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云世性,谓世间众生,由冥初而有此性,即世间本性也。离诸法缘,无分别性者:《正脉》云:“纵使心之分别都无],加一个[粗的]那么就更清楚了。纵使心之粗的分别念都没有,这样更清楚。也只是[亦但离于粗分别耳],只是暂时离开粗分别,还剩下什么?剩下这个[微细流注],就像这个水微细流注。[固所未觉];没有办法觉悟,醒不过来。[纵使境之色空都尽,亦但离于粗境耳],意思就是:细境还没有断,细境就是我们的习气,生灭意识的微细意识,就是无量亿劫来的习气,还有现在对外尘暂伏。但是,却误认为你已经成就的意识心,就是微细意识心还没有断。[灭尘影事,固不能离]。[固]就是还是。还是没有办法离生灭意识心,没有办法离开微细的第六意识心。[若离诸法尘,半分灭尘之缘,即无分别之性],那么,[与上之离声、色,而无性者,同一例也]。”同一例子。现在讲的是比较深入,所以,[二破能缘之心竟]。这个能缘之心就是半分的生尘、半分的灭尘,粗的已经破;可是,微细的还没有断,他就是在讲这个。
[午三 指各有所还]
[则汝心性,各有所还,云何为主]?
心性不是指清净自性,是指缘尘分别之心性,千万不能误认为,叫帮清净自性的心性。所以,师父一再强调:这个佛法不是大学教授有办法的;绝对不是学者有办法的。看了二个字都相同,前面讲的心性,这里讲的也是心性,可是,意义完全不同。这个不是圆妙明心,宝明妙性喔,这个绝对不是如来藏性。则汝心性,各有所还,你的心性就是能缘外尘的,那一个分别的心性,不是指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,千万不能错认。
[此心性,非圆妙明心,宝明妙性,即缘尘分别之心性],缘尘就是能攀缘外尘,分别之心性。这个分别心性意思就是:一直动执着的念头,一直动分别的念头,从来没有停止,是指这个。[亦即上文所谓昏扰扰相,以为心性],一切众生就是这样子。[乃随尘生灭,各有所还]。这个正是生死的根本。[分别声者],分别声是,声音现前,意识心就分别了,所以,这个意识心的念头,是从声尘来的。[从声尘来,还之于声];意思就是:从哪里借来的,还给那个地方。你对这个色法执着,这个执着来自于色法,从色法借来的,还给色法,你这个执着无自体性。你这个音声分别,还给音声,咦?没有自体性。从哪里借来的,还到哪里,到最后,你会发现一无所有。从声尘的执着、分别来,回归声尘,你这个执着跟分别意识型态不存在的,叫做达妄本空,知真本有;叫做离尘无自体性,就是这个道理。从哪里尘借来的执着、分别,还给那个尘,你这个执着、分别不存在。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都是如此,从色借来的,还色;从声借来的,还声;从香借来的,还香;各有所还,意识心本自空寂。
亦即上文所谓昏扰扰相,以为心性。众生为什么会昏扰扰相?就是着境以为实,一直在生灭意识心打转,就成生死的根本。乃随尘生灭,各有所还,生灭意识心,尘有则有,尘无则无;不像如来藏性,尘有也是存在,尘灭还是存在,无关于尘。分别声者,从声尘来,还之于声;[乃至冥谛者,从冥谛来,还之冥谛。如人影相似,从何人来,还随何人而去。有来有去,但是暂住之客,不是常住主人],所以,修学佛道,你要认清楚,什么是生灭意识心;什么是如如不动的如来藏性。先懂得舍识用根,千万不能错用心。意思就是:先找到我们的主人,就能够了解,初发心即成等正觉是什么道理。[故曰:“云何为主”。初破缘心有还竟]。向哪里借来的,还给人家,你现在什么都没有啊,拿什么来作自己的自主性呢?云何为主就是:生灭意识心本来就是妄,妄执、妄心、妄境。所以,佛陀要叫你观四种如幻的道理,什么叫做四种如幻?一、缘起如幻,二、业相如幻,三、业感如幻,四、业力如幻。为什么统统讲如幻呢?其实都是如来藏性影现出来的唯心现量的境界;而我们在唯心现量显现出来的境界,分大分小,分长分短,分是分非,分善分恶,一直昏扰扰相,而且这众相,却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。所以,如来的心性当中,没有分善恶、是非、来去、生灭、增减、大小、长短、方圆,统统如如不动,无所执着。既然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,非相就是万法都是空相,于中不可分别善恶、是非、对错、来去、生灭、增减。为什么?此是幻,彼亦是幻,无一法不是幻,幻无实性,本来就空;如何于幻化不可得的当中,去分别来去、生灭、增减的东西?现在就是要悟到这个,缘起如幻,业相如幻,业感如幻,业力如幻。此世间无一法不是幻,没有一法不是缘起幻化出来的,都是假相。
[巳二 显见性无还 (分二)]
[午初 阿难求示无还]
[二 如来详与显示 今初]
[阿难言:若我心性,各有所还;则如来说,妙明元心,云何无还?惟垂哀愍,为我宣说]。
阿难说:如果我这个能攀缘外境的生灭意识心,各有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从哪里借来的,还归哪里;作不了主的生灭意识心,这[如来]就是佛陀所说的,妙明元心,这个就是如来藏性,为什么它无还?为什么它没有来跟去呢?惟垂哀愍,为我宣说。
[此当机闻说缘心有还,而求示无还也]的境界。[还者归还,如世间之物,从谁借来,还之于谁。若是自己之物,则无可还]。从谁借来,还之于谁,这个[谁]就是外境,从外境借来的执着,也把它回归到、还归到外境,你就会发现:生灭意识心的执着,不可得!譬如说:你执着金银财宝,或者是珍珠项链,你如果是执着这个,这个贪心,从钻石、金项链而来的,把这个执着心还给珍珠项链,咦?这个执着的心并不存在,从谁借来的,还之于谁。若是自己之物,则无可还,如果是你的如来藏性,就没有这个。意思就是:万法都无关于清净自性,只是因为你妄执、妄动、妄念、妄着、妄想,统统叫做[妄]。凡夫的[凡]怎么写呢?中间加一点,那一点,禅宗讲的就是:动念即乖,凡夫就是多了那么一点执着,那么一点就是除不掉。着那么一点点,就会变成凡夫,一点都不行![故问曰:若我能缘心性,如来现说,各有所还,而如来所说妙明元心,云何乃是无还?惟垂哀愍,为我宣说。初阿难求示无还竟]。
[午二 如来详与显示 (分四)]
[未初 指喻见精切真]
[二 许示无还之旨]
[三 备彰八相皆还]
[四 独显见性无还 今初]
[佛告阿难:且汝见我,见精明元,此见虽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]。
佛对阿难说:且汝见我,你现在阿难看到我的见精明元,[元]就是本来的如来藏性。你现在用这个看我,虽然它不是妙精明心,虽然不是我们的真心。但是,它很接近了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。
看《表解》
月喻,月亮的比喻。㈠第一月—乃天上真月—喻无妄真心。就是每一个人的本性㈡第二月—乃捏目所成—喻带妄见精。捏目所成什么意思?我们正常人的眼睛看这个月亮,这个月亮是真月;喔!月亮在天上!我们怎么样?闲着没事,就把这眼睛稍微的捏一下,再看,咦?天上真月的旁边,怎么会另外一个月亮呢?变成第二个月亮!意识心就是这样,透过无明,多一层的颠倒、妄想、执着,就会变成第二个月亮。我们第八意识就是第二月,它是带少分妄的一个真心。真月是指如来藏性;第二月是指第八意识。再底下就更糟糕了,㈢第三月—,就是影子,乃水中月影—喻分别妄想。分别妄想就是你平常生活所缘的那个色声香味触法,一直昏扰扰相,这个就是第三月。也就是财色名食睡,让你忙得团团转,就是你看到的,是第三个月。我们修行人眼睛一闭,禅坐,色声香味触法放下,不攀缘外境,慢慢慢慢的见到第二月;再有一天慢慢熏习,忽然大悟,就见到了真月!
看这里,我来比喻一下,对初学佛法的人来讲,这个是非常困难的!月亮在虚空当中,这个真月很圆满。那个比喻作我们的真心、如来藏性。我们无始无明一念妄动,就是把眼睛稍微捏一下,看到旁边第二个月亮,这个就是第八意识。转本有的智慧的光明,变成一念不觉的无明妄动,不过,这个已经接近真月了。第八意识虽然不是真月,第二个月亮,但是,已经接近真月,真的月亮。还有第三个月亮是什么呢?诸位!你们都去踏青、烧肉过,到了晚上,你到只要有水的旁边,你会看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当中。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当中,离月亮太遥远了,如果你跳到水中要去捞那个月亮,捞得到吗?不可能!是的,答对了!意思就是:你一直追逐外境,不懂得回光返照,你是永远没有办法了生脱死的。好!如果我们眼睛有一点毛病,往虚空看,会看到第二个月亮。我们去找,会发现说,咦?第二个月亮不存在;但是,他只要稍微转一点方向,就可以接近真月了!所以,第一个月亮是真月,第二个月亮是真月投影出来的影像;虽然说是一个假相,但是接近,不同于水中的月亮,水中的月亮离这个真月太遥远,如果你跳到水中,你是永远捞不到月亮,也没有办法接近月亮,方向刚好相反,是不是?所以,我们第一个,就是要从带妄显真。就是你第一个重点要先知道,要先知道、看到第二个月亮;因为第二个月亮,已经接近第一个月亮——真月,所以,佛陀这句话就是这个意思,好!看经文,这样来比喻,你就看得懂了。此见虽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已经接近第一个月亮,这样意思就完全清楚了。非是月影——第三个月亮,它不是影子。第二个月就是:你一定要找到第八意识的这个见精,它带有少分的妄,但是,接近了真月。这样看起来的话,你要找到真月,就一定要先接按第二个月,慢慢慢慢就会接近真月。就是:如果你懂得这一些生灭的、微细的执着,仍然是第二月,那么,没关系!虽然你有现在的颠倒、妄想、执着;但是,你已经知道在能缘的心下手了。所以,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