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成佛道,不回本国。五人因太子不回,不得回朝复命,乃随从太子游方五载,而至雪山,同修苦行六年。三人不堪苦行者,乃往鹿园,别修异道;后二人见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],这个[糜]就是粥。[亦复舍去,而至鹿园。佛演《大华严》,虽称本怀,不契时机],所以,不对机就是多余的。[寻念过去佛,所行方便事,亦欲开方便门,说小乘法,乃思:谁应先度?悲二仙之已逝];这二个仙人,他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二位著名的宗教导师,教导人们修习禅定的方法,他们一个叫做阿罗逻,一个叫做郁陀迦。这二个仙人已经不在了。[喜五人之犹在,乃至鹿园,为五比丘等,三转四谛十二行*轮]。为什么讲十二行呢?因为四谛讲三次,诸位翻开《表解》二八页,三转四谛*轮,三转四谛,三乘以四就是十二。三转四谛十二行*轮,四谛,简单解释一下,我们在《大专佛学十四讲表》已经讲得非常清楚,简单提示一下。四谛就是四种真理,此是苦谛,苦,这个世间实实在在是苦的,你不要一直不觉悟,这个世间无乐可言,因为是刹那、是生灭、是无常、是缘起。所以,这个世间真是苦,不但是身苦,还有心灵的烦恼的苦。所以叫做苦谛。二、此是集,就是集谛,集谛的意思就是集合一切烦恼,就会感应种种的痛苦,业感就会缘起。所以,此是苦,就是世间的果;此是集,这是世间的因,[集]就是集一切的烦恼,简单讲:集一切见思二惑等等烦恼,贪瞋痴慢疑等等。再来,此是灭,这是灭谛,我们身心皆苦;有一个快乐的涅槃,所以,这个[灭]是灭苦的意思,意思是说:一个人证悟了涅槃的妙心,则能离一切苦。所以,[灭]就是灭苦,也就是涅槃义。此是道,是指八正道,还有三十七道品,[道]就是路,就是可以通,可以通往涅槃之道,所以,此是道。意思是说:你修八正道、修三十七道品,可以通往涅槃,可以度脱生死,此是道。此是灭,是出世的果;此是道,是出世的因。好了,有了苦谛、集谛、灭谛、道谛,就变成世间果,此是苦;世间的因,此是集;出世的果,能得涅槃,此是灭;出世的因,此是道,修八正道,三十七道品,就可以了生死、离苦得乐。
底下:示相转,对上根人讲的;劝修转,对中根人讲的;作证转,对下根器的人讲的。示相转是啥意思呢?上根的人一听到此是苦,就知道苦有逼迫性,所以,不会象世间人这样子。此是集——有招感性,你只要对这个财色名食睡死执不放,你就有召感痛苦的。而世间人不一样,世间人不知道这一层道理,有一个老板,他讨了个老婆,可是,这个老婆又肥又胖又丑,但是,他是靠他老婆起家的,我们讲的被招赘,入赘的。什么事都作不了主,可是,他又喜欢拈花惹草,他在公司里面,又喜欢了一个秘书。这个老板娘虽然又肥又胖又丑,但是,人家家里很有钱,就派她的妹妹去监督,他就很气愤了,这是一部电影,老板就很气愤了!然后,他要交的这个秘书,每次他这老婆都会出现,他就很讨厌这个老婆,可是又没办法离开这个老婆。后来有一次,他老婆生日的时候,他因为交不到这个秘书,又怕被人家抢走,又讨厌这个老婆,又肥又丑,然后又没办法离开她,他没钱,他靠他老婆的。生日的时候,蛋糕上面插了几根蜡烛,就端出来了,在这个花园里面举办生日派对,他就出来唱生日快乐歌,他怎么唱呢?猪~~~你生日快乐!然后这蛋糕拿到他老婆前面,他老婆一巴掌刮下去说:你这个音不会唱正一点吗?第一个字骂他老婆,那个[祝]把它念成[猪]。众生他不知道,这个有召感性、有逼迫性,所以,乐此不疲。
道——可修性,意思就是说:上根器的人,跟他开示了这个苦、集、灭、道,他就能够知道要修行。对上根器的人来讲,这是示相,只要稍微点一下,就醒过来。就像一只好马,看到主人拿起这个皮鞭,这一匹马就跑得很快;根器利的人也是一样,一听到了正法,他一辈子决定不放弃三宝,决定不放弃善知识,一定要好好修行。示相转。再来,有一种人叫做中根器的,中根器的叫做劝修转,佛陀对这个中根器的,就跟人家讲说:哎呀!世间是苦的,汝应知!世间这个苦从哪里来?集合贪瞋痴来的,汝应断;有涅槃是可以证的,可以证悟的,所以,汝应证;有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,你应该好好修行,说:汝应修,这是对中根器的。底下是对下根器的,根器很差的,说:此是苦,我已知,作证转就是佛陀的意思,佛陀自己,这个[我]是指佛陀。佛陀告诉他:你要相信我释迦牟尼,世间身心皆是苦,因为是刹那生灭无常法,所以,你不可能拥有任何东西,你也带不走任何东西,这个的的确确是苦的,说:我已知。此是集,我已断,所有的贪心、瞋恨心、嫉妒、愤怒,佛陀全部都断,包括微细的无明,我已断。此是灭,我已证,释迦牟尼佛做榜样给我们看,他已经证得了佛果,的确是可以证得佛果的。此是道,我已修,你看,我就是这样修学佛道的,是不是?这个叫做三转四谛十二行*轮。
此是灭——可证性,就浊涅槃是可以证入的、证悟的。此是
翻回《讲义》,[一、示相转;二、劝修转;三、作证转。示集谛之相,即见、思烦恼],[集]顾名思义就是集合;苦从哪里来?就是集合烦恼来的啊,不停的执着来的啊,见思烦恼。[见惑粗如客],如客是什么意思?容易觉察的意思。[思惑细如尘],这个很难觉察,就像灰尘,有时候眼睛不睁大一点,看不到。[此在鹿园,所说客、尘之义。及汝四众言一句,当指《阿含》会上四众。佛对之言:一切众生,不成菩提:即不能成就,无上正觉菩提之道。及阿罗汉者(解见在前),其故何也?皆由客、尘烦恼所误。客、尘喻粗、细烦恼:我执分别,行相不停如客];来作客的一定要走,换句话说:对境界上的执着,其实也带不走,也没有一样东西你可以带着走。[我执俱生,行相微细如尘]。俱生就是先天带来的,俱生就是无量劫来存在的,诸位!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,困难就是难在降伏那个微细的习气。你可以宽恕人家,这个你做得到的;但是,要叫你改变你的个性,这个很难!碰到什么事情,金钱的纠纷,你会当作说:唉!就算我前世欠他的,你绝对看得开,稍微有一点功夫的佛弟子,都没问题。但是,要碰到跟自己意见、看法不同的,这个时候习气就会上来。因此这个先天性的我执,任运而生,二六时中,修行困难就困难在那一刹那。有个具体的办法,如果你的烦恼时间愈来愈短,那么你的修行就是正确,你把这个情绪的变化缩短到当下。譬如说:以前烦恼三个月,再来是一天,再来是一个小时,再来,一动念,马上放、舍,着这个没意义,好!就回归当下了。在你们内心里面,你会发现,原谅有宽恕的一面;原谅人家,有光明的心性存在,放下,生命的品质会更好,你会开始享受你生命的泉源,就是般若的智慧。你不再像世间一样,同流合污,起贪瞋痴,以为执着叫做快乐。慢慢的领悟到世尊的真理、所讲的正法。没有一分、没有一秒,包括我们晚上在作梦的时候,也会梦到佛菩萨、也会梦到我们没有瞋恨心、也会梦到我们与人和平的相处。所以,念佛的人用梦境来检视自己,如果我们在梦境里面,仍然严重的起贪瞋痴,那么我们往生便会有困难。因为我们临命终的时候,加上痛苦,是作不了主的。简单讲:我们现在的情绪作不了主,临命终就会很危险!要作得了主,也不是很困难,不思善、不思恶,你只要放下跟我生死没有关系的,这些不必要的客尘烦恼,每天只管自己,扫自己的门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。你尽管扫自己门前的雪,尽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,掌握了这个方向以后,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没有关系的,就是统统放下。然后,守住一个大原则,物我是一如的,[物]就是指外境,[我]是指心性,外境跟心性,其实本来是同一个起源的,一个如来藏的,这样慢慢来,一步一步来。
常常讲说:为什么修行不得力?因为方法错误。这个方法对跟方法错,有差多少?那是非常严重的!修行的方法错误,我现在举一个例子,告诉你说方法错跟方法对,会有什么差别?在北爱尔兰有一个农夫,他是牧羊,靠这个羊群来过活,羊毛、卖羊肉,还有这个羊乳。少许的耕作加上这个羊,靠这个羊的经济作物来过日子。可是,他有一个困扰,就是这个山区里面很多的野狼,找不到食物就来偷袭他的羊群,他有时候第二天看,这个羊,这里死一只,那里死一只。肉没有全部吃完,咬死以后没有吃,有的吃一半、有的吃剩一只脚的。这个农夫、牧羊人没办法了,这么大一座山怎么办呢?他就去贷款,把他整座山都围铁丝网,围铁丝网以后,狼还是没有东西吃,在山上找不到;铁丝网已经很低了,狼很聪明,挖这个地洞,就钻进去,狼群一只一只一直进去,就咬死了一堆,吃完了从那个洞,回到原位。农夫没办法,就带着猎枪,二十四个小时守着,他很累,狼也很累。结果看到这个狼群来,他就开枪,就打,一个晚上有时候打死四、五只。他就用很愤怒的眼光,把狼当作是仇敌,因为它咬死很多的羊。这个狼群有时候敢靠近,有时候不敢靠近,狼要吃一只羊很累;主人为了防止这个狼群,很累!十几年来他损失的羊、他投注的经费,身心俱疲,还是没有办法防止这个狼群的攻击。
后来他去请求一个义大利的,专门叫做生物、动物行为学家,专门研究动物的行为的,那个人是专门跟狼群生活的。把野外小只的狼抓回来,慢慢的养,他要观察狼的行为,这狼的行为里面,它有阶级的,这个狼群里面的首领要先吃的。再来,经过打斗以后,变成狼群的群王,这个动物行为学家跟它们生活在一起。再来就研究狼的嘷叫声代表什么,他就开始一直研究,十六年,专门研究狼群的攻击行为,它的行动。后来这个爱尔兰去请这个义大利的专家,去请示他,这个义大利的专家还是没有办法,后来两个人一起去请示一个美国黄石公园野狼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