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

  圓瑛法彙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
  十番顯見

  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
  第十四張DVD

  《楞嚴經講義》

  [斯則豈惟聲分別心;分別我容,離諸色相,無分別性]。

  先解釋一下:斯則豈惟,這是離聲無性的分別心、意識心。說:這個意識心,豈惟,如果加一個[緣]字就更清楚,這個第六意識心,哪裏只是;[緣]就是攀緣;聲就是因爲有音聲,所産生的分別心,不只是緣這個時聲而有分別心。乃至分別我容,如果中間加一個叁十二相之容就更清楚。意思是說:這個第六意識生滅的意識心,不只是能緣聲音、聽法的音聲起分別心,同時也能夠分別佛陀叁十二相之容貌。離諸色相,無分別性,這一句的重點是講:這個意識心,只要一離開外塵——這外色相,這個色相包括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等,無分別性,就失去了能分別之性。也就是說:意識心是離塵無自體性;如果是如來藏性的話,就是離塵有自體性,不管你外在的塵所顯現的是什麼,如來藏性總是不增不減、不來不去、不垢不淨,非一非異,沒有任何的生滅增減。換句話說:意識心離塵無自體性,如來藏性離塵有自體性。

  [此下廣示有還]。底下是廣爲開示,[有還]就是有來去。[故雲:斯則豈獨緣聲分別之心,離聲無性;即能分別我叁十二相之容貌,亦是相有則生,相無則滅,離諸所分別之色相,亦無能分別之自性]。這個意識心能分別;如來藏性也能分別。但是意識心的分別,是由塵而引起的,所以是刹那生刹那滅的一種執著和分別,無論是粗的,或者是細的。而如來藏性是也能分別,但是,是如如不動的分別,雖分別不作分別想,雖分別一切相,性本如如。所以,修行下手處要對,就是用本性修行。用生滅意識心要修百千萬動,用本性修行,悟則刹那間,迷則塵點劫。

  [如是乃至,分別都無,非色非空,拘舍離等,昧爲冥谛,離諸法緣,無分別性]。

  這個第六意識心範疇很廣,說:如是乃至,一直到什麼?分別都無,這個分別都無,不是如來藏性的分別都無;也就是說:粗的分別統統平息了。這個不是清淨自性的沒有分別。是說粗糙的分別沒有了。也就是第六意識的粗糙的分別都沒有了,非色,就是非同于色界,色界這個色法還有,微細的清淨色法;非空就是四空天,非色非空就是:非同于色界的四禅天;也非同于無色界的四空天。這個非空就是說:他很寂靜,非常的寂靜,是比較細的寂靜,但是,還是存在微細的境界。這個非色也就是第六意識心的粗相已經沒有了,粗相滅,滅粗相的細相,收做非色;這個非空,就是寂靜的細境還存在。就在這個時候:拘舍離就是外道,也就是前面所講的末伽黎斷見的外道等等;[[昧]就是誤認爲,誤認爲那個就是宇宙的開始,人生、宇宙萬有的開始。這個冥谛,是古代印度六派哲學當中的數論哲學,數論哲學派所立的二十五谛的第一谛。這個跟我們佛教講的第一義谛是不一樣的,它這個冥谛就是開始的意思,就是從這個立爲開始。那麼,這個第一義谛又作爲冥谛,通常稱爲自性谛。這個數論學派,把這個宇宙萬有區別爲二十五種谛理,而以冥谛爲第一谛,爲萬物之本源,諸法之始,所以稱爲冥初。又爲諸法生滅變異之根本原因,也就是諸法之實性,所以,又稱爲冥性,或者稱爲自性。就是萬法有自性,都是來自于冥谛,來自于這個冥性,把它立爲最初的開始的意思。也就是昧爲冥谛重要的因緣就是:把微細的第六意識,他沒有辦法窮究到究竟,像佛陀的內證,證到諸法畢竟空性。他就把第六意識,很微細的生滅,就誤認爲那個就是開始,昧爲冥谛,就是一切法的開始。離諸法緣,無分別性,諸位!這個法緣也就是說:一分是生,一分是滅,法緣是對生滅來講的。所以,心所執著的其實也是生跟滅的一個動念,微細的動念。他內心離開了這個生跟滅,無分別性,就是沒有自體性,連第六意識的微細刹那,仍然不是如來藏性。外道只能到這個境界,沒有辦法再上去,誤認爲這個就是開始。

  [如是二字,指上緣聲色二塵],[聲]就是緣佛陀的說法的音聲;[色]是指叁十二相,二種外塵。如果是意識心,就是[離塵無分別性]。也就是離外塵,沒有永恒存在的分別性。所以,意識心能分別,清淨自性也能分別,清淨自性它的分別就像鏡子一樣,你所有影現在如來藏性的生滅、來去、增減,都不動;而這個意識生滅卻一直動,一直爲外塵所影響,所以,它離塵無自體性。沒有外塵,它活不了,就是不存在。外塵會勾引起意識心、執著心、分別心,叫做離塵無自性體;如果是如來藏性,不需要借助外塵,如如不動,就算是外塵影現在他前面,也是萬法唯心現量,如如不動,不取于相。所以,生滅意識心是生死的根本,正是我們《楞嚴經》的重點——舍識要用根。因此我們前面講的七處征心,方便說了,就是舍識。十番顯見最重要的是講什麼?就是用根,舍識用根,是整部《楞嚴經》重點思想。舍掉生滅意識心,用不生不滅的根性來修行,六祖講的:悟者刹那間,迷則塵點劫。所以,善用心是真修行人。[乃至二字,超略中間香、味、觸、塵,並法處所攝],這個法塵、法緣、法處,就是[半分生塵],換句話說:另外半分就是滅了,生塵是對滅講的。一下生,忽而生,忽而滅。[而分別之性,亦複都無]。

  [此是六識不緣六塵境界,五俱意亦皆不行],五俱意識就是同時意識,第六意識配合前五識,而起妄執、妄念、妄分別,叫做五俱意。亦皆不行,也都沒有作用。[如是則能分別心,與所分別境,悉皆寂然]。在這裏要特別注意:這個[寂然]千萬不能誤認爲是本性,這個[寂然]就是只是粗糙的外境不著,不是內心裏面見到如如不動的自性,不是這個。所以,悉皆寂然,非指本性,不是指我們的本性,這個要千萬小心,這個是陷井。我也沒有能緣心,也沒有所緣境,說:我這樣就是本性,錯了!那還有微細的生滅意識心。[故曰:“都無”]。都是就是在凡夫看起來,好象統統沒有分別跟執著;可是在聖人來講,觀察入微的時候,還有微細生滅意識心,還是存在![唯留獨頭意識],什麼叫做獨頭?獨頭意識就是不假借外塵,單獨起作用的意識心,叫做獨頭。[緣法處半分滅塵],前面不是講有生塵嗎?這裏就是半分滅塵。[因法塵有生滅之分故。非色非空:即內守幽閑,法處滅塵境界]。什麼叫做內守幽閑呢?也就是看起來沒事;可是,內心裏面微細的翻騰,沒有覺察。所以,法處滅塵,這個滅塵就是對半分生滅來講的境界。[已離六塵粗相,故非色;猶有寂靜細境,故非空。參禅之士,到此境界,難免被他所誤]。意思就是:稍微有一點功夫,就誤認爲自己就是成就者,錯了!那一些微細的煩惱都沒有斷除,仍然是凡夫,沒有覺察,就會落入外道。[又非同色界(四禅天)定,故非色;非同空處(空無邊處天)定,故非空。如八定後叁定],前面已經講過了,後面叁定就是:識無邊處定,無所有處定,非想非非想處定。[所緣境界相似],[相似]就類似。[不但隨塵起滅之見聞],見聞就是動念,起滅是生滅,只要你隨這個外塵,在生滅意識心裏面動這個見聞覺知。那麼,雖然粗的放下,[緣心不行],就算你[即嗅、嘗、覺、知,亦複不起,]也不起作用,那是暫時的,粗糙的煩惱沒有;但是,[此處猶非真心],還不是如來藏性,[切勿錯認]。這個地方就告訴你:我們修行,修到了有一點點小小小小的寂靜,千萬不要裹足不前;千萬不要志得意滿;千萬不要誤認爲你是聖者;或者是你是大成就者,開始犯大妄語戒,學佛還是學謙虛一點好。

  [拘舍離等,此雲牛舍,乃末伽黎母名,即拘舍離子,六師之一,等余外道。昧爲冥谛者:昧即迷昧,不知此境非真,執爲冥初主谛]。《大智度論》說,[智論雲:“外道通力,能觀八萬劫,八萬劫外,冥然不知”]。現在的人,不要說八萬劫,十年前的事情都忘光光了,什麼八萬劫?有的人還亂講,說:他前世是什麼……說起來就很可笑!所以,我們喜歡搞神通的人,碰到一個斂財騙色的人,他就會傾家蕩産,你也不知道他胡說八道,就深信以爲是真的。他一看到你,他就說:哎呀!你前世是什麼來轉世的;你前世是條狗來轉世的,你幾輩子以前是我的老婆!就亂講,胡說八道!可是,有的人就信以爲真,所以,佛法不通的時候,他就是很迷茫,很容易受騙,包括失去他的金錢,乃至于失去生命。因爲他完全聽命于邪魔外道,他沒有能力分辨說,哪個是真的,哪個是假的。

  有一個外道的通靈,專門唬人,有一次碰到我,他就跟我講,他說:慧律法師!我說:什麼事?你旁邊跟了二個陰魂!就是說鬼魂啦。這一般人一聽到就嚇壞了,我很高興,我跟那個外道跟他講說:你叫他們二個跟緊一點!你騙我,我騙誰啊?所以,這個沒有正知正見,很容易傾家蕩産,在這個社會斂財騙色層出不窮,而且死心塌地的說他是對的。沒辦法,這個就是福德、因緣不具足。說有個大學生,臺灣發生的事情,去看一個邪魔外道的。這個邪魔外道的就跟她講:你要跟我睡覺,就可以消災解難,可以度過這個難關!這個讀到大學的女學生還沒什麼頭腦,就真的跟他睡了!後來她媽媽發現不對勁,把她抓回來,後來就告上法庭。你看,就這麼好騙。所以,現在女衆,我要告訴你:如果哪一個告訴你,你是他前世的老婆,你還要跟他睡覺,才能消災難解,你就跟他講:免了!沒這回事,千萬不要上當!我們這樣誠心呼籲:大家就是要有正知、要有正見、要有正念,要以佛的知見,千萬不要被騙得團團轉,傾家蕩産還不打緊,還得舍棄生命,還不能得到解脫!如果舍掉生命,能得到正法的解脫,犧牲這個生命還有價值呢;什麼統統沒有,還不能解脫。

  [謂爲冥初;從此覺知初立],從這個地方開始,有這個世性,世間之性。[故名主谛,亦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