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重點在哪裏?重點在應無所住,如是你覺得你是對的,跟人家吵得面紅耳赤,諸位!放下,包括這個時刻。就算你對,也跟人家爭得面紅耳赤,也失去了真心,就叫做妄。明明你是對,別人不對,別人、對方太過分了,你很生氣;沒有錯,你擁有對的這一方面,但是,你很憤怒的時候,你也是失去了真心。放下,包括你對的時候的诤論,統統要放下,不要忘記只要你的對,而對的還是有情緒性的東西,你的對就叫做不對;你知道對方不對,你也不必跟他诤論什麼,心如如不動,原諒他、寬恕他,佛陀就是用這種心,衆生迷的時候,是值得憐愍的,值得同情的,而不是去恨他。
[所以身雖出家,心不入道],身雖然出家,心不入道,因爲不悟真心。[出家有叁:一、出世俗家],這已經不簡單了,能現夠現僧相。[即割恩斷愛,依止佛門],說實在話:第一關都很難!像我要出家的時候,因爲我的學曆是最高,所以家人也不是很理解,也有反對,兄弟姐妹就說,我們實在是想不通,你爲什麼一定要出家。我就跟他們講,等你想通的時候,就會跟我一樣。因爲我不知道這個世間什麼叫做快樂,也找不到快樂,都是生滅無常的東西,擁有的東西,很快就失去了。[二、出叁界家,即證無漏道,不受輪回]。無漏道,[漏]就是煩惱的別名。出叁界家,就是證得無漏道,戒定慧具足,用般若智慧,斷見思惑、塵沙惑、還有根本無明,就不受輪回了。[叁、出煩惱家,斷盡諸惑,一心清淨],諸位!這八個字,是真正出家人一心一意要做的事情。所以,現出家相,千萬不能跟世間人一樣,因爲我們現的就是出家相,我們一切都代表佛陀,世間的凡塵俗事,比我們高明的人太多了,我們好好的修行就好。
我們出家人的工作是:斷盡諸惑,一心清淨,我們不會像世間人,世間人就是說:你咬我一口,我就一定要咬你一口的!佛陀當時在世也是這樣子的,一切的外道,都要置佛陀于死地,怎麼樣,就是傷害他、汙蔑他,佛陀就是如如不動,等待因緣去救他,世尊從來沒有動一個恨的念頭。所以,出家,他現僧相,他就是很重要!有個人來講,說:師父!師父!喔!人家對您有意見啊!當時我們破除這個外道,外道一直批評。二、叁十年前的佛教,不是這樣子的,那時候最強盛的就基督教、天主教,還有一貫道的,還有這幾個外道的,傷害佛教,那沒辦法,師父上臺就講經說法,那時候年紀也比較輕,強力的護持正法,逆境也特別的多!差一點就被送去忠烈祠,那沒辦法了,爲了佛教就是要拼了,是不是?因爲大家都正、邪分不清楚,外道的力量也給我很大的壓力。今天聽到這個來毀謗師父、明天批評,然後,外道的對師父也心生不滿,就批評了。到我這兒的時候,我也是如如不動,我跟這個居士講:狗吠月亮,不損月亮的皎潔,不影響的。你這一條狗,在底下望著月亮,一直在狂吠,月亮一樣在天上這樣走的,不影響的。你愈批評我、外道愈傷害我,我愈講經說法,要度更多的衆生,來啊!就是你修學佛道,出家弘法利生,要有這樣堅定的意志,才有辦法,要不然一下就倒了,煩惱多。因此我們要了解,出家人是不可以跟一般衆生見識的,一般衆生他就是,怎麼樣他就是煩惱,意見就特別多,有人的地方,它就一定有是非,所以我們出家,還是要遠離和尊重在家居士的,不管你有多麼的修行跟在家居士,就是一定要保持一個互相尊重、一個距離。
[今阿難但出第一種家,所以心不入道。譬如窮子,舍父逃逝。阿難迷真,自喻窮子,遺失本有家珍,背覺合塵,如舍父逃逝。父喻本覺],每一個人的本覺理體,[子喻妄覺],妄覺就是意識心。[從真起妄],真是有體性的,妄是無體性的。[背覺合塵],違背了覺性,卻去追逐六塵,[故如舍父逃逝。由是起惑造業,隨業受報,輪轉諸趣,備受痛苦,故此悲悔。觀此即佛不足恃]。諸位!注意看這幾個字,連佛都靠不住,就是修行就是要自己來!因此提升每一分每一秒的正念,是非常重要的,放下,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課。但是,如是你看得開,一句話就夠了。什麼是人?人就是一塊會腐爛的肉。諸位想想看,我們明明知道,我們這個色身死了以後,如果不火葬,它就一定會長蟲,那你這個色身要留給蟲吃,死了以後要留給蟲吃,爲什麼不在活著的時候,把它活出意義呢?爲什麼不能牲犧小我來完成大我,放下這個我執,再放下,爲整個社會、爲整個國家、爲整個人類,假設你有這個能力的話啦,來盡一點心力呢?
現在這個地球的資訊,整個都是發達,網路、電腦、電話啦,其實根本就沒有距離。我們如果有這個能力盡一點心力,爲人類、爲佛教,爲衆生爲國家社會扮演一個穩定的、重要的力量,這是我們佛弟子的責任,是不是?因此我們明明知道死了以後,爛了,摧毀的時候,火化了剩下一堆骨灰。所以,師父一直強調說:生命,它一定要活出意義出來,不是活在有錢,或者是有名,不是活在這個。要活在真理的薰陶,我們這個色身走了,可是,我們的法身慧命活起來了。自私自利的人他也過一生;犧牲、無我,勇敢的承擔這個大時代的責任,也是現在的這個色身的念頭啊!既然大家統統會化作一堆骨灰,爲什麼你不把這一輩子活出更大的意義呢?所以,師父就發過願了,包括我所有的供養、法會的收入,不管是什麼來,統統把它化作智慧的法寶,跟有緣的衆生結緣,所有我這二個口袋統統空空的。是不是?我是替十方常住來保管,講堂,包括流通處,包括所有的錢財,都是常住的,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,因爲我帶不走的,從這二、叁十年來,我一直這樣堅持到今天。爲什麼?我常常給自己一個鼓勵就是說:人死了以後,還是要做一點有意義的事情,讓後代的人懷念。印度的國王你又不認識幾個,最多你認識阿育王。釋迦牟尼佛爲什麼全世界都認識呢?佛陀就是肯犧牲、肯奉獻,犧牲就是享受。
諸位!中文很了不起的,中文那兩個字:“舍得”,你如果認識的話,你就覺悟了,你沒有舍,你怎麼能得呢?要能舍就能得,不能舍的人,完全沒有機會得。舍掉妄心,你就得到清淨自性了。舍掉了這一些你身上的這個財物,跟一切衆生結緣;假設你有這個能力的話,一切衆生他都會感恩的。我舉一個例子,不好意思,我有一個同學,大家都是很熟了,讀大學的時候,他買水果,大家也知道,可是,買這個水果回來,就這樣,偷偷的帶進去房間裏面,一粒葡萄都不給人家吃,一粒都不可能!一次、二次,後來大家都知道,他買的東西,你一點都吃不到。當然,那是他的權利啦!大家給他一個綽號叫做吝啬,很吝啬!如果他有正確的生命的觀念,就是說:我吃了,也是上大號、小號也是拉出來嘛!是不是,我吃,不如大家一起,與君同樂,大家共享,哲學家講的:快樂是從懂得分享開始的。如果你不舍,你就永遠不能得,而且你的旁邊的人,就認爲你一點都不肯施舍,吝啬,大家對你也不會恭敬禮拜。佛陀的生命觀,剛好跟世界衆生的生命觀剛好不相同,衆生是愈貪愈好,佛法是無貪、無我最好。因此我們要了解,生命活出意義出來。[但求加被,不自修行者,可以警矣]可以警惕!
[今日乃知:雖有多聞。若不修行,與不聞等;如人說食,終不能飽。]
[此悔恃多聞,終無實得],後悔只靠聽經聞法,多聞本來很好,但是,如果你不落實到修行的層面,那麼,就變成了知解文字而已、意識型態的觀念而已。[今日乃知,因悟方知,雖有多聞善根,若不依教修行]。諸位!什麼叫做修行?修行有次第的:一、要淡泊五欲六塵;第二層功夫:要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:第叁、二六時中,統統知道,我們這個色身是四大五陰所構成的,不實在的假相;再進一步,起心動念都不行,連微細的動念都不行。所以在《圓覺經》有一句話特別的重要:恒觀四大無我,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也就是說:你要二六時中統統要知道一切法無我,二六時中,恒觀四大無我,我們這色身就是地水火風所構成的。死了就是一堆骨灰,啥都帶不走,二六時中,都要知道四大無我,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也就是說:哪一種人最快成佛?也就是二十四個小時裏面,統統覺悟,這個色身不是我,妄心、妄識的分別心也不我。什麼是真我呢?如如不動的真心,才是真正的是我。因此佛陀教你觀不淨、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那個是爲了止觀方便的。諸位!用止觀是方便的次第性來作用,是可以的。如果用止觀,不放下,是沒有辦法進入佛陀究竟的薩婆若海。也就是用止觀是沒有辦法進入佛陀究竟——薩婆若海。爲什麼?因爲有止就有能止跟所止;有觀就有能觀跟所觀,你要用什麼才能進入佛的領域呢?要用最上乘的,直下無心,頓悟,單刀直入,了悟萬法唯心現量,沒有能止,也沒有所止;沒有能觀,也沒有所觀,直下就是我們的如來藏性。
如果我們觀不淨、觀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那還在修行的次第上。師父現在講的是究竟的如來大圓覺海,你要進入大寂滅涅槃海,必須要用最上乘的才有辦法,一悟即入如來地。要不然用止觀,你要止到什麼時候呢?今天止一點煩惱,明天再止一點,後天再止一點,那要止到什麼時候呢?今天觀一點,煩惱放下一點;明天再觀一點,再放下一點,那要放到什麼時候呢?所以,六祖那一句,就是用最上乘的: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?它就是絕對,絕對就是單刀直入,直下無心,沒有能所。所以,要進入佛陀的領域,有一項功夫,你要做得徹底,就是放下,要做得很徹底,連微細的執著都不行。所以,修止觀不是錯,而是說它是次第性的一個過程。但是,你要進入如來的大圓覺海,寂滅的涅槃薩婆若海,那是不可能的!要進入佛的領域,就是一定要用最上乘的,單刀直入,就是放。連這個都沒有,沒有東西可以放,性相本一如,何來住無住?絕對,絕對就是平等,平等就像虛空,無…
《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十番顯見 第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