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八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个重点在哪里?重点在应无所住,如是你觉得你是对的,跟人家吵得面红耳赤,诸位!放下,包括这个时刻。就算你对,也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,也失去了真心,就叫做妄。明明你是对,别人不对,别人、对方太过分了,你很生气;没有错,你拥有对的这一方面,但是,你很愤怒的时候,你也是失去了真心。放下,包括你对的时候的诤论,统统要放下,不要忘记只要你的对,而对的还是有情绪性的东西,你的对就叫做不对;你知道对方不对,你也不必跟他诤论什么,心如如不动,原谅他、宽恕他,佛陀就是用这种心,众生迷的时候,是值得怜愍的,值得同情的,而不是去恨他。

  [所以身虽出家,心不入道],身虽然出家,心不入道,因为不悟真心。[出家有三:一、出世俗家],这已经不简单了,能现够现僧相。[即割恩断爱,依止佛门],说实在话:第一关都很难!像我要出家的时候,因为我的学历是最高,所以家人也不是很理解,也有反对,兄弟姐妹就说,我们实在是想不通,你为什么一定要出家。我就跟他们讲,等你想通的时候,就会跟我一样。因为我不知道这个世间什么叫做快乐,也找不到快乐,都是生灭无常的东西,拥有的东西,很快就失去了。[二、出三界家,即证无漏道,不受轮回]。无漏道,[漏]就是烦恼的别名。出三界家,就是证得无漏道,戒定慧具足,用般若智慧,断见思惑、尘沙惑、还有根本无明,就不受轮回了。[三、出烦恼家,断尽诸惑,一心清净],诸位!这八个字,是真正出家人一心一意要做的事情。所以,现出家相,千万不能跟世间人一样,因为我们现的就是出家相,我们一切都代表佛陀,世间的凡尘俗事,比我们高明的人太多了,我们好好的修行就好。

  我们出家人的工作是:断尽诸惑,一心清净,我们不会像世间人,世间人就是说:你咬我一口,我就一定要咬你一口的!佛陀当时在世也是这样子的,一切的外道,都要置佛陀于死地,怎么样,就是伤害他、污蔑他,佛陀就是如如不动,等待因缘去救他,世尊从来没有动一个恨的念头。所以,出家,他现僧相,他就是很重要!有个人来讲,说:师父!师父!喔!人家对您有意见啊!当时我们破除这个外道,外道一直批评。二、三十年前的佛教,不是这样子的,那时候最强盛的就基督教、天主教,还有一贯道的,还有这几个外道的,伤害佛教,那没办法,师父上台就讲经说法,那时候年纪也比较轻,强力的护持正法,逆境也特别的多!差一点就被送去忠烈祠,那没办法了,为了佛教就是要拼了,是不是?因为大家都正、邪分不清楚,外道的力量也给我很大的压力。今天听到这个来毁谤师父、明天批评,然后,外道的对师父也心生不满,就批评了。到我这儿的时候,我也是如如不动,我跟这个居士讲:狗吠月亮,不损月亮的皎洁,不影响的。你这一条狗,在底下望着月亮,一直在狂吠,月亮一样在天上这样走的,不影响的。你愈批评我、外道愈伤害我,我愈讲经说法,要度更多的众生,来啊!就是你修学佛道,出家弘法利生,要有这样坚定的意志,才有办法,要不然一下就倒了,烦恼多。因此我们要了解,出家人是不可以跟一般众生见识的,一般众生他就是,怎么样他就是烦恼,意见就特别多,有人的地方,它就一定有是非,所以我们出家,还是要远离和尊重在家居士的,不管你有多么的修行跟在家居士,就是一定要保持一个互相尊重、一个距离。

  [今阿难但出第一种家,所以心不入道。譬如穷子,舍父逃逝。阿难迷真,自喻穷子,遗失本有家珍,背觉合尘,如舍父逃逝。父喻本觉],每一个人的本觉理体,[子喻妄觉],妄觉就是意识心。[从真起妄],真是有体性的,妄是无体性的。[背觉合尘],违背了觉性,却去追逐六尘,[故如舍父逃逝。由是起惑造业,随业受报,轮转诸趣,备受痛苦,故此悲悔。观此即佛不足恃]。诸位!注意看这几个字,连佛都靠不住,就是修行就是要自己来!因此提升每一分每一秒的正念,是非常重要的,放下,是修行人一生一世的功课。但是,如是你看得开,一句话就够了。什么是人?人就是一块会腐烂的肉。诸位想想看,我们明明知道,我们这个色身死了以后,如果不火葬,它就一定会长虫,那你这个色身要留给虫吃,死了以后要留给虫吃,为什么不在活着的时候,把它活出意义呢?为什么不能牲牺小我来完成大我,放下这个我执,再放下,为整个社会、为整个国家、为整个人类,假设你有这个能力的话啦,来尽一点心力呢?

  现在这个地球的资讯,整个都是发达,网路、电脑、电话啦,其实根本就没有距离。我们如果有这个能力尽一点心力,为人类、为佛教,为众生为国家社会扮演一个稳定的、重要的力量,这是我们佛弟子的责任,是不是?因此我们明明知道死了以后,烂了,摧毁的时候,火化了剩下一堆骨灰。所以,师父一直强调说:生命,它一定要活出意义出来,不是活在有钱,或者是有名,不是活在这个。要活在真理的薰陶,我们这个色身走了,可是,我们的法身慧命活起来了。自私自利的人他也过一生;牺牲、无我,勇敢的承担这个大时代的责任,也是现在的这个色身的念头啊!既然大家统统会化作一堆骨灰,为什么你不把这一辈子活出更大的意义呢?所以,师父就发过愿了,包括我所有的供养、法会的收入,不管是什么来,统统把它化作智慧的法宝,跟有缘的众生结缘,所有我这二个口袋统统空空的。是不是?我是替十方常住来保管,讲堂,包括流通处,包括所有的钱财,都是常住的,没有一样东西是我的,因为我带不走的,从这二、三十年来,我一直这样坚持到今天。为什么?我常常给自己一个鼓励就是说:人死了以后,还是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,让后代的人怀念。印度的国王你又不认识几个,最多你认识阿育王。释迦牟尼佛为什么全世界都认识呢?佛陀就是肯牺牲、肯奉献,牺牲就是享受。

  诸位!中文很了不起的,中文那两个字:“舍得”,你如果认识的话,你就觉悟了,你没有舍,你怎么能得呢?要能舍就能得,不能舍的人,完全没有机会得。舍掉妄心,你就得到清净自性了。舍掉了这一些你身上的这个财物,跟一切众生结缘;假设你有这个能力的话,一切众生他都会感恩的。我举一个例子,不好意思,我有一个同学,大家都是很熟了,读大学的时候,他买水果,大家也知道,可是,买这个水果回来,就这样,偷偷的带进去房间里面,一粒葡萄都不给人家吃,一粒都不可能!一次、二次,后来大家都知道,他买的东西,你一点都吃不到。当然,那是他的权利啦!大家给他一个绰号叫做吝啬,很吝啬!如果他有正确的生命的观念,就是说:我吃了,也是上大号、小号也是拉出来嘛!是不是,我吃,不如大家一起,与君同乐,大家共享,哲学家讲的:快乐是从懂得分享开始的。如果你不舍,你就永远不能得,而且你的旁边的人,就认为你一点都不肯施舍,吝啬,大家对你也不会恭敬礼拜。佛陀的生命观,刚好跟世界众生的生命观刚好不相同,众生是愈贪愈好,佛法是无贪、无我最好。因此我们要了解,生命活出意义出来。[但求加被,不自修行者,可以警矣]可以警惕!

  [今日乃知:虽有多闻。若不修行,与不闻等;如人说食,终不能饱。]

  [此悔恃多闻,终无实得],后悔只靠听经闻法,多闻本来很好,但是,如果你不落实到修行的层面,那么,就变成了知解文字而已、意识型态的观念而已。[今日乃知,因悟方知,虽有多闻善根,若不依教修行]。诸位!什么叫做修行?修行有次第的:一、要淡泊五欲六尘;第二层功夫:要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:第三、二六时中,统统知道,我们这个色身是四大五阴所构成的,不实在的假相;再进一步,起心动念都不行,连微细的动念都不行。所以在《圆觉经》有一句话特别的重要:恒观四大无我,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也就是说:你要二六时中统统要知道一切法无我,二六时中,恒观四大无我,我们这色身就是地水火风所构成的。死了就是一堆骨灰,啥都带不走,二六时中,都要知道四大无我,速疾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也就是说:哪一种人最快成佛?也就是二十四个小时里面,统统觉悟,这个色身不是我,妄心、妄识的分别心也不我。什么是真我呢?如如不动的真心,才是真正的是我。因此佛陀教你观不净、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那个是为了止观方便的。诸位!用止观是方便的次第性来作用,是可以的。如果用止观,不放下,是没有办法进入佛陀究竟的萨婆若海。也就是用止观是没有办法进入佛陀究竟——萨婆若海。为什么?因为有止就有能止跟所止;有观就有能观跟所观,你要用什么才能进入佛的领域呢?要用最上乘的,直下无心,顿悟,单刀直入,了悟万法唯心现量,没有能止,也没有所止;没有能观,也没有所观,直下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。

  如果我们观不净、观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那还在修行的次第上。师父现在讲的是究竟的如来大圆觉海,你要进入大寂灭涅槃海,必须要用最上乘的才有办法,一悟即入如来地。要不然用止观,你要止到什么时候呢?今天止一点烦恼,明天再止一点,后天再止一点,那要止到什么时候呢?今天观一点,烦恼放下一点;明天再观一点,再放下一点,那要放到什么时候呢?所以,六祖那一句,就是用最上乘的: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它就是绝对,绝对就是单刀直入,直下无心,没有能所。所以,要进入佛陀的领域,有一项功夫,你要做得彻底,就是放下,要做得很彻底,连微细的执着都不行。所以,修止观不是错,而是说它是次第性的一个过程。但是,你要进入如来的大圆觉海,寂灭的涅槃萨婆若海,那是不可能的!要进入佛的领域,就是一定要用最上乘的,单刀直入,就是放。连这个都没有,没有东西可以放,性相本一如,何来住无住?绝对,绝对就是平等,平等就像虚空,无…

《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八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