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

  圆瑛法汇

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
  十番显见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
  第十四张DVD

  《楞严经讲义》

  [斯则岂惟声分别心;分别我容,离诸色相,无分别性]。

  先解释一下:斯则岂惟,这是离声无性的分别心、意识心。说:这个意识心,岂惟,如果加一个[缘]字就更清楚,这个第六意识心,哪里只是;[缘]就是攀缘;声就是因为有音声,所产生的分别心,不只是缘这个时声而有分别心。乃至分别我容,如果中间加一个三十二相之容就更清楚。意思是说:这个第六意识生灭的意识心,不只是能缘声音、听法的音声起分别心,同时也能够分别佛陀三十二相之容貌。离诸色相,无分别性,这一句的重点是讲:这个意识心,只要一离开外尘——这外色相,这个色相包括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等,无分别性,就失去了能分别之性。也就是说:意识心是离尘无自体性;如果是如来藏性的话,就是离尘有自体性,不管你外在的尘所显现的是什么,如来藏性总是不增不减、不来不去、不垢不净,非一非异,没有任何的生灭增减。换句话说:意识心离尘无自体性,如来藏性离尘有自体性。

  [此下广示有还]。底下是广为开示,[有还]就是有来去。[故云:斯则岂独缘声分别之心,离声无性;即能分别我三十二相之容貌,亦是相有则生,相无则灭,离诸所分别之色相,亦无能分别之自性]。这个意识心能分别;如来藏性也能分别。但是意识心的分别,是由尘而引起的,所以是刹那生刹那灭的一种执着和分别,无论是粗的,或者是细的。而如来藏性是也能分别,但是,是如如不动的分别,虽分别不作分别想,虽分别一切相,性本如如。所以,修行下手处要对,就是用本性修行。用生灭意识心要修百千万动,用本性修行,悟则刹那间,迷则尘点劫。

  [如是乃至,分别都无,非色非空,拘舍离等,昧为冥谛,离诸法缘,无分别性]。

  这个第六意识心范畴很广,说:如是乃至,一直到什么?分别都无,这个分别都无,不是如来藏性的分别都无;也就是说:粗的分别统统平息了。这个不是清净自性的没有分别。是说粗糙的分别没有了。也就是第六意识的粗糙的分别都没有了,非色,就是非同于色界,色界这个色法还有,微细的清净色法;非空就是四空天,非色非空就是:非同于色界的四禅天;也非同于无色界的四空天。这个非空就是说:他很寂静,非常的寂静,是比较细的寂静,但是,还是存在微细的境界。这个非色也就是第六意识心的粗相已经没有了,粗相灭,灭粗相的细相,收做非色;这个非空,就是寂静的细境还存在。就在这个时候:拘舍离就是外道,也就是前面所讲的末伽黎断见的外道等等;[[昧]就是误认为,误认为那个就是宇宙的开始,人生、宇宙万有的开始。这个冥谛,是古代印度六派哲学当中的数论哲学,数论哲学派所立的二十五谛的第一谛。这个跟我们佛教讲的第一义谛是不一样的,它这个冥谛就是开始的意思,就是从这个立为开始。那么,这个第一义谛又作为冥谛,通常称为自性谛。这个数论学派,把这个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,而以冥谛为第一谛,为万物之本源,诸法之始,所以称为冥初。又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,也就是诸法之实性,所以,又称为冥性,或者称为自性。就是万法有自性,都是来自于冥谛,来自于这个冥性,把它立为最初的开始的意思。也就是昧为冥谛重要的因缘就是:把微细的第六意识,他没有办法穷究到究竟,像佛陀的内证,证到诸法毕竟空性。他就把第六意识,很微细的生灭,就误认为那个就是开始,昧为冥谛,就是一切法的开始。离诸法缘,无分别性,诸位!这个法缘也就是说:一分是生,一分是灭,法缘是对生灭来讲的。所以,心所执着的其实也是生跟灭的一个动念,微细的动念。他内心离开了这个生跟灭,无分别性,就是没有自体性,连第六意识的微细刹那,仍然不是如来藏性。外道只能到这个境界,没有办法再上去,误认为这个就是开始。

  [如是二字,指上缘声色二尘],[声]就是缘佛陀的说法的音声;[色]是指三十二相,二种外尘。如果是意识心,就是[离尘无分别性]。也就是离外尘,没有永恒存在的分别性。所以,意识心能分别,清净自性也能分别,清净自性它的分别就像镜子一样,你所有影现在如来藏性的生灭、来去、增减,都不动;而这个意识生灭却一直动,一直为外尘所影响,所以,它离尘无自体性。没有外尘,它活不了,就是不存在。外尘会勾引起意识心、执着心、分别心,叫做离尘无自性体;如果是如来藏性,不需要借助外尘,如如不动,就算是外尘影现在他前面,也是万法唯心现量,如如不动,不取于相。所以,生灭意识心是生死的根本,正是我们《楞严经》的重点——舍识要用根。因此我们前面讲的七处征心,方便说了,就是舍识。十番显见最重要的是讲什么?就是用根,舍识用根,是整部《楞严经》重点思想。舍掉生灭意识心,用不生不灭的根性来修行,六祖讲的:悟者刹那间,迷则尘点劫。所以,善用心是真修行人。[乃至二字,超略中间香、味、触、尘,并法处所摄],这个法尘、法缘、法处,就是[半分生尘],换句话说:另外半分就是灭了,生尘是对灭讲的。一下生,忽而生,忽而灭。[而分别之性,亦复都无]。

  [此是六识不缘六尘境界,五俱意亦皆不行],五俱意识就是同时意识,第六意识配合前五识,而起妄执、妄念、妄分别,叫做五俱意。亦皆不行,也都没有作用。[如是则能分别心,与所分别境,悉皆寂然]。在这里要特别注意:这个[寂然]千万不能误认为是本性,这个[寂然]就是只是粗糙的外境不着,不是内心里面见到如如不动的自性,不是这个。所以,悉皆寂然,非指本性,不是指我们的本性,这个要千万小心,这个是陷井。我也没有能缘心,也没有所缘境,说:我这样就是本性,错了!那还有微细的生灭意识心。[故曰:“都无”]。都是就是在凡夫看起来,好象统统没有分别跟执着;可是在圣人来讲,观察入微的时候,还有微细生灭意识心,还是存在![唯留独头意识],什么叫做独头?独头意识就是不假借外尘,单独起作用的意识心,叫做独头。[缘法处半分灭尘],前面不是讲有生尘吗?这里就是半分灭尘。[因法尘有生灭之分故。非色非空:即内守幽闲,法处灭尘境界]。什么叫做内守幽闲呢?也就是看起来没事;可是,内心里面微细的翻腾,没有觉察。所以,法处灭尘,这个灭尘就是对半分生灭来讲的境界。[已离六尘粗相,故非色;犹有寂静细境,故非空。参禅之士,到此境界,难免被他所误]。意思就是:稍微有一点功夫,就误认为自己就是成就者,错了!那一些微细的烦恼都没有断除,仍然是凡夫,没有觉察,就会落入外道。[又非同色界(四禅天)定,故非色;非同空处(空无边处天)定,故非空。如八定后三定],前面已经讲过了,后面三定就是:识无边处定,无所有处定,非想非非想处定。[所缘境界相似],[相似]就类似。[不但随尘起灭之见闻],见闻就是动念,起灭是生灭,只要你随这个外尘,在生灭意识心里面动这个见闻觉知。那么,虽然粗的放下,[缘心不行],就算你[即嗅、尝、觉、知,亦复不起,]也不起作用,那是暂时的,粗糙的烦恼没有;但是,[此处犹非真心],还不是如来藏性,[切勿错认]。这个地方就告诉你:我们修行,修到了有一点点小小小小的寂静,千万不要裹足不前;千万不要志得意满;千万不要误认为你是圣者;或者是你是大成就者,开始犯大妄语戒,学佛还是学谦虚一点好。

  [拘舍离等,此云牛舍,乃末伽黎母名,即拘舍离子,六师之一,等余外道。昧为冥谛者:昧即迷昧,不知此境非真,执为冥初主谛]。《大智度论》说,[智论云:“外道通力,能观八万劫,八万劫外,冥然不知”]。现在的人,不要说八万劫,十年前的事情都忘光光了,什么八万劫?有的人还乱讲,说:他前世是什么……说起来就很可笑!所以,我们喜欢搞神通的人,碰到一个敛财骗色的人,他就会倾家荡产,你也不知道他胡说八道,就深信以为是真的。他一看到你,他就说:哎呀!你前世是什么来转世的;你前世是条狗来转世的,你几辈子以前是我的老婆!就乱讲,胡说八道!可是,有的人就信以为真,所以,佛法不通的时候,他就是很迷茫,很容易受骗,包括失去他的金钱,乃至于失去生命。因为他完全听命于邪魔外道,他没有能力分辨说,哪个是真的,哪个是假的。

  有一个外道的通灵,专门唬人,有一次碰到我,他就跟我讲,他说:慧律法师!我说:什么事?你旁边跟了二个阴魂!就是说鬼魂啦。这一般人一听到就吓坏了,我很高兴,我跟那个外道跟他讲说:你叫他们二个跟紧一点!你骗我,我骗谁啊?所以,这个没有正知正见,很容易倾家荡产,在这个社会敛财骗色层出不穷,而且死心塌地的说他是对的。没办法,这个就是福德、因缘不具足。说有个大学生,台湾发生的事情,去看一个邪魔外道的。这个邪魔外道的就跟她讲:你要跟我睡觉,就可以消灾解难,可以度过这个难关!这个读到大学的女学生还没什么头脑,就真的跟他睡了!后来她妈妈发现不对劲,把她抓回来,后来就告上法庭。你看,就这么好骗。所以,现在女众,我要告诉你:如果哪一个告诉你,你是他前世的老婆,你还要跟他睡觉,才能消灾难解,你就跟他讲:免了!没这回事,千万不要上当!我们这样诚心呼吁:大家就是要有正知、要有正见、要有正念,要以佛的知见,千万不要被骗得团团转,倾家荡产还不打紧,还得舍弃生命,还不能得到解脱!如果舍掉生命,能得到正法的解脱,牺牲这个生命还有价值呢;什么统统没有,还不能解脱。

  [谓为冥初;从此觉知初立],从这个地方开始,有这个世性,世间之性。[故名主谛,亦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