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瑛法汇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
十番显见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讲堂
第十张DVD
《楞严经讲义》
[辰二 辨定客尘 分二 巳初]
[如来询究原悟 二 陈那详答佛印]
[今初 如来询究原悟]
[尔时世尊,舒兜罗绵网相光手,开五轮指,诲敕阿难,及诸大众:我初成道,于鹿园中,为阿若多五比丘等,及汝四众言:一切众生不成菩提,及阿罗汉,皆由客尘烦恼所误。汝等当时,因何开悟,今成圣果?]
这一段,[此佛询究原悟。欲借昔之客、尘,显今身境]。这个客是对主讲的,这个尘是对空讲的。这个客就是所谓的客人,来作客的,客人来作客,作客完了以后就走了,也就是来来去去。譬如说:我们到饭店去住一个晚上,第二天我们就要离开;那么饭店的主人一样在那个地方。我们的讲堂常住众是主;来这边挂单的法师,作个客,一天、两天的挂单就走了,这个叫做客。这个意思就是说:清净自性是我们的主人,常恒亘古不变的存在的般若智慧一直存在。关于意识心所引起的烦恼,是无所住的,是生灭的、是无常的、是无自性的,就像来我们的清净自性作个客一样。我们现在弄不清楚,以客为主人,把意识心当作是我们能作主的,结果我们活得很辛苦!那么,这个尘是对虚空讲的,譬如说:早上起来打扫的时候,我们打开窗户,让阳光射进来,我们一边扫地的时候,会发现很多的灰尘。所以,虚空永远不变。这些灰尘虽然遍满了整个虚空,可是,不影响虚空。所以,这个空也是如如不动;尘,它也是变成生灭的。这个都在比喻什么?客人和主人的关系,就是清净自性跟意识型态的关系,哪一个是主人?哪一个是客人?你要分清楚;哪一个是如如不动的心性,如虚空?哪一个是烦恼的意识心如尘?这两个字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:客是粗境的烦恼,尘是微细的烦恼;客是指见惑,尘是指思惑,所以,有更进一层的含义。欲借昔之客、尘烦恼,这个是显示生灭无常的东西,显示无自性的烦恼、意识心。显见身、境。
[昔之主空,显今见性],昔之主,刚刚所讲的,[主]就是主人,它是对客人来说的,客人来作客,当然很快化就会离开。我们的意识心就是停顿一下,譬如说:我们起个贪瞋痴,或起一个善念,做做善事,执着一下,又消失了;起个贪念、动个瞋恨心,动一下,又消失了。所以,客是不能久住的,不是像如如不动的清净自性。那么,空是对尘讲的;这个主针对的是属于身,比较容易看得到主跟客的关系,你像色身来比喻,让你容易了解。空跟尘是对心的比喻,这个就更深一层的。注意这个[空]字,这个[空]字是指虚空,不是指空性的意思,在这里要特别地注意。显今之见性,以前的客、尘,来显示现在的身体的处境;过去的主跟空,来显示现在如如不动的见性。
[尔时世尊,即望慈音宣示之时。佛舒兜罗绵,网相光手,开五轮指:舒者伸也,佛前以手],佛在前面用手[擎拳]开[示阿难,现则伸手开拳,要引阿难大众,见性现前。兜罗绵柔软,佛手似之]。命相学有的人讲,当然这是命相啦!:说手比较柔软的人,命就比较好一点,大家是这样讲,这当然是参考啦!命相学也说:大拇指举起来的时候,这一块肉的饱合状态,这一块饱饱的,饱合状态的、有柔软性的,这个人是福报很大,福报很大了!当然,撞到肿起来那不算。有的人就是很薄,当然,这是命相学啦,这只是随手谈一谈而已,大家不必太执着这种东西。佛无量劫来,为什么手柔软呢?因为佛无量劫来,这个手修了无量的善事,心有无量的慈悲,所以,师父还是一再地强调说:我们要以佛为模范,要柔软心、慈悲心,我们的两手是用来造善的,不是要做恶的。
[佛五轮指端,皆有缦网之相,且有金光,故曰:网相光手。诲敕阿难及诸大众者:乃诲以见性不动,如主],就象主人如如不动,不变,不是像客人来来去去。[如空],不动,不像这个灰尘滚滚飞扬。[敕令勿更错认,客尘动摇之身境]。诸位!这个客跟尘主要的在强调什么?后面那二个字要画线,[动摇]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说:凡是这个缘起生灭的动摇之相,都不足取,都不值得你执着。换句话说:如果你体会到这一点,就用无为法修行,无为法就是见一切相总是幻,身心如如不动。
[我初成道,于鹿园中者:佛在雪山,苦行六年之后,诣菩提场,腊月八夕],十二月初八的早上,[睹星出现,忽然大悟,得成无上佛道。即以自所证之道,转无上根本*轮,说《华严》圆满修多罗教],修多罗,翻译成中文叫做经,有贯、摄、常、法的四种含义。我们说弥陀修多罗,就是《弥陀经》;华严修多罗,就是指《华严经》;法华修多罗,那就是说《法华经》。[小机在座,有眼不见舍那身,有耳不闻圆顿教],小机是指根器比较差的,小根器的,虽然也参加华严会上,就是眼睛这样看,看不到圆满的报身卢舍那;有耳不闻圆顿教,虽然有耳朵,但是,不懂圆顿大教。所以,不得已前面加一个佛字就更清楚,佛[不得已依本起末],依这个根本的大教,就是依究竟一实相寂灭的华严思想。没办法,只起起末,就讲一些众生比较懂的,[末]就是简单的,大家比较容易体悟的。因此,[不动寂场,而游鹿苑],不动寂场是指如来心性,世尊证得了一乘大寂灭的涅槃道场,所以,走到哪里,他都是如如不动,而以如如不动的心性,游鹿野苑,就是鹿苑。
[为五比丘说法。鹿园即鹿苑,在波罗柰国境,为古帝王苑囿],[囿]就是养禽兽的地方。[又为帝王养鹿之园。其因缘:昔有国王游猎,无数兵士,各持利器,作一猎围,围内众生,必难幸免。时有二群鹿,各五百只,其鹿王:一释迦过去示生畜类,行菩萨道;一为提婆达多。时释迦鹿王,与达多鹿王言:今国王围猎,我等以及一切禽兽,身命难保。我与汝当向王请愿,救彼身命,汝我二群轮流,每日进贡一鹿,请王解围。达多鹿王从其意,遂至王所,士兵见欲杀之],看了准备杀它。[鹿王能作人语云],在经典讲,人寿有四万岁、六万岁的时候,畜生可以讲话,不是像现在人寿百岁,畜生没办法跟人沟通,也很难!就算现在科学很发达,说这些畜生有时候,也有表达种种的语言,但是,人类要好好去体会,叫做动物行为学。
鹿王能作人语言:[勿杀我。我与王请愿。鹿能人语,人皆奇之!又云请愿更奇。乃报告于王,有鹿能作人语,与王请愿。王闻亦奇之],这国王听到也是很稀奇,就允许它进来,[即许入。行礼讫,跪奏云:大王今日游猎,小鹿大胆启奏,求王下令解围,我等当每日进贡一鹿,王可日食鲜味,终身食之不尽;若尽行围猎,众鹿必死,王食不及],就是没有办法继续吃到新鲜的肉,所以,这个叫做不及。[以后无鹿可食。”王因奇其事,遂允解围。一日轮达多鹿群进贡,派一母鹿,身怀有孕,再二日即产。乃求王先派他鹿,待子生后,再往进贡。王怒不许,曰:“汝欲后死,谁愿先死耶?”该母鹿即到释迦鹿王处,哀求为派一鹿,代其今日进贡,俟子生后],[俟]就是等待,等待生了孩子以后,[即往进贡,可以保全其子。释迦鹿王,心中一想:若派其他,殊难开口,若不设法,又负所求,乃令母鹿,在此群中,自往代之]。
所以,到国王那个地方,[至国王所,王问:子来何为?][子]就是你,你来做什么呢?回答说,[曰:进贡与王充膳。]这个[膳]就是饮食的东西,左边也可以把它改成饮食的食这个部首,一个食一个善也可以。[王曰:难道汝二群之鹿,皆食尽耶,要轮汝自己进贡?对曰:二群之鹿,只有增加,王日食一鹿,统计所生,一日不只一鹿]。一只不止生一鹿,何况王每天只吃一只。[曰:何为子来耶?][子]就是你,那你为什么来呢?[乃告以母鹿请愿之事,不得不以身代之。王为感悟,畜生中是有菩萨。乃说偈曰:汝是鹿头人],表示你是畜生中的人的心。[我是人头鹿],我虽然是一个人,但是,心像畜生一样。我们讲的:人面兽心。[我从今日后,不食众生肉。遂将群鹿养于苑囿,禁人加害,故称鹿苑。此处乃钟灵之地,多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,又名仙苑]。
[为阿若多五比丘等,及汝四众言者:五比丘,佛初出家时,净饭王遣五位大臣,往劝太子回宫]。父亲这一方面有三个人跟着去,[父族三人:一、阿鞞],中国话叫做马胜,[此云马胜;二、跋提,此云小贤;三、拘利],中国话没有翻译,[华言未详;有云即摩诃男]。这个摩诃男经典是有记载的,也是证果的阿罗汉。这个摩诃男还有一个故事,说当敌人杀进来的时候,这个摩诃男就请求那个军队的领导,说希望跟他约好。说:如果我潜入水中,等我浮起来的时候,你再杀我的族人,我们希望能够有这样的请求。教官就说:好了,既然这样讲,就让你潜下这个水池里面,等你起来的时候,我再开始杀。最多几秒钟、几分钟你一定要起来!所以,这个摩诃男就潜入水中,因为他的头发很长,他就把这个头发,绑在这个石头上,让他不会浮起来。这个族群,释迦族群统统跑光了,奇怪!这个尸体怎么没有浮起来呢?后来叫人潜水下去看,这个摩诃男死在水中,把头发绑在石头上。这个记载,多少有一点文字上的出入,这个是指摩诃男,他是证果的罗汉,为了救族群,可以牺牲自己,有这样的一个故事。
[母族二人:一、阿若多,此云解本际,又云最初解;二、十力迦叶,此云饮光。寻到太子,劝请回宫,太子乃曰:不成佛道,不回本国。]诸位!如果在这里要准备出家的人,就要发这种愿:不见性、不成就道业,不离开讲堂。他这样才有办法住下来。说:滚动的石头不长青苔。我们常常要参这个善知识,道场跑来跑去,那个是很难成就的!所以,如果有了好的善知识、好的道场,发心准备出家的,何况三位都是大学毕业的,要把心定下来。
[…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