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成佛道,不回本國。五人因太子不回,不得回朝複命,乃隨從太子遊方五載,而至雪山,同修苦行六年。叁人不堪苦行者,乃往鹿園,別修異道;後二人見太子受牧女乳糜之供],這個[糜]就是粥。[亦複舍去,而至鹿園。佛演《大華嚴》,雖稱本懷,不契時機],所以,不對機就是多余的。[尋念過去佛,所行方便事,亦欲開方便門,說小乘法,乃思:誰應先度?悲二仙之已逝];這二個仙人,他是在王舍城附近的二位著名的宗教導師,教導人們修習禅定的方法,他們一個叫做阿羅邏,一個叫做郁陀迦。這二個仙人已經不在了。[喜五人之猶在,乃至鹿園,爲五比丘等,叁轉四谛十二行*輪]。爲什麼講十二行呢?因爲四谛講叁次,諸位翻開《表解》二八頁,叁轉四谛*輪,叁轉四谛,叁乘以四就是十二。叁轉四谛十二行*輪,四谛,簡單解釋一下,我們在《大專佛學十四講表》已經講得非常清楚,簡單提示一下。四谛就是四種真理,此是苦谛,苦,這個世間實實在在是苦的,你不要一直不覺悟,這個世間無樂可言,因爲是刹那、是生滅、是無常、是緣起。所以,這個世間真是苦,不但是身苦,還有心靈的煩惱的苦。所以叫做苦谛。二、此是集,就是集谛,集谛的意思就是集合一切煩惱,就會感應種種的痛苦,業感就會緣起。所以,此是苦,就是世間的果;此是集,這是世間的因,[集]就是集一切的煩惱,簡單講:集一切見思二惑等等煩惱,貪瞋癡慢疑等等。再來,此是滅,這是滅谛,我們身心皆苦;有一個快樂的涅槃,所以,這個[滅]是滅苦的意思,意思是說:一個人證悟了涅槃的妙心,則能離一切苦。所以,[滅]就是滅苦,也就是涅槃義。此是道,是指八正道,還有叁十七道品,[道]就是路,就是可以通,可以通往涅槃之道,所以,此是道。意思是說:你修八正道、修叁十七道品,可以通往涅槃,可以度脫生死,此是道。此是滅,是出世的果;此是道,是出世的因。好了,有了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就變成世間果,此是苦;世間的因,此是集;出世的果,能得涅槃,此是滅;出世的因,此是道,修八正道,叁十七道品,就可以了生死、離苦得樂。
底下:示相轉,對上根人講的;勸修轉,對中根人講的;作證轉,對下根器的人講的。示相轉是啥意思呢?上根的人一聽到此是苦,就知道苦有逼迫性,所以,不會象世間人這樣子。此是集——有招感性,你只要對這個財色名食睡死執不放,你就有召感痛苦的。而世間人不一樣,世間人不知道這一層道理,有一個老板,他討了個老婆,可是,這個老婆又肥又胖又醜,但是,他是靠他老婆起家的,我們講的被招贅,入贅的。什麼事都作不了主,可是,他又喜歡拈花惹草,他在公司裏面,又喜歡了一個秘書。這個老板娘雖然又肥又胖又醜,但是,人家家裏很有錢,就派她的妹妹去監督,他就很氣憤了,這是一部電影,老板就很氣憤了!然後,他要交的這個秘書,每次他這老婆都會出現,他就很討厭這個老婆,可是又沒辦法離開這個老婆。後來有一次,他老婆生日的時候,他因爲交不到這個秘書,又怕被人家搶走,又討厭這個老婆,又肥又醜,然後又沒辦法離開她,他沒錢,他靠他老婆的。生日的時候,蛋糕上面插了幾根蠟燭,就端出來了,在這個花園裏面舉辦生日派對,他就出來唱生日快樂歌,他怎麼唱呢?豬~~~你生日快樂!然後這蛋糕拿到他老婆前面,他老婆一巴掌刮下去說:你這個音不會唱正一點嗎?第一個字罵他老婆,那個[祝]把它念成[豬]。衆生他不知道,這個有召感性、有逼迫性,所以,樂此不疲。
道——可修性,意思就是說:上根器的人,跟他開示了這個苦、集、滅、道,他就能夠知道要修行。對上根器的人來講,這是示相,只要稍微點一下,就醒過來。就像一只好馬,看到主人拿起這個皮鞭,這一匹馬就跑得很快;根器利的人也是一樣,一聽到了正法,他一輩子決定不放棄叁寶,決定不放棄善知識,一定要好好修行。示相轉。再來,有一種人叫做中根器的,中根器的叫做勸修轉,佛陀對這個中根器的,就跟人家講說:哎呀!世間是苦的,汝應知!世間這個苦從哪裏來?集合貪瞋癡來的,汝應斷;有涅槃是可以證的,可以證悟的,所以,汝應證;有八正道、叁十七道品,你應該好好修行,說:汝應修,這是對中根器的。底下是對下根器的,根器很差的,說:此是苦,我已知,作證轉就是佛陀的意思,佛陀自己,這個[我]是指佛陀。佛陀告訴他:你要相信我釋迦牟尼,世間身心皆是苦,因爲是刹那生滅無常法,所以,你不可能擁有任何東西,你也帶不走任何東西,這個的的確確是苦的,說:我已知。此是集,我已斷,所有的貪心、瞋恨心、嫉妒、憤怒,佛陀全部都斷,包括微細的無明,我已斷。此是滅,我已證,釋迦牟尼佛做榜樣給我們看,他已經證得了佛果,的確是可以證得佛果的。此是道,我已修,你看,我就是這樣修學佛道的,是不是?這個叫做叁轉四谛十二行*輪。
此是滅——可證性,就濁涅槃是可以證入的、證悟的。此是
翻回《講義》,[一、示相轉;二、勸修轉;叁、作證轉。示集谛之相,即見、思煩惱],[集]顧名思義就是集合;苦從哪裏來?就是集合煩惱來的啊,不停的執著來的啊,見思煩惱。[見惑粗如客],如客是什麼意思?容易覺察的意思。[思惑細如塵],這個很難覺察,就像灰塵,有時候眼睛不睜大一點,看不到。[此在鹿園,所說客、塵之義。及汝四衆言一句,當指《阿含》會上四衆。佛對之言:一切衆生,不成菩提:即不能成就,無上正覺菩提之道。及阿羅漢者(解見在前),其故何也?皆由客、塵煩惱所誤。客、塵喻粗、細煩惱:我執分別,行相不停如客];來作客的一定要走,換句話說:對境界上的執著,其實也帶不走,也沒有一樣東西你可以帶著走。[我執俱生,行相微細如塵]。俱生就是先天帶來的,俱生就是無量劫來存在的,諸位!難就是難在這個地方,困難就是難在降伏那個微細的習氣。你可以寬恕人家,這個你做得到的;但是,要叫你改變你的個性,這個很難!碰到什麼事情,金錢的糾紛,你會當作說:唉!就算我前世欠他的,你絕對看得開,稍微有一點功夫的佛弟子,都沒問題。但是,要碰到跟自己意見、看法不同的,這個時候習氣就會上來。因此這個先天性的我執,任運而生,二六時中,修行困難就困難在那一刹那。有個具體的辦法,如果你的煩惱時間愈來愈短,那麼你的修行就是正確,你把這個情緒的變化縮短到當下。譬如說:以前煩惱叁個月,再來是一天,再來是一個小時,再來,一動念,馬上放、舍,著這個沒意義,好!就回歸當下了。在你們內心裏面,你會發現,原諒有寬恕的一面;原諒人家,有光明的心性存在,放下,生命的品質會更好,你會開始享受你生命的泉源,就是般若的智慧。你不再像世間一樣,同流合汙,起貪瞋癡,以爲執著叫做快樂。慢慢的領悟到世尊的真理、所講的正法。沒有一分、沒有一秒,包括我們晚上在作夢的時候,也會夢到佛菩薩、也會夢到我們沒有瞋恨心、也會夢到我們與人和平的相處。所以,念佛的人用夢境來檢視自己,如果我們在夢境裏面,仍然嚴重的起貪瞋癡,那麼我們往生便會有困難。因爲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加上痛苦,是作不了主的。簡單講:我們現在的情緒作不了主,臨命終就會很危險!要作得了主,也不是很困難,不思善、不思惡,你只要放下跟我生死沒有關系的,這些不必要的客塵煩惱,每天只管自己,掃自己的門前雪,莫管他人瓦上霜。你盡管掃自己門前的雪,盡管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,掌握了這個方向以後,其他的跟自己生死沒有關系的,就是統統放下。然後,守住一個大原則,物我是一如的,[物]就是指外境,[我]是指心性,外境跟心性,其實本來是同一個起源的,一個如來藏的,這樣慢慢來,一步一步來。
常常講說:爲什麼修行不得力?因爲方法錯誤。這個方法對跟方法錯,有差多少?那是非常嚴重的!修行的方法錯誤,我現在舉一個例子,告訴你說方法錯跟方法對,會有什麼差別?在北愛爾蘭有一個農夫,他是牧羊,靠這個羊群來過活,羊毛、賣羊肉,還有這個羊乳。少許的耕作加上這個羊,靠這個羊的經濟作物來過日子。可是,他有一個困擾,就是這個山區裏面很多的野狼,找不到食物就來偷襲他的羊群,他有時候第二天看,這個羊,這裏死一只,那裏死一只。肉沒有全部吃完,咬死以後沒有吃,有的吃一半、有的吃剩一只腳的。這個農夫、牧羊人沒辦法了,這麼大一座山怎麼辦呢?他就去貸款,把他整座山都圍鐵絲網,圍鐵絲網以後,狼還是沒有東西吃,在山上找不到;鐵絲網已經很低了,狼很聰明,挖這個地洞,就鑽進去,狼群一只一只一直進去,就咬死了一堆,吃完了從那個洞,回到原位。農夫沒辦法,就帶著獵槍,二十四個小時守著,他很累,狼也很累。結果看到這個狼群來,他就開槍,就打,一個晚上有時候打死四、五只。他就用很憤怒的眼光,把狼當作是仇敵,因爲它咬死很多的羊。這個狼群有時候敢靠近,有時候不敢靠近,狼要吃一只羊很累;主人爲了防止這個狼群,很累!十幾年來他損失的羊、他投注的經費,身心俱疲,還是沒有辦法防止這個狼群的攻擊。
後來他去請求一個義大利的,專門叫做生物、動物行爲學家,專門研究動物的行爲的,那個人是專門跟狼群生活的。把野外小只的狼抓回來,慢慢的養,他要觀察狼的行爲,這狼的行爲裏面,它有階級的,這個狼群裏面的首領要先吃的。再來,經過打鬥以後,變成狼群的群王,這個動物行爲學家跟它們生活在一起。再來就研究狼的嘷叫聲代表什麼,他就開始一直研究,十六年,專門研究狼群的攻擊行爲,它的行動。後來這個愛爾蘭去請這個義大利的專家,去請示他,這個義大利的專家還是沒有辦法,後來兩個人一起去請示一個美國黃石公園野狼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