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专家,请示以后,专家告诉他:狼群它是有习性的、有地盘性的。你只要在这一群狼来,你放另外一群狼群的嘷叫声,叫做宣示地盘,用这种方式,它就不敢入侵。动物的行为它有地盘性、有区域性,它的地盘性很坚强,同时它也不敢随便的去入侵其它狼群的地盘。农夫就录了好几群狼叫的声音,拿这个录音带回去以后,就这个扩音器不定时的播放,把它扩到整个山区。经过几年,他这样一放以后,方法对了,中奖!从此以后,没有一只狼来咬他的羊群。方法错的时候,羊被咬死,狼群被打死,花费了多少铁丝网的钱,他就是搞不定它!方法对的时候,一毛钱都不要花,就是买个扩音器播放,从此以后,狼知道那个区域是属于另外一个狼群的,统统不敢来。我现在回归到说:修行也是这样子的,你掌握了对的方向,方法对的、正确,了悟诸法毕竟空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,知道万法空相,就慢慢练习放下……这个就是方法对!如果你一直拜山、一直念佛,而不懂得放下,一念提起阿弥陀佛,那就会变成一边念佛,一边执着娑婆世界的是非;一边念佛,一边着相,着这个缘起缘灭的假相。那么,就是说:虽然你很用功,可是,被牵制住,这个叫做方法错误。见性就是:生擒活捉不费吹灰之力,就像这个生物、动物学家一样,他叫他回去只放一下录音带就好,你也不必带枪,也不必围篱笆,他就方法对啊!诸位!放下万缘,你的方法就对了!

  师父常常讲放下,有一个居士来问:师父,您常常讲放下,放下,我心里也常常告诉自己:放下,放下啊,可是,它就是放不下呢!我说:那个放下是打从彻悟的心,了悟能缘的意识心空、所缘的境界空,是这样子的无所在、无所不在的那种放下的心,不是告诉自己:我要放下,这个还是加一个[我要放下],这个不是真正的功夫。真正的功夫是了悟一切法无生,如如不动,见一切法如幻,心悟无生,如如不动,是这样子的放下。我已经举例子给你听了,也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告诉你,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对,弄错了你会百千万劫。

  [我执即天台宗,所谓见、思二惑。客、尘为三乘人通惑,大、小共断],大乘、小乘共断,[不断罗汉尚不能成],不断就是不断见、思二惑,罗汉尚不能成,[况无上菩提乎]?连二乘人都构不上。[故曰:皆由所误。当时所说客、尘,乃喻集谛烦恼,反显主、空,乃喻灭谛耳]。灭谛就是涅槃,苦、集、灭、道。什么叫灭谛呢?就是灭苦而成道,叫做涅槃,叫做灭谛。这个灭是灭什么?灭三界之苦。[今但取能比之喻,不取所喻之法,以客、尘二皆属动,而喻身境,及缘身境之心;以主、空二皆不动]。主人住在屋子里面当然不必动,客人来,住了就走了,他要动的;虚空是不动的,灰尘是动的。所以,以主人跟虚空来比喻二皆不动。[俱喻见性耳],还是要见性,都是在比喻见性。[佛问汝等当时,闻说客、尘二字,因何开悟?今成圣果?故问因何开悟,欲今详叙客、尘、主、空],什么是客?什么是尘?什么是主?什么是空,要分清楚。诸位!这里总归一句话,注意听!客、尘就是生灭;主、空就是不生不灭,就是这么简单,放下生灭就是不生不灭。诸位,法不必找,放下就是。[可以例显身境,及缘心与见性,动不动之义。初如来询究原悟竟]。

  [巳二 陈那详答佛印]

  [时憍陈那,起立白佛:我今长老,于大众中,独得解名,因悟客、尘二字成果]。

  说:那个时候,憍陈那起立白佛,对佛这么说:我今是法性长老。为什么称为法性长老呢?因为他悟到法性不动,叫做法性长老。这个法性,诸位要认识一下,法性长老,证阿罗汉果,叫做法性长老,同时叫做福慧上座。所以,在这里要很清楚的,也就是说:如果是证阿罗汉果的,是排前面的。譬如说:先出家的在前座,后出家在后座,但是,如果他证阿罗汉果,世尊会请他到前面来,到前面坐,不必排在人家后面,证阿罗汉果,可以不必依照戒腊来的,是这样子叫做福慧上座的,可是,他有功夫了。诸位!跟着佛出家以后,如果他只有沙弥,证阿罗汉果,可以不必受比丘戒,就是比丘。这个证阿罗汉果是不容易的,到目前为止,难啊!连证三果阿罗汉都很难了。泰国那个是专修毗婆舍那的,叫做内观法的,无常观、数息观、不净观。听他们泰国来讲的,泰国目前有二、三个证三果阿罗汉的,当然这是他们传过来的讯息了。泰国有多少个比丘,几万,三果还不是阿罗汉果,三果而已,找不到二、三个。所以,这个时代不念佛怎么行?不好好修净土法门哪行呢?是不是?还是要认真修行。

  我今长老,于大众中,独得解名,因悟客、尘二字成果。悟到了生灭,放下,同时就是不生灭。[此憍陈那自陈得悟。他经有云憍陈如,即阿若多之姓也。此云火器,以先世],[先世]就是祖先,[事]就是事奉,[火]就是拜火教。[命族故]。命族就是这样命名的。整句的意思就是:他们的祖先因为是事奉拜火教,而命名叫做火器,所以叫做阿若多。[我今长老者],因为碰到佛了,要不然,也没有办法成就了。[因佛在鹿园说法,阿若多最初称解,成阿罗汉,为法性长老。独得解名者:阿若多,此云解本际,名也。因悟客、尘二字之理,得成圣果,此从集谛入也]。憍陈那在佛弟子当中,叫做见解第一;舍利弗叫做智慧第一;目犍连叫做神通第一,他叫做见解第一。

  [世尊!譬如行客,投寄旅亭,或宿、或食,宿、食事毕,俶装前途,不遑安住;若实主人,自无攸往]。

  这比喻的非常好!说:世尊!譬如说:行客,行客就是动态的,来来去去的这些行客。投寄在旅亭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旅社。有的或宿、或者是吃、或者是过一宿,吃完了,食事毕,怎么样?[俶装]就是整装,继续前途,继续前进了。不遑安住,[遑]就是来不及,就是无暇的意思,因为他是来作客的,一下子又走了。若实主人,自无攸往,[攸]就是所往。若实主人是指我们的心性;不遑安住是指生灭的意识心,自无攸往,实是主人是指如如不动的心性。意思是说:如果是生灭的意识执着心,应当放;如果是主人,你应当知道,那个是如如不动的见性,是作得了主,是主,你就要往这边走;是客,就放下,舍妄求真,就是这个道理。

  [此述所解,先解客字,次解尘字。佛以客、尘喻集谛烦恼,即见、思二惑;见惑缘境分别,背觉合尘,粗动不定,譬如行客,投寄旅亭,久缘如宿,暂缘如食,而或之云者,久暂不定也。此境分别已定,复缘他境,舍此趣彼,如客之宿][宿]就是过一夜、[食既毕;俶者整也,遑者暇也;即整顿行装,转向前途而去,不暇安心居住也。若实在主人,喻小乘偏真法性;自无所往,喻法性常住不动]。

  [如是思惟:不住名客,住名主人,以不住者,名为客义]。

  注意听!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正观,这个很重要的!如是这样正确的观照,很正确的知见,如是正观,不住名客,不住就是刹那生灭的东西,如同来我们心性作客的,千万不要去执着这种东西,不要去妄动,因为它是无住的。住就是永远存在了!我们这个般若智慧一直存在,明心见性,明本心、见本性,那个如来藏性是我们的主人,住名主人。以不住者,名为客,不住,因为它住不下来,刹那生灭的意识、执着和分别心,就是客。如果你动念,动到了执着念,这就变成客为主了,把这个意识心变成你的主人;如果你动分别的念,也就变成易客为主了,就把这个不重要的,变成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了。为什么要念念消归自性,归无所得?为什么要这样一直重复的讲?念念消归自性,归无所得,为什么一直讲自性?因为那个才是主啊,成佛就是明心见性,见性才能成佛。

  [如是指上文,譬如行客,投寄旅亭等。如是思维,以见惑分别不住名客,以法性常住名主,是我当时开悟,以不住者名为客义]。

  [又如新霁,清旸升天,光入隙中,发明空中,诸有尘相。尘质摇动。虚空寂然]。

  [此解尘字。以思惑任运],任运的意思就是:二六时中都跟在旁边,任运的意思就是那个习气——贪、瞋、痴、慢、疑,那个习气随时随地,什么时候要爆发不知道,很难控制的![摇动如尘。尘须有日光,照之可见,故曰,又如新霁,清阳升天]。什么是新霁呢?就是[久雨初晴],雨下了很久了,这个天突然出太阳,这个就是[曰新霁,清阳者,早晨之日也。日从云中而出,喻已断见惑,得见道之智日,升于性天,其智微劣,于法性理,亦惟少分相应]。法性理是什么意思?就是诸法毕竟空的无生理,意思就是说:法性本空这个道理,简单讲就是所谓的无为法,因为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所以,法性毕竟空的无生之理,有少分相应,[故以光入隙中喻之]。光射进这个门隙当中一个缝,[隙者,门壁缝障],就是物体裂开来了,[若无日光,不了尘相,譬喻若无见道之智,不见思惑,若断见惑,有了智光,能觉思惑,于偏空法性理中,微细起灭如尘]。为什么讲偏空呢?偏空的意思就是悟了不究竟,二乘人只断我空,这个叫做偏空,还有微细如尘。[而法性不动如空,故喻如日光,发明空中尘相。尘之体质是摇动,虚空乃寂然不动,相形而显也]。这个很清楚的在告诉你:如如不动的心性,就像虚空一样的,从来不生、从来不减;从来不来、从来不去;来去、生灭、增减,都不可得。所以,这一段你只要好好的体悟,就能了解,摇动的东西,意思就是:只要是生灭的东西,都不值得取。不管你现在拥有多少的房地产;不管你拥有多少的金钱,都是过目云烟,暂时为我们所用的。

  [如是思惟:澄寂名空,摇动名尘,以摇动者,名为尘义]。

  所以,只要是生来相就是如此,它就是会摇动的;只要是意识心,它就是摇动的。因此修学佛道,刚开始稍微克制一下那个情绪,慢慢进入三昧,正定、正念,然后,二六时中更精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