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指师父、师家。什么是主中主呢?就是师家、师父接引他的徒弟、学人的时候,立于其本分的立场,站在他的本分的立场,展开独立、活泼、不挽常格的方法。因为一落入语言、文字,他就会有一个格局束缚,就是意识型态。无论他怎么走,无论他怎么讲,只要学经教,他就是很容易落入那个格、常格,就是意识心;用意识心要去推测佛陀的境界,不可能!可是,没有语言、文字,就没有善巧方便、就更难了。

  诸位!在座有几个是六祖那一种根性的?没有了!现在是什么时代了。反过来,如果师父一心一意想接这个徒弟,就是学人;但是,不善于破除学人的执着,以令其返回本分的立场,这个叫做主中宾。主中宾就是师父教导徒弟方法不对,不能叫他自己回光返照,不能叫他见自性才是你真正所拥有的,师父只是增上缘。师父不会教化,不能让徒弟回归到他的立场来讲法,叫做主中宾。就像佛陀在这个《大般涅槃经》里面讲,说:讲经说法的人,或者是一个上师;或者是我们讲的活佛;或者是禅师;或者是叫做转大*轮的法师,一定要了解佛陀这个比喻。佛陀比喻:一个小孩子在吃奶的时候,这个母亲一定要知道这个小孩子、小宝宝、小baby,他到底要喝多少份量的奶?喝一点,他可以吸收。如果这个母亲他不懂,为了孩子快快长大,白天也灌、晚上也灌、半夜也灌牛奶,这个孩子不但不能吸收、消化,同时会吐出来,呕吐吐出来。师父在教化众生,要针对根器,同时要适可而止,如果讲的法很深、很艰涩,同时又不会讲解,它就会变成说:我要你好。就一直灌这个牛奶……灌到这个小朋友呕吐、拉肚子,送医院急诊。本来喂奶是一件好事,但是,不懂得掌控时节、因缘,也不了解小孩子、小baby的这个食量是多是少,就是这样子。

  一个讲经说法的人,一个站在台上的人,一定要领会佛陀的这个心法。大悟,他才办法万法皆通,随手拈来,都是自己家里的本性的东西。如果没有见性,他说法就会变成:讲到这一边,就失去那一边;讲到那一边,就失去这一边。有一个学中观的来拜访师父,说:师父!听说你大悟!我说:不敢,那是你恭维!我没什么修行,很平凡!我说:那你修什么宗的?她说:我学中观。我说:那中观是什么?他说:中观就是不来不去,不一不异,不增不减。喔!八不中观,中道的思想。他问说:请问师父!那您认为中观是什么?我说:一观也没有,叫做中观,哪来的观呢?有观就有能所,见就是性,无性不能见,诸法当体即空,能观什么?止无可止,你要止到什么时候?你要观到什么时候?所谓不来不去、不一不异、不增不减,那是方便说,万境本一如,何来增减相呢?何来住不住呢?性相本一如,何来来去、生灭、增减的东西?什么是中观?一观也没有,叫做中观。他好象突然大悟:哇!这是我听过最震撼的答案!好吧!你慢慢来,年轻人不简单,能够朝向菩提之道,师父也赞叹你!他就非常高兴,适得其所。所以,这个主中宾就是说:师父不懂得教化徒弟,就一直讲…就像有一个师父,在打佛七,有一个大学生走过去,他就这样子,他说:你进来念佛啊!那大学生说:我为什么要念佛?说:要往生极乐世界啊!说:极乐世界谁看到?

  一个弘法的人,你要让知识份子服了你,绝对没有办法,你要叫他说:你要念南无阿弥陀佛,你要去极乐世界,他就会心服口服的啊,这个知识份子、大学生是很刁钻的,很不容易降伏的!所以,在佛教界里面,各种法师都需要啊!每一个法师,在某一个时间、空间都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!佛教不是否定对方,变成肯定自己的力量;佛教是尊重对方,同时解脱自己,叫做佛教,我们不能弄错方向。所以,我们一再的教育这些法师和护法居士大德:佛教是咱们自己的,佛教超越一切种族对立;超越一切政治立场;超越国界的,佛教讲: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的,为什么佛教徒不团结、不合作,可以随便的毁谤、批评一个法师,这个是谁教的?佛有这样教导吗?没有啊。你修各守各派,佛都赞叹的,修我们自己的行。知道吧。

  好!底下我们讲主中主,这个曹洞宗所立的四宾主之一,[主]就是正体,指正、体、理,正就是对偏讲的;体是对用讲的;理就是对事相讲的。所以,这个主中主是说理之本体并非直接显现于日常之事相上。意思是说:心法是没有办法表达的,完全超越一切表相的意思。所以,前面的主中宾是说:师父不懂得教导徒弟,单刀直入,讲到心法,叫他回光返照,你就是佛!不懂!叫做主中宾。这个主中主就很厉害,不借一切表相,不离一切表相,单刀直入叫你见性,叫你今生今世就得以成就!

  有一个法师来到我这,讲来讲去,他就说:哪一宗最殊胜,某一宗最殊胜。我就跟他讲:净土宗念佛,可以离开佛的心吗?不行!禅宗参禅,可以离开佛的心吗?也不行!天台宗的三止三观,可以离开佛的心吗?也不行!《华严经》的一真法界、海印三昧,可以离开佛的心吗?不行!啊?唯识学、相宗、性宗、八大宗派能离开佛的心吗?不行!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佛的心,那你说:哪一宗比较殊胜?哪一宗可以不必回归到佛性?哪一宗可以不回归到佛的心,可以修行呢?净土宗:若一日乃至七日,对不对?一心不乱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,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,这怎么解?一心不乱这怎么解?一心不乱就是佛的心,这个能离开佛性吗?我们不要误认为心外有法,心外是绝对没有法的。如来者,即诸法如义,佛已经讲得很清楚了: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!诸位!佛可以离开你的心性上去抓吗?去追吗?不可以的!所以,修行一定要在心性上下功夫!心性上下功夫还有很重要的意义,就是降伏自我。

  [端师子颂曰:八还之教垂来久,自古宗师各分剖,直饶还得不还时,也是虾跳不出斗]。解释一下:八还之教垂来久,八还就是前面讲的,八还之教意思就是:佛陀的教法、教义,来到咱们中国已经很久了,已经教化我们很久了。自古宗师各分剖,各分剖就是用自己的见解,也就是说:用意识心来分别,或者用语言、文字,各个来剖析这八还之教。自古宗师各分剖,用各人的见解,来分剖八还之教,就是佛的教化。直饶还得不还时,[直饶]就是就算是;[还得]就是一直谈到;不还时,就算你一直谈论,谈到无还时,意思就是:让你用语言、文字一直在讨论,讨论到什么?[无还]就是指不生灭。这一句话就是:不是以心印心,就是用语言、文字要一直剖析那个八还不生不灭,不来不去,这个佛陀的寂灭涅槃的教法。就算你用生灭的语言、文字一直去讨论到说这个叫做无还处,也是虾跳不出斗,意思就是:没有见性的人,就是跳不出语言、文字的范畴,[斗]是指语言、文字跟意识型态。就是没有开悟的大彻大悟的人,无论用什么语言、文字去强调佛陀的那一颗心,你就是摸不着门,抓不到重点,你也不知道,因为他没有内证的功夫,是指没有证量。

  [阿难,汝咸看此诸变化相,吾今各还本所因处]。

  [能见是一,所见不一之相],能见就是每一个人的见性;所见就是千差万别。[咸在一见之中,故曰咸看此诸变化相]。咸看意思是你要用平等心去看看,同时看。[相以变化称者],为什么相是以变化称?因为它是生灭、是无常;它是缘起、是缘灭。[自无而有],释迦牟尼佛讲了一句话,是特别特别的重要!什么特别重要?诸法从毕竟无,变为毕竟有。就是说:我们用现在的语言,随师父的语言,一直退回去你就知道,什么是诸法从毕竟无,变为毕竟有。我们现在是一个人;我们退回十年前、二十年前,再退回去父母还没出生我们之前。好!再退回到一百年、一万年、一亿年;再退回四十六亿年,往前,没有地球的。四十六亿年前,没有地球的。这个地球是太阳系爆炸散开来,星球再不断的撞击在一起……因为引力的关系。那么,其它的地方就射向月球。你看月球的表面为什么坑坑洞洞?就是几十亿年前,它这个陨星一直撞。地球也是这样,一直撞击,熔岩一直加大,撞进来的时候高温,地球就加大。地球不是本来有的,是太阳系初构成,本来是碎片,碎片撞击在一起,因为旋转的力量,再经过四十六亿年的风化、切割越来越大,变成椭圆形,变成今天地球的风貌,我们还以为真的有山、有水、有树林,不知道这是从物质的世界演变地、水、火、风,四大融合再继续演变,到今天变成这样子地球的面貌。我们还一直误认为,这个地球是真实性的,叫做自无而有。而我们人类也不过是百年,就是刹那之间,他就会消失。众生就是:本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一切相;现在缘起,就变成什么相都有。[谓之变,虽有若无,谓之化,显其不实也。吾今各还本所因处:以上八相,各有所因,本因何处而来,还之何处]。

  [云何本因?阿难!此诸变化,明还日轮,何以故?无日不明,明因属日,是故还日]。

  佛陀在解释无还的道理。说:是什么本因呢?本因就是原因,来自于何处。阿难!这种种的变化就以明相来讲,明相是来自于太阳,所以回归,把它归还太阳。所以,无日不明,没有太阳就没有明相了。明因属日,是故还日,把它归还。[上科云:诸相各有本因;此科征释本因,谓明相当还日轮,以日是明相本因,以是之故,还之于日]。因为日就是明相的本因。

  [暗还黑月通还户牖,壅还墙宇,缘还分别,顽虚还空,郁士孛还尘,清明还霁,则诸世间,一切所有,不出斯类]。

  暗还黑月,为什么会暗?因为黑月,没有光线。通是因窗户和门;壅是因为墙壁、四周围;[缘]就是能见的见缘,见缘还分别心,[缘]上面加一个字:[见]缘还归于分别心;分别就加一个[心],这个意思就更清楚。顽虚还空,为什么有顽虚?是因为虚空的同相。郁士孛还尘,[郁]就是气屯积;[士孛]就是灰沙飞扬。就是因为还尘。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