指不生滅。這一句話就是:不是以心印心,就是用語言、文字要一直剖析那個八還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,這個佛陀的寂滅涅槃的教法。就算你用生滅的語言、文字一直去討論到說這個叫做無還處,也是蝦跳不出鬥,意思就是:沒有見性的人,就是跳不出語言、文字的範疇,[鬥]是指語言、文字跟意識型態。就是沒有開悟的大徹大悟的人,無論用什麼語言、文字去強調佛陀的那一顆心,你就是摸不著門,抓不到重點,你也不知道,因爲他沒有內證的功夫,是指沒有證量。

  [阿難,汝鹹看此諸變化相,吾今各還本所因處]。

  [能見是一,所見不一之相],能見就是每一個人的見性;所見就是千差萬別。[鹹在一見之中,故曰鹹看此諸變化相]。鹹看意思是你要用平等心去看看,同時看。[相以變化稱者],爲什麼相是以變化稱?因爲它是生滅、是無常;它是緣起、是緣滅。[自無而有],釋迦牟尼佛講了一句話,是特別特別的重要!什麼特別重要?諸法從畢竟無,變爲畢竟有。就是說:我們用現在的語言,隨師父的語言,一直退回去你就知道,什麼是諸法從畢竟無,變爲畢竟有。我們現在是一個人;我們退回十年前、二十年前,再退回去父母還沒出生我們之前。好!再退回到一百年、一萬年、一億年;再退回四十六億年,往前,沒有地球的。四十六億年前,沒有地球的。這個地球是太陽系爆炸散開來,星球再不斷的撞擊在一起……因爲引力的關系。那麼,其它的地方就射向月球。你看月球的表面爲什麼坑坑洞洞?就是幾十億年前,它這個隕星一直撞。地球也是這樣,一直撞擊,熔岩一直加大,撞進來的時候高溫,地球就加大。地球不是本來有的,是太陽系初構成,本來是碎片,碎片撞擊在一起,因爲旋轉的力量,再經過四十六億年的風化、切割越來越大,變成橢圓形,變成今天地球的風貌,我們還以爲真的有山、有水、有樹林,不知道這是從物質的世界演變地、水、火、風,四大融合再繼續演變,到今天變成這樣子地球的面貌。我們還一直誤認爲,這個地球是真實性的,叫做自無而有。而我們人類也不過是百年,就是刹那之間,他就會消失。衆生就是:本來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一切相;現在緣起,就變成什麼相都有。[謂之變,雖有若無,謂之化,顯其不實也。吾今各還本所因處:以上八相,各有所因,本因何處而來,還之何處]。

  [雲何本因?阿難!此諸變化,明還日輪,何以故?無日不明,明因屬日,是故還日]。

  佛陀在解釋無還的道理。說:是什麼本因呢?本因就是原因,來自于何處。阿難!這種種的變化就以明相來講,明相是來自于太陽,所以回歸,把它歸還太陽。所以,無日不明,沒有太陽就沒有明相了。明因屬日,是故還日,把它歸還。[上科雲:諸相各有本因;此科征釋本因,謂明相當還日輪,以日是明相本因,以是之故,還之于日]。因爲日就是明相的本因。

  [暗還黑月通還戶牖,壅還牆宇,緣還分別,頑虛還空,郁士孛還塵,清明還霁,則諸世間,一切所有,不出斯類]。

  暗還黑月,爲什麼會暗?因爲黑月,沒有光線。通是因窗戶和門;壅是因爲牆壁、四周圍;[緣]就是能見的見緣,見緣還分別心,[緣]上面加一個字:[見]緣還歸于分別心;分別就加一個[心],這個意思就更清楚。頑虛還空,爲什麼有頑虛?是因爲虛空的同相。郁士孛還塵,[郁]就是氣屯積;[士孛]就是灰沙飛揚。就是因爲還塵。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