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雲世性,謂世間衆生,由冥初而有此性,即世間本性也。離諸法緣,無分別性者:《正脈》雲:“縱使心之分別都無],加一個[粗的]那麼就更清楚了。縱使心之粗的分別念都沒有,這樣更清楚。也只是[亦但離于粗分別耳],只是暫時離開粗分別,還剩下什麼?剩下這個[微細流注],就像這個水微細流注。[固所未覺];沒有辦法覺悟,醒不過來。[縱使境之色空都盡,亦但離于粗境耳],意思就是:細境還沒有斷,細境就是我們的習氣,生滅意識的微細意識,就是無量億劫來的習氣,還有現在對外塵暫伏。但是,卻誤認爲你已經成就的意識心,就是微細意識心還沒有斷。[滅塵影事,固不能離]。[固]就是還是。還是沒有辦法離生滅意識心,沒有辦法離開微細的第六意識心。[若離諸法塵,半分滅塵之緣,即無分別之性],那麼,[與上之離聲、色,而無性者,同一例也]。”同一例子。現在講的是比較深入,所以,[二破能緣之心竟]。這個能緣之心就是半分的生塵、半分的滅塵,粗的已經破;可是,微細的還沒有斷,他就是在講這個。

  [午叁 指各有所還]

  [則汝心性,各有所還,雲何爲主]?

  心性不是指清淨自性,是指緣塵分別之心性,千萬不能誤認爲,叫幫清淨自性的心性。所以,師父一再強調:這個佛法不是大學教授有辦法的;絕對不是學者有辦法的。看了二個字都相同,前面講的心性,這裏講的也是心性,可是,意義完全不同。這個不是圓妙明心,寶明妙性喔,這個絕對不是如來藏性。則汝心性,各有所還,你的心性就是能緣外塵的,那一個分別的心性,不是指如如不動的如來藏性,千萬不能錯認。

  [此心性,非圓妙明心,寶明妙性,即緣塵分別之心性],緣塵就是能攀緣外塵,分別之心性。這個分別心性意思就是:一直動執著的念頭,一直動分別的念頭,從來沒有停止,是指這個。[亦即上文所謂昏擾擾相,以爲心性],一切衆生就是這樣子。[乃隨塵生滅,各有所還]。這個正是生死的根本。[分別聲者],分別聲是,聲音現前,意識心就分別了,所以,這個意識心的念頭,是從聲塵來的。[從聲塵來,還之于聲];意思就是:從哪裏借來的,還給那個地方。你對這個色法執著,這個執著來自于色法,從色法借來的,還給色法,你這個執著無自體性。你這個音聲分別,還給音聲,咦?沒有自體性。從哪裏借來的,還到哪裏,到最後,你會發現一無所有。從聲塵的執著、分別來,回歸聲塵,你這個執著跟分別意識型態不存在的,叫做達妄本空,知真本有;叫做離塵無自體性,就是這個道理。從哪裏塵借來的執著、分別,還給那個塵,你這個執著、分別不存在。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都是如此,從色借來的,還色;從聲借來的,還聲;從香借來的,還香;各有所還,意識心本自空寂。

  亦即上文所謂昏擾擾相,以爲心性。衆生爲什麼會昏擾擾相?就是著境以爲實,一直在生滅意識心打轉,就成生死的根本。乃隨塵生滅,各有所還,生滅意識心,塵有則有,塵無則無;不像如來藏性,塵有也是存在,塵滅還是存在,無關于塵。分別聲者,從聲塵來,還之于聲;[乃至冥谛者,從冥谛來,還之冥谛。如人影相似,從何人來,還隨何人而去。有來有去,但是暫住之客,不是常住主人],所以,修學佛道,你要認清楚,什麼是生滅意識心;什麼是如如不動的如來藏性。先懂得舍識用根,千萬不能錯用心。意思就是:先找到我們的主人,就能夠了解,初發心即成等正覺是什麼道理。[故曰:“雲何爲主”。初破緣心有還竟]。向哪裏借來的,還給人家,你現在什麼都沒有啊,拿什麼來作自己的自主性呢?雲何爲主就是:生滅意識心本來就是妄,妄執、妄心、妄境。所以,佛陀要叫你觀四種如幻的道理,什麼叫做四種如幻?一、緣起如幻,二、業相如幻,叁、業感如幻,四、業力如幻。爲什麼統統講如幻呢?其實都是如來藏性影現出來的唯心現量的境界;而我們在唯心現量顯現出來的境界,分大分小,分長分短,分是分非,分善分惡,一直昏擾擾相,而且這衆相,卻是如來藏性所影現出來的。所以,如來的心性當中,沒有分善惡、是非、來去、生滅、增減、大小、長短、方圓,統統如如不動,無所執著。既然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,非相就是萬法都是空相,于中不可分別善惡、是非、對錯、來去、生滅、增減。爲什麼?此是幻,彼亦是幻,無一法不是幻,幻無實性,本來就空;如何于幻化不可得的當中,去分別來去、生滅、增減的東西?現在就是要悟到這個,緣起如幻,業相如幻,業感如幻,業力如幻。此世間無一法不是幻,沒有一法不是緣起幻化出來的,都是假相。

  [巳二 顯見性無還 (分二)]

  [午初 阿難求示無還]

  [二 如來詳與顯示 今初]

  [阿難言:若我心性,各有所還;則如來說,妙明元心,雲何無還?惟垂哀愍,爲我宣說]。

  阿難說:如果我這個能攀緣外境的生滅意識心,各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從哪裏借來的,還歸哪裏;作不了主的生滅意識心,這[如來]就是佛陀所說的,妙明元心,這個就是如來藏性,爲什麼它無還?爲什麼它沒有來跟去呢?惟垂哀愍,爲我宣說。

  [此當機聞說緣心有還,而求示無還也]的境界。[還者歸還,如世間之物,從誰借來,還之于誰。若是自己之物,則無可還]。從誰借來,還之于誰,這個[誰]就是外境,從外境借來的執著,也把它回歸到、還歸到外境,你就會發現:生滅意識心的執著,不可得!譬如說:你執著金銀財寶,或者是珍珠項鏈,你如果是執著這個,這個貪心,從鑽石、金項鏈而來的,把這個執著心還給珍珠項鏈,咦?這個執著的心並不存在,從誰借來的,還之于誰。若是自己之物,則無可還,如果是你的如來藏性,就沒有這個。意思就是:萬法都無關于清淨自性,只是因爲你妄執、妄動、妄念、妄著、妄想,統統叫做[妄]。凡夫的[凡]怎麼寫呢?中間加一點,那一點,禅宗講的就是:動念即乖,凡夫就是多了那麼一點執著,那麼一點就是除不掉。著那麼一點點,就會變成凡夫,一點都不行![故問曰:若我能緣心性,如來現說,各有所還,而如來所說妙明元心,雲何乃是無還?惟垂哀愍,爲我宣說。初阿難求示無還竟]。

  [午二 如來詳與顯示 (分四)]

  [未初 指喻見精切真]

  [二 許示無還之旨]

  [叁 備彰八相皆還]

  [四 獨顯見性無還 今初]

  [佛告阿難:且汝見我,見精明元,此見雖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]。

  佛對阿難說:且汝見我,你現在阿難看到我的見精明元,[元]就是本來的如來藏性。你現在用這個看我,雖然它不是妙精明心,雖然不是我們的真心。但是,它很接近了,如第二月,非是月影。

  看《表解》

  月喻,月亮的比喻。㈠第一月—乃天上真月—喻無妄真心。就是每一個人的本性㈡第二月—乃捏目所成—喻帶妄見精。捏目所成什麼意思?我們正常人的眼睛看這個月亮,這個月亮是真月;喔!月亮在天上!我們怎麼樣?閑著沒事,就把這眼睛稍微的捏一下,再看,咦?天上真月的旁邊,怎麼會另外一個月亮呢?變成第二個月亮!意識心就是這樣,透過無明,多一層的顛倒、妄想、執著,就會變成第二個月亮。我們第八意識就是第二月,它是帶少分妄的一個真心。真月是指如來藏性;第二月是指第八意識。再底下就更糟糕了,㈢第叁月—,就是影子,乃水中月影—喻分別妄想。分別妄想就是你平常生活所緣的那個色聲香味觸法,一直昏擾擾相,這個就是第叁月。也就是財色名食睡,讓你忙得團團轉,就是你看到的,是第叁個月。我們修行人眼睛一閉,禅坐,色聲香味觸法放下,不攀緣外境,慢慢慢慢的見到第二月;再有一天慢慢熏習,忽然大悟,就見到了真月!

  看這裏,我來比喻一下,對初學佛法的人來講,這個是非常困難的!月亮在虛空當中,這個真月很圓滿。那個比喻作我們的真心、如來藏性。我們無始無明一念妄動,就是把眼睛稍微捏一下,看到旁邊第二個月亮,這個就是第八意識。轉本有的智慧的光明,變成一念不覺的無明妄動,不過,這個已經接近真月了。第八意識雖然不是真月,第二個月亮,但是,已經接近真月,真的月亮。還有第叁個月亮是什麼呢?諸位!你們都去踏青、燒肉過,到了晚上,你到只要有水的旁邊,你會看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當中。天上的月亮映在水池當中,離月亮太遙遠了,如果你跳到水中要去撈那個月亮,撈得到嗎?不可能!是的,答對了!意思就是:你一直追逐外境,不懂得回光返照,你是永遠沒有辦法了生脫死的。好!如果我們眼睛有一點毛病,往虛空看,會看到第二個月亮。我們去找,會發現說,咦?第二個月亮不存在;但是,他只要稍微轉一點方向,就可以接近真月了!所以,第一個月亮是真月,第二個月亮是真月投影出來的影像;雖然說是一個假相,但是接近,不同于水中的月亮,水中的月亮離這個真月太遙遠,如果你跳到水中,你是永遠撈不到月亮,也沒有辦法接近月亮,方向剛好相反,是不是?所以,我們第一個,就是要從帶妄顯真。就是你第一個重點要先知道,要先知道、看到第二個月亮;因爲第二個月亮,已經接近第一個月亮——真月,所以,佛陀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,好!看經文,這樣來比喻,你就看得懂了。此見雖非妙精明心,如第二月,已經接近第一個月亮,這樣意思就完全清楚了。非是月影——第叁個月亮,它不是影子。第二個月就是:你一定要找到第八意識的這個見精,它帶有少分的妄,但是,接近了真月。這樣看起來的話,你要找到真月,就一定要先接按第二個月,慢慢慢慢就會接近真月。就是:如果你懂得這一些生滅的、微細的執著,仍然是第二月,那麼,沒關系!雖然你有現在的顛倒、妄想、執著;但是,你已經知道在能緣的心下手了。所以,…
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