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專家,請示以後,專家告訴他:狼群它是有習性的、有地盤性的。你只要在這一群狼來,你放另外一群狼群的嘷叫聲,叫做宣示地盤,用這種方式,它就不敢入侵。動物的行爲它有地盤性、有區域性,它的地盤性很堅強,同時它也不敢隨便的去入侵其它狼群的地盤。農夫就錄了好幾群狼叫的聲音,拿這個錄音帶回去以後,就這個擴音器不定時的播放,把它擴到整個山區。經過幾年,他這樣一放以後,方法對了,中獎!從此以後,沒有一只狼來咬他的羊群。方法錯的時候,羊被咬死,狼群被打死,花費了多少鐵絲網的錢,他就是搞不定它!方法對的時候,一毛錢都不要花,就是買個擴音器播放,從此以後,狼知道那個區域是屬于另外一個狼群的,統統不敢來。我現在回歸到說:修行也是這樣子的,你掌握了對的方向,方法對的、正確,了悟諸法畢竟空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,知道萬法空相,就慢慢練習放下……這個就是方法對!如果你一直拜山、一直念佛,而不懂得放下,一念提起阿彌陀佛,那就會變成一邊念佛,一邊執著娑婆世界的是非;一邊念佛,一邊著相,著這個緣起緣滅的假相。那麼,就是說:雖然你很用功,可是,被牽製住,這個叫做方法錯誤。見性就是:生擒活捉不費吹灰之力,就像這個生物、動物學家一樣,他叫他回去只放一下錄音帶就好,你也不必帶槍,也不必圍籬笆,他就方法對啊!諸位!放下萬緣,你的方法就對了!
師父常常講放下,有一個居士來問:師父,您常常講放下,放下,我心裏也常常告訴自己:放下,放下啊,可是,它就是放不下呢!我說:那個放下是打從徹悟的心,了悟能緣的意識心空、所緣的境界空,是這樣子的無所在、無所不在的那種放下的心,不是告訴自己:我要放下,這個還是加一個[我要放下],這個不是真正的功夫。真正的功夫是了悟一切法無生,如如不動,見一切法如幻,心悟無生,如如不動,是這樣子的放下。我已經舉例子給你聽了,也用了這麼長的時間告訴你,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對,弄錯了你會百千萬劫。
[我執即天臺宗,所謂見、思二惑。客、塵爲叁乘人通惑,大、小共斷],大乘、小乘共斷,[不斷羅漢尚不能成],不斷就是不斷見、思二惑,羅漢尚不能成,[況無上菩提乎]?連二乘人都構不上。[故曰:皆由所誤。當時所說客、塵,乃喻集谛煩惱,反顯主、空,乃喻滅谛耳]。滅谛就是涅槃,苦、集、滅、道。什麼叫滅谛呢?就是滅苦而成道,叫做涅槃,叫做滅谛。這個滅是滅什麼?滅叁界之苦。[今但取能比之喻,不取所喻之法,以客、塵二皆屬動,而喻身境,及緣身境之心;以主、空二皆不動]。主人住在屋子裏面當然不必動,客人來,住了就走了,他要動的;虛空是不動的,灰塵是動的。所以,以主人跟虛空來比喻二皆不動。[俱喻見性耳],還是要見性,都是在比喻見性。[佛問汝等當時,聞說客、塵二字,因何開悟?今成聖果?故問因何開悟,欲今詳敘客、塵、主、空],什麼是客?什麼是塵?什麼是主?什麼是空,要分清楚。諸位!這裏總歸一句話,注意聽!客、塵就是生滅;主、空就是不生不滅,就是這麼簡單,放下生滅就是不生不滅。諸位,法不必找,放下就是。[可以例顯身境,及緣心與見性,動不動之義。初如來詢究原悟竟]。
[巳二 陳那詳答佛印]
[時憍陳那,起立白佛:我今長老,于大衆中,獨得解名,因悟客、塵二字成果]。
說:那個時候,憍陳那起立白佛,對佛這麼說:我今是法性長老。爲什麼稱爲法性長老呢?因爲他悟到法性不動,叫做法性長老。這個法性,諸位要認識一下,法性長老,證阿羅漢果,叫做法性長老,同時叫做福慧上座。所以,在這裏要很清楚的,也就是說:如果是證阿羅漢果的,是排前面的。譬如說:先出家的在前座,後出家在後座,但是,如果他證阿羅漢果,世尊會請他到前面來,到前面坐,不必排在人家後面,證阿羅漢果,可以不必依照戒臘來的,是這樣子叫做福慧上座的,可是,他有功夫了。諸位!跟著佛出家以後,如果他只有沙彌,證阿羅漢果,可以不必受比丘戒,就是比丘。這個證阿羅漢果是不容易的,到目前爲止,難啊!連證叁果阿羅漢都很難了。泰國那個是專修毗婆舍那的,叫做內觀法的,無常觀、數息觀、不淨觀。聽他們泰國來講的,泰國目前有二、叁個證叁果阿羅漢的,當然這是他們傳過來的訊息了。泰國有多少個比丘,幾萬,叁果還不是阿羅漢果,叁果而已,找不到二、叁個。所以,這個時代不念佛怎麼行?不好好修淨土法門哪行呢?是不是?還是要認真修行。
我今長老,于大衆中,獨得解名,因悟客、塵二字成果。悟到了生滅,放下,同時就是不生滅。[此憍陳那自陳得悟。他經有雲憍陳如,即阿若多之姓也。此雲火器,以先世],[先世]就是祖先,[事]就是事奉,[火]就是拜火教。[命族故]。命族就是這樣命名的。整句的意思就是:他們的祖先因爲是事奉拜火教,而命名叫做火器,所以叫做阿若多。[我今長老者],因爲碰到佛了,要不然,也沒有辦法成就了。[因佛在鹿園說法,阿若多最初稱解,成阿羅漢,爲法性長老。獨得解名者:阿若多,此雲解本際,名也。因悟客、塵二字之理,得成聖果,此從集谛入也]。憍陳那在佛弟子當中,叫做見解第一;舍利弗叫做智慧第一;目犍連叫做神通第一,他叫做見解第一。
[世尊!譬如行客,投寄旅亭,或宿、或食,宿、食事畢,俶裝前途,不遑安住;若實主人,自無攸往]。
這比喻的非常好!說:世尊!譬如說:行客,行客就是動態的,來來去去的這些行客。投寄在旅亭,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旅社。有的或宿、或者是吃、或者是過一宿,吃完了,食事畢,怎麼樣?[俶裝]就是整裝,繼續前途,繼續前進了。不遑安住,[遑]就是來不及,就是無暇的意思,因爲他是來作客的,一下子又走了。若實主人,自無攸往,[攸]就是所往。若實主人是指我們的心性;不遑安住是指生滅的意識心,自無攸往,實是主人是指如如不動的心性。意思是說:如果是生滅的意識執著心,應當放;如果是主人,你應當知道,那個是如如不動的見性,是作得了主,是主,你就要往這邊走;是客,就放下,舍妄求真,就是這個道理。
[此述所解,先解客字,次解塵字。佛以客、塵喻集谛煩惱,即見、思二惑;見惑緣境分別,背覺合塵,粗動不定,譬如行客,投寄旅亭,久緣如宿,暫緣如食,而或之雲者,久暫不定也。此境分別已定,複緣他境,舍此趣彼,如客之宿][宿]就是過一夜、[食既畢;俶者整也,遑者暇也;即整頓行裝,轉向前途而去,不暇安心居住也。若實在主人,喻小乘偏真法性;自無所往,喻法性常住不動]。
[如是思惟:不住名客,住名主人,以不住者,名爲客義]。
注意聽!如是思惟就是如是正觀,這個很重要的!如是這樣正確的觀照,很正確的知見,如是正觀,不住名客,不住就是刹那生滅的東西,如同來我們心性作客的,千萬不要去執著這種東西,不要去妄動,因爲它是無住的。住就是永遠存在了!我們這個般若智慧一直存在,明心見性,明本心、見本性,那個如來藏性是我們的主人,住名主人。以不住者,名爲客,不住,因爲它住不下來,刹那生滅的意識、執著和分別心,就是客。如果你動念,動到了執著念,這就變成客爲主了,把這個意識心變成你的主人;如果你動分別的念,也就變成易客爲主了,就把這個不重要的,變成你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了。爲什麼要念念消歸自性,歸無所得?爲什麼要這樣一直重複的講?念念消歸自性,歸無所得,爲什麼一直講自性?因爲那個才是主啊,成佛就是明心見性,見性才能成佛。
[如是指上文,譬如行客,投寄旅亭等。如是思維,以見惑分別不住名客,以法性常住名主,是我當時開悟,以不住者名爲客義]。
[又如新霁,清旸升天,光入隙中,發明空中,諸有塵相。塵質搖動。虛空寂然]。
[此解塵字。以思惑任運],任運的意思就是:二六時中都跟在旁邊,任運的意思就是那個習氣——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那個習氣隨時隨地,什麼時候要爆發不知道,很難控製的![搖動如塵。塵須有日光,照之可見,故曰,又如新霁,清陽升天]。什麼是新霁呢?就是[久雨初晴],雨下了很久了,這個天突然出太陽,這個就是[曰新霁,清陽者,早晨之日也。日從雲中而出,喻已斷見惑,得見道之智日,升于性天,其智微劣,于法性理,亦惟少分相應]。法性理是什麼意思?就是諸法畢竟空的無生理,意思就是說:法性本空這個道理,簡單講就是所謂的無爲法,因爲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所以,法性畢竟空的無生之理,有少分相應,[故以光入隙中喻之]。光射進這個門隙當中一個縫,[隙者,門壁縫障],就是物體裂開來了,[若無日光,不了塵相,譬喻若無見道之智,不見思惑,若斷見惑,有了智光,能覺思惑,于偏空法性理中,微細起滅如塵]。爲什麼講偏空呢?偏空的意思就是悟了不究竟,二乘人只斷我空,這個叫做偏空,還有微細如塵。[而法性不動如空,故喻如日光,發明空中塵相。塵之體質是搖動,虛空乃寂然不動,相形而顯也]。這個很清楚的在告訴你:如如不動的心性,就像虛空一樣的,從來不生、從來不減;從來不來、從來不去;來去、生滅、增減,都不可得。所以,這一段你只要好好的體悟,就能了解,搖動的東西,意思就是:只要是生滅的東西,都不值得取。不管你現在擁有多少的房地産;不管你擁有多少的金錢,都是過目雲煙,暫時爲我們所用的。
[如是思惟:澄寂名空,搖動名塵,以搖動者,名爲塵義]。
所以,只要是生來相就是如此,它就是會搖動的;只要是意識心,它就是搖動的。因此修學佛道,剛開始稍微克製一下那個情緒,慢慢進入叁昧,正定、正念,然後,二六時中更精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