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师父为什么一再强调:注意你的起心动念?就是这个道理。贪着于五欲六尘的人,是永远没办法见性的;如果一个人能够回光返照,虽然他见到的是第二月,就是能缘的这个意识心,虽然还不是真心;可是,已经接近真心了。懂得回光返照的人,他就有希望见到真月。

  [佛欲示无还之旨,先明见性,切近真心,且就阿难日用之见,分明指示,故曰:且汝现前见我之时,此见即是八识精明之体,元者本也];就是你看我的时候,其实带有真心,就是这个意思。你现在看,你阿难看,就是第八意识同时存在精时之体,只是你不悟而已!是这个含义。[故出其名曰:见精明元。即二根本中真本,识精元明是也。体即第八识见分,映在六根门头]:就是如如不动的心性,它会起作用。[在眼曰见精。在耳曰闻精;在鼻曰嗅精;在舌曰尝精;在身曰觉精;在意曰知精],这个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没有一处不是本来面目,只是你不悟。[本具精明之体],你要开采这个精明之体,记得!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,就见性;就见到了精明之体。如果我也懂得歇即是菩提;如果你也懂得知见立知,是无明本,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,这个精明之体就显现。[而有了境之用,但体受妄熏],这个妄熏就是妄执、妄分别、妄境,这个[妄]包括三种层次。

  就是受到这三股强大的虚妄熏习,所以,一直没办法觉悟。但是,我们如来藏性这个体,受到妄执、妄分别、妄境的熏习,[而有二种颠倒,见妄未除,精明尚欠于妙,故曰:虽非妙精明心]。这虽非妙精明心,就是告诉你:已经接近了,没关系,再继续用功![虽非二字暂抑之。而喻中,随即扬其切近于真,如捏目所见]。这个捏目是表法,比喻动念,就是无明,动到无明的这个微细的念头,就是捏目。如捏目所见[之第二月],就是多一层执着、多一层非别。[虽非真月,而与真月原无别体,但多一捏而已,放手即真];这句就告诉你:歇即是菩提,放下,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,不是说我今天来到大殿早课、晚课,在家居士在家做一个钟头、二个钟头的念佛持咒,就代表你出去可以跟人家大声的对骂。知道吧!真正的修行人是在大殿佛堂修行;去菜市场买菜也是修行;与人相处,也是修行,很多不知道,道场在心,不在固定的相状。如果你今天说:我来拜佛!好!没错。在这里大殿拜佛,那你出去呢?那你出去,佛在哪里?你要在这里才有佛,在这里大殿,佛才来接引,那你如果死在外面呢?谁来接引你?佛在心中。所以,真正修行人是:任何一种状态,任何一种时空,统统在修行。对人有礼貌,就是一种修行;口不出恶言,就是一种修行;到菜市场买菜,你看到千差万别的人模人样,那个就在警惕,这个就是在修行;你在你的公司行号看到众生相,这个就是在修行。要切记!说:佛在心中,听起来很简单。

  有一个女居士,来到这里,有一点狂妄。来这个大殿,我就跟女居士说:居士,居士!你去拜佛。这个女居士她懂一点皮毛,她就说:佛在心中。我就问她:心在哪里?所以,半桶子(半吊子)的,她就不懂得佛法,听到人家讲:佛在心中,人家继续再问,她就回答不出来了!有一个女居士,挂一条念珠,我看她佛法也不是懂很多。来到这里:师父!你们有没有《金刚经》?我说:有啊!我说:居士,你平常做什么?她说:(台语)阮(我)是修道人,阮(我)都诵《金刚经》。然后,我就问她说:你是修道人,道在何处?哑口无言,stop!她就两个眼睛这样(发直),还自己挂一条念珠。我一直叮咛说,印光大师讲:在家居士不要戴一条念珠,你老是讲不听。戴念珠表僧相啊!她也不懂,也没有人劝她,她就认为:诵诵经,这就是道,叫做修行!她不懂佛法,所以,没办法了!因此我们要了解,修行可不是那么简单!三年、五年、十年、二十年都不一定搞得通!所以,做人要谦虚一点,尤其是咱们修行人,更应当谦冲自牧,人家就说:哎呀,某某法师,你很有修行。我们应当这样回答:哎呀,惭愧!说:你今年贵庚?六十。说:你出家几年?出家人要这样回答:虚度四十。虚度就是:我空白的过了四十年,这听起来,对方也很舒服。不过你讲这句话,不是为了别人的赞叹而讲的。不能套用这种模式,变成喜欢别人再赞叹你一遍,这样子又是荣誉心、名利心在作崇。是由你肺腑之言,真的要谦虚,是这样子的,不是希望别人再赞叹一下。

  [非同水中月影,与真月有虚实之殊,天渊之隔]。不同于水中这个月影,跟真月有虚有实的差别,所以是天渊之隔。[以第一月,喻纯真无妄之妙精明心;第二月喻见精明元;水中月影,喻缘尘分别之识心。佛欲令人舍彼妄识,取此见精],加几个字更清楚,这一句话是很重要的,佛欲令人舍彼生灭妄识心,取此不生灭见精,[为本修因也]。本修因,它的重点就是:你修行下手处要对,你一定要保持如如不动,不取于心,才是真修行人。

  [问:阿难求索真心,佛何不指与纯真无妄之心,而乃指此带妄之见精耶?]为什么要带少许的妄来开示呢?干脆就讲真心啊![答:纯真之心,唯佛独证,等觉菩萨,犹有一分无明未破,真尚未纯,而况位居凡、小,离此凭何指示乎?譬如指矿说金],矿就是山中有矿,矿提炼就是纯金。[求金之人,若舍于矿,岂有真金可求]?这个矿还没有去掉污垢、冶炼以前,真金显现不出来。我们凡夫也是这样,没有经过一番修行,佛性显现不出来。[十番正示,二见翻显],二见就是真见跟妄见。[如销矿成金],就是你一定要放下妄见,妄见就是生灭意识心,你才能见到真见,就是你才有纯金可得,用心性修行。[其金一纯,则光明焕发矣!从上诸祖,皆本佛意,多于六根门头,接引学人,竖臂擎拳,一棒一喝,无非欲令学人,亲向自身中,识取本来面目。慎勿因此有虽非妙精明句,遂疑见精,以为全妄],见精就是说:带有少妄的第八意识,认为那个是妄,[不敢认取也。初指喻见精切真竟]。把第八意识少量的妄除掉,就是见精,不需要疑惑,就是!第八意识直下无妄,就是真心。

  [未二 许示无还之旨]

  [汝应谛听!今当示汝,无所还地]。

  你应当好好的听,现在要开示你,哪一种情形是没有来去的。

  [首句诫听,下乃许示。无所还地者:即本元妙明心地;前阿难所云:“悟妙明心,元所圆满,常住心地。”既圆满,则无来无去,常住不动,安有所还?是为无所还地。二许示无还之旨竟]。

  [未三 备彰八相皆还]

  [阿难!此大讲堂,洞开东方,日轮升天,则有明曜;中夜黑月,云雾晦瞑,则复昏暗;户牖之隙,则复见通;墙宇之间,则复观壅;分别之处,则复见缘;顽虚之中,遍是空性,郁士孛之象,则纡昏尘;澄霁敛氛,又观清净]。

  阿难!此大讲堂,洞开东方,日轮升天,则有明曜,标号一;中夜黑月,云雾晦瞑,则复昏暗,标号二;户牖之隙,则复见通,标号三;墙宇之间,则复观壅,标号四;分别之处,则复见缘,标号五;顽虚之中,遍是空性,标号六;郁士孛之象,则纡昏尘,标号七;澄霁敛氛,又观清净,标号八。在[一]写明,这一段是讲明;第二段是讲[暗];第三段是讲[通];第四段是讲[塞];第五段是讲[异],不同叫做异;第六段是讲[同];第七段是讲[浊];第八段是讲[清];一跟二一对,叫做明、暗一对;三跟四是一对,叫做通、塞一对;五跟六,异跟同是一对;七跟八,浊跟清是一对。

  我们慢慢简单解释,消文释义一下。阿难!此大讲堂,这个大讲堂是比喻妙明圆心,不动不变的本体,就是如来藏性的意思。这个如来藏性,随着因缘,它会显现不同的假相。好!这个大讲堂就是比喻如来藏性。师父来解释一下:此大讲堂,洞开东方,日轮升天,则有明曜。这个大讲堂,窗户、门一打开,哇!内外通达,东方的太阳升起来,是指白天;日轮升起来,则全部的讲堂,皆有明曜,讲堂不变,就是变成很亮了!中夜黑月,云雾晦瞑,中夜就是半夜,就是我们讲的子丑寅卯那个子,子夜。印度分白月跟黑月,白月就是有光的月亮,那么,黑月的话就是完全看不到月亮。因为这个云雾聚集在一起,它掩蔽了这个虚空,晦暝,云跟雾一团结,月亮看不到了,则复现昏暗之象。昏是暗的开始,我们讲:黄昏,黄昏,就是接近什么?接近暗夜,黄昏嘛是不是?昏者暗之始,暗者昏之极。所以,第一个跟第二个,叫做明、暗一对,一对一对的来讨论。

  第三段叫做户牖之隙,则复见通,[隙]就是空隙;墙宇之间,则复观壅,[壅]就是塞。意思就是:门跟窗户一打开,你就看到通,里跟外没有阻碍,通。可是,这个围墙,墙宇之间,也就是四围叫做墙,四边把它围起来这个叫做墙,这大家都知道,城墙,城墙,四面都是墙,是吧!那么,四边的屋檐叫做宇,房屋的顶外向外延伸的部分,我们知道屋檐是滴水的地方。下雨的时候,就会沿着屋檐滴下来,所以,这个四檐就是四边的屋檐,叫做宇。这个时候,围墙一围起来,内外就彼此不通了;内外彼此不通,它就会壅塞、阻塞。记住!回归到前面:通、塞一对,前面是大讲堂,大讲堂不变。也就是一下明,一下又暗,你一下光明,一下又看到暗。一下又通,一下又塞。

  分别之处,则复见缘;顽虚之中,遍是空性。诸位,这个第六句把它调换,[顽虚]要调到[空性]底下,这一句应该是:空性之中,遍是顽虚。分别之处,则复见缘。分别,能见的这个分别,这是山,这是石头。分别,眼前所分别之境。譬如说:山、地、林、泉等等,则复见缘,这个[见缘]中间加几个字更清楚,见什么呢?见[外在之尘]缘,这样加四个字,你就看得懂了。眼睛分别之处,能见到种种的山、林、地、泉,[泉]就是水泉,外在的尘缘。诸位!这个就是差别相了,差别叫做异,前面刚刚我们所讲的,叫做异相。那么,有相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