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媽媽念佛。所以,她每天都念叁萬聲佛。沒有漏氣,往生以後十二個鍾頭,頭頂都是熱的,喔!還好!這是我碰過在家居士,頭頂熱得最久的一個,從斷氣,我每一個鍾頭、二個鍾頭,就去輕輕的碰,十二個鍾頭,頭頂都是熱的。你看!哪一個法門比淨土法門更殊勝?也不認識字,也沒什麼大學,也沒什麼博士,她就這樣虔誠。還好碰到一個出家的好兒子,就是我了!我就是勸她一直精進用功,就是這樣子。
我媽媽有一天來廚房吃飯,就問:師父,師父,什麼是禅?我好驚訝,surprise!喔!這個媽媽最近進展到禅啊,還問我,我嚇一跳!剛好在我的左邊,我就手指跟她比,(豎起一拇指)。她說:在哪裏?在哪裏?啊?大拇指是禅喔?第二指過去是什麼意思?第二指過去淨土啦!不然要怎麼講?難能可貴!法師的媽媽何其長進,竟然問到最上乘,她那一句我是真的被她嚇到了,不愧是慧律法師的母親!我就跟她講:來不及了!你幾歲了,八十五了,念佛,好好的勸我媽媽念佛。老人家就好騙了,南無阿彌陀佛……我說:你每一念出來,它不是念完再回向。我跟她講:師媽,師媽!不是念完才回向喔!不是念完統統再回向喔?不是這樣喔!要往生極樂世界是:我這一句佛號念出來,每一句統統要往生的喔,這才是真修行!南無阿彌陀佛,我這一念就是要往生的。不是南無阿彌陀佛~~~~也邊看電視,好!回向!阿彌陀佛,這個哪裏是佛法呢?佛法是:修行從誦經的每一個字開始,統統定位在極樂世界的啊,每一個字、每一句佛號,統統堅持要往生的,這個叫做修淨土的。不是念完,邊念邊打妄想,我要往生!那中間這個過程呢?所以,要了解淨土,是從心境下手,念念要提升自己的正念,不能錯用心。
教以聲名句文爲體,無覺照之用,[合暗喻;心以靈知不昧爲性,有覺照之用,合明喻;學人不解依教觀心,但認聲教爲真心,豈獨迷心,亦迷其教。何以故?以所說教,認爲真心故。又不但迷教,亦複不達有覺照,無覺照之用。何以故?即以聲、名、句、文,無覺照之教體,爲靈知不昧,有覺照之心性,覺與不覺,二者無所了別故。謂汝以緣心聽法,則我所說之法,亦成緣塵,汝則迷失法性,何異執指爲月,不識明暗之人?故曰:“汝亦如是”。初破所緣之法竟]。
[午二 破能緣之心]
外境,你不用管,外境本來就空。要注意你的起心動念,現在這裏就是舉出來。
[若以分別,我說法音,爲汝心者,此心自應。離分別音,有分別性;譬如有客,寄宿旅亭,暫止便去,終不常住,而掌亭人,都無所去,名爲亭主]。
說:如果以分別心,來聽我所說的法音,來當作你的心,這個就是意識心,在爲音聲的分別而有。說:爲汝心者,此心自應。離分別音,如果是真心的話,它是離塵,離開這個刹那生滅的分別音聲,有分別性;就是有主體性,就是真心是常住的意思。離塵無自體性叫做妄心;離塵有自體性叫做真心。你一定要好好的去體悟這一句話到底在講什麼?妄心是因塵而有;真心無關于根,也無關于塵,它永遠就是這樣子。譬如有客,寄宿旅亭,暫止便去,就是住一下、住一宿,便離開了,終不常住。而掌亭人,都無所去,都沒有來去,名爲亭主,亭主的意思就是:心性才是我們的主人,它沒有來去、生滅、增減。用更貼切的就是說:它沒有任何的煩惱、無明卡住,離一切相,即名諸佛,就是徹底的拔除那個觀念、無明、意識型態。
[此正拔不舍緣心之疑根。分別:指聽法緣心;法音:即所聽聲教。上科先破所緣之法,此科乃破能緣之心。謂汝雖不以所分別聲教爲心,若以能分別法音,爲汝真心者,此心自應離卻所分別法音,有能分別自性,方許爲真。此暫縱,下即奪,先喻說],先比喻來說。[後法合。此喻能緣心,離塵無性],你看,這裏已經講得很清楚了!意思就是:意識心離塵沒作用,它只是對境界所起的一種影像,然後落入你的心。你自心就一直起分別、一直起煩惱,而這個煩惱、分別是由境界所引起的。譬如說:誰對不起你,你叁、五年後,你還是恨他;兄弟姐妹多分一點點財産,你到現在二十年,連跟他講一句話都不要;十幾年前,你弟弟做一件錯事,你到現在還不原諒他,這個就是離塵無自體性,他作不了主、他起煩惱。他認爲有過去心,不曉得過去心不可得;他認爲有現在心,現在意識攀緣心;他認爲有未來心。爲什麼講: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,這個就是離塵無自體性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都是塵所引起的相對的時空,過去心、現在心、未來心,都是所引起的。爲什麼你對你的十年前、二十年前,那個男朋友、女朋友,你念念不忘,這個就是因爲塵而分別。因爲你有女朋友嘛!後來二個人因爲起誤會、或者起沖突離開了,可是,你還是念念不忘啊。這個就是離塵無自體性。如果是見性,可就不一樣,男女朋友分開了,假設說;他現在學佛了,喔!原來那個是虛幻的東西。是不是?愛他,你要讓他解脫,真正的愛他,你要讓他自在;你真正的愛他,一定要讓他超越叁界,往生淨土,這是你真正的愛他,這世間人是做不到的!
法音現前不現前,如如不動的心性都是存在的,這個叫做離塵無自性體。[譬如行客],行客是代表生滅意識心,生滅意識心,刹那生、刹那滅,你的痛苦、煩惱、貪、瞋、癡心妄想,由之而起,殊不知道,這些貪、瞋、癡其實是多余的。[寄宿旅亭,不過暫時止住便去,終不常住,而掌管也亭人,是爲亭主,則無所去]。
[此亦如是:若真汝心,則無所去,雲何離聲,無分別性]?
這個[性]就是能力。此也是這樣,這個也是這樣,如果是真正你的心,那才不管音聲,音聲無關于你的真心,佛陀就是講法,你的心還是如如不動;佛不講法,你的心還是如如不動啊!如果你以生滅意識心聽法,那就是不真心,叫做離塵無自體性。現在真心是離塵有自體性,離塵有自體性就沒有來去、生滅,則無所去。雲何離聲,無分別性?爲什麼你現在離開佛的音聲,而沒有存在無分別性?無分別性,沒有能力如如不動的分別;而你執著的分別。在這裏要特別注意聽,意識能分別,本性也能分別。本性的分別,是眼見這一念,當下就是性;而衆生沒有辦法控製第一念,他眼見這一下,無心就是本性,他不懂。在刹那間,刹那即是永恒。
見了這個花,産生第二念,變成:這花很漂亮,我要帶回去!所以,眼睛見這個花,自性本爲就能分別;可是,是如如不動的分別;看花,如如不動,知性能分別:這是花、這是樹,可是心如如不動,就像見性的人,他照天地萬物,他就像鏡子一樣,一樣照天,一樣照地,一樣照樹,一樣照花,可是,心就是如如不動。衆生不一樣,衆生見到這個相以後,性動一個念頭,動念即乖,開始動到:這花是多麼的漂亮,我要帶回去,我可以送給別人啊!就開始第二念、第叁念、第四念……就來了!好!我們現在也是啊,迷了以後,看什麼都執著,他認爲這個塵是有自體性的。搭起來舞臺,哇!跳這個熱舞,現在穿得又少,電視,跳這個熱舞。一切衆生都認爲:這個是實實在在有一個人在跳舞啊!可是,佛陀就很厲害,自性本空。你看,誰在跳舞?美女在跳舞。那美女再看看,那一層皮;那層皮再看進去是肉;肉再看進去是筋脈;筋脈再看進去是五髒肺腑;五髒六腑再看進去是骨頭;骨頭再看進去是水。再觀照一下,咦?一個美女,她也是空啊;舞臺就濁幾個板子合並,把這舞臺拆了,緣起,還是不可得啊!屋頂一拆,屋頂也沒有、舞臺也沒有;音樂一放,好象有那個音樂;可是,這是科學的綜合,才有這個緣起的音樂。離開這個歌星、科技,那個放音的VCD、DVD,離開這些,沒有了!一個熱鬧的舞臺,你稍微冷靜一下,說: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,萬法本來就空無一物的東西,佛陀就是有這個能力,穿透一切的假相;衆生就是沒有辦法,看什麼迷什麼,看什麼著什麼,難怪我們活得痛苦,活到去自殺!
女朋友走了,快死掉了;男朋友走了,也快死掉了;財産被錄奪了,也活不下去,當然,沒有錢很辛苦。這一些,在聖人的角度看起來,它都是緣起的東西,世尊叫我們要冷靜。要用大般若智慧,去照見萬法皆空的道理是什麼,然後,你的心如如不動,你便得到常住。南無常住十方佛,就是覺性;南無常住十方法,就是真理,心中擁有真理;南無常住十方僧,無诤就是僧。所以,學佛的每一個弟子,很容易做到的,叫做無诤叁昧。就是不跟人家鬥是非,無诤叁昧,也就是什麼是非恩怨一概放下。與自己生死沒有關聯的,統統放下,這一念就見性!而我們衆生就是事情管太多,搞混了!
因此衆生不了解,離塵無自性的道理,離塵無自體性就是妄,離塵有自體性,就是真心自己作得了主,無關于塵。衆生贊歎來,你知道贊歎的音聲是幻;衆生毀謗來,你知道毀謗的音聲是幻,心自已做得了主。雲何離聲,無分別性?爲什麼離開這個聲塵,沒有辦法作得了主的?如如不動的,真心的分別性這種能力呢?你還是受它影響。[此以法合。亦複如是者:能緣心不住,緣境之時,暫緣便去,終不久緣,故喻如客。若真是汝心,則如亭主常住,並無所去;雲何離卻所分別聲,無有能分別之自性?此破意識緣聲之心也]。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叁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