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進。[如是思惟,乃以見道之智,觀察思惟:澄然寂靜,名之爲空;飛揚搖動,名之爲塵。是我當時開悟,以搖動者,名爲塵義]。
底下,舉一個公案,[趙州]禅師,有一天在掃地[一日掃地次],有一個出家人,[有僧問雲:和尚是大善知識,爲甚麼掃地?]意思就是說:你是一個開悟的聖人,是大善知識,爲什麼也在掃地呢?[州曰:塵從外來。]那麼這個出家人,因爲他沒開悟,就問了,[僧曰:既是清淨伽藍,爲甚麼有塵?州曰:又一點也。]意思就是:大悟人的心境,他是連一點點的動念都不行。連討論都不行,語言、文字、觀念統統不行!叫做動念即乖。所以,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,如果我們不能體悟,這個當下當體即空、寂滅相,任你百千劫追求佛道,猶是外道,誤認爲心外有佛故。諸位!心外無佛的,佛在心性當中的。[趙州眼光,爍破四天下,辨客、塵義,析入秋毫]。爍破叫做消融的意思,或者是火光閃動叫做爍,我們說:閃爍、閃爍,這個爍破也可以說是照破。四天下,以前人講的東、南、西、北。辨客、塵義,析入秋毫,你看,這個趙州和尚是大悟的人,連一點點都不行!
[佛言:如是]。這個就佛印證了。所以,很多人有沒有開悟,爲什麼要找見性的人印證呢?因爲這樣才不會偏離修行的主題。我們修行的主題是心性,如如不動的心性,如果不能體悟到,拿出這個重要的明心見性的功夫,心外一直求法,那麼,跟佛道一點都不相應。所以,求印證是很重要的!佛言:如是。答對了![此佛印可其說。佛意只要陳那說出客、塵,主、空,誰動、誰靜,令阿難聞已生信,識得眼中見性不動,身境與能緣識心,搖動而已]。諸位!這一段就是修行的關鍵!識得眼中見性不動,身境與能緣識心,搖動而已。這個色身,就是四大——地、水、火、風所構成的;這個意識心,接近神經系統的,一直在感受,一直在領受,一直在分別,一直在執著,到死沒辦法割舍。師父已經講過,說:只要一個人一輩子沒有聽到正法,這個人沒有任何機會解脫,一個都沒有。
[陳那分析,正合佛意,故印可之曰:如是。更有二義當知:一、此客塵之喻,有通、有別。別者,如陳那]憍陳那[所析,以見惑分別不住],[不住]就是不停。[取喻如客,去之猶易,以思惑任運搖動,取喻如塵,拂之實難]。思惑就難了!任意搖動,就是我們卡在那種個性、習氣,是很困難的!因此我們要了解,修行的容易處跟困難處在哪裏?修行的容易處,就是你只要見性,它就很容易,見一切相總是如;你只要不見性就很困難,因爲用什麼心統統不對,有心也是妄,無心也不對;那大悟,有心也對,無心也對。迷了的衆生,有心不對,無心也不對,爲什麼?迷惑的衆生,有心,他認爲這個意識心就是有心,無心就是什麼都不要想,這個就是外道啊!悟道不一樣,講有心也對,無心也對,講無心就是如如的本體;講有心,有心就是般若智慧心,這是大悟的人。他用清淨心能夠展現出來的。你講無心對,他還是如如不動的心性;講有心也對,他是涅槃的妙心,涅槃妙心能起作用,怎麼不能動呢?動者就是不動。所以,這個問題出在哪裏呢?出在悟跟不悟,悟跟迷之間。所以悟者刹那間,迷者塵點劫,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。我們一心念佛,總不能不了解佛的心性是什麼,修學佛道變成外道,那你要修學佛道變成佛道,應當什麼?應當要明心見性,佛道是內觀的,佛性不離心,念佛也不能離開心。念佛以後,煩惱越來越少,你念對了佛;念佛以後,煩惱愈來愈多、愈看衆生的缺點、是非愈來愈多,對不對?耳根子軟,自己心定不下來,本來《楞嚴經》聽得好好,好好,常常來,常常來,一下子是非、恩怨一來、煩惱一來,不來了,誰吃虧啊?所以,那個願力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一碰到善知識,碰到正法,或者碰到正知正見,我們要強化自己的信心,不是只有師父而已。要強化信心告訴自己,百千萬劫難遭遇,泰山壓頂,我都來聽,下冰雹,我打昏了也要來,沒話講,這樣的願力,你已經成功一半了!這二個鍾頭演講,不要說全部都聽得懂,來這裏聽一個比喻、一句的名言、一個觀念,一改變以後:哇!原來如此!因爲你不知道哪一堂課會大徹悟啊!摸索、摸索……突然這個比喻,啪!哇!原來如此啊,我就是佛!就打開你的心扉了。喔!萬法不離自性,萬法唯心現量。以前念:若人欲了知,叁世一切佛,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怎麼念怎麼不懂,現在可知道了;以前念佛沒啥味道;現在一念佛,那個味道如甘露,那味道念得出來,因爲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就是你的心性了。
[通者,實則煩惱、所知二障,分別、俱生二惑],分別就是後天性,俱生就是先天性,二惑。[隨境生滅,非真常性,皆爲客義;以此二障二惑,而能染汙妙明,擾亂性空,皆爲塵義]。尤其是現在這一代的人,要修行就更難!爲什麼更難呢?因爲五欲六塵太多,現在小孩子,網路可以玩整天,可以玩到中風,真的!電腦可以玩整天的,所以,現在的人說要講修行,玩那個電腦可以玩整天,玩那個網路可以玩整天;泡網咖可以泡叁天叁夜;逛那個名牌,從早上逛到人家店面關門;電視一看,整天整夜,不是象師父看大藏經這樣整天整夜,電視一打開就一直看。尤其現在的外境,電視報導的,才小六的小朋友看網路,他媽媽說:噢,我這二個弟弟好用功,他看什麼?看那個色情的!他打開那個網路,什麼相片統統有,你看,現在這個孩子怎麼修行啊,他媽媽以爲他很用功。白天看、晚上看。我們生長在這個時代,要聽聞正法已經很難,要再真正的深入那個叁昧正定,就更難,因爲叁昧正定是能往涅槃的橋梁,諸位!沒有定,是沒有辦法進入涅槃的,用現在一句話來講就是:除非你完全放棄情緒化的東西,否則你不可能進入涅槃、佛陀的妙心,是絕對不可能的!佛沒有情緒作用,哪管你有錢、沒有錢,男的、女的,他都一律平等的,他心堅固,如如不動,這樣才有辦法成就佛道。你以爲佛道是一種遊戲嗎?語言文字嗎?
有一個居士來,我問他說:居士,你修哪一宗?他說:我修禅!我說:大居士,禅是什麼意思?他說:禅?禅是無所在,無所不在。我說:就拿你最後一句:無所不在,你指出來給我看看,指出來啊!我跟那個居士講:了生死跟耍嘴皮是不一樣的,見性是真槍實彈的東西啊!回去好好念佛!他說:師父,那無所不在是什麼意思?我說:無所不在就是性一切心,一切般若智慧,皆來自于真如自性。他恍然大悟:喔!頂禮師父,感謝恩師開示!是嘛!修行人嘛要老老實實的,不是嘴巴說一套,做一套,說說,也不知道佛的意思是什麼。禅無所在,無所不在,小學一年級也會念啊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誰不會念?因此,修行是真實性的東西,不是搞一搞名相,耍耍嘴皮,讓人家恭維你,說:哎呀!你很有功夫!有道無道,自己知道。真的!所以,不能有那種榮譽心作崇:我要讓人家錯認爲我開悟,我要讓人家誤認爲我是真的有功夫,這一念就不行!悟道的人,你管他別人認不認識;你管別人知不知道,你就活在佛的心性當中,與佛一鼻子孔出氣,你需要人家來認同嗎?需要人家來知道你嗎?要大肆宣揚嗎?這個都是矯揉造作,錯誤,榮譽心在作崇。懷著這個心就不懂佛的心,直心是道場啊!因此我們要誠懇的面對自己,沒有悟,他就是沒有悟;就悟了,你也要默然,知道就好,不要到處宣揚,也不必到處誇大自己,我們就是這樣平實、平凡、平淡自己,生死是自己事,臨命終,這些榮耀用不著的,要記得師父的話!
[二、本科顯見不動,以客、塵皆喻動義,主、空皆顯不動義。佛問客、塵,即密答阿難,寂常心性之求。以客乃不住,喻身境識心;而主人自無所去,喻心性常住之義。以塵乃搖動,亦喻身境識心;而虛空寂然不動,喻心性澄寂之義。二辨定客塵竟]。
[辰叁 正顯不動 分二]
[巳初 對外境顯不動]
[二 對內身顯不動 今初]
[即時如來,于大衆中,屈五輪指,屈已複開,開已又屈,謂阿難言:汝今何見?阿難言:我見如來,百寶輪掌,衆中開合]。
就是這樣子,即時如來,于大衆中,屈五輪指,(法師舉手張開握拳)就是這樣子。屈已複開,開已又屈(握拳後再張開手,張開手後再握拳)。底下,[此佛以手爲阿難之外境,以顯見性之不動。因上文陳那分析客、塵,主、空,則動、靜分明,要阿難即生滅之客、塵,薦取不動主、空之見性耳]。這個[薦]就是直接、直取的意思,薦取就是一點都不彎曲,單刀直入,見性!薦取不動主、空之見性,[故于衆中,屈曲五輪指(又成拳相)],把這五個指頭變成一個拳相。[屈已複開],又開,[開已又屈,以表外境不住]。佛善于說法,用手來比喻生滅。[引起阿難見性現前,令注意也。故問阿難:汝今何見?在佛之意,還是要阿難,向能見處親見天然不動之本體,而阿難乃據事直答:我見如來,百寶輪掌,衆中開合。佛手掌中有千輻輪相,故稱輪掌]。
[佛告阿難:汝見我手,衆中開合,爲是我手,有開有合?爲複汝見,有開有合?阿難言:世尊寶手衆中開合,我見如來,手自開合,非我見性,有開有合]。
來!把筆放下來,看這裏。你眼睛看到師父的手,對不對?注意聽!見性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,我先握緊拳頭,諸位你的心有沒有握緊拳頭?(法師握緊拳頭,舉給衆看)。有沒有?沒有,你心一樣如如不動在那邊嘛,很清楚的看到手指頭這樣。好!師父的手再伸開來,你有沒有拉開你的心,再繼續看到這個掌?(法師將握拳手伸開)不需要啊,因爲它本來就沒有啊!好!再壓下來,你的心有沒有被師父伸開的手掌變成拳頭而變小呢?(法師變張開的手掌爲拳)沒有;我伸開來有沒有變大(拳張開)?也沒有,縮、伸,縮、伸……其實塵自生滅,自性不動。知道吧?兩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