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进。[如是思惟,乃以见道之智,观察思惟:澄然寂静,名之为空;飞扬摇动,名之为尘。是我当时开悟,以摇动者,名为尘义]。
底下,举一个公案,[赵州]禅师,有一天在扫地[一日扫地次],有一个出家人,[有僧问云:和尚是大善知识,为甚么扫地?]意思就是说:你是一个开悟的圣人,是大善知识,为什么也在扫地呢?[州曰:尘从外来。]那么这个出家人,因为他没开悟,就问了,[僧曰:既是清净伽蓝,为甚么有尘?州曰:又一点也。]意思就是:大悟人的心境,他是连一点点的动念都不行。连讨论都不行,语言、文字、观念统统不行!叫做动念即乖。所以,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,如果我们不能体悟,这个当下当体即空、寂灭相,任你百千劫追求佛道,犹是外道,误认为心外有佛故。诸位!心外无佛的,佛在心性当中的。[赵州眼光,烁破四天下,辨客、尘义,析入秋毫]。烁破叫做消融的意思,或者是火光闪动叫做烁,我们说:闪烁、闪烁,这个烁破也可以说是照破。四天下,以前人讲的东、南、西、北。辨客、尘义,析入秋毫,你看,这个赵州和尚是大悟的人,连一点点都不行!
[佛言:如是]。这个就佛印证了。所以,很多人有没有开悟,为什么要找见性的人印证呢?因为这样才不会偏离修行的主题。我们修行的主题是心性,如如不动的心性,如果不能体悟到,拿出这个重要的明心见性的功夫,心外一直求法,那么,跟佛道一点都不相应。所以,求印证是很重要的!佛言:如是。答对了![此佛印可其说。佛意只要陈那说出客、尘,主、空,谁动、谁静,令阿难闻已生信,识得眼中见性不动,身境与能缘识心,摇动而已]。诸位!这一段就是修行的关键!识得眼中见性不动,身境与能缘识心,摇动而已。这个色身,就是四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风所构成的;这个意识心,接近神经系统的,一直在感受,一直在领受,一直在分别,一直在执着,到死没办法割舍。师父已经讲过,说:只要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听到正法,这个人没有任何机会解脱,一个都没有。
[陈那分析,正合佛意,故印可之曰:如是。更有二义当知:一、此客尘之喻,有通、有别。别者,如陈那]憍陈那[所析,以见惑分别不住],[不住]就是不停。[取喻如客,去之犹易,以思惑任运摇动,取喻如尘,拂之实难]。思惑就难了!任意摇动,就是我们卡在那种个性、习气,是很困难的!因此我们要了解,修行的容易处跟困难处在哪里?修行的容易处,就是你只要见性,它就很容易,见一切相总是如;你只要不见性就很困难,因为用什么心统统不对,有心也是妄,无心也不对;那大悟,有心也对,无心也对。迷了的众生,有心不对,无心也不对,为什么?迷惑的众生,有心,他认为这个意识心就是有心,无心就是什么都不要想,这个就是外道啊!悟道不一样,讲有心也对,无心也对,讲无心就是如如的本体;讲有心,有心就是般若智慧心,这是大悟的人。他用清净心能够展现出来的。你讲无心对,他还是如如不动的心性;讲有心也对,他是涅槃的妙心,涅槃妙心能起作用,怎么不能动呢?动者就是不动。所以,这个问题出在哪里呢?出在悟跟不悟,悟跟迷之间。所以悟者刹那间,迷者尘点劫,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。我们一心念佛,总不能不了解佛的心性是什么,修学佛道变成外道,那你要修学佛道变成佛道,应当什么?应当要明心见性,佛道是内观的,佛性不离心,念佛也不能离开心。念佛以后,烦恼越来越少,你念对了佛;念佛以后,烦恼愈来愈多、愈看众生的缺点、是非愈来愈多,对不对?耳根子软,自己心定不下来,本来《楞严经》听得好好,好好,常常来,常常来,一下子是非、恩怨一来、烦恼一来,不来了,谁吃亏啊?所以,那个愿力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一碰到善知识,碰到正法,或者碰到正知正见,我们要强化自己的信心,不是只有师父而已。要强化信心告诉自己,百千万劫难遭遇,泰山压顶,我都来听,下冰雹,我打昏了也要来,没话讲,这样的愿力,你已经成功一半了!这二个钟头演讲,不要说全部都听得懂,来这里听一个比喻、一句的名言、一个观念,一改变以后:哇!原来如此!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堂课会大彻悟啊!摸索、摸索……突然这个比喻,啪!哇!原来如此啊,我就是佛!就打开你的心扉了。喔!万法不离自性,万法唯心现量。以前念:若人欲了知,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怎么念怎么不懂,现在可知道了;以前念佛没啥味道;现在一念佛,那个味道如甘露,那味道念得出来,因为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就是你的心性了。
[通者,实则烦恼、所知二障,分别、俱生二惑],分别就是后天性,俱生就是先天性,二惑。[随境生灭,非真常性,皆为客义;以此二障二惑,而能染污妙明,扰乱性空,皆为尘义]。尤其是现在这一代的人,要修行就更难!为什么更难呢?因为五欲六尘太多,现在小孩子,网路可以玩整天,可以玩到中风,真的!电脑可以玩整天的,所以,现在的人说要讲修行,玩那个电脑可以玩整天,玩那个网路可以玩整天;泡网咖可以泡三天三夜;逛那个名牌,从早上逛到人家店面关门;电视一看,整天整夜,不是象师父看大藏经这样整天整夜,电视一打开就一直看。尤其现在的外境,电视报导的,才小六的小朋友看网路,他妈妈说:噢,我这二个弟弟好用功,他看什么?看那个色情的!他打开那个网路,什么相片统统有,你看,现在这个孩子怎么修行啊,他妈妈以为他很用功。白天看、晚上看。我们生长在这个时代,要听闻正法已经很难,要再真正的深入那个三昧正定,就更难,因为三昧正定是能往涅槃的桥梁,诸位!没有定,是没有办法进入涅槃的,用现在一句话来讲就是:除非你完全放弃情绪化的东西,否则你不可能进入涅槃、佛陀的妙心,是绝对不可能的!佛没有情绪作用,哪管你有钱、没有钱,男的、女的,他都一律平等的,他心坚固,如如不动,这样才有办法成就佛道。你以为佛道是一种游戏吗?语言文字吗?
有一个居士来,我问他说:居士,你修哪一宗?他说:我修禅!我说:大居士,禅是什么意思?他说:禅?禅是无所在,无所不在。我说:就拿你最后一句:无所不在,你指出来给我看看,指出来啊!我跟那个居士讲:了生死跟耍嘴皮是不一样的,见性是真枪实弹的东西啊!回去好好念佛!他说:师父,那无所不在是什么意思?我说:无所不在就是性一切心,一切般若智慧,皆来自于真如自性。他恍然大悟:喔!顶礼师父,感谢恩师开示!是嘛!修行人嘛要老老实实的,不是嘴巴说一套,做一套,说说,也不知道佛的意思是什么。禅无所在,无所不在,小学一年级也会念啊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谁不会念?因此,修行是真实性的东西,不是搞一搞名相,耍耍嘴皮,让人家恭维你,说:哎呀!你很有功夫!有道无道,自己知道。真的!所以,不能有那种荣誉心作崇:我要让人家错认为我开悟,我要让人家误认为我是真的有功夫,这一念就不行!悟道的人,你管他别人认不认识;你管别人知不知道,你就活在佛的心性当中,与佛一鼻子孔出气,你需要人家来认同吗?需要人家来知道你吗?要大肆宣扬吗?这个都是矫揉造作,错误,荣誉心在作崇。怀着这个心就不懂佛的心,直心是道场啊!因此我们要诚恳的面对自己,没有悟,他就是没有悟;就悟了,你也要默然,知道就好,不要到处宣扬,也不必到处夸大自己,我们就是这样平实、平凡、平淡自己,生死是自己事,临命终,这些荣耀用不着的,要记得师父的话!
[二、本科显见不动,以客、尘皆喻动义,主、空皆显不动义。佛问客、尘,即密答阿难,寂常心性之求。以客乃不住,喻身境识心;而主人自无所去,喻心性常住之义。以尘乃摇动,亦喻身境识心;而虚空寂然不动,喻心性澄寂之义。二辨定客尘竟]。
[辰三 正显不动 分二]
[巳初 对外境显不动]
[二 对内身显不动 今初]
[即时如来,于大众中,屈五轮指,屈已复开,开已又屈,谓阿难言:汝今何见?阿难言:我见如来,百宝轮掌,众中开合]。
就是这样子,即时如来,于大众中,屈五轮指,(法师举手张开握拳)就是这样子。屈已复开,开已又屈(握拳后再张开手,张开手后再握拳)。底下,[此佛以手为阿难之外境,以显见性之不动。因上文陈那分析客、尘,主、空,则动、静分明,要阿难即生灭之客、尘,荐取不动主、空之见性耳]。这个[荐]就是直接、直取的意思,荐取就是一点都不弯曲,单刀直入,见性!荐取不动主、空之见性,[故于众中,屈曲五轮指(又成拳相)],把这五个指头变成一个拳相。[屈已复开],又开,[开已又屈,以表外境不住]。佛善于说法,用手来比喻生灭。[引起阿难见性现前,令注意也。故问阿难:汝今何见?在佛之意,还是要阿难,向能见处亲见天然不动之本体,而阿难乃据事直答:我见如来,百宝轮掌,众中开合。佛手掌中有千辐轮相,故称轮掌]。
[佛告阿难:汝见我手,众中开合,为是我手,有开有合?为复汝见,有开有合?阿难言:世尊宝手众中开合,我见如来,手自开合,非我见性,有开有合]。
来!把笔放下来,看这里。你眼睛看到师父的手,对不对?注意听!见性的关键就在这个地方,我先握紧拳头,诸位你的心有没有握紧拳头?(法师握紧拳头,举给众看)。有没有?没有,你心一样如如不动在那边嘛,很清楚的看到手指头这样。好!师父的手再伸开来,你有没有拉开你的心,再继续看到这个掌?(法师将握拳手伸开)不需要啊,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啊!好!再压下来,你的心有没有被师父伸开的手掌变成拳头而变小呢?(法师变张开的手掌为拳)没有;我伸开来有没有变大(拳张开)?也没有,缩、伸,缩、伸……其实尘自生灭,自性不动。知道吧?两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