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因爲有塵,所以有郁士孛;因爲有郁士孛,所以有塵,還歸于塵。清明還霁,雨過天晴就是霁。則諸世間,一切所有,不出斯類。[此中頑虛還空,郁士孛還塵],郁士孛就是現象,塵就是體。[足證前之體相顛倒,其余例上可知。以此八相類推,則諸世間,一切眼家所對之色塵,皆有可還,不出斯類。叁備彰八相皆還竟]。把這個種種的八相,回歸到它本來的位置,見精無所還。

  [未四 獨顯見性無還]

  [汝見八種見精明性,當欲誰還?何以故?若還于明,則不明時,無複見暗;雖明暗等,種種差別,見無差別]。

  這一段對初學佛法來講,完全是無字天書,根本就完全聽不懂,非常困難!根本就不了解塵自生滅,自性本空的道理,因爲他實在沒有辦法理解跟體會是什麼。說:汝見八種見精明性,八種就是八種之相,但是,同時見精明性當欲誰還?被你看到的八種之相,同時有存在能見的見精明性,這個見精明性,是欲還哪裏呢?意思是說:你看到了這八種相的見精明性,要還誰呢?爲什麼?見精明性,若還于明,則不明時,無複見暗。把筆放下來,注意聽:這句弄清楚,後面就方便了。現在文殊講堂有電燈,開著燈光,對不對?對!看得到明相、看得到師父、看得到佛像。現在眼睛不必閉起來,如果我們把電燈全部關掉,你看到什麼?看到暗。如果說:我們這個見精明性,是因爲明亮而存在,那麼現在亮的時候有見精明性,那燈光關掉以後,見精明性就會隨明跑掉,對不對?因爲見精明性如果是因爲明而有,就會受到明影響。我們清淨自性,如果受到光線影響,就變成光線有,才會明心見性嘛;可是,明心見性無關于光線、黑暗。所以,光線亮的時候,我們明心見性,見性一樣在作用;當電燈全部關掉時候,你見性見到什麼?見到暗,明跟暗都沒有關礙我們的清淨自性。何以故?若還于明,則不明時,無複見暗。還于明就是跟明跑掉了,用現在的語言就是說:如果說我們的見精明性是來自于明亮,那麼,明亮沒有了,跟明跑掉了,暗的時候來,就看不到暗。說:若還于明,則不明時,無複見暗。所以,明心見性無關于明暗,如果這個見精明性是跟明跑掉了,暗來,你看不到。所以,我們電燈開,看到亮;電燈關掉,我們也一樣可以見到暗。如果見精明性跑掉了,暗來,你怎麼會看得到暗?所以,清淨自性無關于明暗,明心見性、見精明性也無關于明跟暗。所以,雖明暗等,種種差別,見精、見無差別。[見]就是見性,我們的見性根本就沒有差別。因此我們不要在假相裏面,分來去、生滅、增減、分大分小、青黃赤白,見性沒有這個東西。

  [此正顯見性無還,乃爲真主人。謂汝能見八種之相,此見之精,即是妙明真性,無來無去,不生不滅,當欲從誰以俱還乎?誰字,即八相中隨舉哪一相。何以故起,是征釋。設若見精還于明相,已隨明相而去,則不明時,應無複見暗?汝今不然,雖明去暗來,通去塞來,異滅同生],[異]就是異相,異相滅了,則同相生,要不然這異滅同生,誰看得懂呢?異相滅了,則同相隨之而生。[濁滅清生],濁相滅了,清相就産生。[所見之相,任從種種,千差萬別,而能見之性,湛然盈滿,如明鏡當臺,有物斯鑒,明來見明,乃至清來見清,昭然不昧],就是明顯的樣子,很明顯的,見性不因爲明暗。[凝然不動],這凝然不動就是心如如不動,心神專注的樣子叫做凝然。所以,你修行一定要抓住重點,就是放下、無所住,無關于假相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就是告訴你: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所以,這個見性,就無關于任何的大小、長短、方圓、色澤,完全無關!也無關于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完全無關!也無關于明暗、通塞、統統無關!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。要進入佛的菩提裏面,就必須平等心對待一切衆生,叫做進入[無差無別,無往無還。本科獨顯見性無還竟。並前二如來力爲破顯竟]。

  [辰叁 承前判決取舍]

  [諸可還者,自然非汝,不汝還者,非汝而誰]?

  種種可以歸還的,來去的,自然不是你的清淨自性。不汝還者,非汝而誰?不汝就是不由,由不得你,汝還,可以還的,[還]就是歸還,不由汝可以歸還的,非汝而誰?如果加叁個字:非汝[之真性],而這個誰不是誰,要不然那是什麼?就是你的真性啊!這句話是說:緣起的假相,是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[還]就是來跟去。說:這些假相都可以還,自然非汝,當然無關于你的見性,就是:不是你的真心了。所以,緣起的假相,自然不是你的見性、真心;但是,那個沒有來去、生滅,那不是你的真心,又是誰呢?又是什麼?意思就是叫你:你要直下承擔,見就是性,你只要不動到多余的執著和分別。

  [首句,近指八相,遠指六識。八相從緣而有,還之于緣,緣有則有,緣無則無;六識因塵而有,還之于塵,塵生則生,塵滅則滅,皆有可還,自然非汝常住不遷之真性]。這句話的總結就是:只要假相能引起你的煩惱的,那個就是意識心,不是真心。只要緣起的假相,內心引起你的不滿、嫉妒、貪、瞋、癡,統統落入生滅意識心,因爲它是離塵無自體性的。我們意識放下,堅持如如不動,不遷的真性就顯現了,就在當下![汝當決定棄舍],就是充舍意識心,[而不須執吝矣],千萬不可以執著這個意識心而不放。[雲何汝先說,現以(用也)緣心],你現在用攀緣心來聽法,又看到叁十二相,[允所瞻仰],[允]就是實實在在。你爲什麼用攀緣心,攀緣說法之塵相?又看到叁十二相?這實在是你所瞻仰的,[而猶戀戀不舍]!那個意識型態呢?今不生不滅的見精明性,[今此見精明性,明來見明,暗來見暗,不由汝以可還者,自然屬汝自己,非汝之真性,而是誰耶]?要不然那是誰?這個就是你的真性啊!就是直下承擔的意思。[汝當決定認取,而不可猶豫也]。

  學佛的人有幾件事情,幾種情形要下決定心的,一、你要決定深信因果;二、要決定放下意識型態,善惡事非對錯,統統無關于我們的生死。第叁、要決定用清淨心,用涅槃的妙心修行,如果你下了這叁種決定,一、凡所做事情不可違背因果,我告訴你:一輩子都幸福、快樂!第二、決定放棄所有的生滅意識型態,學習如如不動;如果你不學習如如不動,不是學佛,而是學魔啊!要不然最多只學二乘人,意識心不動,就像魚被冷凍起來,這魚被冷凍的時候,它遊得比較慢,一點點,沒有什麼活力;但是,他沒有斷煩惱啊,有一天果報盡了以後,煩惱又起來!就像色界、無色界的衆生,他就這樣子了,意識暫時定一下,定在那邊;可是,他不是用本性的定,用意識心的定;意識心的定一定起來,就像把魚稍微冷凍一下,這個魚變成沒什麼活力了,定在那邊。等到這個冷凍的力量沒有了,定力消失了,煩惱又起來,又起現行。所以,外道叫做不究竟,你怎麼修都不能成佛!所以,恭喜諸位!今天能夠坐在臺下聽楞嚴大法,決定成佛![雲何汝先言,未敢認爲本元心地,而起愛妄疑真之心],愛這個妄想意識心,而懷疑這一顆真心呢?叫做愛妄疑真,你還念念不舍你的妄想意識心,還懷疑你這一顆就是你的真心呢?[今聞如是破顯,其疑根當可自拔矣。叁承前判決取舍竟]。

  [辰四 結歎自述淪溺]

  [則知汝心,本妙明淨。汝自迷悶,喪本受淪,于生死中,常被漂溺,是故如來,名可憐愍]!

  解釋一下:則知你這一顆心,我們現在這顆心,本妙明淨,本來是清淨的,只是不會用,被這個假相、煩惱纏得團團轉,從生到死,從來一句佛法都沒聽過!一個人的一輩子生命當中,一句佛法都沒有聽過,這是生命中最大的不幸,就是沒有聽過佛法的人!汝自迷悶,喪本受淪,[本]底下加二個字:真心;[淪]就是沈淪,喪失本有的真心,而受這個沈淪。于[煩惱]生死中,常被[無明妄心]漂溺,[漂溺]就是漂流、沈溺,就是沈沒。我們說一個人溺水而死;我們溺在無明的妄心,而法身慧命被無明妄心沈溺而死亡。所以,我們雖然有無上的菩提真心,用不出來,沒碰到大善知識,自己也沒骨氣,那個親因緣始終無法顯現。是故如來,名可憐愍!這一句話是佛陀很重要的啓示!佛陀最多最多就是同情衆生,永遠不會傷害衆生,這一句有很深的含義。佛陀最多的心態,就是同情、寬恕、理解、諒解對方,絕不用仇恨面對衆生,都是用同情、寬恕。

  [則知二字,承上無還而言,則知汝之見性真心,雖隨緣而恒不變。本字貫下妙明淨,此叁義本來現具根中,即生滅門中之本覺心]。我們前面講的,此叁義本來現具根中,也就是生滅門中之本覺心。[衆生日用,不離這個,不爲諸相所遷,非同緣心之離塵無體],不是像意識攀緣心,離塵無自體性,完全因境而有。[故曰:本妙;不爲諸相所蔽,非同緣心之昏擾爲性,故曰:本明;不爲諸相所染,非同緣心之分別愛著,故曰:本淨]。

  這個本妙、本明、本淨,爲什麼要那個[本]字?本字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來面目,意思就是:你有權力做佛了,爲什麼要放棄?你有權力解脫,你本妙、本明、本淨,清淨自性跑到哪兒去了?爲什麼用不出來呢?因爲被意識心掩蓋。一件事情不愉快,今天不愉快、十天不愉快、十年還是不愉快;有的兄弟姐妹一語不合,一輩子都不愉快,有這麼嚴重嗎?佛法把它縮短成刹那之間。人與人之間,不愉快的事情常常有。記得!用最快的速度,處理你的煩惱和不愉快,你不愧是佛陀的弟子!如果這個不愉快,讓它延長一天,你就多一天的無知;你讓它多延長在刻,就是多無知一刻,那一年、十年就更不用講了。有的人到死了,仍然醒不過來。

  真正一個修行人,真正一個念佛的人,是懂得心淨則國土淨的道理。修淨土,好!諸位!淨土法門以何爲因?你想要往生極樂世界清淨國土,今天講得這麼清楚,心淨則國土淨;不能說,你念南無阿彌陀佛,想要求生極樂世界,你的心怎麼樣?在大殿念南無阿彌陀佛,出來大殿跟人家吵架,要弄清楚呢!極樂世界要往生,你要有清淨心的因,所以,你要念念提升正念,叫做往生極樂世界。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只有在大殿念南無阿彌陀佛,出去可以隨便亂來呢,就可以起貪瞋癡,這個就是沒有講到重點。一般弘揚淨土的就說:你要念佛,念佛,阿彌陀佛自然就會來接你!沒錯!但是,這一句不夠圓滿!你要念佛,但是要念念提升自己的正念,不要被煩惱所纏住,這個叫做真正的叫人家念佛。這一句出來以後,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心性;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沒有煩惱;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妙;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明;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本淨。

  弘揚淨土的,我也看過很多人寫注解,他就是少了這一股力量,他只講:你要好好念佛,再來,再來就等阿彌陀佛接引你啊;碰到一點小事耿耿于懷,晚上痛苦到睡不著,也不處理。你想想看,你現在活著,念南無阿彌陀佛,你一點小事,晚上都睡不著,你臨命終,怎麼辦?你現在活著,都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,都不能控製你的本來的面目,讓它出現,你如何在臨命終作得了主?絕對沒有辦法,很難!我告訴你:很難!所以,往生是現在的事情,不是臨命終。哪得說就期待明天、期待未來、期待臨命終那一刻,而不處理現在。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猶如覓兔角。弄清楚方向再修行!

  [迷悶者:執恡緣心,無智自解],[執恡]就是不舍。沒有智慧自解,無法自己解。[具足本末不覺],本來也不覺,末也是不覺。[由是喪失本妙明淨之覺心,此非失似失也。法身流轉于五道,枉受淪溺]。[枉]就是我們輪回得很冤枉,我們人生痛苦得很冤枉。人之所以痛苦,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,不了解生命,生命對我們來講是一種懲罰,所以,我們活在冤枉當中,枉受淪溺,[于生死苦海之中,常被漂流沈溺,如懷珠乞丐,珠本不失,枉受貧窮,爲可憐愍者]。每一個人本身都有一顆摩尼寶珠。[此科以見性無還而論,無往無還,挺物表而常住],[挺]就是超越、超出,超出一切。什麼叫做物?就是緣起假相。超出一切緣起的表相、假相,[物表]就是假相,超出一切緣起的假相而常住,就是真心。真心是超越一切緣起緣滅的假相,而永恒存在的,亘古以來,不增不減,不來不去,不生不滅的。[亦四義中常義]。四義就是寂、常、妙、明,[五顯見無還竟]。

  跟師父念,十番顯見:顯見是心,顯見不動,顯見不滅,顯見不失,顯見無還,顯見不雜,顯見無礙,顯見不分,顯見超情,顯見離見。

  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