圓瑛法彙
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
十番顯見
2007.9.15——2008.3.9 文殊講堂
第十張DVD
《楞嚴經講義》
[辰二 辨定客塵 分二 巳初]
[如來詢究原悟 二 陳那詳答佛印]
[今初 如來詢究原悟]
[爾時世尊,舒兜羅綿網相光手,開五輪指,誨敕阿難,及諸大衆:我初成道,于鹿園中,爲阿若多五比丘等,及汝四衆言:一切衆生不成菩提,及阿羅漢,皆由客塵煩惱所誤。汝等當時,因何開悟,今成聖果?]
這一段,[此佛詢究原悟。欲借昔之客、塵,顯今身境]。這個客是對主講的,這個塵是對空講的。這個客就是所謂的客人,來作客的,客人來作客,作客完了以後就走了,也就是來來去去。譬如說:我們到飯店去住一個晚上,第二天我們就要離開;那麼飯店的主人一樣在那個地方。我們的講堂常住衆是主;來這邊挂單的法師,作個客,一天、兩天的挂單就走了,這個叫做客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清淨自性是我們的主人,常恒亘古不變的存在的般若智慧一直存在。關于意識心所引起的煩惱,是無所住的,是生滅的、是無常的、是無自性的,就像來我們的清淨自性作個客一樣。我們現在弄不清楚,以客爲主人,把意識心當作是我們能作主的,結果我們活得很辛苦!那麼,這個塵是對虛空講的,譬如說:早上起來打掃的時候,我們打開窗戶,讓陽光射進來,我們一邊掃地的時候,會發現很多的灰塵。所以,虛空永遠不變。這些灰塵雖然遍滿了整個虛空,可是,不影響虛空。所以,這個空也是如如不動;塵,它也是變成生滅的。這個都在比喻什麼?客人和主人的關系,就是清淨自性跟意識型態的關系,哪一個是主人?哪一個是客人?你要分清楚;哪一個是如如不動的心性,如虛空?哪一個是煩惱的意識心如塵?這兩個字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:客是粗境的煩惱,塵是微細的煩惱;客是指見惑,塵是指思惑,所以,有更進一層的含義。欲借昔之客、塵煩惱,這個是顯示生滅無常的東西,顯示無自性的煩惱、意識心。顯見身、境。
[昔之主空,顯今見性],昔之主,剛剛所講的,[主]就是主人,它是對客人來說的,客人來作客,當然很快化就會離開。我們的意識心就是停頓一下,譬如說:我們起個貪瞋癡,或起一個善念,做做善事,執著一下,又消失了;起個貪念、動個瞋恨心,動一下,又消失了。所以,客是不能久住的,不是像如如不動的清淨自性。那麼,空是對塵講的;這個主針對的是屬于身,比較容易看得到主跟客的關系,你像色身來比喻,讓你容易了解。空跟塵是對心的比喻,這個就更深一層的。注意這個[空]字,這個[空]字是指虛空,不是指空性的意思,在這裏要特別地注意。顯今之見性,以前的客、塵,來顯示現在的身體的處境;過去的主跟空,來顯示現在如如不動的見性。
[爾時世尊,即望慈音宣示之時。佛舒兜羅綿,網相光手,開五輪指:舒者伸也,佛前以手],佛在前面用手[擎拳]開[示阿難,現則伸手開拳,要引阿難大衆,見性現前。兜羅綿柔軟,佛手似之]。命相學有的人講,當然這是命相啦!:說手比較柔軟的人,命就比較好一點,大家是這樣講,這當然是參考啦!命相學也說:大拇指舉起來的時候,這一塊肉的飽合狀態,這一塊飽飽的,飽合狀態的、有柔軟性的,這個人是福報很大,福報很大了!當然,撞到腫起來那不算。有的人就是很薄,當然,這是命相學啦,這只是隨手談一談而已,大家不必太執著這種東西。佛無量劫來,爲什麼手柔軟呢?因爲佛無量劫來,這個手修了無量的善事,心有無量的慈悲,所以,師父還是一再地強調說:我們要以佛爲模範,要柔軟心、慈悲心,我們的兩手是用來造善的,不是要做惡的。
[佛五輪指端,皆有缦網之相,且有金光,故曰:網相光手。誨敕阿難及諸大衆者:乃誨以見性不動,如主],就象主人如如不動,不變,不是像客人來來去去。[如空],不動,不像這個灰塵滾滾飛揚。[敕令勿更錯認,客塵動搖之身境]。諸位!這個客跟塵主要的在強調什麼?後面那二個字要畫線,[動搖]的意思。意思就是說:凡是這個緣起生滅的動搖之相,都不足取,都不值得你執著。換句話說:如果你體會到這一點,就用無爲法修行,無爲法就是見一切相總是幻,身心如如不動。
[我初成道,于鹿園中者:佛在雪山,苦行六年之後,詣菩提場,臘月八夕],十二月初八的早上,[睹星出現,忽然大悟,得成無上佛道。即以自所證之道,轉無上根本*輪,說《華嚴》圓滿修多羅教],修多羅,翻譯成中文叫做經,有貫、攝、常、法的四種含義。我們說彌陀修多羅,就是《彌陀經》;華嚴修多羅,就是指《華嚴經》;法華修多羅,那就是說《法華經》。[小機在座,有眼不見舍那身,有耳不聞圓頓教],小機是指根器比較差的,小根器的,雖然也參加華嚴會上,就是眼睛這樣看,看不到圓滿的報身盧舍那;有耳不聞圓頓教,雖然有耳朵,但是,不懂圓頓大教。所以,不得已前面加一個佛字就更清楚,佛[不得已依本起末],依這個根本的大教,就是依究竟一實相寂滅的華嚴思想。沒辦法,只起起末,就講一些衆生比較懂的,[末]就是簡單的,大家比較容易體悟的。因此,[不動寂場,而遊鹿苑],不動寂場是指如來心性,世尊證得了一乘大寂滅的涅槃道場,所以,走到哪裏,他都是如如不動,而以如如不動的心性,遊鹿野苑,就是鹿苑。
[爲五比丘說法。鹿園即鹿苑,在波羅柰國境,爲古帝王苑囿],[囿]就是養禽獸的地方。[又爲帝王養鹿之園。其因緣:昔有國王遊獵,無數兵士,各持利器,作一獵圍,圍內衆生,必難幸免。時有二群鹿,各五百只,其鹿王:一釋迦過去示生畜類,行菩薩道;一爲提婆達多。時釋迦鹿王,與達多鹿王言:今國王圍獵,我等以及一切禽獸,身命難保。我與汝當向王請願,救彼身命,汝我二群輪流,每日進貢一鹿,請王解圍。達多鹿王從其意,遂至王所,士兵見欲殺之],看了准備殺它。[鹿王能作人語雲],在經典講,人壽有四萬歲、六萬歲的時候,畜生可以講話,不是像現在人壽百歲,畜生沒辦法跟人溝通,也很難!就算現在科學很發達,說這些畜生有時候,也有表達種種的語言,但是,人類要好好去體會,叫做動物行爲學。
鹿王能作人語言:[勿殺我。我與王請願。鹿能人語,人皆奇之!又雲請願更奇。乃報告于王,有鹿能作人語,與王請願。王聞亦奇之],這國王聽到也是很稀奇,就允許它進來,[即許入。行禮訖,跪奏雲:大王今日遊獵,小鹿大膽啓奏,求王下令解圍,我等當每日進貢一鹿,王可日食鮮味,終身食之不盡;若盡行圍獵,衆鹿必死,王食不及],就是沒有辦法繼續吃到新鮮的肉,所以,這個叫做不及。[以後無鹿可食。”王因奇其事,遂允解圍。一日輪達多鹿群進貢,派一母鹿,身懷有孕,再二日即産。乃求王先派他鹿,待子生後,再往進貢。王怒不許,曰:“汝欲後死,誰願先死耶?”該母鹿即到釋迦鹿王處,哀求爲派一鹿,代其今日進貢,俟子生後],[俟]就是等待,等待生了孩子以後,[即往進貢,可以保全其子。釋迦鹿王,心中一想:若派其他,殊難開口,若不設法,又負所求,乃令母鹿,在此群中,自往代之]。
所以,到國王那個地方,[至國王所,王問:子來何爲?][子]就是你,你來做什麼呢?回答說,[曰:進貢與王充膳。]這個[膳]就是飲食的東西,左邊也可以把它改成飲食的食這個部首,一個食一個善也可以。[王曰:難道汝二群之鹿,皆食盡耶,要輪汝自己進貢?對曰:二群之鹿,只有增加,王日食一鹿,統計所生,一日不只一鹿]。一只不止生一鹿,何況王每天只吃一只。[曰:何爲子來耶?][子]就是你,那你爲什麼來呢?[乃告以母鹿請願之事,不得不以身代之。王爲感悟,畜生中是有菩薩。乃說偈曰:汝是鹿頭人],表示你是畜生中的人的心。[我是人頭鹿],我雖然是一個人,但是,心像畜生一樣。我們講的:人面獸心。[我從今日後,不食衆生肉。遂將群鹿養于苑囿,禁人加害,故稱鹿苑。此處乃鍾靈之地,多有仙人在此修行得道,又名仙苑]。
[爲阿若多五比丘等,及汝四衆言者:五比丘,佛初出家時,淨飯王遣五位大臣,往勸太子回宮]。父親這一方面有叁個人跟著去,[父族叁人:一、阿鞞],中國話叫做馬勝,[此雲馬勝;二、跋提,此雲小賢;叁、拘利],中國話沒有翻譯,[華言未詳;有雲即摩诃男]。這個摩诃男經典是有記載的,也是證果的阿羅漢。這個摩诃男還有一個故事,說當敵人殺進來的時候,這個摩诃男就請求那個軍隊的領導,說希望跟他約好。說:如果我潛入水中,等我浮起來的時候,你再殺我的族人,我們希望能夠有這樣的請求。教官就說:好了,既然這樣講,就讓你潛下這個水池裏面,等你起來的時候,我再開始殺。最多幾秒鍾、幾分鍾你一定要起來!所以,這個摩诃男就潛入水中,因爲他的頭發很長,他就把這個頭發,綁在這個石頭上,讓他不會浮起來。這個族群,釋迦族群統統跑光了,奇怪!這個屍體怎麼沒有浮起來呢?後來叫人潛水下去看,這個摩诃男死在水中,把頭發綁在石頭上。這個記載,多少有一點文字上的出入,這個是指摩诃男,他是證果的羅漢,爲了救族群,可以犧牲自己,有這樣的一個故事。
[母族二人:一、阿若多,此雲解本際,又雲最初解;二、十力迦葉,此雲飲光。尋到太子,勸請回宮,太子乃曰:不成佛道,不回本國。]諸位!如果在這裏要准備出家的人,就要發這種願:不見性、不成就道業,不離開講堂。他這樣才有辦法住下來。說:滾動的石頭不長青苔。我們常常要參這個善知識,道場跑來跑去,那個是很難成就的!所以,如果有了好的善知識、好的道場,發心准備出家的,何況叁位都是大學畢業的,要把心定下來。
[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