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眼無神,不知道該怎麼辦。我這一段再講一遍:佛告阿難,你看到我的手衆中開合,是我的手有開有合?這是比喻外塵,有開有合;爲複汝的見性,是有開有合呢?其實見性根本就沒有開,從來沒有開,哪裏有合?從來沒有合,也不必開。阿難言:世尊寶手,衆中開合,就是說:世尊的手自己開自己合,我見如來的手自開合。你看!開、合,而你的見性,你的心呢?根本就沒有開跟合,你只是妄動,如果産生了執著,就變成妄動;如果不執著,這個心性就是智慧心,讓它開,自然開;讓它合,自然合,心性怎麼樣?不動,叫做無所住,你就抓到修行的重點。開、合,就表示一切天地萬法統統是生滅,有開、有合,只要有生、有滅,不有一件東西是永恒的,只有這一件如如不動的心性是永恒的。所以,我們要堅持什麼?堅持如如不動,叁昧一直現前。所以,這個叁昧它是需要培養的,譬如說:你以前執著一百件事情,每事必煩惱,現在少了五十件,你進步了!再來,五十件煩惱的事情,再濃縮變成五件,你又進步了,五件事情讓你挂礙。到最後剩下一件,到最後說,這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百,都是數目、都是觀念,它根本就不存在的,你悟了!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。
在《維摩诘經》裏面,講了很重要的一句話:已過量,超數量,也就是說我們的如來藏性是沒有數量,不是一二叁四五六七八可以推論得出來的,叫做已過量,超數量,超越一切任何的數量,因爲你有假相就會有數量,你對假相說:這是一、是二、這叁、這四。這如果是性空的話,空性的東西,這一,這是因爲你緣起産生錯覺,說這個是一。如果這個(法師舉起撫尺)磨成粉末狀,那可以變成多少灰啊?千千萬萬的灰塵啊,對不對?一吹,哇!都是木屑的灰。這個一二叁四是從觀念來的,叫做已過量,超數量。諸位!要進入佛的領域裏面,不能執著世間任何的——你身上有多少的財産、有多少的榮耀,因爲沒有這個東西。所以,大悟有什麼好處?你一百億、一千億,大悟的人無妨,他可以救衆生啊,像師父這樣,我可以救衆生啊!沒有錢就安分守已,好好的修行;有錢就大用現有,利益衆生,一百億跟一百塊,對大悟的人的心境,完全都是一樣,一百億是空,當然一百塊也是空,那是觀念啊!說:哎呀!師父,沒有錢日子怎麼過?你答對了!就是要觀對這個現實。說:師父,我爲了這個叁餐,也不得不去賺錢!對!你答對了,這就是業。你要生存,當然要賺錢!你坐在那邊,錢就天上自己掉下來喔?NO!還是得去賺錢啊!但是,要記住,不要被錢賺走了倒是真的。你可以賺錢,但是不要被錢賺走,你能體會師父這一句話意思嗎?你可以賺錢,你可以作主導,錢賺不走你,就是表示你見性。錢賺不走什麼意思?有錢、沒錢,你的心都是這樣子,不要讓錢把你的青春賺走了、你的清淨心賺走了、喜舍心賺走了,爲了這個一點點錢,跟人家百般計較,親朋好友反目成仇,怒目相視,何苦呢?何必這樣子呢?所以,大悟有什麼好處?大悟,好處後面二個字:多多,大徹大悟,好處多多。什麼都看得開,天塌下來都是OK!
人家說:啊,師父,有一個人在贊歎您!我說:喔,又有一個人懂得做功德了。說:師父,那個人在批評你,喔!又多一個人替我消災了。贊歎對我、毀謗對我,有什麼關系?那是你的問題,不是我的。日子,如果你能夠像師父這樣的體悟,OK!什麼境界來,都是空的東西,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。大悟有什麼好處?幸福不必向人乞討,這一句話可是關鍵喔!幸福從智慧生,從自性清淨般若智慧生,不必向人乞討:你給我幸福。不需要!爲什麼?你有智慧。所以,沒有智慧比乞丐更可憐,乞丐只是沒有錢,那一些有錢人貪婪不止,那個比乞丐更可憐。他每天都要向人乞討金錢,很辛苦!所以,明心見性,什麼都作得了主。
[佛告阿難者,因其不悟,故呼而告之曰。阿難:汝見我手,衆中開合,爲是我手,有開合耶?爲是汝見,有開合耶?此佛更向親切處提醒,要阿難于外境與見性,主、客之義,定要分清]。什麼是生滅?什麼是不生滅?諸位!外境是生滅,見性是不生不滅的,你要用真心修行。所以,師父一直告訴大家:開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,因爲你見到不生不滅的時候,萬事OK了!活著,所有的意義統統顯現出來,做什麼,什麼都成就。[阿難言:世尊寶掌,在大衆中,有開有合。我見如來,手自開合,非我見性],手自開合就是塵自生滅啊,非我見性,跟本性沒有關系。諸位!如果你也能體悟,手自開合,注意!這一句話就是:萬法本自生滅,不關清淨自性。如果你能體悟這一句話,單刀直入放下,叁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![有開有合。此因如來提醒之後,始覺佛手,開合如客,見性不動如主]。開合如客,見性不動如主,這個要畫雙紅線,這幾個字好好的體會。
[佛言:誰動?誰靜?阿難言:佛手不住,而我見性,尚無有靜,誰爲無住]?
現在阿難真的開悟了,真的見性了,有一點點訊息了。佛言:是誰在動?是誰在靜呢?阿難現在對心性有所體悟了,阿難說:佛手不住,不住就是生滅,就在動態中。佛的手一直在動,一開一合……叫做佛手不住,就是佛的手在動態中,不住就是不停。佛的手一直在生滅的意思,佛的手一直動不停。而我的見性,連靜態都沒有,誰爲無住?無住就是不停,就是動。阿難說:佛手不住,而我見性,尚無有靜,我這個見性本來就存在,連靜相都沒有,哪來的動?因爲動是對靜講的,靜是對動講的,諸位!動、靜本來就是生滅的東西。無住就是動,就是不停的動。這個無住不是無所住那個無住,完全不是的,這個無住是動的意思。
[此佛見阿難所答,依稀似是,但未便儱侗放過],[儱侗]就是模糊不清,混同無分別。[還須切實勘驗始得。故即問雲:誰動?誰靜?要知動、靜,較前開、合,更深一層。以開、合易辨,動、靜難明,故問令答,且看當機,腳跟是否點地。阿難見佛手開、合之時,佛手在阿難見性之中,不住如客,而阿難見性,無有開合如主,此動、靜分明,阿難已經領悟,故承問誰動誰靜,應聲答雲:佛手開合不住,動也,而我見性,本來不動。但用況顯之詞,初學稍覺難解]。我告訴你最簡單的辦法,只要你受到假相的影響,動到執著、分別的念頭,就是沒有見性,簡單講,單刀直入就是這樣。只要你動到一點點的心,受到外境的幹擾、影響,你的心起煩惱跟執著、分別,就是沒有見性,就是不懂得清淨自性是什麼。[尚無有靜者:非言見性不靜也,蓋靜必因動而顯,先曾動過,後乃不動],先動後靜,[方可說靜;見性從本以來],那個[從本以來]四個字是很重要的,從本以來就是無始劫以來。[不曾動過,未動不須說靜,故曰尚無有靜相可得,誰爲無住,猶言何處有動耶?無住二字即動也,正顯即性,非惟離動,而且動、靜雙離,誠天然自性之本定,非由製伏攝念而成]。諸位,不是刻意加一層力道,說:我要克製、我要忍耐,這句話的意思是說:是體悟到一切緣起性空,緣生就是無生,不需要製伏,心性本來就是不動,非由製伏攝念而成。諸位!製伏攝念而成有什麼壞處?因爲就是能所不斷故,製伏攝念而成的功夫,叫做能所不斷故,能所不斷就不是本性。[凡欲求十方如來,得成菩提之定],菩提之定就是妙性天然之定。[決當以此見性,爲因地心。佛但先顯,不與明言,且待請修時,再與指出,必以根性爲因心也]。
[佛言:如是]。嗯!答的好!正確。
[阿難此時見解,陡然與前不同],[陡然]就是突然,突然與前面不同。[已親領見性不動之義,所分外境爲動,見性不動,其理不謬,故佛印可之曰:如是。當知此中,以一佛手,爲一切外境之例,既佛手開、合,與見性無幹,則凡一切萬事萬境,任其起滅紛飛,皆與見性無幹矣]。禅宗有一句話,但無心于萬物,何妨萬物常圍繞?但無心于萬物,只要你對萬物不執著,何妨萬物常圍繞呢?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,就是這樣子了,色聲香味觸法,其實就是你如來藏性所顯現的境界,只是你多一層妄執而已,見不到我們的主人,老是受影響,不肯犧牲,不肯無我,什麼都強占出頭、占便宜,煩惱心一起來,就攻擊、傷害,其實跟我們見性是無關的。所以,我們給人金錢的時候,更應當給人尊嚴。譬如說:我是老板,我把所有一切工作人員當作是來幫助,而且他們都是了不起的菩薩,來幫助這個常住的,我不會說把他們當作:你就是我們這裏員工![員工]只是個名詞,他們可以自己作得了主,某些事情跟師父打個招呼。所以,在我這裏做事,真的是很好,我非常的尊重每一個工作人員。來到這裏聽經聞法的,這一些佛弟子們,師父都把他當作是佛子一樣看待。爲什麼?是師父心性當中,所影現出來的一切衆生,跟師父是一體的,任何一個衆生,我都不忍心去傷害他的。我們做法師的,修養要到頂點,明明知道這個徒弟在說謊,都要裝作不知道。說:師父!那您不是姑息養奸嗎?不!他有他的時間跟空間的難處,我能理解跟體會他的苦衷,我不會去戳破他,打妄語,他有他的立場。是的,佛弟子應當要自我的清醒了。[若人于動中,睹此不動之性,常恒不昧],一般的人,若人于動中,能夠睹此不動之性,能夠了悟如如不動的心性。常恒不昧,這個不昧就是功夫,就是培養,不要讓它睡著了。你記得,二六時中,時時刻刻如如不動,分分秒秒如如不動,從這個如如不動當中會産生什麼?産生慈悲喜舍,喜悅的心就出來了,因爲他的心不會傷人了。
有一居士來,不管他用什麼心,也是好事,我也隨喜。他看到師父就說:哇!師父你好久沒看到,你的面相愈來愈光澤了、愈來愈好看了。嗯,那是因爲你的心像佛,所以看到我好看,我也是隨喜了,我就半開玩笑跟他講了:我的心就像佛了,我的心二六時中都是慈悲喜舍了。所以,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