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▪P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因为有尘,所以有郁士孛;因为有郁士孛,所以有尘,还归于尘。清明还霁,雨过天晴就是霁。则诸世间,一切所有,不出斯类。[此中顽虚还空,郁士孛还尘],郁士孛就是现象,尘就是体。[足证前之体相颠倒,其余例上可知。以此八相类推,则诸世间,一切眼家所对之色尘,皆有可还,不出斯类。三备彰八相皆还竟]。把这个种种的八相,回归到它本来的位置,见精无所还。

  [未四 独显见性无还]

  [汝见八种见精明性,当欲谁还?何以故?若还于明,则不明时,无复见暗;虽明暗等,种种差别,见无差别]。

  这一段对初学佛法来讲,完全是无字天书,根本就完全听不懂,非常困难!根本就不了解尘自生灭,自性本空的道理,因为他实在没有办法理解跟体会是什么。说:汝见八种见精明性,八种就是八种之相,但是,同时见精明性当欲谁还?被你看到的八种之相,同时有存在能见的见精明性,这个见精明性,是欲还哪里呢?意思是说:你看到了这八种相的见精明性,要还谁呢?为什么?见精明性,若还于明,则不明时,无复见暗。把笔放下来,注意听:这句弄清楚,后面就方便了。现在文殊讲堂有电灯,开着灯光,对不对?对!看得到明相、看得到师父、看得到佛像。现在眼睛不必闭起来,如果我们把电灯全部关掉,你看到什么?看到暗。如果说:我们这个见精明性,是因为明亮而存在,那么现在亮的时候有见精明性,那灯光关掉以后,见精明性就会随明跑掉,对不对?因为见精明性如果是因为明而有,就会受到明影响。我们清净自性,如果受到光线影响,就变成光线有,才会明心见性嘛;可是,明心见性无关于光线、黑暗。所以,光线亮的时候,我们明心见性,见性一样在作用;当电灯全部关掉时候,你见性见到什么?见到暗,明跟暗都没有关碍我们的清净自性。何以故?若还于明,则不明时,无复见暗。还于明就是跟明跑掉了,用现在的语言就是说:如果说我们的见精明性是来自于明亮,那么,明亮没有了,跟明跑掉了,暗的时候来,就看不到暗。说:若还于明,则不明时,无复见暗。所以,明心见性无关于明暗,如果这个见精明性是跟明跑掉了,暗来,你看不到。所以,我们电灯开,看到亮;电灯关掉,我们也一样可以见到暗。如果见精明性跑掉了,暗来,你怎么会看得到暗?所以,清净自性无关于明暗,明心见性、见精明性也无关于明跟暗。所以,虽明暗等,种种差别,见精、见无差别。[见]就是见性,我们的见性根本就没有差别。因此我们不要在假相里面,分来去、生灭、增减、分大分小、青黄赤白,见性没有这个东西。

  [此正显见性无还,乃为真主人。谓汝能见八种之相,此见之精,即是妙明真性,无来无去,不生不灭,当欲从谁以俱还乎?谁字,即八相中随举哪一相。何以故起,是征释。设若见精还于明相,已随明相而去,则不明时,应无复见暗?汝今不然,虽明去暗来,通去塞来,异灭同生],[异]就是异相,异相灭了,则同相生,要不然这异灭同生,谁看得懂呢?异相灭了,则同相随之而生。[浊灭清生],浊相灭了,清相就产生。[所见之相,任从种种,千差万别,而能见之性,湛然盈满,如明镜当台,有物斯鉴,明来见明,乃至清来见清,昭然不昧],就是明显的样子,很明显的,见性不因为明暗。[凝然不动],这凝然不动就是心如如不动,心神专注的样子叫做凝然。所以,你修行一定要抓住重点,就是放下、无所住,无关于假相,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,就是告诉你: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所以,这个见性,就无关于任何的大小、长短、方圆、色泽,完全无关!也无关于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完全无关!也无关于明暗、通塞、统统无关!离一切相,即名诸佛。要进入佛的菩提里面,就必须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,叫做进入[无差无别,无往无还。本科独显见性无还竟。并前二如来力为破显竟]。

  [辰三 承前判决取舍]

  [诸可还者,自然非汝,不汝还者,非汝而谁]?

  种种可以归还的,来去的,自然不是你的清净自性。不汝还者,非汝而谁?不汝就是不由,由不得你,汝还,可以还的,[还]就是归还,不由汝可以归还的,非汝而谁?如果加三个字:非汝[之真性],而这个谁不是谁,要不然那是什么?就是你的真性啊!这句话是说:缘起的假相,是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[还]就是来跟去。说:这些假相都可以还,自然非汝,当然无关于你的见性,就是:不是你的真心了。所以,缘起的假相,自然不是你的见性、真心;但是,那个没有来去、生灭,那不是你的真心,又是谁呢?又是什么?意思就是叫你:你要直下承担,见就是性,你只要不动到多余的执着和分别。

  [首句,近指八相,远指六识。八相从缘而有,还之于缘,缘有则有,缘无则无;六识因尘而有,还之于尘,尘生则生,尘灭则灭,皆有可还,自然非汝常住不迁之真性]。这句话的总结就是:只要假相能引起你的烦恼的,那个就是意识心,不是真心。只要缘起的假相,内心引起你的不满、嫉妒、贪、瞋、痴,统统落入生灭意识心,因为它是离尘无自体性的。我们意识放下,坚持如如不动,不迁的真性就显现了,就在当下![汝当决定弃舍],就是充舍意识心,[而不须执吝矣],千万不可以执着这个意识心而不放。[云何汝先说,现以(用也)缘心],你现在用攀缘心来听法,又看到三十二相,[允所瞻仰],[允]就是实实在在。你为什么用攀缘心,攀缘说法之尘相?又看到三十二相?这实在是你所瞻仰的,[而犹恋恋不舍]!那个意识型态呢?今不生不灭的见精明性,[今此见精明性,明来见明,暗来见暗,不由汝以可还者,自然属汝自己,非汝之真性,而是谁耶]?要不然那是谁?这个就是你的真性啊!就是直下承担的意思。[汝当决定认取,而不可犹豫也]。

  学佛的人有几件事情,几种情形要下决定心的,一、你要决定深信因果;二、要决定放下意识型态,善恶事非对错,统统无关于我们的生死。第三、要决定用清净心,用涅槃的妙心修行,如果你下了这三种决定,一、凡所做事情不可违背因果,我告诉你:一辈子都幸福、快乐!第二、决定放弃所有的生灭意识型态,学习如如不动;如果你不学习如如不动,不是学佛,而是学魔啊!要不然最多只学二乘人,意识心不动,就像鱼被冷冻起来,这鱼被冷冻的时候,它游得比较慢,一点点,没有什么活力;但是,他没有断烦恼啊,有一天果报尽了以后,烦恼又起来!就像色界、无色界的众生,他就这样子了,意识暂时定一下,定在那边;可是,他不是用本性的定,用意识心的定;意识心的定一定起来,就像把鱼稍微冷冻一下,这个鱼变成没什么活力了,定在那边。等到这个冷冻的力量没有了,定力消失了,烦恼又起来,又起现行。所以,外道叫做不究竟,你怎么修都不能成佛!所以,恭喜诸位!今天能够坐在台下听楞严大法,决定成佛![云何汝先言,未敢认为本元心地,而起爱妄疑真之心],爱这个妄想意识心,而怀疑这一颗真心呢?叫做爱妄疑真,你还念念不舍你的妄想意识心,还怀疑你这一颗就是你的真心呢?[今闻如是破显,其疑根当可自拔矣。三承前判决取舍竟]。

  [辰四 结叹自述沦溺]

  [则知汝心,本妙明净。汝自迷闷,丧本受沦,于生死中,常被漂溺,是故如来,名可怜愍]!

  解释一下:则知你这一颗心,我们现在这颗心,本妙明净,本来是清净的,只是不会用,被这个假相、烦恼缠得团团转,从生到死,从来一句佛法都没听过!一个人的一辈子生命当中,一句佛法都没有听过,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,就是没有听过佛法的人!汝自迷闷,丧本受沦,[本]底下加二个字:真心;[沦]就是沉沦,丧失本有的真心,而受这个沉沦。于[烦恼]生死中,常被[无明妄心]漂溺,[漂溺]就是漂流、沉溺,就是沉没。我们说一个人溺水而死;我们溺在无明的妄心,而法身慧命被无明妄心沉溺而死亡。所以,我们虽然有无上的菩提真心,用不出来,没碰到大善知识,自己也没骨气,那个亲因缘始终无法显现。是故如来,名可怜愍!这一句话是佛陀很重要的启示!佛陀最多最多就是同情众生,永远不会伤害众生,这一句有很深的含义。佛陀最多的心态,就是同情、宽恕、理解、谅解对方,绝不用仇恨面对众生,都是用同情、宽恕。

  [则知二字,承上无还而言,则知汝之见性真心,虽随缘而恒不变。本字贯下妙明净,此三义本来现具根中,即生灭门中之本觉心]。我们前面讲的,此三义本来现具根中,也就是生灭门中之本觉心。[众生日用,不离这个,不为诸相所迁,非同缘心之离尘无体],不是像意识攀缘心,离尘无自体性,完全因境而有。[故曰:本妙;不为诸相所蔽,非同缘心之昏扰为性,故曰:本明;不为诸相所染,非同缘心之分别爱著,故曰:本净]。

  这个本妙、本明、本净,为什么要那个[本]字?本字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来面目,意思就是:你有权力做佛了,为什么要放弃?你有权力解脱,你本妙、本明、本净,清净自性跑到哪儿去了?为什么用不出来呢?因为被意识心掩盖。一件事情不愉快,今天不愉快、十天不愉快、十年还是不愉快;有的兄弟姐妹一语不合,一辈子都不愉快,有这么严重吗?佛法把它缩短成刹那之间。人与人之间,不愉快的事情常常有。记得!用最快的速度,处理你的烦恼和不愉快,你不愧是佛陀的弟子!如果这个不愉快,让它延长一天,你就多一天的无知;你让它多延长在刻,就是多无知一刻,那一年、十年就更不用讲了。有的人到死了,仍然醒不过来。

  真正一个修行人,真正一个念佛的人,是懂得心净则国土净的道理。修净土,好!诸位!净土法门以何为因?你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清净国土,今天讲得这么清楚,心净则国土净;不能说,你念南无阿弥陀佛,想要求生极乐世界,你的心怎么样?在大殿念南无阿弥陀佛,出来大殿跟人家吵架,要弄清楚呢!极乐世界要往生,你要有清净心的因,所以,你要念念提升正念,叫做往生极乐世界。往生极乐世界不是只有在大殿念南无阿弥陀佛,出去可以随便乱来呢,就可以起贪瞋痴,这个就是没有讲到重点。一般弘扬净土的就说:你要念佛,念佛,阿弥陀佛自然就会来接你!没错!但是,这一句不够圆满!你要念佛,但是要念念提升自己的正念,不要被烦恼所缠住,这个叫做真正的叫人家念佛。这一句出来以后,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心性;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没有烦恼;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妙;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明;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净。

  弘扬净土的,我也看过很多人写注解,他就是少了这一股力量,他只讲:你要好好念佛,再来,再来就等阿弥陀佛接引你啊;碰到一点小事耿耿于怀,晚上痛苦到睡不着,也不处理。你想想看,你现在活着,念南无阿弥陀佛,你一点小事,晚上都睡不着,你临命终,怎么办?你现在活着,都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,都不能控制你的本来的面目,让它出现,你如何在临命终作得了主?绝对没有办法,很难!我告诉你:很难!所以,往生是现在的事情,不是临命终。哪得说就期待明天、期待未来、期待临命终那一刻,而不处理现在。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;离世觅菩提,犹如觅兔角。弄清楚方向再修行!

  [迷闷者:执恡缘心,无智自解],[执恡]就是不舍。没有智慧自解,无法自己解。[具足本末不觉],本来也不觉,末也是不觉。[由是丧失本妙明净之觉心,此非失似失也。法身流转于五道,枉受沦溺]。[枉]就是我们轮回得很冤枉,我们人生痛苦得很冤枉。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,不了解生命,生命对我们来讲是一种惩罚,所以,我们活在冤枉当中,枉受沦溺,[于生死苦海之中,常被漂流沉溺,如怀珠乞丐,珠本不失,枉受贫穷,为可怜愍者]。每一个人本身都有一颗摩尼宝珠。[此科以见性无还而论,无往无还,挺物表而常住],[挺]就是超越、超出,超出一切。什么叫做物?就是缘起假相。超出一切缘起的表相、假相,[物表]就是假相,超出一切缘起的假相而常住,就是真心。真心是超越一切缘起缘灭的假相,而永恒存在的,亘古以来,不增不减,不来不去,不生不灭的。[亦四义中常义]。四义就是寂、常、妙、明,[五显见无还竟]。

  跟师父念,十番显见:显见是心,显见不动,显见不灭,显见不失,显见无还,显见不杂,显见无碍,显见不分,显见超情,显见离见。

  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